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觀後感(15篇)

學識都 人氣:1.82W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穹頂之下》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穹頂之下》觀後感(15篇)

《穹頂之下》觀後感1

從網上聽來的超火的《穹頂之下》,這部片子說實話,我不確定是紀錄片,還是演講,不過先來說感受吧。

看完之後超級激動,看着窗外灰濛濛的天空,想着12369,想着污染地圖,好想自己立刻去拯救地球,可是就我一個人,再怎麼樣,也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行吧。

作爲小學生,對政治什麼的先不管,光從表面上來說,柴靜是說出了所有爲了環保事業而奮鬥的人想說的,言辭有點激烈,那是因爲只有非常少數的人去做,大部分人都置之不理。想想那藍天白雲,想想暖烘烘的太陽,想想繁星閃爍的天空,爲了這些,難道就不應該去做一件小事,來挽回這些景象嗎?就算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當整個國家都毀滅了,利益還有用嗎?

我是支持柴靜的說法,那些數據和別的國家的努力,都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也應該加把油,別人可以,爲什麼我們不可以?法律應該嚴格執行,不能把這些當成廢話。爲什麼英國在經過災難後,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中國卻在霧霾已經纏繞着這些原本"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引無數英雄盡折腰"的景象一天天的消失,採取的行動卻微乎其微呢?就真的沒有考慮過嗎?

說着說着,我也激動了起來,以前看過的濫殺動物,往食物裏放各種添加劑的紀錄片,地球難道還不夠慘嗎?地球在中國這片豐富的大地上給予了各種東西,讓這片土地強大,難道現在對這片美麗的土地的回報,就是毀滅嗎?

我想不是的,每個人其實只要做一件小小的事,比如離得太近的地方就走路,該節約的節約,這些事應該幼兒園,小學時候都講過吧,請爲地球,或者說我們生活的地方變回青山綠水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2

柴靜的《穹頂之下》最近一段時間無疑是炙手可熱的,同名的美劇和斯蒂芬金的小說原着恐怕沒想到這個名字會在遙遠的東方國度引起如此巨大的反響。

關於她所討論的問題,我在此不想多說,留給更專業的人士以及決策層討論更合適。僅從網絡傳播角度來闡述一下我的部分觀點。

很多人說她有侷限性,我認爲不準確。從紀錄片討論的霧霾這個話題來說,她無疑是想對最廣大的民衆以及國家決策層發聲的,但是從一部100分鐘的紀錄片本身來說,它的傳播不能是沒有精準目標的。說這部片子的觀點全然反映了城市中產的視角和利益,我非常認同,但是我覺得這不能說是侷限性,而恰恰應該是這部片子的傳播策略,也是它能如此成功的要素之一。

不僅是視角,看看它的形式,這種劇場演講式的風格,我看了大約10分鐘就想起某手機品牌的那位羅老師,(當然,從片尾的鳴謝名單裏面我也得到了驗證);再看現場PPT的風格和穿插的一些哏;看現場邀請到的觀衆;看她使用的傳播渠道……無疑,她選擇的種子傳播羣,就是城市中產。包括用自己的女兒的遭遇來引起共鳴,沒錯這就是煽情,但這種煽情,就是傳播的一部分。爲什麼呢,因爲它瞄準的羣體,就是和柴靜一樣,大約是28~40歲的城市中產,這些人大部分組建家庭不久、準備有或剛剛有孩子、收入較剛進入社會時有所提高、生活趨於穩定、開始更關注生活質量和家庭、是網絡生活的主力人羣,明顯他們非常容易認同柴靜記錄片表達的觀點和情感,同時又具有相當的文化水平和思考能力,也更容易在社交圈形成傳播。

我覺得這種定位無可指摘,作爲一部不長的紀錄片,它的目的就是傳播,是打開缺口,是啓發更多思考以及更專業的行動,而《穹頂之下》非常成功地完成了這個任務。同時這樣一個極其複雜的社會問題上,本身很難站到一個高大全的位置,有自己的立場和定位反而是件好事。

《穹頂之下》觀後感3

今天,我觀看了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有了非常深的感觸,就像柴靜說的——同呼吸、共命運。

柴靜懷孕了,本該是值得全家人開心的事,但是,那個還沒出生的孩子被醫生診斷爲良性腫瘤,孩子一出生就得立刻動手術,手術要全身麻醉,剛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撐不住,全家人都爲這個還未來到人世間的小寶寶揪着心。手術成功了,但卻引起了作爲媽媽的柴靜的思考,還在媽媽肚子裏的寶寶爲什麼會得腫瘤呢?答案是PM2.5。這是一種超細顆粒物,人用肉眼是看不見的,就是我們常稱的霧霾,近幾年它時常出現在我們視線中,並且幾乎成爲了生活常態,可是這個生活真的正常嗎?

霧霾是什麼?霧霾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而我們肉眼能看見的最小顆粒都是它的20倍,我們看不見它,而它卻影響着我們的健康,當PM2.5上升時,人羣的死亡率會隨之上升。

霧霾從哪裏來?中國能源結構中,燃煤和燃油佔了百分之六十,而在燃燒排放時大部分是沒有任何防護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氣之中,煤炭沒有得到過清洗,石油沒有得到提煉,各種有毒物質隨着排放來到大氣之中,通過我們的呼吸進入人體,小小的顆粒就會在我們體內到處“遨遊”……

我多麼希望能夠生活在藍天白雲下,能夠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時刻擔憂因爲污染而受到傷害。那麼作爲一名小學生,我們能做些什麼呢?可以建議爸爸將普通燈泡替換爲節能燈,也許一隻節能燈做出的貢獻的確很小,可13億人中只要有1/10的人使用,那節約的能源、減少的碳排量都將會是天文數字!我還可以隨手關掉不用的電燈、空調;用在公園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機上的鍛鍊;郊遊時和把爸爸媽媽一起改騎自行車……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那麼一個家庭呢?千千萬萬個家庭呢?我希望大家一起參與其中,這樣既以讓我們的身體更健康,又可以使環境更優美,何樂而不爲呢?“同呼吸,共命運”,讓我們一起爲那蔚藍色的天空努力吧!

《穹頂之下》觀後感4

或許你們並沒有看過《穹頂之下》,又或許你看過《穹頂之下》,卻不把它當回事,將自我置之度外。那麼,我將告訴你一個令你震驚的消息:全年有50萬人死在大氣污染之下。聽到這可怕的噩耗後,難道你還會認爲大氣污染只是一個人造成的嗎?我確信,你們還會懷疑,那就讓事實來說話吧!

今日,我想讓你們都明白什麼叫做可怕:河北,山東,上海這些城市的鋼鐵產量跨入了世界前十強。異常是河北的唐山,在《穹頂之下》中,主持人問一個小女孩:“你看到過藍天和白雲嗎?”小女孩回答道“白雲,我從來都沒有看見過;藍天只看見過有一點點藍的”到了那裏,你們心中都想問:爲什麼那裏會看不見白雲和藍天呢?罪魁禍首就是——大氣污染。原因是:鋼鐵廠中有粉塵、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到大氣中,造成PM2.5的“誕生”過快。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的可能會產生霧霾。霧霾遮蔽了藍天與白雲,污染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中國。你們不妨想一想唐山人們生活之艱辛,每一天看着塵土飛揚,霧霾蓋天,他們爲了生存又不得不頂着這令人憎惡的霧霾。而霧霾的“父母”不正是人類嗎?此刻人類是在自食惡果。

我們必須從此刻開始,珍惜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生命,將它們放在利益之前,那纔是真正的爲君之道。要從長久的方面去研究問題,不要只顧着眼下的利益,而忘了天下蒼生所依懶的世界。生命僅有一次,莫讓利益害了自我,如果人人心中都想保護環境,我們何愁見不到藍天和白雲呢!

《穹頂之下》告訴我:環境勝過利益。同時也改變了我的'想法,使我走上了愛護環境這條正道,令我受益匪淺。所以我想讓更多的人和我一樣踏上對抗霧霾的陣營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5

20xx年新春伊始,隨着柴靜的《穹頂之下》風靡整個互聯網、朋友圈,引起前所未有的全民關注,其實環境保護和治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穹頂”用大量的篇幅扒開了中國霧霾的真面目,也提到了發達國家在治理霧霾時用過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特別是美國,不得不說,在環境保護工作的問題上,美國做得明顯優於其他國家,無論是研究深度還是教學質量,美國環境類專業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因此,很多國內環境專業的學生都選擇去美國進修。

在北京,5月入夏早,臭氧多,霧霾重。當天氣又霧濛濛了,大街上會看到很多“蒙面大俠”出沒,霾,又來了,自從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對霾的認識更多,這種天氣,“出門還是不出門”成了他們最糾結的問題。老人,小孩,或者自由職業者可以選擇宅在家,關門關窗開淨化器,等霧霾散了再出去;可是上學族,上班族就沒那麼幸運了,霧霾再大,也不能不上班、上學啊,爲了防護霧霾,佩戴口罩是最簡單有效的方式了。大家不要覺得戴口罩麻煩,看着很奇怪。你戴兩天口罩出去,回來就會發現濾芯全黑了。爲了健康,口罩一定要戴起來!

陽光、空氣、水、土壤、岩石、植物、動物……構成了我們周圍的環境,我們人類,也是環境中的部分,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這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可以說是飛速發展,但是人們卻忽略了對我們生存環境的保護,甚至是有些人明知道自己的做法會破壞大自然的生態,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仍然不管不顧。柴靜的《穹頂之下》被人們廣泛傳播,讓我們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環境的惡劣,在我們對大自然不斷的索取與破壞下現在它也開始回報我們了,面對這樣的現狀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政府部門更要加大力度整治環境,不要只爲了發展經濟而斷送了子孫後代的活路。

《穹頂之下》觀後感6

現在的天空中幾乎每天都會飄蕩着一層厚厚的灰濛濛的東西,當時人們覺得那是霧,而在以前人們對於天空上的”霧“人們已經不足爲奇了,可是人們知道霧霾是什麼嗎?在我看過柴靜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後,我纔對天空中的”霧“有了新的認識。

霧霾是什麼?在以前我也是和大多數人一樣,認爲霧霾就是霧,這兩者之間只是有着字面上的差距,但基本意思彷彿沒有什麼極大差異。但是當我看個柴靜的紀錄片後才知道霧與霧霾之間可不是隻有”霾“這個字這麼簡單。霧是一種自然天氣現象,在水水汽充足、微風及大氣層穩定的情況下,氣溫接近零點,相對溼度達到100%時,空氣中的水汽便會凝結成細微的水滴懸浮於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見度下降。如果這是霧,那霧霾是什麼呢?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但是霧和霾的區別很大。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視覺障礙的叫霾。霧霾天氣是一種大氣污染狀態,霧霾是對大氣中各種懸浮顆粒物含量超標的籠統表述,尤其是PM2.5(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被認爲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而我們人類便是造成這種天氣出現的罪魁禍首。

造成霧霾天氣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項就是煤的使用。在我們國家,大多數地區使用的煤數量極多,在一個用煤極多的地區,那裏一年365天裏,幾乎每天都是灰濛濛的,那裏的小孩根本見不到藍天、白雲甚至是我們在夜晚一擡頭點映入眼簾的星星。在我們國家,用煤量極快,一些好煤被開採完了就用劣質煤,用劣質煤會大大增加天空中的污染物,現在在我們國家,褐煤便是最常用的一種煤,就算我們用劣質的煤,我們洗乾淨再用好不好?如果洗乾淨也可以減少一部分的污染物。

柴靜揹着一個測試PM2.5的測試儀,一天下來,那個PM2.5的測試儀中的膜盤已經成了黑魆魆的一片。所以我再次呼籲,我們是時候做些什麼了,就在此刻,我們做好該做的。多做與環保有關聯的事吧,讓我們的地球越變越好。

《穹頂之下》觀後感7

"穹頂之下——這個名詞在最近並不陌生,這是柴靜自制的紀錄片,我們借用她的雙眼平視着中國當今環境的現狀,這部影片的確給了我們警示作用,這也又讓人們在心中重新草擬了一道道德的標準,無可厚非的是這部紀錄片的確有着不同凡響的積極作用,至少我已經學會打12369來維護我自身的權益 。不過這一切都是從她的眼睛看見的,這一切也都是她的道德標準在衡量,道德標準人人有異,所有人都不是純粹的聖人或者純粹的壞人。

觀看完後我有很多疑問,這便好奇的查了查資料,實際上查到的是河北的污染是全方面的水、土、空氣污染。但是眼睛卻全部的往空氣污染上看,很簡單:空氣污染能擴散到北京,而水、土地污染卻留在當地。後來我才知道1級致癌物地這個1級只是一個因果性的標準,這僅僅說明致癌性證據充分,吸菸的危害遠大於霧霾,委婉的說一句聽說你吸菸可能戒菸帶來的好處比帶口罩防PM2.5更好。這讓我想起一類人,這類人是一旦有事情影響到他自己的生活圈,這便揭竿而起,以聖人的方式討伐影響到自己的人或事,卻不顧影響到你的人和事有不能言說的祕密,便肆無忌憚地責備,聖人不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關心着世人嗎?

人的出發點總是是利益,柴靜女兒天生腫瘤與霧霾其實並無直接關係,有可能與她的生活方式或高齡產婦有關,此外柴靜女兒出生與美國,說不定這與產地有關?總而言之嘛,紀錄片就是現實生活的見證,歷史的忠實寫照,因而能以其無可爭辯,令人信服的真實性和來自生活的特有的藝術魅力去影響激勵和啓迪觀衆,不過關不關係道德的事兒需要觀衆們自己斟酌。

不知所云,不喜勿噴。

《穹頂之下》觀後感8

20xx年2月28日,柴靜發表了自費拍攝的連續視頻《穹頂之下》。我一口氣將這八集看完,心中感覺非常沉重 。一組組震撼人心的畫面,一堆堆詳細精確的數字,一羣羣憂國憂民義士,一張張有持無恐的嘴臉,一疊疊蒼白的法律,一個個深感無奈的官員。歸根結底一句話:中國的霧霾就是人禍。

三十年的發展帶給國人的是鉅額的環保欠債,雖然霧霾使大家猛省,但是落實到個案許多仍是無動於衷。正如環保執法人員所講:我們該走的程序都已經走了,還是繼續這樣幹我們也沒有辦法。許多法律形同虛設,處罰很嚴厲但是執行卻是零。柴靜總結的一句話很到位:嚴厲執法90%的人會守法,有法不依會使90%的人違法。由此看來中國距離法制國家還有非常漫長的路要走。

壟斷又是一個人禍的原因,石油的壟斷造成了標準低,價格高。高清潔能源得不到開發和利用,以國家能源安全爲藉口,行壟斷之實。哪裏還有爲國爲民的精神,只認錢了。可能這也是能源界大批腐敗的根源吧。

懶政、惰政也是一種人禍,如此衆多的不合格的大貨車每天行駛在路上,既沒有人管也沒有人問。工廠做假那麼監管部門在幹嗎?問起來都說的條條是道,做起來都睜一眼閉一眼,或者互相推諉。假貨橫行,逼的好人也要做假,否則就無法生存。難道這不是惰政給我們造成的惡略後果嗎?限行、限號已經由一線城市向二線、三線城市推廣了都是打着環保的旗號。可是中國的微型汽車生產已經沒有了市場,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耗油多排量大的豪車,既然是爲了環保,是爲了節約能源,爲什麼不去限制這些豪車的生產和銷售。

隨着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也發生了驚天的變化,“效益就是金錢”“一切向錢看”的口號毀掉了當下的中國。舉國上下一起向錢下手,各盡所能,不擇手段,透支了國家的未來。在霧霾籠罩的中國,空氣裏瀰漫着什麼味道?柴靜給出了明確的回答:“那就是錢的味道!”

《穹頂之下》觀後感9

昨天我們的班主任朱老師帶領我們看完了這部視頻《穹頂之下》。看完這部片子後,我相信全班同學肯定都會很震驚。從那一條條就算決定了要管理好霧霾,但一次都沒執行過的、透明的法律、從那些影片中展示出來的惡劣天氣、從那些頂着官職,卻從沒有對霧霾所行動的空頭官員來看,中國就算外表再強盛又怎樣,中心也是腐敗的,單單從治理霧霾這方面來看,中國就不行。

近年來,“霧霾”已經成爲一個令中國人都絕望的名詞,它不單單是在傷害着我們的身體,也威脅着那些即將出生的孩子們。在“霧霾穹頂”下,柴靜作爲一個母親是恐懼而絕望的,世上沒有一個母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柴靜在片子自述,她製作這部視頻的初始動機是爲了給自己出生即患腫瘤的女兒追求一個健康安全的生存環境。但是,她以個人身份,自己花費約100萬元,並耗時一年多製作這部專題片,完成的一是個對關係中國億萬孩子生存安全的環境問題調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難”,母親柴靜在片中表達的焦慮和渴求,是爲天下孩子,當然也是爲所有生存在這個“霧霾穹頂”下的全體中國人發出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看到,柴靜作爲一個非霧霾研究的專業人員,爲了幫助觀衆解答“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不僅竭力收集相關資料、積極向國內外專家求教,而且不惜冒險充當在對人一體傷害極大的Pm2。5裏的實驗對象。這是柴靜作爲一箇中國人,爲了全國人們的安危所付出的努力,但現實中呢,劣質石油、煤炭、廢棄煙……這些被列爲中國成長的標杆,正在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氣污染着,正如紀錄片裏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說,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這裏邊一定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只要我們認知霧霾對人類的危害,放棄我們的私心和懶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爲減輕霧霾做貢獻。這就是母親柴靜真正要告訴我們的。

《穹頂之下》觀後感10

“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這麼活着。”

在我們措手不及時,霧霾如同洪水猛獸向我們襲來,擊倒了一浪浪的人,肆虐地遍及了全國,街上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不禁想問:“二十年間那片藍天去哪了?二十年前的星星去哪了?二十年前的白雲又去哪了?”

我從來不曾想過冬天供暖的背後是一羣恐怖的顆粒物,不曾想過汽車行駛的背後一例是危險的污染,更不曾想過自由呼吸的背後是無數危險的因子,我也從來未曾想過“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景象是一種可怕的假象。

令我印象更深的是肺癌初期的患者進手術室的場景,他們一家人沒有吸菸史,卻仍在遭受着這樣的病痛,當顯式鏡中出現遍滿黑絲、黑斑的肺部,我不禁爲她心痛;一個小女孩孤獨地站在落地窗前,用手捶打着透明的玻璃,渴望一個鶯語花香的外界;那個六歲的山西女孩仰着無邪的臉回答:“沒有見過星星與白雲……”我曾以爲只有見到礦山的炸裂,只有見到冒着黑煙的煙囪纔算是污染,但事實卻是霧霾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吞噬着一個又一個人的生命與幸福。

那我們如何對待霧霾,創新無疑是一條必經的路。英國委員會大臣說過,政府將公平競爭的機會留給市場,市場自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因此他們使用了天然氣,這便是創新的力量。我們也不應當置身事外,環境的保護也依靠我們每一個小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即使它微乎其微,它亦然能使你感覺到腳踏實地,而不只是寄住在這個藍色的星球。

當我看見那終被網覆蓋起來的泥土,看見安裝了淨化處理裝置的餐館,看見了加油站的員工對器材進行更新,而不是說着“你只有義務,沒有權力”的話語的時候,我終究是對這一場曠日持久的環境保衛戰有着無限的信心與希望。我相信我們留給自己的子孫也不會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地球。

那個小女孩在花盆裏養了一隻蝸牛,每天都對着它吹氣,你見到了嗎?它其實真在一步步地長大,就像我們憧憬着的美好未來正在向我們款款走來。

《穹頂之下》觀後感11

" 看了這個記錄片,給我的感覺:不是讓我如何做,而是呼籲和加強大家的環境憂患意識。如果明明知道這個靠污染而發展是不正常的發展,但是我們仍然在進行。如果發展初期,因爲要發展要溫飽不得不屈服,那麼在經濟越來越發展的今天,我們是習慣了屈服站不起來了,還是應該慢慢壯大自己頂住站起來與污染做鬥爭呢。

因爲就業問題,政府取締不了也懲治不了這些煤油污染企業。難道這些企業就可以把污染當成理所當然嗎,在這片同呼吸的天空下,我不知道獲利的具體是哪一些人,但是卻知道它卻損害了我們所有人利益——因爲它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安全威脅。如果說讓他人失業何其殘忍,那麼讓大衆受污染威脅,患肺癌死亡的人們就是死有餘辜嗎。孰輕孰重,分不清嗎?也許有人說柴靜在誇大其詞,中國的空氣污染哪有那麼嚴重,但是不管如何威脅的確存在,也在擴大,難道一定要等到中國出現大規模因爲空氣污染而死亡才能重視,才能改制嗎, 大家不覺得晚了嗎。

就記錄片提到“洗煤”這件事,中國做不到洗煤再用嗎。這些企業是連洗煤的錢都拿不出來了嗎,如果企業的利潤這些低,連這個錢都拿不出來(靠污染撐着),那麼這些企業就沒想過轉型或者換行業。自己沒利潤賺不了錢,又污染環境討罵名,大家覺得生意人會做這種虧本的事。所以這些企業不要把就業失業當成擋箭牌,這是一個藉口而已。企業做好防治工作,工人會失業嗎,可能還需要安排專人去負責這一塊,還增加就業呢;此外企業轉型,也不意味着員工就要失業啊。中國人做事不是做不了,做不好,而是覺得不重要,不嚴重,沒關係,不想也不要去做而已。不重視的話,也許這類紀錄片會越來越多吧,因爲污染會越來越嚴重,死的人也會越來越多,給大家的恐慌會越來越嚴重。

古人經驗之談:居安思危啊。現在“居”都不安了,還不思危嗎!

《穹頂之下》觀後感12

“在人們沒有發現PM2.5之前,它就存在了。”這是柴靜在紀錄片《穹頂之下》中對於霧霾簡介中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讓我進入了一個瞭解霧霾的世界。

對於霧霾一直是一無所知的我,這一次將它瞭解了個底朝天。

柴靜將兩個主要導致霧霾致癌率增加的罪魁禍首:煤礦和汽油。中國人自從進入銅器時代後對於煤的使用是日益頻繁,到了鐵器時代更是一發不可收拾,科技發達的現在,煤,始終是人們賴以使用的礦物,然而好礦會越用越少,而劣質礦則會變得多了起來,對於劣質礦物人們採用洗煤的方式讓它們變得“乾淨”,但許多人都想跳過這個燒錢的過程,直接投入使用,而導致燒出來的黑灰變得更多,當這些東西進入大氣,就成爲了霧霾的主材料。

當然汽油也是一個導致霧霾加強的主要原因。許多不達標的車在不安裝尾氣過濾器的情況下連夜奔馳,導致空氣被嚴重污染,加上加油站的汽油揮發,以及人們的過度用車讓霧霾變得如此囂張。

不僅如此許多工廠也以身試法,做許多法律上不允許的事,然而這一切是爲什麼呢?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爲人類自己。

就拿煤礦的事來說,許多老闆爲了省錢而不洗煤,也爲更快的賺到錢,讓下一批煤儘快的給他賺錢,再加上煤的需求量大所以任何品質的煤都是必需品,所以許多礦廠老闆更是大量的將劣質的褐煤送到其他老闆手裏來用,正因如此,所以褐煤成了人們自食其果的一個例子。

汽油也是一樣,任何一輛被查出超標的車都不願意裝處理器,都是一個理由:省錢。就爲了省錢所以買假車和國四的標來瞞天過海,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穹頂之下》所要告訴我們真正的東西。

“在空氣中我聞到了錢的味道。”這是柴靜在節目裏的一句原話,爲了錢中石化提高石油價格,降低排放標準;爲了錢煤礦廠老闆拒絕洗煤;爲了錢卡車司機拒絕裝過濾器;爲了錢那些造假車的人以身試法;爲了錢所有這些不過環境變化的人,最終拉着我們與他們一起吃他們種下的苦果。所以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霧霾,而是自己。

《穹頂之下》觀後感13

這個週末,主角只屬於柴靜一人,“穹頂之下”四個字刷遍各大媒體。這次,柴靜不是以調查記者的身份,而是作爲一名愛女心切的母親爲我們揭示霧霾的來龍去脈,用紀錄片的真實幫助我們瞭解霧霾的危害和破解之道。

向柴靜致敬,不是因爲她自費百萬製作紀錄片,是因爲她敢於以個人和一位母親的身份去談論霧霾如此沉重的社會問題,敢於挺身而出爲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擔憂。雖然柴靜說這是她與霧霾的私人恩怨,但是我們不能說這個東西與己無關,霧霾無時無刻的不在籠罩着我們,而我們只能默默忍受,所以柴靜這種認真的態度和追求真理的信念是偉大的。

紀錄片開頭,柴靜的一段自述是這樣說的“什麼叫同呼吸共命運,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想等待,我也不想推諉,我要站出來做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她在講這段話的時候是那麼坦然、那麼果斷,完全把這件事情當做自己的義務來完成。紀錄片從霧霾的角度,用最生動形象的方式完成了科普,讓每個人心頭一顫——霧霾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如果不採取措施遏制,危害的將是我們自己。

103分鐘的紀錄片我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當柴靜談到柴油車排放不達標的時候我覺得污染就在身邊:一名收費員,每天都要面對上千輛的汽車,其中柴油車佔相當大的比例,而柴油車所排放的硝基多環芳烴毒性比一般顆粒物要大的多,致癌性達到了相當高的一個量級,長期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對收費員的身體健康會產生威脅。看看我們的收費島頭,那一片片被燻黑的污跡就能理解片中所講不達標柴油車顆粒物排放量是國四的500倍有多麼嚴重!希望這次的調查能夠引起相關職能部門的重視,如果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對廣大收費員來說將是一個福音。霧霾的源頭就在我們身邊,不應該只是柴靜,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這樣的意識去解決、去監督,這樣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纔會越來越好。

最後,感謝柴靜,向你致敬。

《穹頂之下》觀後感14

我很少有耐心看完這樣長的一部紀錄片。

它給我的感覺是震撼的。

我們活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霧霾一直是個大問題,每個人都知道它有害、應該防治,然而真正瞭解霧霾、知道該怎麼做並願意去做的人太少太少。

柴靜提出了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該怎麼做。

我看到了霧霾的可怕,這種感覺是以前不曾有的,我相信每一個看過“穹頂之下”的人到有這種感覺,以前覺得模糊的忽遠忽近的霧霾原來早在我們的生活中造成了這樣巨大的影響,而曾經的我並不知道。

我想只有切身地感覺到它的危害,才能真正自覺自願地爲解決霧霾問題貢獻一份力量。這大概也是柴靜想要做的,她想用這樣的方式讓每個人到意識到問題,感覺到危機併爲了改變它而努力,而並不只是像以前那樣,僅僅知道而已。

網絡上也有一些關於穹頂之下的負面評論,最大的爭執點就是許多人認爲柴靜給大家講的無非也只是一堂課而已,所提出的具體建議能不能應用到現實生活中,還是得打一個問號。

“中國,還太窮。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你只能選擇一個。”這是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面臨的問題,事實上不只過去和現在,只要國家發展,這個矛盾永遠避免不了,所以我們也不能永遠把發展當作擋箭牌。

柴靜所提出的很多建議,例如洗煤,我也並不知道它是否可行,但至少提出了一個方法。柴靜並不是專家,她做的就是儘自己所能出一份力量,不管這份力量有多微薄,至少好過袖手旁觀。很多人在說她的數據不精準,給出的建議異想天開,可是這些人自己又做過什麼呢?

柴靜的“穹頂之下”,除了普及霧霾知識,它最可貴的其實是告訴每一個人:我們都可以用自己最大的努力,還回一片蔚藍天空。

《穹頂之下》觀後感15

天使穹廬,籠蓋四野。

天像個蓋子一樣,將大地籠罩。曾經蓋在九州之上的是碧藍如洗的天,偶爾有幾朵許閒雲飄過,在天之涯有幾隻野鶴點綴。而現在,在社會經濟與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籠罩華夏的已不僅僅是我們眼中的天,還有霾。它死死的扣在頭頂上,無時不在,卻又無可奈何。

柴靜對此做了一年的調查製作,進行了一場長達兩小時的演講,向我們展示了霾的範圍,危害與原因。

或許,在我生活的這個地方,自己覺得這裏應該沒有霾,那應該在北方多,而且這裏也沒有什麼重工業。但是我想我錯了,我忘記了重慶是一個重工業城市,我們相距並不遠,這裏早已被霾入侵。

初時感覺並不明顯,只覺得經常感覺視線模糊,前方的東西也總感覺被擋住了。擡頭看天,也不再如小時候一樣湛藍,因爲天經常是滿滿的白,還透着一點淡黃色,晚上也經常看不見新鮮了,從前以爲是因爲近視了,所以看不見,可我告訴我不近視的人時,他們也說沒看見多少了。原來那不是雲,是被一片邪惡的東西掩蓋住了。它遮住了星星,遮住了藍天,原來霾離我如此之近。

儘管如此,即使有許多人在爲此努力,可也只是杯水車薪,在這樣的中國,有這樣的社會現實與這樣的中國人。爲了利益,爲了發展,不顧一切!確實中國需要發展,可發展之後呢,留下滿目的瘡痍無法撫平,到時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姿態來面對這片哺育我們的天地?

我們生活在“穹頂”之下,無可奈何,也無法改變,只有當環保的觀念是從心底升起,而不再只是掛在嘴邊,也許我們的藍天白雲,纔會重新露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