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殘保金,究竟是爲啥沒起到作用呢?

學識都 人氣:2.69W

殘保金究竟是用來幹嘛的?真正起到它應該起的作用了嗎?資金的流向去哪了?下面小編爲你詳細的介紹。

“好心”殘保金,究竟是爲啥沒起到作用呢?

在北京生活學習了六年之後,剛剛拿到大專文憑的聽障人鄭磊(化名),打算收拾行李回老家了。

鄭磊的夢想,是成爲一名平面設計師。在他看來,聽力障礙並不影響他的設計與創意;通過手語及書寫輔助,他也可以和人交流。但從國內頂尖的特殊教育學院畢業三個月後,他還是沒能找到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用人單位或嫌棄他缺乏溝通能力,或認爲他沒有實踐經驗。

“普通大學生都找不到工作,更何況我們殘疾人?”他似乎很認命。

但他不知道,中國有一項“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制度,本應能給他提供幫助。這項制度規定,用人單位必須拿出1.5%-2%的崗位聘用殘疾人;如果招聘了殘疾人,該單位可以享受不同額度的社保、崗位等補貼及稅收優惠,而不願或不適合招收殘疾人的單位,則要按人頭差額繳納不菲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下稱殘保金)。殘保金的主要用途,是爲殘疾人提供就業服務和培訓。

可是,看似精巧的制度設計,其實早已走進誤區。絕大多數企業情願交錢,也不願意聘用殘疾人;與此同時,隨着各地對殘保金徵繳力度加強,殘保金數額越來越大,但殘疾人就業難依舊。2006年,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總人數達到歷史最高峯後,隨後幾年波動下行,2009年達到近七年來最小值。

眼下,新一年用人單位申報安排殘疾人就業、徵繳殘保金的工作已經開始。殘疾人就業困境未有改善,企業也因強制繳費抱怨連連。中國的殘疾人就業保障政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殘保金滾雪球

因殘疾人在就業市場的弱勢地位,中國政府更多以“福利政策”的定位爲殘疾人就業提供保障。殘保金制度亦由此思路演化而來。

據統計,中國就業年齡段殘疾人有3200萬,佔殘疾人總數的38%。15歲以上的殘疾人中,有勞動能力者佔27.42%,有部分勞動能力者佔42.99%。

根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數據,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殘疾人僅佔殘疾人口的1.13%,文盲率更是高達43.29%,殘疾人本身就業能力極弱。有勞動能力殘疾人的就業率,只是非殘疾人的一半左右,平均工資也只有非殘疾人的一半。

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中國殘疾人就業的主要方式是集中就業,即被安排到政府興辦的福利企業。隨着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福利企業遭遇市場競爭的挑戰。1996年後,其數量逐步減少,不少企業發展艱難,安置殘疾人的能力下降。截至2011年6月,中國福利企業已不足2.2萬個,較1995年減少3.8萬個,安置的殘疾人職工則減少30萬。

從1990年開始,中國倡導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制度。無法安排的企業則罰繳殘保金。2008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對此做出明確的強制性規定。

但由於相關政策制定過程中,缺乏民主化參與,加之對用人單位“一刀切”,上述政策實施至今仍遭到不少企業的排斥。

根據殘聯的有關調查,90%的企業實際上並未安排殘疾人就業。青島4萬多家企業中,只有4.5%的企業按比例安排了殘疾人就業;廣西有1860家直屬單位,只有233家中有殘疾人就業;北京市44.5萬家用人單位中,聘用殘疾人的有2.1萬家,僅佔4.7%。

即使在安排了殘疾人就業的企業中,“掛靠”現象也十分普遍。企業與殘疾人簽訂勞動合同,按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待遇;同時又與殘疾人簽訂私下協議,他們不用到崗上班,企業也無須對其承擔支付工資外的任何責任。

“他們覺得殘疾人是累贅,會拖累他們。”深圳市殘疾人協會專職委員許平說,通過這種方式,用人單位不用繳納殘保金,又可享受稅收、社保等配套補貼。由此,殘保金數額滾雪球般擴大。事實上,殘保金徵收數量越多,說明殘疾人就業情況越差。

但有不少政府官員以爲多收殘保金是一件好事,甚至認爲徵繳的殘保金越多越好。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黃震介紹,不少地區或政府官員還提出相應的目標、指標。

 資金去向模糊

自2004年起,全國各地的殘保金由最初的殘聯徵收,改爲由地稅部門代徵,亦有地區由社保部門代徵。如此一來,企業漏繳、拒繳的局面大爲改善,各地殘保金徵繳數額驟然增加。

在北京,2005年以前由殘聯徵收,12年間總共才收到7.5億元,而在2006年由地稅代徵後,當年即收取了9.5億元,2007年則達到11.65億元。不過,到目前爲止,全國殘保金的數額是多少、使用情況如何,卻是一筆不向公衆公開的賬目。

只有一些零星數據,可供判斷殘保金的規模。根據公益性網絡平臺——殘疾人就業促進網發佈的《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與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研究報告》,2006年北京徵收殘保金9.5億元、上海6億元、四川3億元、湖南1.4億元。由於殘保金的徵收主要在市區兩級,即便是中國殘聯,也不掌握全國的殘保金徵收情況。

根據《殘疾人保障法》,殘保金被納入財政預算,專項用於殘疾人職業培訓以及爲殘疾人提供就業服務和就業援助。1995年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管理暫行規定》(下稱《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殘保金的收取、使用和管理,由縣級以上(含縣級)殘疾人勞動服務機構具體負責,並接受本地區殘疾人聯合會的領導。

2010年,深圳市殘疾人協會專職委員許平曾向深圳殘聯申請信息公開,要求公佈殘保金的徵收使用情況,結果不了了之。“到目前爲止,全國沒有一個地方的殘聯能把殘保金使用的詳細情況給公開出來。”許平說。

在《暫行規定》中,殘保金的用途大致有四個方向:一是用於殘疾人職業培訓;二是獎勵和扶持超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單位;三是扶持殘疾人集體從業、個體經營;四是補助殘疾人勞動服務機構的經費和其他開支。

殘保金的使用方向,均指向促進殘疾人就業的目標。但據財新《新世紀》瞭解,在不少地區,“養機構”反而成爲殘保金的主要用途。在殘聯的機構設置中,殘疾人勞動服務機構乃是其下屬的事業單位;在中西部地區,不少殘疾人勞動服務機構還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殘保金成爲機構運營、職工工資福利發放的主要資金來源。

各級殘聯中,公務員和事業編制之外的聘用人員,也需要殘保金給予一定的經費補貼。浙江省曾對省級及50個縣(市、區)2005年至2007年殘保金的支出進行審計,實際支出的9.64億元中,用於殘疾人職業培訓及提供就業服務支出爲1.32億元,僅佔13.69%;而用於綜合服務設施及補助服務機構經費支出達3.79億元,佔支出總額的39.32%。

在一些縣級機構,尤其是財政困窘的貧困地區,由於殘保金總額不高,機構行政經費支出在殘保金支出中佔比更爲突出。在湖北省來鳳縣,殘保金用於支付殘疾人勞動就業管理所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待遇的比例一度佔到45%,經費開支則有20%,此外還有15%補貼殘聯工作人員津貼福利。

“拿保障我們殘疾人就業的錢,去養了那麼一羣人。”許平對此十分不滿。他介紹,深圳某區殘疾人就業服務中心有16名僱員,參照公務員工資級別發放福利待遇,每月最低4000元,最高7000元。而殘聯爲殘疾人所設計的公益崗位,每月工資不過2500元。

低效陷阱

用殘保金向爲殘疾人就業提供服務的人員支付工資,有其合理性。亦能亦行殘障研究所研究員張熙政介紹,國外的殘保金也有一部分用於補貼社工的工資待遇。關鍵在於,這些人員和機構所提供的服務是否有效。

當前,在對殘疾人的就業培訓和服務中,殘聯下屬的殘疾人勞動服務機構幾乎處於壟斷地位。無論是殘保金的使用效率還是職業培訓效果,從官方到民間都缺乏中立的評估。不少殘疾人對其效率持懷疑態度。

在前文提及的想當平面設計師的聽障人鄭磊看來,當他前往北京市殘聯希望獲得免費培訓時,卻被告知,只有北京市戶口的殘疾人方能享受,外地人即便交錢,也不能參加培訓。他看好北京兩家專做數字視覺技術培訓的民營機構,但學費上萬元,“根本學不起”。

南昌女孩小項參加過兩次殘聯組織的培訓,一次學習電腦技術,一次學習手機維修。“沒什麼意思。”小項抱怨,電腦培訓總教最基礎的內容,手機維修則沒有實踐課。“參加了培訓,還是找不到工作。”

一加一殘障人文化發展中心(下稱一加一)是一個由殘疾人自行創辦、自我服務的民辦非企業機構。創辦人解巖介紹,殘聯培訓項目的最大問題是缺乏針對性。據瞭解,北京市殘聯當前爲肢殘和聽障人提供了民間手工藝、農村實用技能培訓、義齒技工及電腦培訓,有崗位推薦,但不保證就業;盲人則參加按摩培訓,就業率幾乎可達到 100%。

TAGS:保金 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