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學識都 人氣:2.75W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孔子》觀後感範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觀後感範文(精選10篇)

《孔子》觀後感1

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爲——“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爲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裏,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孔子》觀後感2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2500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孔子的一句家喻戶曉的句子。告誡我們要選擇身邊的好的並且學習,選擇壞的去改正。

從小就聽說過古代有個很聰明的人,到了初中,學習到了他的一些名言,並對他有所瞭解,他是一個出生平凡的草民,他是個愛國愛民的匹夫,他是個擁有崇高思想的政治家,他名叫孔丘,但被大家熟悉的是孔子這個稱號。今天,我們看了史詩電影《孔子》,我開始有點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了,那就是“仁愛”,即一切都要以愛人爲中心,這樣可以讓世界充滿愛,充滿期望,使人們更加和諧,那麼社會就會進步。正如亞聖孟子所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可以看得出“仁愛”有利於國家發展。

片中由周潤發扮演的孔子,一生追求禮樂仁和,一次他爲了不讓一小孩陪葬,與衆大夫脣槍舌戰,還很幽默的說出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引得衆人發笑,成功救了小孩。我覺得,孔子在面對衆人的挑戰下,依然沉着穩定,言辭幽默有理,讓我欽佩不已,同時也看感受到了他的仁和。在魯國確被權勢驅逐,顛沛流離十幾年,這幾年間,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到各國遊說實行禮治,這正是我們所需要學習的不屈不饒的精神,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也正是我們青少年的鬥志。

可是當時正值春秋時期,社會的動盪,大國吞併小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君王只想着怎麼打仗,百姓只想着怎麼活下去,試想下,如果你活在當時,會有空去接受什麼仁愛之道嗎,不太可能吧,我下頓飯能不能吃飽都是問題,還有那閒工夫去追求禮樂仁和,我愛他人,有誰來愛我,來解決我的溫飽嗎?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說教並沒有讓人們接受。於是一行人周遊各國十幾年後回到母國魯國,決定不參與國事,從此傳道授業,並且着書,後人則有因爲書而理解他的,也有因爲書而誤解他的。我覺得施仁政其實是有可能的,因爲人之初,性本善的緣故,可是俗人卻因爲慾望,而產生的邪惡念頭推動着人類走向滅亡,走向腐敗。

孔子當然也會有痛心的時候,當我看到顏回爲了把書從冰水中拿回來,最終淹死時。我覺得鼻子酸酸的,可想而知孔子當時是多麼的傷心,看着自己的徒弟爲了拿回書被冰水淹死,卻不能挽救的心情,可以說是絕望到了極點。可是我們也能看出他的弟子們對他的尊重,還有子路戰死沙場,可以說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聽聞了他的死訊,他能不傷心嗎?

可是也可以看出其弟子作爲大將的忠心耿耿。“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可是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子路留下了這句意味深遠的話,我認爲是說人們還是不懂在痛苦中體會到哲理,或許我們真的需要去好好體會。

雖然禮樂仁和沒有實現,可是孔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至今儒學廣受世界歡迎。是位了不起的思想教育家,學者。是他把教育普及化,是他創立了儒家學說,也是他給我們上了“仁愛”這一課。

《孔子》觀後感3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他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衆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他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爲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他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他爲了理想率領衆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衆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他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羣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他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他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他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爲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他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他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衆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他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他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爲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他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爲後來有着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纔可以領悟到孔子他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他抱着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着,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是他始終記着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着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爲仁。

我從電影《孔子他》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他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他“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爲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孔子》觀後感4

我在爸爸得陪同下,再次觀看了《孔子》這部電影。電影《孔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得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得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峯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裏顛沛流離得苦難生活,最後到老得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得成就和“仁義禮治”得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得視角來描述孔子得一生。片子得前半部分和孔子得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得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爲孔子得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得,平和得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得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得境界和對信念得執着。這部電影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得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得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得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爲方1

能無不爲’”。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得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爲”得思想。老子得“無爲”,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得做不到得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得所有得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得。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得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得對話。南子對孔子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得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得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得女人。同樣得,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得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得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得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得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得痛苦和境界。南子得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得內心和執着。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得情節。我對顏回得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得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爲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得書籍而一次又一次得深潛到冰冷得水裏,撈起一卷又一卷得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得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得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得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得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得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着喊,我回來了。

看完這部電影,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得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得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得境界”。孔子內心得痛苦和對信念得執着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得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得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得題材拍成如此優秀得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得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爲得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得生活纔是真正正常、幸福得生活。

《孔子》觀後感5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爲什麼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爲我覺得作爲一箇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裏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爲戰士壯威,接着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裏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羣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覆唸叨着:“我的祖國,我終於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儘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這裏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孔子》觀後感6

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講孔子他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後部分卻峯迴路轉,即從孔子他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他便開始裏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爲孔子他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着。

這部片子有幾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他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他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爲方能無不爲’”。於是,孔子他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爲”的思想。老子的“無爲”,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他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他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他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他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他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內心和執着。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爲了挽救孔子他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裏,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他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着喊,我回來了。

在這個片子,孔子他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他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着讓我無法忘記。這是一部非常有內涵的國產片。該片弘揚傳統文化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這樣的題材拍成如此優秀的電影,在當前文化缺失、物慾橫流的大環境下,有不少人誤認道德是限制人們行爲的條條框框。其實,有道德的生活纔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孔子》觀後感7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爲它不好懂,而是因爲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儘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彆扭。

因爲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爲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爲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爲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爲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爲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爲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係,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爲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爲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擡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孔子》觀後感8

今天,我們全校同學一起觀看了一部電影——《孔子》。

電影裏的孔子溫和又嚴肅,有威嚴的氣質但並不兇狠,謙虛恭敬又安詳。這讓我想起《論語》裏的一句話:“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還很熱愛學習,學習永遠不感到滿足。孔子也很會教導別人,教導別人永遠不知倦怠。我想,“學而不大厭,誨人不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電影裏有一個片段,令我終身難忘。孔子的馬車正行駛在表面結了冰的大河上,突然,一大塊冰破裂了,而孔子的馬車正好在那塊冰上,駕車的人讓馬車跑過了那塊冰,一卷卷書卻掉入了水中,孔子的一位學生潛入水中,把一卷卷書拿上了岸。這就反映了他的學生是多麼愛書啊。

孔子還有一句名言: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孔子》裏充分表達了出來。魏國一位女子上午和孔子聊天,學到了許多知識。而臨近傍晚時,她坐在馬車裏被人用暗箭射死。臨死前,她並沒有非常傷心,而是微微一笑。她想起了上午和孔子交談時的情景。朝聞道,夕死可矣!

看完《孔子》後,我被孔子的精神震撼了。我覺得,孔子真是一個偉大的人啊!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孔子》觀後感9

觀看了影片《孔子》,不論它拍得怎麼樣,註定都少不了一場口水戰,實際上,自從傳出胡玫要拍《孔子》的消息後,這種口水戰始終就沒消停過。

影片上映沒幾天,關於《孔子》的新聞也不少。王菲復出,選擇了以《孔子》爲平臺,獻唱一曲《幽蘭操》;有人炮轟《孔子》的史實和臺詞錯得離譜,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迴應;其中還穿插着周潤發頗有些雷人的感言,據說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過,我是真的哭了…

在這場喧囂、混亂的鬧劇中,其實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的問題: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影片?其自身的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觀衆走進影院?難道只有靠這些炒作的娛樂八卦才能引起人們觀看的興趣?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不屑於回答,也許是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不便,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態度都顯得有一點曖昧。說起來有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味道。

20年前,說到電影的娛樂性、商業性、趣味性,以及市場票房、贏利、圈錢之類,大家還是很不情願的,要找很多理由給自己壯膽兒,當時的社會風氣還有點恥於言利的意思。

現在似乎不必這樣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着另一種傾向,事物在發展中有時也會走到自己的反面,這些年,言利的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言精神、理想、信仰的,倒顯得理屈詞窮,低聲下氣,有時還露出一點羞澀。

我們都經歷過耳提面命的、灌輸式的教育,至今,這樣的教育也還沒有絕跡,於是大家對涉嫌要教育我們的東西都很敏感,身體會自動生成一種抗體,進行排斥,或者採取放縱自己的方式,以爲我們只需要娛樂,這種自輕自賤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隨波逐流、沒心沒肺、幾乎完全物質化、只求一時快樂的日子,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過去講反潮流,現在講順應潮流,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有些東西該堅持的還是應該堅持。我看《孔子》最感動我的地方,就是他終其一生對自己的信念始終矢志不渝地堅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宣揚自己所信奉的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的,更應該學習孔子的這種精神。

說到底,理直氣壯地宣揚一種精神並不難,難的是你是不是真的擁有這樣一種精神,並準備用它指導自己的行動!

《孔子》中,孔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問孔子:"衛國人多,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衛國國君繼而問:"可是一部分已經富裕起來了,國家還是亂,怎麼辦?"孔子說:"教化人們!"這一段,也許是對當今中國的折射吧。

在《阿凡達》美國文化和電腦特技的強烈攻勢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的上映期內,也許正體現了某些國人的良苦用心: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

《孔子》觀後感10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看電影之前,我對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這樣的認識上,直到看了《孔子》這部電影。

從電影的結構來看,這部電影就是一部人物的傳記。傳記很容易流於平庸,因爲對人物一生的描寫如果平鋪直敘就無法突出亮點。而這部電影通過幾個吸引人的小故事來展開敘述:比如說服別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過一些炫麗的戰爭場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場面來抓住觀衆的心;這樣的安排無疑使電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

從電影的內容來看,孔子的一生無疑是偉大的;他追求仁義,並希望把仁政運用於治國理念中;他傳道授業,哪怕顛沛流離,忍飢挨餓。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終老。電影裏,孔子是個有血有肉的人,與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動容,與魯君談論政治,鏗鏘有力,與季氏比賽射箭也是旁徵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離鄉,流浪他鄉,卻爲他的英雄形象塗上了悲情主義的色彩。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從人物塑造來看,雖然選用巨星周潤發來演孔子,但周高大偉岸的身軀明顯顯得用力過猛了,一個懷才不遇、滿腹經綸的孔子在劇中顯得文武雙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樣子;而演員滿口論語與人物性格顯得疏離,周迅飾演的衛國夫人南子表現輕佻,與當時那個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遠。從史實角度來看,顏回下冰水冒死救書簡的行爲也有點脫離實際,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軍,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總之,不管怎樣,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光輝燦爛的,他到老年的時候專心致志在魯國傳道授課,編著了《春秋》等經書。他的思想也爲後來統治者治國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