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7.78K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爲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並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後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爲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麼人?這些人怎麼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於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爲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繫。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爲孺子牛”;讀到“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啓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麼?(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乾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着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教學過程中對小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基本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由於時間設計的失誤,寫的訓練也就沒有時間給予落實。另外,教師主導下師生單向互動的時間過多,沒有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也影響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一些學生陪着學習的狀態因此而產生。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爲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着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爲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並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着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後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爲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後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麼人?這些人怎麼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於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後兩句話對比讀;行爲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繫。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爲孺子牛”;讀到“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啓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麼?(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伕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乾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着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教學過程中對小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基本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由於時間設計的失誤,寫的訓練也就沒有時間給予落實。另外,教師主導下師生單向互動的時間過多,沒有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也影響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一些學生陪着學習的狀態因此而產生。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