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觀後感兩篇

學識都 人氣:3.03W

放牛班的觀後感篇一:

摘要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安琦與舊友佩皮諾看着當年音樂啓蒙老師留下的日記,一起回憶起了當年的日子,主人公馬修滿懷音樂才氣卻成爲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因爲自己的音樂夢而讓這所學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讓這些可能不同於正常性格的孩子有了不一樣的改變,讓這些問題少年找到了自己應該去努力的目標,於此講述了這期間發生的一系列好的與不好的事情,作爲一部優秀的電影,自有其成功之處,以下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簡要分析這部優秀的電影

放牛班的觀後感兩篇

關鍵詞 心理學;發展;人格;人性

引言

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發生,這部電影也是如此,克里斯托弗·巴拉蒂導演的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爲什麼馬修到的學校裏面是一羣問題少年,他們爲什麼會成爲問題少年,校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有不妥之處,最後馬修離開是否是意外,或是必然,皮埃爾對馬修的態度從開始的不理解,牴觸到後來的感恩,親近是否只是情節的設定等等。如果我們仔細去品味這部電影,將會有無限的發現,從中投射出來的是孩子,老師,男人女人的人性,由於人格的不同,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不同,所做的行爲也不同,我想從三個人物出發以七個心理學角度爲賞析角度談談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一、刺激與反應:校長的教育模式

在這部影片中可能並不是主角,卻是整部電影情節發展的關鍵人物,故事跌宕起伏的重要促進者,作爲一開始從麥神父的口中出現的人物,這就讓我們給了校長一個最初的印象,嚴格,嚴肅,甚至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法西斯般恐怖的存在,體罰司空見慣,當然對於校長來說也是理所應當,而對待孩子這種方式真的可以採用嗎,這就有點像是赫爾巴特提倡的教育心理學,他提出“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威脅、監督、命令、禁止、懲罰、權威和愛。他認爲教育者應在兒童心目中樹立權威形象,受到他們的愛戴。”由此可以看出,赫爾巴特提出的教育學體系是一個比較嚴密的體系,這也是校長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爲了查出傷害麥神父的孩子讓每個孩子都受一次懲罰直到“兇手”自己站出來,對逃課的孩子拳打腳踢,閉關,罰做社會服務,在他看來可能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式,並沒有妥不妥當,應不應該,只有管不管用。

校長的這種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人格特徵所決定的,人格是個體在行爲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爲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興趣、態度、價值觀、氣質、性格和體質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使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就麥神父受傷這件事來看,校長是憤怒孩子的行爲,似乎對其受傷並無太多關心,只想找出兇手,而馬修對待惡作劇的孩子,是讓他來照顧神父作爲不把他交給校長的條件,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式,對刺激做出的不同反應,這也是行爲主義心理學所研究的範疇。

就這些角度來看,後來校長對待馬修組建起來的合唱團的反對的態度就變得不是那麼不可理喻,在校長的世界觀建構中,教育系統的建立中,或許認爲學生必須學習文化知識,這

一定程度上也與現當代社會的現象有着不期而遇,父母對孩子施暴的新聞屢見不鮮,補習班的開滿大街小巷,私人教師工資漲到天價,這些正是同校長一般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與管理逐漸引導出來的,是否可取,我認爲有待考量。同時校長在其職位絕不允許其權威收到挑戰,對待別人的態度更多是將自己的權威發揮到極致,我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是馬修第一次見校長的時候與他對話,校長一直在強調馬修要在每句話後稱呼校長,在他的世界無所謂善惡,只有權利和利益,當然不止是在當時的法國,在現代,在中國,也仍然存在這樣的人物,唯利是圖,高高在上,利用權利打壓甚至史濫用權利謀私利。

二、人格與環境:池塘之底的孩子們

皮埃爾,在孩子中的性格最爲典型,同時也是整部電影的核心人物之一(注意在合照中站在最中間的位置),有着天使的臉龐,魔鬼的身材,最主要的是擁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因爲敏感,自尊甚至有些自閉的性格經常用一些“惡毒”的行爲來掩蓋,也可能是缺少父愛的原因造成他這樣的性格,性格作爲人格的一部分,其形成與個人過去經歷和外部環境有着必然的聯繫,對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他冒着大雨偷偷跑到咖啡館,在窗外靜靜地望着母親並沒有進去,畢竟是想確定母親是否做了傷風敗俗的事情,還有就是發現馬修帶領這孩子們練習合唱即使很想參加進去卻還是選擇晚上一個人去教室練習,人格心理學馬斯洛認爲自我實現者以自己的價值和感情指導生活,不依靠別人來求得安全和滿足,他們依靠的只是自己。他們一般都喜歡安靜獨處。這樣做並不是因爲害怕別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現實,而是爲了在減少干擾的條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較,以便去尋求更爲合理的解決問題方案。他們平靜安詳,保持冷靜,安然地度過或頂住各種災難和不幸。他們更多依賴自己而不是外部環境,能夠抵制外部環境和文化的壓力,獨立自主地發揮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

皮埃爾在電影中被馬修培養成著名音樂家,事實上,不僅僅是馬修的促進與幫助,皮埃爾本身的音樂才能也是關鍵的部分,他可以在外面聽到孩子們的合唱訓練就能夠自己哼唱出來,記得影片中馬修在校長的反對下帶着孩子在宿舍偷偷練習,“但這就結束了吧”,“第二部分不練了嗎”,“我還沒教你獨唱的部分呢”,“我已經會了”,對於這樣看到音譜就能夠自然的唱出來的音樂才能可能不只是後天培養這麼簡單,西方心理學家對音樂才能是否遺傳、音樂神童的特點、盲人的音樂才能、音樂才能與其他方面才能的關係等方面,也進行了不少研究,雖然尚未取得一定的共識,但音樂心理學研究發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將這些疑問解開。

不只是皮埃爾,所有的孩子都有着獨特的人格,簡單點,就是不一樣的性格吧,對我印象深刻的是後來被送進來爲了一個實驗觀察的少年孟丹,天生性格孤僻和具有變態心理,暴力傾向等,抽菸打架,恐嚇孩子,可以說是學校的毒瘤,被冤枉入獄後性格更是尖銳,甚至放火來報復學校,孟丹對外界的刺激就出現了極端的反應形式,這與其之前所在的感化院,沒有接觸自由環境有關係,同時沒有父母的關愛也會讓孩子的性格產生缺陷;還有在馬修剛來到學校時靠在門前的那個孩子佩皮諾,父母雙亡但一直相信爸爸星期六會來接他,是個很可愛的孩子,可最後求着馬修帶他一起走的時候卻是那麼讓人心疼。可見,父母對孩子的發展有着多麼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與人性:馬修的因勢利導

馬修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但在當時的法國鄉村並麼有機會讓他展示自己的才華,最終因爲各種原因來到有許多問題少年的一家寄宿學校當助教,他正直,善良,友善親切,對待孩子們也是有着自己的方法,雖然會經常嚇唬孩子們,但是當孩子真正怕的時候,他又會流露出父親般的.溫柔,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應該就是莫勒克惡作劇把麥神父的眼睛弄傷了,可因爲麥神父自身的身體狀況不佳被緊急送到大醫院去搶救,莫勒可害怕了,當然是會覺得跟自己有關,可這個時候,馬修將莫勒克的頭靠在了自己的胸前安慰他,不同於校長暴力威脅的教育方式,他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同時並去改正他,並且給孩子們鼓勵,教

育的作用就是對本性中好的趨向加以利導,而對那些不好的趨向加以消除, 教育的目的就在於把其中的某些聯結加以永久保持,把某些聯結加以消除,並且把另一些聯結加以改變或利導。

馬修和皮埃爾母親的愛情也是劇中的一個有趣的情節,可以說馬修對待皮埃爾母親完全是單相思,當然最後也失戀了,愛情應屬於有染污的貪愛,是欲界貪愛中最基本、最強烈的。不可否認,馬修是想要和皮埃爾的母親發展下去,不然不會爲每次見面都精心打扮,看着她上了別人的車之後表情的自然變化,從之前的充滿希望到徹底絕望,都說男性喜歡女生是靠感覺,馬修一見鍾情並不是有違常理的,不管是什麼,皮埃爾母親身上總是有一點是吸引了馬修。他對皮埃爾的悉心培養或許也有將其母親的愛轉移到他的身上,我認爲是有可能的,但這也並不是否定皮埃爾的音樂才能。

從三類人物角度來看,人在各個階段,各個職位的發展都是不同的,發展心理學前身兒童心理學代表人物杜威認爲,教育就是兒童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髮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校長和馬修的不同教育方式也是代表着兩種不同的教育形式,孩子們與大人對待同一件事的想法又是不同的,從而對其刺激做出的反應也是不同的,這樣,就展現出不同的性格,具有不同別人的人格,在影片中展現出有善良,正直,仁愛的人格,有暴力,孤僻,變態的人格,單純,勇敢,有追求的人格等等,從各種不同的人格中我們不禁思考,人性到底是什麼?荀子,馬基雅維利等哲學家主張人性惡,所以孟丹的性格是天生註定的嗎?而孟子,孔子卻主張性本善,當然,這些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善惡是一個道德觀念.道德是用來約束社會成員的.。人成爲人的時候當然就有了人性,人性的產生早於道德觀念,所以人性是無所謂善惡的,如果一定要用現在的道德標準看待人性的問題,人性是善也是惡,因爲善和惡的行爲都是人作出來的,是人性的表現。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人性經過洗禮後變成什麼樣都是無法掌控的,而我們要做的是不忘初心。

總之,在《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中我看到了音樂的魅力,教育的方式恰當與否,不同性格的表現和命運,人性的判定變準等等,我想說,一部好的電影一定會給予你很多。

放牛班的觀後感篇二:

《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溫暖的電影。看完之後,我的心裏除了感動、敬佩,還有思考。

不得不說,隨着日記本的打開來到”池塘之底“,看到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看到那凌亂吵鬧的場面,我非常同情馬修先生。如果換做是我,我可能沒有>勇氣打開那扇教室的門;如果換做是我,我也許會挖空心思地尋找”制服“他們的方法;如果換做是我,我或許常會焦慮、常會暴躁,只因這樣的班級太難管理。也正因爲情況看起來如此”糟糕“,當我看到孩子們在馬修先生的帶領下的改變,那種震撼與佩服充斥着我的內心。當馬修先生離開學校時,那一架架紙飛機、那稚嫩的字跡、還有窗口伸出的一雙雙小手,都印證着馬修先生的成功,同時也讓每一個觀衆都深深感動。

那麼多”混世魔王“爲什麼會那麼喜愛、尊敬、信任、擁戴他們的學監馬修先生呢?從影片中不難發現,首先就是馬修先生對每一個孩子的愛,再者就是”合唱團“或者是音樂把他們彼此串聯在了一起。

馬修先生對孩子的愛,涵蓋面很廣,有關心、喜歡、尊敬、寬容。對每一個孩子生活上的關心,想辦法讓他們不再洗冷水澡,洗上熱水澡;對每一個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從不片面,不存偏見;尊敬每一個孩子,把孩子當成同自己同等的人來對待,不喜歡讓孩子關禁閉;有原則地寬容他的孩子,因爲是孩子,原諒他的錯誤,告訴他彌補的方法,勒蓋萊克真誠自願地去照顧馬克森斯大叔就是最好的例子。

這讓我想起剛接這個班級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五年級剛開學沒幾天就是教師節,這個節日總是令老師們處境非常尷尬,”送禮“問題又成了網上熱議的話題。一早上,不少孩子都非常興奮地給老師們送花遞賀卡,面對孩子們的熱情,心裏面不免暖融融的。當然除了孩子們的祝福,家長們也以短信形式送祝福,其中有一條讓我們三個任課老師非常驚詫。因爲短信告訴我們,這位母親讓孩子給每個任課老師送了賀卡,賀卡里竟然還都夾着三百元現金!可是卻不曾看見那個孩子——濤,來給我們送賀卡。到了快放學時,我們只能把事情如實告訴了孩子的母親。已經帶他們一段時間的老師說這孩子以前撒過慌,藏過東西,所以這次的事情就顯得很不單純。第二天,我找來濤詢問此事,孩子一口咬定已經給老師們了,但是後來聽他自己的陳述不免漏洞百出,濤看上去很慌張,但仍一口咬定已經給老師了。看着他的樣子,我知道他害怕後果,其實早就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爲。我答應他不把此事告訴其他人,答應他會跟他媽媽好好溝通交流,只要他能

改正,還是好孩子。最後,孩子說出了真相,我也履行了對他的諾言。當然,現在的濤非常正直,只要是他犯的錯誤,他從不狡辯,認真改正,對班級的每一件事他也是非常熱心、並且總能出色完成。看到他的改變,我慶幸當時給予他寬容,畢竟他還只是個孩子。

如果說馬修先生的愛讓每個孩子慢慢改變的話,那”合唱團“的成立把他和孩子們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讓孩子們在集體中找到自我、尋求進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 1 9 4 3 年提出” 需要層次理論“ ,他認爲,” 歸屬和愛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 人們纔有可能” 自我實現“。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羣體,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

在羣體內,成員可以與別人保持聯繫,獲得友情與支持;成員間在發生相互作用時,其行爲表現是協調的,同一個羣體的成員在一致對外時,不會發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體會到大家都同屬於一個羣體,特別是當羣體受到攻擊或羣體取得榮譽的時候,羣體成員會表現得更加團結。

合唱隊就滿足了孩子們”歸屬和愛的需要“。根據不同的聲音條件,每個孩子在合唱團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高音、次高音、低音,不會唱歌的孩子派皮諾被任命爲合唱團的”副指揮“,找不着調的科賓被委任以樂譜架的工作。就這樣,每一個孩子都在這個集體中找到了位置,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爲之努力的方向,所以,奇蹟發生了,孩子們自律了,團結了,向上了。這就是集體對於個人的力量所在。

這種形式讓我想起了學校的”愛心教室“,這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相信每個老師在構建”愛心教室“的過程中都看到了學生在一間間普通的教室裏發生改變。他們自律、自強,有競爭意識,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爲這不僅有利於自身,更能爲他所處的小組添磚加瓦,他們的小組是一個集體,要團結、互助;他們以班級爲中心,以班級爲榮,以爲班級奉獻力量爲榮。這就是”愛心教室“的力量所在。

我想,每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能從《放牛班的春天》中”放牛班“前後的對比中得到啓發。教育不是專制,需要專注,需要愛,需要智慧。希望春天能在每一位教師的帶領下來到每一個班級、每一間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