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觀後感(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2.5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活着》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着》觀後感(通用5篇)

《活着》觀後感1

看完電影《活着》之後的一些想法。

首先,是對故事本身的震撼。小說《活着》在一年以前看過,故事由福貴在田坎上道來。像一尊佛在講着輪迴前的故事。一直生活在象牙塔中的我對它的熱烈和它對我的震撼可想而知。故事已瞭解,但看到要緊時仍是心一緊眼一溼。這應該就和演員的技藝有莫大的關係了吧。說到表演,只能用一竅不通一詞來形容自己。但我的表現定是真實的。每每看見處在感情的風口浪尖上的鞏俐,就不自覺地走入了電影中的她。不論是《活着》裏的有慶、鳳霞他娘,還是《歸來》裏在火車站天橋上大叫着陸焉識的馮婉愉,亦或是《紅高粱》裏被扛在肩上的大麻花辮紅衣裳的九兒。

但我最想講的是中國女性。中國幾千年傳統的男尊女卑造就了中國女性堅強、隱忍、包容的性格特徵。家珍的經歷幾乎就是由大部分平常女性一生的經歷複印而來。試想一下,如果把家珍和福貴的經歷對調,可能早在賭場的那一幕,故事就以一紙休書結束了。心理學老師在上課中提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在他接觸的案例中,婚內的出軌的男性多能得到妻子的原諒,而婚內出軌的女性極少能獲得一個新的機會。雖然這個例子有一些極端,但生活中的確不乏類似的例子。中國傳統給了男性遠多於女性的放肆的空間,具體可以體現在採用兩種不同的標準來衡量兩種性別的人,在同一件事情上對男女的態度差別較大等。

《活着》觀後感2

"記得我們高中語文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人所犯的每個錯誤都會得到懲罰。我想也是的。但趁法本身並不可悲,也不值得去同情,而真正令人可悲和同情的,是有的人還未來得及犯錯誤,就被命運之神宣判了死罪。在生活和生命面前,人的脆弱顯得那麼真實,人的反抗卻又那麼渺小。我們改變不了命運,能改變的,只是對命運的態度。活着,這是一個名詞呢,還是一個動詞,或者,它只是一個形容詞。

《活着》是張藝謀導演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故事的大背景是中國解放前後一二十年,是中國的動盪和轉型時期,可以說在這樣的環境裏,每個人的生存空間都很小。以葛優扮演的主人公徐富貴的命途多舛爲主線,以活着這樣一個既美好又無奈的事實爲出發點的悲情故事。《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啓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纔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另外,皮影戲是本片的一個亮點,它貫穿電影的始末。有些人認爲是故意以“民俗”來取悅於外國的影片評委。皮影戲在這片子裏是一種關於藝術與傳統的象徵,是人類生存中較高層次的需要。最初的時候,當福貴是個二世祖時,皮影戲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追求;到後來他敗了家後,這既是藝術,又是謀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時候,關係就更爲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幹革命”的本錢,又是他需巧妙地保護以免於被扼殺毀滅的“傳統”。後來皮影戲還是給“滅”了,但在片子最後,我們發現那箱子還在,只是變成了裝小雞。小雞是新生命的象徵,箱子曾經裝過代表藝術的皮影戲道具,如今又裝載着新生命,這就使藝術、傳統與新生命有着相通與聯繫,則“活着”的意義又有了更深遠的內涵。

《活着》觀後感3

生活於我們來說太過容易,我們享受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就像福貴早年的日子,太過肆意,太過沒心沒肺。我們肆意揮霍父母的關愛,我們無休止地向父母索取,我們在大手花父母的錢時,我們的父母在最大限度地拼盡身體的所有潛能,只爲了能在我們每一次向他們要錢時,能掏出那份血汗錢。

“活着”對一些人來說比死去還要困難,就像福貴掙扎在飢俄潦倒和衣不蔽體之間。活着成了一個信念,爲了死去的親人,爲了彼此的信念,代替他們活下去,只要活着。我最佩服的是,在親人相繼死去,在生活已至山窮水盡,在孤獨中生活了二十年之後,福貴還能堅持活下去的信念,在某個夏日的午後,還能平淡的.向路人細說自己的經歷。

還是那五畝地,還是那破草屋,人卻不在,正應了那句“最是無情臺城柳”。到底爲誰風露立宵中?在風輕,水清,人自醉的田野鄉村,阡陌交錯間,一頭老牛,一位老人,在黃昏斑駁的色彩裏,佝着背,黝黑的脊背上流淌着歲月的汗水,是誰在依賴誰?是蹣跚前行的老牛,還是在歲月中摸索伸腳的老人?我們說不清,書中給我們的只是無盡的思考。我一直以爲人世間最大的悲傷是生離死別,是肝腸寸寸斷裂心臟隨之窒息的絞痛,而福貴在面對一次一次的別離,卻能一次次在悲痛中堅強。

“這醫院和我們前世有仇,有慶死在這裏,鳳霞也死在這裏。”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跟二喜說這話後,二喜最後也死在這裏了。富貴回頭看了看身後的醫院,臉上的神情是悲憫,是無奈,我無法得知,我只想知道他的臉上有沒有一絲痛恨,有沒有對這個世俗的厭惡?但他似乎沒有。命運就這樣與福貴糾纏着,互相仇恨着,卻無法拋棄對方。以前從電視上或書上,亦或是別人嘴裏,聽到看到一些人,他們在命運前俯首低頭,我總認爲這些熱人太沒用,遇到些困難就放棄,現在才覺得自己有多狂妄。當只有影子與自己相伴時,活與不活,對一些人來說已沒有太大意義。然,生命只有一次,放棄意味着從此了無痕跡。泰戈爾說“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寂靜”。福貴的人生莫過於此。

《活着》觀後感4

“福貴啊,我們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而我們又是爲什麼活着呢?對生命的認識,也許只有在失去後才能體會。不管怎樣,生活總要繼續。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活着”,是進行時,帶有一種生命的張力與韌性,表達的是人類延續生命的動力。福貴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不斷地適應着環境的變化,頑強的追求生命的延續。 影片以中國內戰和新中國成立後爲背景,通過男主人公福貴一生的坎坷經歷,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命運。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劇而變態,在苦難深處,反而不知爲苦。只有沉醉於苦痛,所有的傷口才會不藥而癒。從影片中主人公的各種遭遇,讓我們瞭解到個體的思想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太過渺小無力了。

正如《活着》題目裏所隱喻的,小人物力所能及的只是關心自己的生存罷了,在那樣的特定歷史環境下是“活着”二字;在當今呢,將之換成“自我”之後,我們何嘗不是這樣的小人物呢。在時代的迷霧裏看不清周遭險惡,我們無法尋找“自我”源頭在哪裏。作爲底層小人物,我們也只有好好的過好自己的生活。

總說人要活得睿智、活得有“自我”,要學會寵辱不驚、留無意。被這樣的價值觀念勸說良久,我們卻慢慢失表情,面對森多萬象,只當在觀看玻璃窗外風起雲涌,不管是否內心暗潮激揚都不動聲色。也許你可以對他人如此,不以他的言行動及任何情感,以爲冷漠是自我意識強烈的前提。但是否想過,會有這樣漠然冷峻的姿態的你我,正是被周圍的一切驅使的結果呢。而作爲生活底層的普通百姓來說,他們的標準始終在不斷放低,最後完全依順於麻木與不幸的世界。而電影主人公則活靈活現地敘述出了在那個時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種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對各種失去後,繼續平靜地生活下去,彷彿領略過了生命的各種真諦,但最終興許還是歸於無物,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人世,又赤裸裸地離去。影片中所展現顛沛流離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貴,感謝現在的安詳與和平。

《活着》觀後感5

今天,我媽讓我看電影,我媽推薦看《活着》電影,我開始不太情願,到後來才覺得挺好看的,我就認認真真得看了起來。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故事情況?好,我現在就來給你講一講吧!

從前啊,有一位少爺,叫徐福貴。他呀爲了賭博,輸光了家產,輸掉了房子,他爸被他氣死了,他媽身體不好,而且沒有家產,真是在福貴少爺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福貴呀,什麼家產也沒有了,只好出去要飯,福貴立即從少爺的寶座上跌到了一分錢也沒有的窮光蛋,真是可憐。反對賭博的妻子也回孃家了,只剩福貴一個人過日子,他靠皮影戲勉強生活。

過了幾年,他的妻子回來了,生了個小男孩,叫有慶,有一天,福貴正在做皮影,忽然一把刀刺了進來,日本人把他捉去做苦力去了,沒過幾天,八路軍就把福貴救了出來,他和妻子相見的時候,有慶已經五歲了。還有一件搞笑的事,我忘給你們說了,縣長拿着剛煉成的鐵,說:這一塊鐵,可以造三顆大炮彈,一顆打到蔣介石的牀上,一顆打到蔣介石的飯桌上,還有一顆打到蔣介石的毛坑裏,讓他睡不了覺,吃不了飯,也拉不了屎!“這句話惹得我們哈哈大笑。有一天,有慶去練鋼,說區長要來檢查,結果區長的車撞在了牆上,把牆對面的有慶撞死了。安葬它的那一天,區長親自來看,福貴說了他幾句,他從此就不開車了。以後,區長經常來送禮物,又過了幾年,鳳霞出嫁生了個小子,可是她自己卻大出血死了,現在就剩福貴和他妻子小孫子了,最後福貴逗他的孫子說:”雞長大了變成鵝,鵝長大了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長大了就變成新社會新時代了。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人類不也是一點一點進步纔到新時代的麼?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福貴不應該同情他,因爲他不孝,變賣家產來賭博;又覺得他很可憐;沒有住處,兒子死掉,女兒死掉……所以我們要珍惜我們的家庭,不能放棄我們家中的哪一個成員。並且人生的道路總是充滿艱辛和坎坷,要勇敢的面對一切苦難和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