小學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1.96W

寒風陣陣,細雨霏霏。金陵之秋名師精品課在秋雨紛飛中拉開了帷幕。我們一席人在梅主任的帶領下來到南京江蘇教育學院,聆聽著名特級教師的授課和專題報告。整整三天,我們忘卻了自我,忘卻了時間,可誰的臉上都沒帶着一絲倦意,那求知的眼神依然執着。於永正絲絲入扣、樂趣橫生的表演,讓我們感受到作文的教學樂趣;薛法根幽默風趣的課堂語言,讓我們忍俊不禁;孫雙金迴腸蕩氣的朗讀,

小學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讓我們的眼淚飛揚;最讓我們震撼的是竇桂梅老師專題演講《激情與思想》和她執教的《晏子使楚》,讓我們享受到了激情之旅的愉悅。

那天,她容光煥發地往主席臺那兒一站,就如同一朵奪人心魄的玫瑰,從她的身上散發着陣陣的芳香和凝聚力。一開口便語驚四座,只見她雙眼放光,雙手猶如高超的指揮家那麼自然、優美地調度着、配合着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此刻不單是她的嘴、臉、雙手在說話,她烏黑的長髮、纖細的腰肢,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在無聲地說話,全場人的目光跟着她一起轉動,全場人的心被她揪住不放,笑聲、掌聲、頓足聲、扼腕聲、附和聲不斷地在大廳裏升騰迴旋。什麼叫時間短暫,這就叫時間短暫。什麼叫征服,這就是征服。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分外強烈地讓在座的老師感受到了她的魅力和可愛;感受到她對生命,對事業的激情,感受到她人格的美麗。

竇老師的人格是美麗的,而她的課堂教學更是充滿着激情的魅力。在短短的兩節課中,我深深折服於她匠心獨運的設計,恣肆汪洋的廣博,鞭辟入裏的深邃,還有那充滿張力的激情。竇老師的課堂,疏密有致,粗細結合。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不愧是大家手筆。回味竇老師“播種”的過程,收穫良多。

一、激情燃燒自己,點燃學生,提升課堂溫度。

竇老師說:“激情是一種狀態,是一種溫度,”她認爲:“沒有溫度的男人,在課堂上是立不起來的空麻袋;沒有溫度的女人,在課堂上就是一點沒人愛的舊瓷碗。一點感覺都沒有,沒有魅力。”她是這麼認爲也是這麼做的。你看她無論有多疲憊,一旦站在講臺上,她便立刻激情四射,她的這種激情猶如一團烈火迅速點燃起學生心中的那團火,把整個課堂燒得沸水騰騰。她說,激情是她的一種狀態,這種激情如果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會覺得肉麻和噁心,但放在她身上就特別自然,因爲這是來自於她心底的自然流露。

無論怎樣的氣候與環境,竇桂梅老師總能在短短的時間裏抓住學生,師生一起用心用情提升課堂的溫度。這種溫度的提升需要老師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老師的“精”、“氣”、“神”。竇老師上課開篇之言就是送給學生三個字:“精”“氣”“神”。學生立刻領會了老師的用意,個個精神抖擻,容光煥發地端坐着。竇老師在教學中特別善於捕捉課堂的點滴契機點燃學生的激情:“你怎麼這麼會讀書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動都讀出來了。”“你的回答就是與衆不同,別人想到楚王的無禮、傲慢,你則想到楚王的可愛。”“我看到你們臉上的這種燦爛的笑了!”“我親愛的孩子們呀!你們咋就這麼會說呢”“你咋就這麼會想呢”……課堂中她時而拍拍學生的身體激昂的朗誦,時而摸摸學生的臉頰溫柔的敘說,時而拉着學生的雙手深情的注視……這樣的語言,這樣的行爲,讓學生無距離的與老師對話。

竇老師課堂上全身心的投入,如同一朵正在燃燒的“玫瑰”,學生就這樣跟着竇老師朗讀、感受、思考、表達……在竇老師“激情而又自然的引領下”,學生“心靈豐滿”起來,精神充實起來。學生的思想在課堂張揚,學生的生命在課堂成長。而學生的精彩正是來源於竇老師激情的點燃,來自她巧妙的引導,來自她熱情的鼓勵。就這樣,學生的信心被一點點激發,學生的激情被一點點點燃,學生的思維在一點點的燃燒,課堂的溫度在一點點提升,以至於沸騰。

二、抓住契機,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積累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因爲,語言材料積累的多寡,是語文素養高下的重要指標。

竇老師在課堂上巧妙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當學生提到:“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竇老師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說:“這是句典故,孩子們快快背進腦瓜裏,看看誰將來也能用上這句話,這句話可大有說法。快快背一下。”當學生提到“揮汗成雨,摩肩接踵,張袂成陰。”竇老師及時地說:“把這三個成語趕緊寫下來,看誰一邊寫一邊記在心裏。(待學生寫完。)來,一起讀一遍——”當學生將補充文本里的語言文字內化成自我語言來評價晏子時,竇老師不失時機的說:“她和剛纔一個同學一樣,也利用補充教材裏的話,用人家的話來點評晏子,你咋這麼會學語文、用語文呀?我們不妨一起學着他,誇誇晏子的口才,那真叫——一”學生齊頌:“一人之辨,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在整個教學中,竇老師爲學生提供了與文本水乳jiao融的補充教材。學生從被動地找補充教材的典故,到主動運用補充教材的警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從將學生的視線引向補充教材,到融文本與補充教材於一爐的天衣無縫,使學生積累的語言進一步內化,並在運用中轉化爲自己的語言,從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我們都知道,積累的`途徑有課內,有課外,往往,課內似乎就是“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就事論事,而竇老師爲我們開了一扇窗,打通了課內課外積累的壁壘,爲豐富學生的積澱播下了可喜的種子。

三、在思辨中激活學生的異質思維,讓課堂涌動智慧的光芒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接受,是繼承;“思”是創新,是發展。新課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竇老師在課堂上,就爲學生開拓了一個自由、廣闊的思維空間,使課堂成了異質思維的搖籃。在第一輪學生衆口一詞評價晏子口才無懈可擊的基礎上,老師出示了一位外交官的評價:“晏子的語言雖給人們的感覺是有理有據,但感覺還是做語言遊戲,逞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說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也獲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接着竇老師說:關於這位外交官的評價,你贊成他的觀點嗎?你不贊成他的觀點嗎?或者既贊成又不贊成,我們就把它說成“說不清”。現在,不要和別人討論,你自己靜靜地去思考,我相信,當你的觀點通過你的思考傳遞出來的時候,那就是你的聲音,任何人的觀點我們都賦予尊重,因爲那是屬於他自己的思考。”學生在老師提供的批判反思的空間裏,在老師熱情的鼓勵聲中,思維的火花被極度點燃。有的爭辯說:“我非常不贊成這位外交官的觀點。因爲大家都知道,晏子是出使楚國的,他*自己的語言來反駁了楚王的話。他的口才是很好,但他的智慧更重要。所以我不贊成這位外交官說的話。

”有的學生爭辯着說:“我非常贊成這位外交官的觀點。因爲在課文中,晏子和楚王的對話,晏子都是在諷刺楚國。如果你是那國家的人,別人諷刺你,大家都會感到不高興。這樣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我覺得晏子雖然口才非常好,但他這樣對別的國家的人說話。雖然表現出了自己的智慧,但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有的學生說:“晏子本來叫晏嬰,人們尊敬他才叫晏子。大家想一想,晏子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國人應該尊敬齊國的使者,但楚國的人屢屢侵犯晏子,晏子說的話,表面看起來是有情有理,但都是在諷刺楚王,有句話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楚王是明着侮辱晏子,而晏子的語言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其實綿裏藏針。他並沒有明着跟楚王對着幹,我認爲他這點是非常偉大的。”……

在第二輪學生評價晏子*智慧和實力贏得尊嚴的一統答案面前,老師又拋出了一位歷史學家的觀點:一個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國家的智慧,一次外交勝利並不能獲得國家永久的尊嚴。“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接着竇老師說:“這又是一位史學家的觀點,你贊成嗎?還是不贊成?還是說不清,現在前後桌互相討論。馬上請你現場發表觀點,希望你也做到有理有據,開始!”竇老師這第二個補充文本,如同:一石激,而引起千層浪。學生異質思維再度被激起,有的學生認爲:一個人出使代表國家的尊嚴,他贏得了勝利,那就表明他的國家有真才實學。但是以後變數太大了,歷史的長河,永遠是彎曲的,如果國家有什麼變數的話,那尊嚴就會造成破滅,也許他現在能爲國家獲得短暫的尊嚴,但是不可能永久的,這就與一個國家的實力尊嚴有關,這就是一個人與國家的利害關係。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3),

而有的學生則認爲:我認爲是說不清的,前面一句,“一個人的智慧不代表國家的智慧”,不是所有齊國人都是一個晏子,都有真才實學,所以第一句我認爲是對的,最後一句“‘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我覺得是有關的,如果晏子鑽了狗洞就說明齊國的人都是無能的,尤其當時他是使節,他的行爲會嚴重破壞國家尊嚴……

這種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爭辯如泉水涌動,爭辯聲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課堂上熠熠閃爍。而竇老師在整個爭辯的過程中就像個牧羊人,只是在一旁不停地激發學生的異質思維。“還有沒有不同的聲音?”“還有沒有不同的觀點?”

“那你的觀點是贊成還是不贊成呢?”……這樣的語言交替地出現在學生的思辯中。

多麼智慧的老師,以思辨去播種,用頭腦去碰撞頭腦。學生明明都集中到參考書相似的觀點上了,應該大功告成了吧?但老師卻竭力摒棄單一順向的封閉式思維方式,推出足以激起千層浪的“一石”——與衆不同的觀點,讓學生去判斷,去發現,去構想,去表達,從而打破了思想的禁區,洞開了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敏銳起來,萌發出智慧之花。更重要的是,學生養成了獨立的人格、獨立的價值立場,不再是人云亦云的複製品,而將是自主、開放的思想者。

四、層層推敲,層層感悟中涵養學生的精神

我們發現,竇老師始終牢牢抓住文本,在合適的時候進行合理的拓展,啓動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主動去探究。不僅如此,竇老師深入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把握文本,發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靈意識,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用課文中的人生智慧啓迪學生思想、豐富學生智慧。

竇老師教學《晏子使楚》,由“規圓矩方”說起,緊抓“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教學。將學生引入文本中走了幾個來回,第一回合讓學生自讀自悟,抓住晏子說的話,評價其口才,突出個人的尊重;第二回合,讓學生斟詞酌句反覆推敲晏子的神態動作,發現其背後的真因,突出國家的尊重。每一回合都給學生設了道坎兒,用外交官、歷史學家的觀點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平臺和空間,層層剝筍般地道出了“每個人都要有尊嚴”。在“規圓矩方”中晏子這個人物越來越清晰,“晏子使楚”這個歷史故事越來越深刻起來。

本節課的主題是“尊重”。竇老師用她巧妙的設計一步步將“尊重”這一主題凸顯出來。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是全文“尊重”主題的切入點,“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麼?(口才),晏子的口才給你什麼印象?”是全文的訓練主線,其間穿插朗讀訓練、說話訓練、理解訓練、解詞訓練、思維訓練。在孩子們對晏子的口才大爲佩服之餘,竇老師巧妙引導孩子作深入思考:僅憑口才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了嗎?不,是智慧。那麼,智慧藏在哪兒呢?竇老師抓住了“看了看”“笑了笑”“面不改色”三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詞大做文章,在大量補充閱讀的基礎上,漸漸突出了晏子的冷靜,勇氣,智慧,風度。到這裏,孩子們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內涵,但竇老師仍不滿足。回到“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這句話中,以“。”“!”“?”三個標點符號的變化引發孩子們思考:這裏的“晏子”是什麼?不是簡單的“國家”的代名詞,不是簡單的“個人”的代名詞,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的代名詞。楚王尊重的首先是一個有尊嚴的晏子,只有人人都做有尊嚴的人,才能使一個團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尊嚴,也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這是多麼深奧的道理啊!在竇老師的引導下,在竇老師激情而又深沉的《三國演義》主題歌的深情演唱下,在她一點點擦去板書僅剩下“尊重”兩個大字時,我彷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