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學識都 人氣:2.1W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推薦】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在看完《海上鋼琴師》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1900這個人物,毫無疑問是:純潔。他在海上出生,在海上成長,一生都沒有上岸。沒有國籍,沒有接受過教育,就連名字,在常人看來也有些奇怪。但就是這樣一個,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現實。

電影中最吸引人的,一定是男主角那令人驚歎的鋼琴技巧。儘管沒有接受過任何鋼琴教育,但當他第一次坐着鋼琴前,就註定他是一個最偉大的音樂家。他對於音樂的天賦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他的音樂有一種特殊的魔力,朋友暈船的良藥,傳達歡樂的手段,證明自己的方法。

1900與小號手聊天,當他們看見小偷時,鋼琴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續,模仿着小偷的形態;當他們猜想老婦女是一個謀害親夫而得到萬貫家財的人時,鋼琴的音樂是一種怪怪的音響,充滿着陰險,他的音樂總是能生動的表現各式各樣人的心理特徵。無論是在上層人士聚會的頭等艙還是下等人聚會的末等艙,1900彈奏的鋼琴音樂總能使各種各樣的人得到快樂,而且音樂大多爲即興成分,都是有感而發得到的。

每次的演奏,都能體現出1900獨特的性格:無拘無束的拋開樂隊的個人演奏,與爵士樂鼻祖JellyRollMorton的飆琴時說出“自取其辱”的自信,對於女孩彈奏的癡情,以至於最後炸船時依然不願離開的固執。每一次彈琴都融入到劇情發展之中,表現出1900與衆不同的特點,同時也成爲了影片中最爲精彩的部分。

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羣不能給他安全感。即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試圖上岸去尋找她,陌生而又複雜的大陸還是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即使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心甘情願的陪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永遠沉入海底。

面對死亡的他能夠如此從容鎮定,微笑着離開人世。我最喜歡1900最後說的一段話:“我看不見,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得見!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是的,錯不了,這並不是無限的,但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我也應付得來。而走過跳板,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事實如此,無窮無盡。鍵盤無限大。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海上鋼琴師》,一部教科書級別的經典影片。如果要向別人推薦此生必看電影,母庸質疑,它一定會被列入名單之上。該影片首映於1998年。近日,其在我國各大影院上映,反響良好。多虧這次4K修復版的引進,觀衆終於能在大銀幕上重溫這部經典電影。

影片由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裏主演。《海上鋼琴師》是意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託納多雷的“時空三部曲”之一。這部影片可以算得上是封神傑作。豆瓣評分達9。2分之高。沒有看過的觀衆可不要錯過這次難得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鋼琴師》中國區紀念版海報,由黃海操刀設計,靈感來自於電影中的經典一幕:“時隔多年,依然清楚記得,棧橋上的1900,選擇放棄、扔出帽子、揮別紐約的一幕。”

影片以宏大的時間線勾勒出一個時代的滄桑變幻,講述了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1990年,Virginian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90。1990慢慢長大,有着無師自通的非凡的鋼琴天賦的他,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

爵士樂鼻祖傑尼聽說了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嘆不如,黯然離去。可惜,這一切的事情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隨着女孩的下船離去,1900的心開始波動。

這部影片堪稱是藝術創作者的終極浪漫,每一幀畫面都是藝術。全片音樂和故事內核完美結合,極富浪漫主義色彩。其中最精彩的是鬥琴片段,全程高能。當1900彈奏着激昂的曲子,突然在玻璃窗上看見女孩的面容時,連曲子都不知不覺變得溫柔的一幕令人心悸。

也許大部分看過這部電影的人的直觀感受便是:孤獨。擁有着一顆孤獨而又自由的靈魂的1990獨居於他的海上烏托邦。影片最後,殉身於大海的1990真正詮釋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的真意。或許我們不需要爲1990的孤獨而傷神扼腕,1990只是忠於自我,他堅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園,這種孤獨反倒成就了他生命的豐盈。

不得不說,《海上鋼琴師》連臺詞都極爲經典。“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除了盡頭,沒有盡頭。”“寧願一生孤獨,我不願隨波逐流。”“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爲銷魂的船長,但是可以讓夢想起航。”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一九零零出生在船上,也從來沒有下過船,雖然它有無數個時機可以如許做。直到末了這艘服役的老船即將用六噸半的炸藥被炸掉時,他也沒有選擇下船,雖然Max實驗過勸說。“整座城市那麼大,一眼忘不了盡頭。無量無盡,貧苦你告訴我,它的盡頭在哪裏?

海上鋼琴師,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呢?其實似乎很難用一句話說清楚,可能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總愛問一篇文章或者一個故事有什麼教育意義或者什麼道理,而這部影片看完之後的混沌感讓我徹底有點崩潰,崩潰的不僅是我的思想,還有對傳統教育的信任危機。好的作品就是“人人心中皆有,個個筆下全無”那樣的絕筆,電影《海上鋼琴師》就具有這樣的特點。

其實,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需要封閉和退守的天地,就如鋼琴師的世界“船、鋼琴”每一個人都離不開自己的習慣,而且對制度和習慣產生着無限的依賴甚至與之共生死,如鋼琴師一樣與大船同歸於盡。

鋼琴師喜歡船,喜歡搖擺和漂浮的大陸,喜歡那些匆匆的過客從眼前走過,因爲他已經徹底的習慣了,已經與船和鋼琴融爲了一體,一旦離開哪裏,他會感覺到陸地在搖晃和顫抖,習慣了動盪,是不是也就拒絕和厭惡和平和寧靜呢?

喜歡看別人實現夢想的人生匆匆來去,喜歡自己在鋼琴前獨唱主角,這種喜歡是不是也說明了一個人思維定式對人生觀簡直觀的禁錮?一個不能適應環境變化、不能隨環境變化而改變自己角色的人註定與那個時代一起消亡,這是社會的也是自然的生存法則,那麼鋼琴師的結局是不是一種歷史時代消亡的寓意?鋼琴師是依賴那個時代還是被那個時代拋棄了?只知道他的故事變成了另一個朋友的傳說!

鋼琴師是喜歡自由的,喜歡自由的彈奏自己的鋼琴,喜歡自己的生活表達方式,喜歡船上那種世外桃源的自由和恬淡,可是世外桃源畢竟是世外桃源,這是不是導演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抑或是對戰爭世界的一種逃避心態?因爲片中,小號手離開船之後,像鋼琴師那樣說了“讓戰爭滾蛋!”的臺詞,可惜沒有鋼琴師的氣勢。

鋼琴師代表的是一種童真和純潔?代表的是人類對大同世界的嚮往?代表的是對人類繁文縟節的不屑?還是代表人類對自身無窮無盡的慾望的恐懼?當鋼琴師站在舷梯上猶豫不決的時候,面對塵煙四起的現代工業文明,鋼琴師終於下定決心從此不再離開自己漂浮的世界。

1900有着驚世駭俗的才華,但也有着另人難以想像的孤單,彷彿他的世界僅有他一個人。也許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就算被世人遺忘,但只要自己覺得美好就是值得的。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似水流年,總是無法挽留那些蒼白又靜美的片段,被光陰掩埋的故事,想用心去珍藏,便偶感瞬間記載下的文字。希望這字裏行間留下的蛛絲馬跡,能讓時間回覆,穿過歲月的斷層,回到過去——曾經感動心靈的瞬間。

《海上鋼琴師》改編自意大利小說名家Aless Baricco的獨白劇。

不明身份的孩子,黑人水手的純良,深夜琴聲的美妙,以及遊客們的癡迷,似乎一切的一切的劇情,隨着緘默的大海在潮起潮落的間隙,都充滿的暖色調的悲哀。在海上所發生的一切,用極端浪漫主義手法講述了主角1900傳奇的一生。而主角1900本身有股很特殊的靜態美,好似獨立於喧囂之外的透明體,充滿才華,有顆脆弱又敏感的心,卻怕被人發現。這樣的一個男子,在彈鋼琴時的畫面,竟是如此的賞心悅目:氣質優雅,目光飛揚,雙手如蝶,曼妙飛舞。

這樣的男子,會令人眩暈,接着,便沉醉於他的音樂中。

影片中鋼琴是極佳的音樂背景鋪墊,在《海上鋼琴師》的劇情中更顯現張力。

音樂在節奏的調節、力度的控制、聲部的均衡、音色的運用,都達到了極佳的水平。

劇情中,音樂動靜分明,張馳有致,演奏技巧令人歎爲觀止,慢奏時,弱音通透得溫馨靜雅,顫音細密得絲絲入扣,細節纖毫無遺,快奏時,韻律綺麗,節奏鮮明,跳躍感極爲活潑,彈跳感觸手可及。

翻過樂章的華服,細細的品味這個男子,乾淨,純粹。

他一生看盡海上潮起潮落,透明的寂寞,隱隱的憂鬱,孤獨的浪漫。他可以掌控鋼琴上黑白的琴鍵,卻無法掌控城市裏交錯的街道。他疏離人世,帶着對音樂深深的眷戀與純淨得近乎蒼白的浪漫,活在與世隔絕的輪船裏,滄桑孤獨。

他說,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所以虛度了許多光陰。

1900一個人在船上空彈着鋼琴。

他說,希望天堂也有鋼琴。

然後,那個鮮活的、用音樂築起的生命坍塌了。

最後,古樸的街道,定格了這段故事的結束。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當1900徘徊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時,他以這樣的選擇告訴觀衆人生的意義絕不是取決於生命的長度。也許人們需要通過戲劇來得到驚喜,來感受悲傷,來體會感動,託納託雷導演也正是利用了觀衆的這一心理巧妙地塑造了海上鋼琴師1900這一悲情人物。

1900的樸實,儒雅,洗盡鉛華在這個時代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人們似乎能夠在這種純誠、潔白的單純背後找到久違的遺憾,就讓眼淚盡情地洗禮早已失落在物質和世俗背後的那片純情森林。在1900抑鬱的眉宇間,在舒緩陰涼的背景音樂當中,那種無處不在的滄桑與孤獨慢慢的侵蝕你的內心,讓你在黑暗中無處可逃。然而最後,鏡頭中的Max在街道的盡頭消失,無論是現實還是虛幻,影片在孤獨平淡的音樂聲中結束,1900也只能作爲一個故事,活在Max和觀衆的幻想當中。或許他不該屬於這個浮華的歲月,這個渴求的時代,一個沒有出生證明本來就不復存在的角色,賦予觀衆無窮的想象空間,最終也爲影片的孤獨落寞打上了長長的省略號。

當一個鮮活的生命賦予了情感與奇蹟之後,便開始渲染出讓觀衆共鳴的氛圍。不經世事卻又洞穿一切的1900,用善良的微笑,倔強的生活態度,演繹了不懈的追求。他的生命中只有自己喜愛的鋼琴,永遠懵懂迷茫的愛情,和那看不清的未來:“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生於船或許並不意味着要死於船,但1900卻全然固執己見,讓觀衆含淚離席,卻似乎在勸慰世人:找到自己真正的所屬吧,人生如此短暫!

琴鍵是有盡頭的,然而人生是沒有盡頭的,當1900極度掙扎着說出:“Theend?Please?Youpleasejustshowmewhereitends?”的時候,似乎我們已經看到了他的未來,卻又不能看見自己的未來,於是無邊的寂寞和惆悵悠然而生,讓開始的期待變成同情,到最後也由衷的支持1900的選擇,就讓他與維珍尼亞號一起埋在沒有盡頭的大海吧,這或許比選擇一個女人,一間屋子,一塊地或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更能詮釋生命的意義。

這部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電影裏,1900始終沒有踏上陸地,卻坦然面對了自己的真實。影片的最後,1900和Max的那段談話引出了無數觀衆的眼淚,《海上鋼琴師》和維珍尼亞號油輪一樣,既載人也載夢想,電影從音樂聲中來,也從音樂聲中去,就像1900悽美的生命一樣。

在人生這部沒有劇本的戲劇中,你願意爲美好付出多大的代價呢?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託尼的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的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裏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鬥琴,1900最後一曲彷彿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絃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菸。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着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着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

讓人慶幸的是,託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裏,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裏,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着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爲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今天在家的時候看了一部電影《海上鋼琴師》。電影講述的是一個鋼琴天才傳奇的一生。

1900年,一艘豪華的遊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最後這個孤兒被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並把他取名爲1900。後來等他慢慢長大之後,人們本來想把他送到孤兒院去,但是她卻忽然間消失了,等再一次找到的時候,他卻無師自通地顯示出非凡的鋼琴天賦。從那以後他就成爲了這艘豪華遊輪的演奏家。他不僅在那些頭等艙裏面,給那些貴人彈奏鋼琴,他也給那些窮人彈奏鋼琴,他的音樂真的是絕無僅有的,每一個聽過他演奏的人全部都被他深深地打動,但是他永遠只在船上演奏,他從來都不曾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他仍舊是沒有爲了愛情而踏上陸地開始新的生活。他曾就在那艘船上演奏,就有他自己的音樂,最後船毀了的那一天,他也陪着船一起葬身海底了。

1900他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那艘船,他在船上過完了他的一生。很多人都在說900肯定很孤獨,但是我覺得他一點都不孤獨。我認爲孤獨其實是一種主觀的心態,並不是說有人陪伴,就一定不孤獨。我很喜歡一句話,狂歡是一羣人的孤獨,孤獨是一羣人的狂歡,所謂孤獨是在於你的內心是不是拒絕於別人產生交集,如果你跟一羣人在一塊玩,但是你內心要更感覺不到任何社交的快樂,你不想跟大家一起嬉笑打鬧,而是自顧自的做着自己喜歡的事,那麼就算不是一個人也是一種孤獨。

1900在電影中說過一句話,他說鋼琴有有限的88個鍵,而城市裏有無數個間,但那是上帝的鋼琴,他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去彈奏。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吧,我認爲他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生命是非常的有限的。早晚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如果能在這個有限的時間裏尋找到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就像1900一樣彈鋼琴,那麼,這一生就是值得的。如果踏足陸地的話,1900可能會害怕自己會被這個花花世界所迷惑,有了這個東西就會想要另外一個東西去,到了這個城市又想要跑到那個城市,這樣的話只有無窮無盡的慾望都在折磨着他,這樣的話他還不如在船上這一方小天地做着自己覺得快樂的事情,這就足夠了。

1900他就好像把生死置之度外,它有着自己的想法,並按着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不被外面的世界所誘惑,勇敢地做他自己,勇敢的走他自己的路。就算他只是在這條船上,就算最後聽衆只剩下自己,但是他這樣子就滿足了。其實這樣子的他纔是不孤獨的,只要他內心足夠堅定足夠豐富,那麼他一點都不會感到孤獨。反而是那些內心沒有目標,毫無目的的人才是感到最迷茫,最惆悵,最孤獨的人,因爲他們連自己想要什麼都不知道。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我是深夜一口氣看完這部片子的。海上鋼琴師所在的郵輪,就像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孤島長期漂泊在大海之中,只有靠岸時離大陸才近在咫尺,人們之所以選擇這座孤島之旅,多半是慕名而來親身感受這位鋼琴大師傑出表演,按理說他應該有一大羣粉絲和知音的,但命運對他確實不公,他就像貝多芬一樣一生追求他的音樂夢想,卻不爲名利所動,當他被迫應戰贏了大陸一位目空一切的所謂鋼琴家,博得了在場所有人目瞪口呆的驚歎和經久不息的掌聲同時,卻沒有遇上一位真正的伯樂和知音,而有的只是爲了複製他作品的資本逐利者,其實藝術是無價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錢衡量的,他爲什麼一刻都不離開這艘船,在他眼裏大陸就是名利場,只有他的孤島纔是塊淨土,纔是他施展才華的地方,他不是怕充滿誘惑的城市街道無邊無際,而關鍵是他在這座孤島奮鬥的幾十年中居然沒有遇上一位真愛自己的紅顏知己,這就是男人在成功以前的悲哀,但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時,更不可能找到一位真心愛自己的愛人,不是嗎?當今這個現實世界像這類例子實在是太多了。

這不禁讓人想起《向日葵》作者大畫家梵高悽美的愛情故事:1853年3月30日,荷蘭鹿特丹市的一對牧師夫婦生下了他們的長子梵高,一位神祕的預言家對尚是嬰兒的梵高說出了可怕的預言:你會到巴黎,英格蘭,當店員,當教師;你會戀愛,遭到拒絕,成爲傳教士,再戀愛,再遭到拒絕,成爲藝術家,你會和姬女結合畫800幅畫,在普羅旺斯變瘋,37歲時自殺,你一生只賣出一幅畫……事實真的如這位預言家說的那樣,從小孤僻寡言的梵高只有小他四歲的弟弟提奧做朋友,長大後做過傳教士,畫商,教師,足跡遍佈歐洲的許多地方,感情生活非常不順,連着向三個女人求愛,遭到三次殘酷的拒絕。被拒絕後的他再也不相信還有誰會追求自己這樣窮困潦倒的瘋子,居然拒絕了一位莊園主的女兒的瘋狂追求,最終雙雙變成了真的瘋子,真是讓人扼腕嘆息命運對他的不公,他死時很年輕和徐志摩一樣都是37歲,但他們都給世人留下了許多偉大的經典作品。

這同樣不禁讓人想起爲了崇高理想而奮鬥且多次與愛情擦肩而過的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爲人類的解放而鬥爭。人應當趕緊的充分的生活,因爲意外的疾病和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能結束他的生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述的是一個在“維珍利亞”號船上的棄嬰——1900在輪船上成長的故事,他在鋼琴上的天賦和造詣讓我歎爲觀止。然而,才華橫溢的他最終未離開輪船,並選擇與船同歸於盡。這似乎是一個悲劇,常人無法理解,我覺得這與他的身份——棄嬰有非常大的關係。父母的拋棄,與母親的分離,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是最大的創傷,而鋼琴成了他的過渡客體,充當着母性客體的代理人。我們看到,以後這一生他都與鋼琴相伴。

1900一出生就沒看到媽媽,一出生就沒有愛。他遭受了兩次被拋棄,第一次是他的父母在他一出生就放棄了他,後來雖然有丹尼撫養他,丹尼在他8歲時也死掉了,未成年就遭受如此創傷。丹尼雖然非常愛他,但丹尼向來傳遞給他的信息就是說船以外的世界有多麼可怕,讓1900不要離開船,1900因爲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所以始終不敢走下船。在丹尼的葬禮上聽到了音樂,從此音樂成了他可以依戀的客體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個鋼琴大師,彈琴,是他生命中唯一可做的事情,然而,1900兩次可以依戀的客體都離他而去,他無法相信這世界還有什麼安全感,無法感受那種愛。1900留在船上,他的生命意義在那裏,他與船構成了緊密的關係,船是證明他存在的客體,如果他下了船,而船被炸燬,和他有關係的客體也就隨之一起都會消失,那麼他就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一個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人,對自己有一個清楚的認識,知道自己是我認爲的這個人。但1900沒有真正出生,因爲一個人的出生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1900在生理、心理上出生了,也成熟了。但在社會層面上沒有出生過,他從來沒有走入過真正的社會,不敢走下船,人是社會的,他沒有走進真正的社會過,也無法扮演他的社會角色,所以他走在懸梯的半中就不敢往下走了,他感到了恐懼,他不是一個真正的人,他從來沒有出生過。

影片一開始就有句旁白“他沒有國籍,沒有出世紙,連生日也沒有,可以說還未出世”從心理層面,1900確實還停留在未出世的嬰兒狀態。呆在母親的子宮裏,感覺肯定是最安全舒適的,他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姑娘離開之後,他改變人生的動力徹底被激活,決定下船。也許對於普通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1900,下船是一個重生的過程,1900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他走下舷梯,卻又慢慢地停下來,整個世界在他的眼中變得黑暗,恐懼充滿了內心。最終他選擇與船同歸於盡,這是偶然,但卻也是命運的安排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好幾天不上線,昨日一來就看到朋友推薦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鋼琴師》。實話說,我平時不大看電影,外國的更是不輕易碰觸,因爲感覺他們總喜歡把諸如災難,暴力,詭異這些東西在視聽上大肆渲染罷了,沒什麼看頭,相較之下,我還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輕柔和緩,溫情浪漫的東西,無論是藝術還是生活。

只因《海上鋼琴師》是她推薦的,隨即尋找打開,直接進入畫面,二十分鐘後,我在心裏笑着說:這傢伙,你怎麼知道我會喜歡,居然不早告訴!是啊,展現在面前的,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長的史詩,它不是看完之後的唏噓嘆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擊靈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節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剷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裏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爲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剷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裏,於是,他就叫1900了。從此後,1900在船上度過了他的一生,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弗吉尼亞號。

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一個天才鋼琴家誕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麼規則,標準之類的東西,他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媽媽”,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樂,他演奏的簡直是仙樂。別人無法進入他的世界,而他卻可以“看”到遙遠的'城市,看到那裏的大霧,松濤,甚至行走着的人們的表情,他用自己獨有的內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樂的形式傳遞,抒發。他的樂曲是天籟,一如他的靈魂樣純潔,乾淨。別人也曾勸他下船,甚至也有愛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終究沒有與這些相融。因爲他的音樂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來,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傳遞着他內心的安靜,清明和潔淨,這是一個何等的境界,這是一個何等的嚮往。當時無論是下等的工人,黑人,還是貴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嚮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覺的形式出現的美國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樂也正契合了這樣一種嚮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讀爲一種靈魂的訴求。

塵世間的人們,每每被俗務俗事所困所纏,常常逃不出自己編織的種種藩籬,然而,這些東西與一個博大的胸懷,與天地之寬廣比起來算的了什麼。許多的人,許多的我們身邊我們周圍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往往有着特別的人格魅力,他們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內心書寫者人生,他們樸素恬淡,但他們,富有。就像1900一樣,戰爭也好,誘惑也罷,似乎與他都沒有任何關係,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寧,這就夠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1

一部在評分很高的電影,既然這麼多人都推薦,那肯定是佳作,看完,也確實如此,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在1900年出生在弗吉尼亞號遊輪上的棄嬰,不,就應說是發現。找到他的鍋爐工人丹尼給他起了一個1900的名字,從此他以這個名字生活在船上,雖然沒有戶籍也不明白自我屬於哪個國家,但並妨礙別人瞭解他的大名。鋼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說的那樣,88個有限的琴絃能演奏出無限的曲子,給人帶來無限的歡樂。與小號手的相遇使得他不爲人知的故事得以流傳下來,雖然最終他選取與弗吉尼亞號同沉,但他還是給後人留下了自我存在的印記---那張音樂母盤。

電影明顯年代有些久遠了,在很多畫面中都能看出破綻,例如人們看見女神像的時候,這不能怪當年的攝影師,只要體現出主題就是好的。至於影片有時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鏡頭,例如小號手說一幅畫落地的時候,確實讓我覺得奇怪。撇開這些由於技術還是編劇上的問題,這部片子確實值得力薦。

如很多電影一樣,主題玩玩在最終才表現出來,最終到達一個昇華中心的效果。這部電影主題的展現就是在廢棄的船艙中小號手與1900的對話,觀後感《海上鋼琴師觀後感》。在1900準備下船可是走到船舷一半時卻掉頭回到,這是電影在前面給觀衆留下的一個懸念,此刻他才真正告訴我們。1900害怕的不是看見的東西,而是看不見的東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絃,他覺得這個琴絃太巨大,除非上帝,他這種凡人是無法彈奏的,一想到無限的鏡頭他就覺的恐懼。由於他是一個公認天才,最終他選取死亡而不是進入塵世也就不足爲怪了。天才,正如人們常說的,寧爲玉碎不爲瓦全,雖然1900沒有上過岸,但他透過與乘客交流還是接觸到了世界,這種不完全接觸但又有些接觸的狀況正好使他在持續心靈獨立的同時又不至於那麼孤僻。

我想每個人看這部電影都能有自我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爲什麼會選取脫離塵世,有人看的是無限和有限這種辯證關係。無限,能夠是慾望,有限,能夠是時間,用有限的去實現無限,正如用88個琴絃去演奏變化的樂曲,而不是用無限去實現無限,不明白知足常樂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這種思想裏面。

最終說一句,先把自我手頭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選取是可怕的,當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浪費在毫無好處的選取中時,那真是太悲哀了。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2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現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思緒紛飛卻不知從何整理的。《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令人慾罷不能卻欲言又止的電影。也許多年之後,人們會忘記那場驚豔的鋼琴決鬥,會忘記他心愛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號,會忘記……但在維吉尼亞號殘骸中他與麥克斯最後的對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獨、決絕而溫柔,始終會出沒在心底,帶來生息。

這個故事的開頭到結尾,始終是以倒敘的手法由邁克斯陳述而來的。所以,有人說,邁克斯和1900其實就是“一個人”,因爲除了邁克斯,沒有人能作證,我們並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種境界,是和外界紛擾不一樣的存在狀態。

對於這樣的結尾,我一開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爲什麼不能試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爲什麼不能在喧囂繁鬧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爲什麼非要以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捍衛一生的夢想呢?

對於這部電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題。當然,如果一部電影只能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經典之作。

從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人們都朝着美國夢不斷努力,世界充滿了慾望、利益和關係的紛爭,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最終走向窮途末路。邁克斯爲了生計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號賣掉,爲了生存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爲了夢想他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於面對死亡,他依然無所畏懼。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態,如果結尾沒有這麼悲劇性的一幕,這部影片就沒有了昇華的價值,在我看來,它反映了很多現實世界與理想主義的東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擁有了和平常人一樣的家庭和財富,也許他就無法彈奏出在大船上那種純淨、自然的音樂了。所以,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頌了一種遠離世俗喧囂的純潔夢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3

兩個鐘頭陪主人公1900度過了一生,又是一部經典。

主人公1900從船上一出生便被拋棄成爲孤兒,由好心的燒煤工丹尼收養。童年時一次意外丹尼喪生,1900再次成爲孤兒。不經意的接觸鋼琴,讓人驚訝的發現原來他竟是無師自通的天才,此後他便開始了一生的鋼琴生涯。

1900一輩子沒下過這艘船,他也曾經決定離開,當站在甲板上看見所謂大城市那無窮無盡的房屋街道,他迷惑了,他說:“鋼琴鍵有限,但是創造出的音樂無限,如果鍵無限,那就創造不出音樂。那座大城市一眼望去看不見盡頭,盡頭在哪裏?—世界的盡頭?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

整部電影感覺處處是經典,每個鏡頭都恰到好處,細節處理不多不少,剛剛好。

1900和麥克斯在隨狂風暴雨搖擺的船上彈奏鋼琴的那一幕,在腦海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在輕快的鋼琴曲下,兩人似乎與鋼琴融爲一體,優美而流暢在大廳滑行,宛如美妙少女穿着溜冰鞋伴隨着悠揚的歌曲翩翩起舞,浪漫至極!

接受挑戰的那一場也印象深刻,前兩場比賽不知是有意無意發揮平平,甚至在對手錶演時竟然感動的流淚。最後一場開始前,1900向朋友要來一支菸放在鋼琴上,說了一句話:“你自取其辱!”接下來狂風驟雨般彈奏出《羣峯亂舞》,震驚在座所有人。一曲完畢,1900將煙的一頭按在琴絃上,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經過1900激情澎湃演奏琴絃因高頻率震動而發熱,竟將煙點燃了……

影片介紹:“男主角1900(人名)的整個人生都已經是一場悲劇了。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氣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好人不得好報,燒爐工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幾歲大的1900又再度成爲了孤兒。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他從不敢離船上岸去,只因紐約無際的高樓和川流不息的人羣令他沒有安全感。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後,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他永遠地留在船上了,直到唯一的好朋友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殉船於海底。”

我不知道爲什麼說他是悲劇,但也許在1900眼中,其他人才在悲劇的生活。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4

大海、遊輪、鋼琴如果只這三個事物就構築起一個人的一生,那將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在深邃的蔚藍中顛簸飄泊,在悠揚的音樂中領悟人生。世界很小,從船頭到船尾,在舞廳中的那架鋼琴前,從左到右,總共88個琴鍵;世界很大,那一片碧海藍天下,用心靈演繹出的樂曲融入世間百態,寬廣無邊。朱賽佩:託那託雷的《海上鋼琴師》給我們描述了這樣一段詩意浪漫的人生傳奇。

《海上鋼琴師》描述了男主角1900,一個被遺棄在豪華的“弗吉尼亞人號”郵輪上的嬰兒,由一個黑人船工丹尼撫養長大,因此取名1900。他有一個傳奇的名字,他也有一段傳奇的身世,他出生在船上,成長於船上,他死於船上,他的一生與陸地無緣。

1900從小在丹尼細心的關懷和善意的謊言中自由健康地成長。丹尼因意外事故不幸去世後, 1900一次無意間鬼使神差地來到一等艙舞廳的落地窗外,他第一次見到了那與他一生命運交織在一起的樂器——鋼琴。

隨着1900的長大,他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的鋼琴天賦,誰也說不清楚究竟是什麼原因,反正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聲給深深的打動,音符彷彿是自他的血液裏流出一樣,隨性而至,信手拈來,卻每每動人心絃。

後來,1900有機會登上城市,但是最後他卻放棄了,當他看到又邊界的城市時,他說道:“我出生在這艘船上,在這裏,世界流動,每次兩千人。這裏也有慾望,但無法超越從船頭到船尾的空間。你彈奏自己的幸福,在那並非沒有邊際的鍵盤上。 對我來說,大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一段太漫長的旅程。是一個太漂亮的女人。是一種太強烈的香水。是一種我無法彈奏的音樂。請原諒我。我不會下船。讓我回去吧。 拜託了。 現在,朋友,請你試着去體會,試着去體會,如果你可以。 眼中的整個世界。 美麗,可怕。”一艘輪船是他的一生;一架鋼琴,是他的一切。

1900始終明白自己內心裏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無論代價如何,他都選擇聽從內心,這種平凡的偉大,最難能可貴,這也帶給我們思考,面對燈紅酒綠和紙醉金迷的時代,我們也會迷茫,能做的也都有限;在面對不順的處境時,我們能始終堅持做真實的自我,找到對自己最重要的東西;我們要面對的誘惑太多,只有勇敢追隨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才能不忘初心。

在故事的最後,遊輪廢棄,被裝滿了炸藥,有機會逃跑的他,卻選擇了留在船上,麥克斯的勸說也無法使他回心轉意,在巨輪炸燬的前一刻,1900雙手災憑空彈奏,這個落入凡間的天使要回歸天堂了。

1900雖然死了,但他避免了被世俗玷污,被磨去棱角,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我們也應該如1900般追隨自己的內心,保持自己的初心,不被世俗所誘惑!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5

看完之後,我稍作百度想看一下別人對這個電影的評價,又怕被引導了思維而得不出自己的想法,所有我先停止了。

可是我有些並不十分理解。

1900,是對世界陌生感的恐懼,而不願意踏上陸地,無盡的世界沒有盡頭,琴鍵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繹音樂?

他在對馬克斯闡述他在看懂了陸地之後,又回到了郵輪上,他是開心的,這是看破看透,對吧。

其實我也不甚懂得,魚般的7秒記憶,總是讓我難以回播記住整個過程,但是想記錄這種感覺。

那種眼神,看到女孩,似情竇初開的眼神。夜裏下到船艙,找尋着並親吻了女孩,這是一見鍾情嗎?那份沒送出的樂盤,是他對觸摸不到而又渴望愛的體現,這麼形容對吧?可是這種愛,爲什麼又不能讓他真的步下郵輪。

他只學會了在那片空間大小的環境下演繹他的人生,甚至隨着郵輪炸燬而結束自己的一生,爲什麼不能嘗試去改變呢?

馬克斯跟我一樣,但是他最後是理解了1900嗎?他哭了,而且也離開了郵輪,也覺得自己很沒用。

有些疑惑,又似能理解1900一樣,無盡的盡頭,在清楚瞭解的情況下,這算是退縮的行爲吧。

爲什麼不能去嘗試一下呢?共同奔赴毀滅卻留下了自己內心最原始的追求。看完了,有些感慨文字的力量,也很佩服別人駕馭文字的能力,以及對“思考”所做的反饋。而我還需要在點滴中慢慢積累,纔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隨意地把看過的感悟描述出來。

寫完這個,內心的恐慌感,空虛,還是沒能散去。藉着看電影消磨時間,也藉着記錄觀影感覺來鍛鍊文字能力,也消除內心一直惦念着的東西。

順道的,不明白爲什麼,不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對內心真實地追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