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局年度社會就業工作總結範文

學識都 人氣:2.92W

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局緊緊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要求,認真按照省人社廳的部署,堅持“民生爲本、人才優先”的工作主線,凝心聚力、強化措施,狠抓落實,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紮實推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人社局年度社會就業工作總結範文

一、今年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創新舉措,全面提升機關效能。今年來,我局結合效能提升年活動,深入開展整治庸懶散奢不良風氣工作,爲全力完成人社工作任務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障。一是落實制度建設。印發了《XX市人社局今年日常工作績效考評辦法》,並研究制定了《議事決策制度》、《分工負責制度》、《工作協調製度》、《監督約束制度》和《自身建設制度》等五大類42項制度和103項防控措施,自覺接受社會和羣衆的監督。二是加強教育學習。組織幹部職工認真學習“八項規定”和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調動幹部職工加強作風建設、參與效能提升活動的積極性和自覺性。重點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與業務培訓,切實提高機關幹部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工作能力。三是規範辦事流程。強化時間觀念和效率意識,確保“進一次門,辦成所有該辦的事情。”同時,縮短業務辦理時間,如勞動合同鑑證、勞動年審等8個服務項目,由原定5至7個工作日的辦結時限調整爲即時辦結;人力資源服務許可等3個行政許可的辦結時限,由規定的30至90個工作日縮短爲5個工作日等。四是開展提升服務企業效能專項活動。制定了《今年XX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效能提升年活動實施方案》,由副處以上領導幹部帶隊,分成13個工作小組,深入到100家市直掛點企業調研和指導工作,並以此爲突破口,及時爲企業解決在招工難、職工技能培訓以及社會保險方面等一些突出的問題,推動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二)提升服務,積極推進更高質量就業。今年以來,全市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47萬人,完成年目標任務131.8%;新增城鎮就業4.46萬人,完成年目標任務的111.5%;失業人員再就業2.97萬人,完成年目標任務的118.8%;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3495人,完成年目標任務的139.8%。城鎮登記失業率爲2.25%,就業局勢基本保持穩定。一是全面落實扶持政策。大力實施就業扶助制度,積極開展“扶貧雙到”、“送聘下鄉”、“送崗位到社區(村)”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就業服務活動。實施上門送崗、即時服務、承諾服務、結對幫扶等援助制度。今年,全市共有3.44萬人次得到了各項政策的扶持,實現了就業再就業及創業,共支出就業專項資金3821.34萬元。二是大力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活動。以實施“雙轉移”戰略爲契機,認真開展“南粵春暖行動”活動,爲異地務工人員提供“送培訓、送服務、送崗位”服務,有效緩解個別企業“招工難”和部分勞動者“就業難”的問題。今年,全市共舉辦“南粵春暖”就業服務月專場招聘會105場,進場企業4202家,提供就業崗位8.51萬個,進場求職8.49萬人次,達成就業意向2.27萬人。三是強化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是進一步完善基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平臺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人才服務體系,把公共就業服務延伸到鎮(街道)、村(居委)。目前,全市6個縣(市、區)均已設立了公共就業服務機構,48個鎮(街道)建立了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832個村(居)委分別聘請了勞動保障協理員。四是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始終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工作重要位置,對本地戶籍的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進行全面摸底,建立實名制臺帳並進行動態管理,實行“一對一”就業服務和“五個一”專項服務。通過電話諮詢和登門走訪等形式,爲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提供免費職業指導和推薦就業。在高校畢業生報到時期,對前來報到的高校畢業生積極做好政策宣傳工作,讓高校畢業生能夠知政策、懂政策、用政策。同時,積極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民營企業招聘周”、“高校畢業生網絡招聘周”、校企對接、供求洽談等專項活動,定期舉辦“南粵高校畢業生就業推進行動”、“一企一崗”等專場招聘會,爲更多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服務,促進大學生就業。目前,我市201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8.6%。五是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堅持“政府促進、社會支持、市場導向”的自主創業原則,以“培育創業主體、拓展創業空間、加強創業服務”爲重點,通過不斷完善和創新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全面推進創業小額擔保貸款、發揮省級創業型市(縣)引導作用、落實孵化基地建設和大力開展創業培訓等有效舉措,推進創業帶動就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積極做好“郵儲銀行杯”創業創富大賽組織籌備和預賽工作,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今年,全市成功創業2253人,創業帶動就業10375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334筆,1861.5萬元。

(三)多措並舉,紮實做好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是促進勞動力有效轉移就業的`一項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市以實施“雙轉移”爲契機,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工作,不斷增強技工人才培養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適應變化能力,收到了顯著的效果。省今年下達我市組織培訓農村勞動力任務2.7萬人。全年全市共組織培訓農村勞動力3.45萬人,完成年目標任務128%。市高級技工學校共招全日制學生2616名,其中高級工班學生386人,中級工班學生2230人,超額完成了省廳下達的招生任務。一是積極開展技能提升培訓。結合陽江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我們積極整合培訓資源,強化勞動力技能培訓與產業轉移的有機銜接。依託市高級技工學校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送教上門、送技能進產業園區等形式,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爲產業園區培訓大量的技能人才。二是重點抓好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認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快轉型升級要求,以產業需求爲導向,有重點地開拓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項目。同時,對革命老區、貧困村(戶)勞動力採取分期分批集中輸送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示範基地培訓開展技能培訓,並對學員實行“五免費一補助”的政策優惠,努力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脫貧一家”的目標。三是切實做好技工教育和工業園區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大力實施校園對接產業園工程,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與市高級技工學校聯合開辦特色班,建立招工即招生“校企雙制”合作模式,共同培養高技能人才。目前,市高級技工學校與深圳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XX市漢能工業有限公司、廣東省銀鷹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聯通陽江分公司等20多個企業,共建實訓基地4個;招工即招生,共招173人;開展在崗工人技能提升服務,培訓592人次;開展在職雙制班2個,共招67名在職工人。同時,與企業共建職業研發應用基地。今年6月份,市高級技工學校與XX市十八子集團、廣東銀鷹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協議,合作共建五金刀剪職業研發應用基地。四是認真做好技校與職校合併和啓動技師學院升級工作。根據市委市政府關於市高級技工學校和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合併的文件精神,積極響應,動員全體師生,全力做好兩校合併工作。同時,學校成立了升技師學院工作小組,通過層層落實責任,分配任務,整理、組織材料,努力做好技師學院評審工作準備。

(四) 擴面提質,不斷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今年以來,我市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基金收入和累計結餘額不斷增加,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工作成效顯著。全市城鎮職工五險種參保人數達131.37萬人次,比上年末新增參保人數7.27萬人次;五險種徵繳收入合計168938萬元,同比增加9151萬元,增長5.73%;五險種待遇支付合計157708萬元,同比增支26689萬元,增長20.37%;五險種基金累積結存合計301114萬元。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99.77萬人,完成省下達任務91.7萬人的108.8%。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224.6萬人,基本實現全民醫保。一是調整企業職工社會保險繳費基數。爲減輕企業和職工負擔,提高參保積極性,在保證參保率和徵繳總額有所提高的前提下,經市政府同意下調了社保繳費基數:我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上限按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300%,下限調整爲我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基本醫療保險繳費基數調整爲上年度我市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80%;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繳費基數調整爲全市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的60%,以推動社會保險可持續發展和擴大社會覆蓋面。二是按照有關規定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今年我市參與基本養老金普遍調整共有 58996 人,調整後,我市企業退休人員月平均養老金水平達 1344.04元,月人均增加155.16元,每月增加發放金額916萬元。三是實施城鄉居民醫保二次補償。爲提高大病患者的醫保報銷待遇水平,我局牽頭研究制訂了《XX市城鄉居民大病保險(二次補償)工作方案》,並經市政府同意從今年開始實施。從今年1月1日起,我市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在一個年度內在住院就醫不分醫院級別)發生的符合醫保政策範圍內的醫療費用,個人自付累計超過3000元以上部分可進行二次補償,二次補償比例(不分醫院級別)爲50%,最高補償限額(封頂)爲一年7萬元。目前,全市已有5900人次享受二次補償待遇,金額達3637萬元。四是全面貫徹落實省的工作部署。積極組織有關部門對各徵地項目進行清查摸底,開展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清欠工作,依時完成清欠任務。同時,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和“五險合一”原則順利接管農墾企業養老保險工作,妥善解決農墾企業養老保險有關問題,推動全市養老保險事業的平穩運行和協調發展。到今年12月底,全市農墾企業屬下單位共有在職人員2071人在屬地完成了養老保險參保手續,農墾企業屬下單位原在農墾社保辦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參保人員共5728人按時足額領取了退休待遇。五是加強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增加投入,完善地稅與社保數據傳輸的新接口,妥善處理繳費、配賬等問題,保證數據的順利轉傳。此外,繼續做好推廣使用社會保障卡工作,今年全市新增髮卡180.87萬張,累計持卡人數達到242.03萬人,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的114%。同時,大力推進即時聯網結算工作。全市共有定點醫療機構91家,通過衛生大系統與社(醫)保聯網的81家,並按省要求與廣州地區14家醫院簽訂了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協議書。

(五) 主動作爲,全力構建和諧穩定勞動關係。我市各級人社部門從健全執法機構、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切實把處理勞動糾紛工作納入到規範化、程序化的管理軌道上來,形成了勞動監察在先、調解處理爲主、引導爭議仲裁的處理格局,突出體現了勞動監察、信訪調解、爭議仲裁三重穩定防護網的作用,及時疏導和化解了勞資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一是組織開展企業工資支付和勞動用工情況專項檢查。全市不定期開展企業工資支付情況專項檢查活動,共查處勞動保障違法案件300多宗,爲9800名工人追回欠薪或賠償金3500多萬元。二是開展企業欠薪整治專項活動成效顯著。全市共查處勞動保障違法案件549宗,其中調處企業欠薪案件419宗,共爲8929名勞動者追回被拖欠工資和經濟補償金5997.2萬元。市人社局獲得了市維穩辦授予“今年度信訪積案化解工作先進單位”,並予以通報表彰。三是加強人事仲裁調解工作,創建平安幸福陽江。全市立案處理勞動爭議案件275宗,涉及勞動者1226人,涉案標的達3227萬元;勞動人事仲裁委組建、仲裁院建設和法定審限內結案率三項均達100%。此外,加大了和諧勞動關係工業園示範區工程的創建力度。全市參加創建工程的企業達到企業總量的40%,符合標準的示範點達到25%,已完成省下達的目標。

(六)優化配置,切實強化人事人才管理。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於人事人才管理辦法的規定,不斷健全人才的引進、選拔、培養、評價機制,各項人事人才管理等工作規範有序紮實推進。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關於人事人才管理辦法的規定,不斷健全人才的引進、選拔、培養、評價機制,各項人事人才管理等工作規範有序紮實推進。一是做好人事計劃管理工作。對機關、事業單位無論以什麼渠道和形式增加的人員都納入人員計劃管理範圍,使用增人計劃卡,各用人單位都憑我局核發的增人計劃卡辦理增員手續。二是做好公務員考錄、調轉任和考覈工作。今年,我市計劃考錄公務員447名。在考錄工作中,全面建立公務員陽光考錄製度,從報名、審覈到各種結果公佈、公示等全部實現網上陽光操作,並全部實行考生異地交流面試制度。經過嚴格筆試、面試、體檢和考察環節,共有409人辦理了公務員錄用手續。同時,根據公務員調轉任規定,對市直單位擬調機關的編制職數和擬調人員的資格身份等進行嚴格的審覈,按規定規範操作。三是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組織多個用人單位到省內外人才市場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共招聘各類人才110名。其中碩士研究生28名,各專業本科學歷人才82名;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2名,副高級的專業技術人員4名。四是繼續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積極穩步推進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和人員聘用工作,認真執行公開招聘有關規定,嚴把筆試和麪試關。並積極協助做好陽江日報社和陽江廣播電視臺中層幹部競爭性上崗的各項工作。同時,組織市人民醫院、陽江職業技術學院、市第三中學等33個市直事業單位面向全國公開招聘955名事業編制工作人員;組織市三舊辦、市城管局等20個單位公開招聘51名合同制職員。五是規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管理。進一步深化公務員津貼補貼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全市其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切實做好機關事業單位津貼補貼調整工作,全面完成了省下達我市基層公職人員津貼補貼“託低”工作任務。同時,將機關單位(含參公管理單位)在職公職人員的津貼補貼在原標準的基礎上人均每月增加500元左右,並相應調整事業單位在職人員的績效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生活補貼。六是做好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社會工作者、土地登記代理人等20個專業共4100多人的考試報名工作,並按考試要求組織完成了職稱外語等級考試、二級建造師職業資格考試及經濟專業考試。對符合初次專業技術資格認定條件的1100名大中專畢業生進行了資格認定。同時,還組織做好中級職稱評審工作,全市申報中級職稱共有1100多人,其中教育類900多人、工程類180多人、其他30多人。七是切實抓好軍轉安置和企業軍轉幹部解困穩定工作。在積極抓好軍轉幹部安置工作的同時,認真抓好企業軍轉幹部的解困和穩定工作。在去年春節期間,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到困難企業軍轉幹部家中,廣泛開展走訪慰問、談心、送溫暖等活動。同時,我們爭取市政府的支持,提高了退休企業軍轉幹部生活困難補助標準。從今年1月1日起,團職以上退休企業軍轉幹部每月提高150元,即由原來的85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營職以下的提高140元,即由原來的660元/月增加到800元/月。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過去的一年裏,我們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就業難”與“招工難”結構性用工矛盾仍然存在;二是養老基金支付面臨較大壓力;三是高層次人才相對缺乏,無法滿足我市經濟發展建設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