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電影張思德有感

學識都 人氣:3.07W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電影張思德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觀電影張思德有感

觀電影張思德有感1

我們這一代人,對張思德的熟悉來自兒時的記憶,我對張思德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他的英雄事蹟,可是說不清在生活中他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在接下電影《張思德》拍攝任務的初期,導演尹力因此而苦惱,也是我觀看電影的驅動力之一。在觀看完電影之後,有關張思德的一切在我心中可以用5個字來概括:爲人民服務。

抗日戰爭後期的延安正處在熱火朝天的大生產運動中。毛澤東的勤務兵張思德爲人憨厚朴實,工作任勞任怨,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爲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而默默地奉獻。爲解決中央機關冬季取暖問題,1944年他帶領一班人到安塞縣燒木炭。在一次燒炭中炭窯突然崩塌,張思德不幸犧牲。毛澤東主席在他的追悼會上深情地說,我們的隊伍裏到處是這樣的人,普通、平常、像清涼山上的草一樣,我們不注意到他們,往往也聽不到他們的聲音,可正是這些人支撐了我們的事業。毛主席的這篇講演發表時以《爲人民服務》爲題,這篇文章也成爲共產黨人行爲準則和毛澤東思想的具體體現,在60年後的今天,重溫這段歷史和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作爲語文教師,我更關注電影是如何表現"爲人民服務"這個主題的。在這部電影中,觀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毛主席就在前方即興發表《爲人民服務》的演講。而這種革命的感情的傳達,既不是藉助洶涌澎湃的交響樂來烘托主題,也不是像其他延安題材的影視作品那樣通過反覆出現的寶塔山和延河水這樣的"革命符號"來強加給觀衆,相反,電影《張思德》是樸素而寫實的,影片通過道具、佈景讓觀衆感受到大量的革命歲月的"信息"和革命的"氣氛",尤其是使用黑白膠片拍攝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電影在兩場戲中也運用了色彩,一場戲是說周總理給毛主席一把紅棗,另一場是"啞巴"爲犧牲的張思德獻上一把紅棗,那把紅棗的紅色十分突出,在這裏顏色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任何一種藝術,必須要把內容和形式高度統一起來,只有這樣,纔可能產生感染力。

當然,這部電影帶給一個從教18年的教師的,絕不止這些。黨的十六大報告表述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爲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謂"教育爲人民服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涵:第一,培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代新人,是教育爲人民服務的集中體現。教育要爲這一偉大理想服務,就要培育一代信念堅定、艱苦奮鬥、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的人才。第二,讓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是教育爲人民服務的前進方向。要努力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實現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續快速發展,積極發展高中教育,大力發展以就業爲導向的職業教育,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設學習型社區,發展和完善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滿足人民豐富多樣的教育需求。第三,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教育爲人民服務的最高宗旨。

總之,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教師職業道德總是代表着最優秀的傳統,最可貴的品質,隨着教育事業蓬髮展,教師職業道德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但不變的是教師爲人民服務的本質,教師永遠是一支蠟燭,蠟燭的火焰永遠指引着前進的方向。

觀電影張思德有感2

“老班長,張思德。張思德,我好戰友啊——”松濤陣陣,石峽峪的山溝,齊奏哀歌。戰友們撲在張思德冰冷的身上,一齊失聲痛哭起來......

這,就是電影《張思德》的結尾,看到這裏,淚水早已劃過我的臉頰,溼潤了我的衣襟。

一個一心只爲人民服務的大好人就離開了我們。如果說人民無數棵樹,那張思德便是樹莖下的泥土了。他的一生都散發着泥土的芬芳,這芬芳飛進了每一個人的心田。我不知道世界上有幾個張思德,但我明白人只要有一顆想爲你人機服務的心,那你也會擁有那份泥土的芬芳。

看了這部電影,我感到很慚愧,影片中張思德到死都是爲了別人,而我,平時就連把一片紙屑撿起來,丟進垃圾桶這樣的小事都辦不到。

同學們,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不懂得替他人着想,服務呢?如果是,那你就和我一起,來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我相信你我也會散發出泥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