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工作總結範文(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1.53W

一段時間的工作在不知不覺間已經告一段落了,這段時間裏,相信大家面臨着許多挑戰,也收穫了許多成長,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工作總結了。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下鄉工作總結範文(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下鄉工作總結範文(精選5篇)

下鄉工作總結1

(一)強化組織領導,精心安排部署

一是及時成立領導機構。

市委召開動員會後,縣委高度重視,迅速成立了由王彤宇書記爲組長的“萬名幹部下鄉”活動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辦公室下設綜合、督導、宣傳、祕書四個工作小組,具體負責這項工作的組織與協調。各鄉鎮也及時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並明確了工作聯絡員,及時交流溝通,確保了與市縣鄉三級配合協調、運轉有效。縣政府及時撥付了6.5萬元專項經費,爲活動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縣委多次召開常委會聽取彙報,研究措施。縣委書記王彤宇經常聽取工作情況彙報,並對如何抓好落實做出重要指示。

二是認真制定工作方案。

縣委領導多次主持召開各種層次的會議,根據市“萬名幹部下鄉”活動有關文件要求,結合縣委“萬名幹部下鄉”活動《實施意見》,圍繞如何選派幹部、選什麼樣的幹部,幹部下去抓什麼、怎麼抓的問題,廣泛徵求意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了幹部下鄉工作實施方案。

三是超前排查摸底。

市、縣、鄉幹部下鄉前,縣委組織部就對有關鄉鎮、村和企事業單位進行了摸底調查,並將鄉鎮、村、企事業等70個工作點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解決措施、意見建議等,以表格形式建立了檔案,分別印發到每個工作組,爲他們儘快熟悉情況、進入角色提供了第一手參考資料。

四是認真做好後勤服務。

各鄉鎮和有關企事業單位統一爲下鄉幹部購置了牀鋪和生活用品,配備了辦公用品和交通工具,落實了生活補助,解除了後顧之憂;各派出單位充分發揮“後盾”作用,創造條件,支持派出幹部脫崗下鄉,並積極落實了有關生活補貼及必要的工作經費,使下鄉幹部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駐村工作中去。在全縣上下形成了“幹部駐點抓,單位作後盾,領導負總責”的工作格局。

五是認真組織業務培訓。

4月16日,縣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各工作組組長、副組長及縣活動辦公室全體成員共86人進行了業務培訓,認真學習傳達了市縣文件精神,重申了工作紀律,指出了工作方法,明確了任務目標,使工作組和有關人員掌握了重點,學會了方法,促使下鄉工作迅速啓動。會上,重點對下鄉幹部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求他們在下鄉工作期間,結合實際,發揮優勢,努力當好“四大員”,即當好宣傳員、指導員、好信息員、組織員。

(二)採取有力措施,紮實有序開展

一是落實領導責任制。

實行了縣級領導聯繫鄉鎮責任制,11名縣委常委和其他14名縣級領導幹部,全部建立了聯繫點,每週至少到聯繫點調研指導工作2次。活動期間,縣級領導幹部共深入聯繫點調研指導工作171人次。

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縣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市、縣、鄉三級工作組成員名單、分組情況和聯繫方式等基本信息裝訂成《定陶縣萬名幹部下鄉活動駐村幹部名冊》,同時,在市委制定的有關制度基礎上,完善制定了《下鄉幹部“十要”》、《下鄉幹部“十不準”》、考勤請銷假制度、排查解決問題日報制和《下鄉幹部管理辦法與工作守則》等,並將有關制度統一編進《駐村幹部名冊》,發至每位駐村幹部,使駐村幹部工作有方向,奮鬥有目標,操作有規程,行爲有準則。另外,將包括鄉鎮、村、企事業等70個工作點的基本情況、存在問題、解決措施等,以表格形式建立了檔案,分別發放到印發到每個工作組中,爲他們儘快熟悉情況,進入角色提供了第一手的參考資料。駐孟海鎮、冉固鎮等工作組還將相關制度製作成噴繪展板,張貼上牆。

下鄉工作總結2

“送教下鄉”工作是搞好農村幼兒教師教育教學的有效方式之一。本學期“送教下鄉”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爲依據,爲落實《榆陽區幼兒園園本教研實施方案》精神,榆陽區教研室與榆林市第一幼兒園精心組織開展2018年“送教下鄉”活動。參加送(培)課的教師有張文愛、宋淼、高曦、劉芳4人,送課3節、1個講座,魚河鎮中心園及附近的民辦園全體教師參加了送教下鄉活動。送教活動具有濃厚的研究氛圍和實用性,有效促進了城鄉交流,提高了廣大農村幼兒教師實施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爲了順利完成預期的送教工作目的,榆陽區教研室進行了認真的準備、精心的安排和頗有成效的實施:

一、精心籌備

1、確立了此次參加“送教下鄉”教師的具體人選和要求,由教研員、特級教師、市級教學能手、組成送教(培)下鄉講課團。

2、我們要求執教老師要不辭辛苦,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準確把握藝術領域活動的特點,精心準備教具、學具,重視技能技巧、思維和能力培養。確保所送的每一個教育活動都能讓農村教師學得來,用得上。蹲下身子與聽課教師面對面的教研、交流等問題。

3、教研員與幫扶園共同商討活動內容、活動方案和活動安排,爲送教下鄉有針對性、有步驟地開展活動提供條件。

二、認真實施

教研室與幫扶園積極爲農村教師量身定做,探索了一些切合實際情況的活動模式,在以往觀摩課,聽理論講座的基礎上,增加了實踐操作內容,使理論、學習、實踐緊密結合,提升送教活動的實效。每次送教下鄉活動內容豐富,安排有序,工作紮實,所到魚河幼兒園教師大部分參加。

1、專題理論講座與送課下鄉緊密結合。

專題理論講座是集中解決教師教育教學思想觀念的重要形式。本次送教下鄉我們採用講座與示範課相結合的形式,進行送教下鄉的專題理論講座,採用了示範課與理論講座。

12月6日,教研室副主任親自帶領榆林市第一幼兒園園長及3位骨幹教師,來到魚河鎮幼兒園、民辦園送(培))課下鄉。有小班藝術活動《哦!聖誕節》、中班藝術活動《紙杯企鵝》、大班《染紙》三個活動爲農村教師展示瞭如何在藝術教育活動教學中,以遊戲化的教學手段、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展示了我區骨幹教師的風采,爲農村幼兒教師送來了耳目一新的示範課,也給孩子們送去了快樂。

市一幼園長——張文愛,作爲市級幼兒園特級教師,她不僅對新的教學理念有較全面、較深刻的理解,而且她作爲教學第一線成長起來的實踐者,有將理論轉換爲實踐的經歷,品嚐過在這種轉換過程中的甘苦,同時她對幼兒園教育教學有較實際的認識和理解,因而她結合這三節課在專題講座《農村幼兒園如何利用自然資源豐富幼兒活動》中講出來的東西具有地域性,針對性,更貼近幼兒園教師的需要,而被他們理解和接受,更能進一步幫助解決農村教師的理論觀念問題,促進農村教師教育觀念、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更新。

2、交流互動討論。觀摩結束後,參研老師們對三個活動進行了現場研討。首先由送教的三位執教老師進行了說課及課後反思,接着,在教研室領導的帶領下,大家暢所欲言,集思廣益,結合綱要和指南理念暢所欲言談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充分肯定的過程中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及不同意見,討論氛圍非常激烈。這種倡導對話與交流的合作性的教研氛圍,使教師的觀念得到了更新,教學行爲得到了改善。最後,由教研室趙英炳主任、市一幼園長、魚河鎮幼兒園園長分別作精彩點評與指導。宋淼老師活動選材、教師的教態、教學語言的組織、教學形式等方面給予充分肯定,也提出活動存在不足之處。各位肯定了送教老師功底深、語言到位、肢體語言形象,對劉芳老師、高曦老師以引導者身份,讓幼兒親身感受、愉悅掌握知識表示欣賞。各位領導對在座老師提出,今後教學應讓幼兒多說,推陳出新,真正做到心中有孩子,眼中有孩子。

3、活動具有規範性。

(1)舉行送教下鄉會議。教研室召開送教下鄉教師會議,具體提出工作思路,明確要求:A、教學活動立足點放在“紮實”和“有效”上。B、在與教師交流時要有針對性,提高質量。C、要把活動當作一次展示自我的機會,又能通過活動來提高自己。

(2)統籌安排。本次送教下鄉活動能做到“五有”即有計劃(教研室制定了送教下鄉安排表,有籌備(藝術領域活動3節、共有3個示範課都凝聚着許多教師、教研員的智慧與結晶)、有活動(分兩組定時間、定地點舉行活動)、有宣傳、有互動(安排足夠時間讓聽課教師提出困惑,並進行教學互動)。

(3)措施落實到位。此次活動能做到“三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主持召集人。教研室及時將活動安排和教案上傳博客通知各幼兒園,讓聽課教師清楚活動內容、形式,並做好相關的準備。

三、收穫與反思

在本學期的“送教下鄉”工作中,教研室從提高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角度出發,此次活動的3名教師再次展示了課堂教學藝術,同時,結合農村有限教育教學資源和課程改革新精神,探索出適合農村課程改革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

以新教材內容培訓爲切入點,以農村教師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爲培訓內容,以集中教育活動爲平臺,將先進理念的教學實際與師資培訓融爲一體,採用專題講座,示範課,互動交流的形式,開展榆陽區幼兒園“送教下鄉”工作。在各種活動中,農村教師與城區幼兒教師一起上課、聽課、評課,一起參與教學研究,一起探討教學疑難,其收到的效果,是任何機械單一的教師培訓方式所無法替代的。這種走近農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帶有操作性的教師培訓,受到了農村教師的歡迎。與以往的送教活動相比,送教工作的實效大幅度的提高。“送教下鄉”工作解決了交通不便和經費短缺的問題,使農村的教師不出門就能聽到城裏高水平教師的講座和授課,又能達到學習與交流的'目的。

回顧本學期的“送教下鄉”工作,感受收穫的同時,我們也在積極的反思。在“送教下鄉”的過程中,我們確實做了一些工作,但是這和廣大農村幼兒園教師的期盼還有很大的距離。送教下鄉工作不應當是一種權宜之計,而應作爲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的組成部分,形成一種城鄉互動共同提高的長效機制。

下鄉工作總結3

爲全面貫徹落實衛生部、財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的通知》的精神,根據邯鄲市大名縣衛生局城市醫生到農村服務的有關規定,工作已圓滿結束,多名醫師參加了支援,在爲期一年左右的工作中,對於對口醫療機構主要從常見病、多發病和重大疾病醫療救治等方面給予了較大的支持,使農民就近得到較高水平的基本醫療服務,一定程度上緩解看病難問題;對對口醫療機構內工作人員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並實施各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水平。同時我院的醫務人員也親身感受到了農村醫療衛生的現狀,收穫、體會頗多。

一、 醫療任務完成情況:每位城市醫生結合各支援學科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門診、病房工作,共完成門診,查房人次,手術人次(包括麻醉科麻醉),並協助完成會診工作。以有限的藥物和檢查手段,儘量給予病人滿意的治療。在臨牀工作中注重隨時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宣教,增加羣衆的健康知識及防病、治病的意識。

二、 我院醫務人員發揮接觸國內外專業知識較多的優勢在各個支援的科室內共進行小規模講課,參與繼續教育講課8次,將一些國內、外領域的學科新進展帶到基層醫院。發揮教學醫院的特長,對於住院醫、轉科醫生以及實習學生,言傳身教並嚴格要求,通過典型病例的分析,幫助他們儘快提高業務水平。

三、 根據各科室的實際情況和要求,幫助年輕醫生建立科研思維,在臨牀工作中尋找科研點。

四、 將病歷書寫、查房制度等基本醫療管理制度切實的運用到實際工作中,促進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管理水平的提高。並根據工作體會,爲對口支援的醫療機構提供了多條合理化建議及改進措施,爲其發展獻計獻策。

五、 我院醫務人員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如何與患者更好的溝通建立和諧的醫患關係使患者的依從性更好,有利於疾病的治療。

六、 在衛生支援的過程中,廣大醫務人員體會到:我市郊區縣衛生

事業已取得了很大發展,醫院基礎設施建設相當完善,病人就診環境明顯改善。門診收費、處方信息化聯網處理,方便了患者,減少了患者排隊劃價、取藥的時間。但現今鄉村醫療衛生水平與我們國家小康社會所要求達到的醫療衛生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農村廣大居民的衛生健康知識有限,對一些常見疾病的認識不足。在區醫院組織的下鄉義診活動中,深切的感到羣衆對健康知識的渴求,需要醫療衛生工作者進一步深入基層進行宣傳。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的農村衛生工作,是繁榮農村經濟、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村穩定的重要條件,是增強農民素質、提高農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通過此次農村服務工作,我院醫務工作者與對口支援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和友誼,相互得益,互助互長。今後,我院將繼續分期分批組織醫師對口支援基層醫院,努力做到派出一支隊伍、帶好一所醫院、服務一方羣衆、培訓一批人才,並逐步形成一項制度,爲進一步加強新時期的農村衛生工作盡力。

下鄉工作總結4

我們可以將痛苦當成歡樂,可以將勞累當做收穫,可以將淚水當做獎勵,因爲我們有一顆堅定的心,一種樂觀的態度。在當今大學這種氛圍中,還願意去農村的,還對農村懷着一份敬意與希望的大學生已然不多,我們這羣支農大學生則算是一批怪人,不是因爲其長得怪,只是因爲其思想奇怪。

在日益凋敝的農村,在青年人拼死也要進城的農村,在農田大量荒棄的農村,在“農村”成爲一個含有某種程度被人蔑視的詞的時候,這羣支農學生放棄了玩的時間,放棄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放棄了去打工掙錢的機會,他們利用課餘時間,利用假期時間參加各種支農活動,學習各種關於農村方面的知識。他們似乎接過了民國時期晏陽初,陶行知,梁漱溟,盧作孚等老前輩們鄉村建設的大旗,開始向破敗的農村輸入一股新鮮的血液,給了農村以希望,試圖重建這個農村,試圖在這一塊廣闊的大地默默奉獻。

大學生支農社團如今已有200多個,他們分佈在全國各個高校,雖然他們起步很晚,但他們發展的速度確實令人驚喜,短短的十年時間,從最初的一兩個到現在的200多個,從最初的一個地方到現在的大江南北,也足見其富有的生命力與號召力。

我們從20XX年組織各類支農活動到現在已有七八年的歷史了,這一段時間我們帶動了近千人去下鄉,去參加社會實踐,今年暑假我們也如期的組織了在山西地區富有特色的支農下鄉活動,我們一共有50多人,分別去了太谷縣與祁縣,去了四個村子做了爲期十天的支農活動。

我們從開始聯繫各村村長、校長到爭取他們的同意然後我們再去到村子裏進行活動,前前後後每個村子去了將近三四次,有的村子開始答應了,當我們要去的時候突然有種種理由拒絕我們去,隊員很是沮喪,各隊隊長更是感到無助,但他們沒有停歇還是頑強地騎着自行車去太谷縣一個村莊一個村莊跑,和村長校長商量,以至於最後敲定要去哪個村子,每一步走的是很艱辛。

到村莊之後,我們主要開展三大塊內容:

一、鄉村文藝,在農村隨着青年人不可遏制的進入了大城市,農村顯得越來越凋敝,越來越沒有活力,老人們和留守孩子只能在夕陽西下時,眼睛望着村口的那個十字路口,期待着、所以我們用我們的方式將孩子與村民聯動起來,給孩子們排練節目,也給老人準備節目,有時候和村民一塊跳舞,互相學習秧歌與廣場舞等。一般在下鄉的最後一個晚上舉行“學農聯歡晚會”,我們和村民孩子一塊享受着我們自己的文藝晚會,譜寫着我們特有的農村文化。

二、鄉土教育,我們從小被灌輸以後一定要離開農村去城市生活,農村是沒前途的,其次是作業量無限的加大,各種不大對勁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這幾年隨着九年義務教育的實行,我們發現農村的教育卻越來越差了,上高等學校的孩子人數急劇下降,許多農村孩子半路輟學。他們不知道爲誰讀書,讀書有什麼用,就開始放棄學業出去打工,當然他更不願意回到農村,他嚮往城市那燈紅酒綠的生活方式。我們試圖通過我們設計一些課程培養孩子的鄉土情結讓他們愛家鄉,愛親人,讓孩子充滿自信,積極的面對生活。比如我們的課程有英語口語,語言類科目,演講類,鑑賞類等等。

三、鄉村調研,我們一直強調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但在學校這樣的課程幾乎沒有,我們也沒機會去做。在下鄉之前我們會做培訓,也會請一些老隊員講一下他們的經驗,列好調研提綱,然後下鄉時讓有經驗的人帶着大家去做調研。

我們今年的下鄉也基本是按這個框架來做的,這中間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突然拒絕我們進村,導致我們很無奈;拒絕我們進入學校給孩子們上課,不提供活動場所;遇到了往年所不見的大雨,出行很艱難;有的村子裏缺水,像我們這外來人口根本沒法做飯更談不上洗漱了,有的隊員兩三天都洗不上臉。

但是我們沒有任何抱怨,因爲這是我們自己要做的,因爲這是有意義的,所以我們滿懷着熱情,去做這件事。

回顧今年的下鄉的整個過程,希望這些總結與建議對大家以及對我們社團有借鑑意義。

首先我們在準備工作中存在幾個不足之處:

1、招募志願者的時間有些晚,一直推遲到六月份了,這影響了後邊的培訓時間,不得不把往年的培訓時間壓縮在10天左右;

2、分工不明確,我們開始在做培訓之前,對每個人主要負責哪塊講解工作未作出明確分工,許多負責人不瞭解整個培訓工作的狀況,這和我們自身的組織能力有絕大關係;

3、對於培訓的內容事先準備不充分,開始培訓之後我們對需要講解的內容自己不熟悉,到了該講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講,也不知道講多少;

4、負責人自身不嚴格要求自己,在培訓中,許多老隊員是今天來明天不來,常常來遲到,很容易影響到整個團隊的學習進度與紀律作風;

5、整個團隊要求太鬆散,從志願者招募一直到下鄉,這個問題一直很突出,招志願者沒有經過任何面試,也沒有任何考覈措施,對於志願者違反紀律的情況也未作出任何有效地措施,許多人進進出出,只是看了個熱鬧,這對我們的管理造成很多麻煩;

其次在下鄉過程中我們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前期我們準備工作不充分,下鄉過程中在紀律方面有的隊做得挺好,有的隊做得不太好,有的小隊長要求嚴格,有的相對鬆散。另外在下鄉過程中隊員自身學習沒跟上,隊員可能在身體上感覺挺苦的,但在思想上對許多問題沒有一個較爲客觀深入的認識,這樣的話下鄉完之後回到學校大多數人還是迴歸了那種懶散的生活,並沒有對自身的成長形成多少幫助。各隊也都存在的是沒有將調研做好,這個問題每年都是我們的瓶頸,很難突破,今年亦沒有突破。

但是可喜的是,我們這四個隊伍在進到村子裏之後,心態都是好的,他們積極的面對遇到的各種困難,及時的調整活動方案,使活動順利的進行下去。

總的來說有這麼幾個特點:

三個突破:

1、今年下鄉我們在人數上比往年有所增長,許多人也都是慕名而來,其中大三大二的以及研究生佔多數,足見我們下鄉的人數也是在逐步增長,這樣我們的下鄉規模也在變大,我們應該對這一新的趨勢有所準備。可以積極的和團委商量,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活動的機會,另外我們自己也要將我們的各項工作理順,使其質量不會隨着下鄉人數的增長而下降,二者應該成爲正關聯。

2、在課程設計上,xx負責這塊,使得今年下鄉支教的課程相比於往年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增加了許多以前沒有的課,使得學生更容易接受。這樣的勢頭我們應該保持下去,並繼續有所創新,可以慢慢的形成自己獨特的下鄉支教體系,當然我們也會請一些專門做短期支教的機構幫我們做培訓。

3、在工作思路上我們也有新的突破,比如將短期的支教工作改成夏令營活動,這樣我們在做支教的過程中就可以有更大的活動範圍與自主性,可以將我們的專業與孩子們的需求更好的結合起來,發揮我們的特長,設置更多切合實際的課程。

兩個不足:

1、在工作作風與紀律方面,我們支農隊這幾年能一直這麼做下去,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大家覺得很重要一點就是我們支農的紀律與我們整個團隊的內部邏輯是和一般社團有着很大不同的。我們一直要求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慢慢的也形成支農紀律十六條,這樣我們在下鄉的過程中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會使村民容易接受我們,認可我們。

2、另外我們一直在團隊裏邊強調把所有不同的意見本着誠懇的態度當面說出來,不能背地裏說一些影響團結的話。特別是民主生活會,希望大家勇於做自我批評與表揚他人。這是多年形成的一種文化,我們做社團不收取任何費用,也從沒學校得到一分錢,所以沒什麼利益之爭,大家爲着共同的理想來做事情,有時候自己還經常往裏邊貼錢呢,但是大家沒什麼不滿意的。

但在下鄉過程中我們在這兩方面做得不太好,我參加了郝村的一次會議,大家許多話本該當面說出來的,但一直有很多顧忌,怕被人誤解等等,然後就不說。這樣的話導致在工作中就存在許多小矛盾,但是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不願說。如果連溝通都是個問題,那我們就很難使事情做得更好。大家在學校裏過慣了那種比較個人的生活,很難和別人處在一塊,也不願意打開心扉與朋友交流,在下鄉過程中我們就想通過那種氛圍,讓大家有所感悟與收穫。但從實際的效果來看,還是和我預想的有差距。

一個難點:

我們的鄉村調研一直持續好幾年了,但是調研的能力一直沒有任何的提升,好幾年了我們一直頭疼。但由於一些主客觀因素,這塊確實很難做,今年下鄉前準備了大量工作,但發現到頭來還是原樣子,不免讓人有些哭笑不得,其實自己內心裏多了幾分悽楚。

針對這次下鄉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一些問題,我們應該有所反思,更應該積極的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些事知其不可爲也要爲之,用極大的熱情去做,用平常心來對待最後的結果。

首先,在學習方面,在這新的一年我們應該加強隊員們自身的學習,特別是和農村密切相關的一些知識,這樣我們在下鄉前的培訓以及下鄉的過程中才能更好的帶領志願者去做一些事。另外我們要擴展我們的知識面,雖然大學的圖書量非常大,但真正看書的人卻少之又少,有的人只侷限於讀那幾本課本,也有人兩三年就只抱着那幾本考研書來讀,結果一考完研全忘了。我們得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必須有所行動,去積極的做有意義的事。

在社會實踐方面,我們一直做得相對來說面比較廣,但深度不夠,這和我們自身社團成員的年級構成有絕大關係,現在大部分成員都是大一大二的,而大部分成員一到大二就只作爲組織者而很少再參與到實際工作中去,這樣就導致有點經驗的人不能帶領大一的來做,很容易斷層。特別是這次下鄉,大二參與的就很少,想給每個隊配一個大二的跟隊但配不齊,在下鄉過程中導致許多問題的出現。另外許多人不願意去做社會實踐,實踐本身對我們的要求比較高,其難度要較大,當讓我們去做這個的時候,許多人心裏有所顧忌,就會避而不去,這也會影響到社會實踐的質量。所以我們就得在新的一年將這些難點突破,爭取給大家帶去更多的東西。

其實我們主要的工作就在這兩大方面,其他很多工作都涵蓋其內或者說都圍繞着這個中心。我們在社團一直強調要讓每一個加入我們讓社團的人在最後有所收穫,有成長,但是收穫不是說出來的,也不是無緣無故就有成長的。所有的收穫、成長都必須以社會實踐與學習活動爲載體,如果要有大收穫那就必須有高質量的活動,這就涉及到了我們整個團隊的各個方面的工作。如果我們有哪一方面做得不好,那我們整個工作的質量就會受到影響。

雖然我們現在還存在諸多問題,有的問題到現在由於一些主客觀的因素我們暫時還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但我們肯定還會走下去,還會盡最大可能的將它做好。

大學生支農在十餘年的歷程中,已經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文化與精神。在當下許多人崇尚金錢與與名利,放棄了個人奮鬥,鄙視艱苦奮鬥,嘲笑追求理想的人,而宣揚自己所謂的現實庸俗文化。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主張個人從自身做起,自強不息,心懷責任,敢於追求理想,堅持正義,積極行動,樂於奉獻。

進入21世紀,三農問題愈演愈烈,大學生勇敢的挑起了歷史的責任,積極的投身於支農事業,這是一種愛國的表現,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歷史上的鄉村建設有很多,各地也有不同類型的組織形式,在民國期間可謂是盛極一時。代表人物梁漱溟,盧作孚,陶行知,似乎還有山模範省長閻錫山等等,以至於當時形成一個學派,特別是晏陽初將平民教育發揚到東南亞以致全世界,更彰顯了這一文化具有的強大生命力。

大學生作爲國家戰略人才,承擔着重要的責任,面對歷史的重擔,我們青年大學生會責無旁貸的去做這些事。面對這些事情,雖然遇到的困難以及阻力比干其他的會更多,更大,但我們這個社團以至於我們整個大學生支農羣體都會滿懷着熱情,去積極的面對我們做的這些有意義的事,至於難些困難只是做事情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小插曲,當我們克服它的時候,它會爲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