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範文

學識都 人氣:1.32W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範文

最新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1

  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揭曉,在東京奧運會上,打破男子百米亞洲紀錄並歷史性地闖進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飛人”蘇炳添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中,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爲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

決賽中,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創造中國選手在該項目的歷史最好成績。

此外,在東京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蘇炳添、湯星強、謝震業、吳智強組成的中國隊用時37秒79完賽,排名第四。

而在奧運會後,國際檢測機構宣佈,在東京奧運會獲得男子4×100米接力銀牌的英國接力隊成員之一烏賈,其A瓶尿樣檢測結果爲陽性。

此後,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宣佈,由於烏賈違反相關反興奮劑規定,英國隊在東京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項目中的參賽資格被取消,獎牌等也將被收回。

這意味着,包括蘇炳添在內的中國隊有望遞補獲得一枚寶貴的銅牌。可以說,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改寫了中國田徑的歷史。

最新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2

“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又一次站到了舞臺的中央。

繼2019年榮膺“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朱彥夫又入選2021年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頒獎辭讓人淚目:生命於你不止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作爲橫跨革命、建設、改革三大歷史時期的英雄模範,朱彥夫成爲偉大中國精神的踐行者:從革命戰士到一級傷殘軍人,從農村黨支部書記到退休老人,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他都賦予了每個角色不同的先進事蹟,這些事蹟成爲踐行偉大中國精神的一面光輝旗幟,彰顯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這樣的精神力量,感動了你我,也感動了中國。

溯源這樣的精神力量,繞不開長津湖戰役。長津湖精神裏,有信仰和意志,有勇氣和力量,有犧牲和奉獻。正如朱彥夫,17歲的他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戰役中失去了四肢及左眼,卻以長津湖精神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極限人生。

朱彥夫之所以能感動你我,是因爲他的人生經歷堪比一部精神史詩,甚至比電影還要精彩。他的先進事蹟耳熟能詳,簡單的話語鏗鏘有力,“回看走過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運。我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

鏗鏘的話語,詮釋了朱彥夫身上肩負的使命感從何而來,朱彥夫在對偉大中國精神日復一日的踐行中,用人性的'光輝照耀了我們心靈的天空,種下的信仰種子,在某些時刻破土發芽時,我們赫然會發現:朱彥夫不僅感動了你我,還指引我們做了很多曾經認爲自己絕對不會去做的事情。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儘管朱彥夫偉大到同普通人有了距離感,但他的存在成爲一種指引。這種指引,讓我們明白正確的價值判斷是什麼。

這,也正是朱彥夫能夠感動中國的原因所在。

朱彥夫的人性光輝感動了中國,更感動着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淄博。淄博先模人物輩出,典型人物不是朱彥夫一個人,而是一批人。這些先模人物有不同的先進事蹟,卻有着共同的精神基因,挺起了淄博精神的脊樑。

一時艱難困苦,終將玉汝於成。感動了中國的朱彥夫讓淄博更篤信奮鬥的意義,從而咬定目標、加力衝刺,圍繞淄博的戰略構想,開拓高質量發展路徑,心無旁騖、一往無前地拼搏奮鬥,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跨越賽”。

最新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3

11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其中分量最重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頒給了91歲的新中國飛機設計大師顧誦芬院士和86歲的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王大中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翻閱歷屆獲獎名單,這些科研巨擘們無不是心繫國家命運,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服務人民和國家發展偉業中。

人生價值的實現需要理想信念的指引,科研事業尤其能體現這一點。經歷戰火紛飛年代的顧誦芬,自年幼起便種下了航空夢,21歲開始便將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繫在一起;四十年前,王大中看到世界核能事業陷入低谷,他意識到安全性是核能發展的“生命線”,瞄準這一重大難題,他帶領團隊,把中國自主創新成果推向了世界前沿。兩位院士把個人命運和國家系在一起,找到了持久的科研動力。

正是心中時刻裝着國家和人民,科學家精神在他們身上熠熠生輝。一代代矢志報國的科學家們,他們對自然未知的執着探索,對科技高峯的勇敢攀登,爲中國人打開仰望星空的大門,爲國家自立自強挺起科技脊樑。我國科技事業的歷史性成就,凝聚着科學家們的愛國心、報國行和強國志。

科研不止是個人志趣。這些科研巨擘們的科研邏輯,從來不是將自己束縛在“小閣樓”中,而是把科研同國家和人民利益結合,惟其如此,他們看到科研的長期性、複雜性,甘坐“冷板凳”,甘做“隱姓埋名人”,認準一個目標,矢志不渝。這樣的科學家正是人民的科學家,是民族的脊樑。

最新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4

“致敬中國速度。不是奪得獎牌才值得慶賀,超越自我就能贏得尊崇。從第一次跑進10秒,到跑進奧運決賽,蘇炳添一次次逆天改命,跑贏了時間。這是中國驕傲,也是亞洲榮耀。奔跑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風采。致敬中國速度,致敬每位創造歷史的英雄!”

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直接可以看見的獎牌和成績,而是“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精神。這一精神是人類文明的財富,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是需要永遠繼承和發揚的。

人類之所以走出蠻荒,取得其他生靈沒能取得的文明,就在於我們一直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我們未曾滿足於吃喝拉撒,也未曾躺平於生老病死,我們一直在追尋的路上,在不斷地突破身體極限和認知極限,這才決定了人類走到今天。

蘇炳添,就是人類中一個追求理想、不斷超越的例子。在運動員羣體中,蘇炳添的特點就是行爲低調,但成績穩定而不乏驚喜。他的身上,擁有的不僅是運動員的強大堅韌精神和心理素質,還有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力量: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