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簡單三月三手抄報圖畫大全

學識都 人氣:2.13W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三”將成爲廣西公衆假日,自治區全區放假兩天。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簡單三月三手抄報圖畫大全,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簡單三月三手抄報圖畫大全

  

三月三是廣西法定假日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常務會議上獲悉:每年農曆“三月三”將成爲廣西公衆假日,自治區全區放假兩天。具體放假時間,將由自治區政府辦公廳每年年初確定後公佈。

2014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三月初三、初四放假兩天,全區放假。

2015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定於4月20、21(三月初二、初三)全區放假兩天,與週末湊成4天小長假。

2016年的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放假時間爲4月9日(週六)、10日(週日),即農曆三月初三、初四。因爲今年“三月三”放假時間正逢週末,所以4月8日(週五)、11日(週一)補休,湊成4天小長假。

“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日,也是當地漢、瑤、苗等民族的重要節日,在廣西各族羣衆心目中的地位不亞於春節。每年,廣西12個世代居住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壯族三月三”,佔全區總人口的54%。

  

三月三的來歷

三月三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爲“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曆二月二到三月三爲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曆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裏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如: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裏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爲“上巳”,漢代定爲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爲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裏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農曆三月三也是通靈人士,如女巫、神漢等宴請鬼神的日子。在這一天通靈人士常聚在一起歡慶,並擺宴席宴請鬼神,以感謝他們賦予自己的神通能力。

  

三月三的習俗

1、壯族

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爲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2、侗族

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3、布依族

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爲“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4、黎族

稱三月三爲“孚念孚”,爲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爲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黎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爲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傳說,上古洪水時期,兄妹兩人躲在南瓜中倖存下來。爲了成家立業,他們決定分頭尋找其他人,並約好來年農曆三月三會合。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籤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至今在東方市東方鎮中方,每年農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彙集一起,參加“三月三”盛會,載歌載舞、談情說愛。

5、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一起,以山歌爲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一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曆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着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一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爲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爲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拋綵球”在觀衆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羣衆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

拓展閱讀:三月三作文

一年一度的三月三到了,這是廣西傳統又盛大的節日。學校放假兩天,我有幸在父母的陪同下,見識了山歌,感受到了山歌的魅力。 三月三一大早,我們趕車來到縣城搭建了對歌臺的廣場,放眼望去,對歌臺搭在廣場的一邊,在竹子、竹葉的點綴下,像一幅美麗的田園詩畫,對歌臺的周圍真是人山人海,很是熱鬧。我找了一個地方坐了下來。

對歌開始前,主辦方拿出五色糯米飯和觀衆分享,主持人還向大家介紹了三月三的由來:相傳“三月三”是爲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她歌聲優美,並用山歌揭露財主們的醜惡罪行,財主們很是痛恨,一年的三月初三,在劉三姐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其跌落山谷身亡。後來壯族同胞就在三月初三搭歌臺,唱三天三夜山歌來紀念她。聽了主持人的介紹,我更是想了解怎樣對山歌了,因爲“劉三姐”居然能用它和惡勢力做鬥爭。

終於在大家的期待中,歌手們身着豔麗的服飾出場了,男女歌手都有,有老年的、也有青年的。所有的觀衆這時都聚精會神的關注着臺上,整個廣場都安靜了下來。

對山歌開始了,第一環節:歌手用山歌自報家門,歌手用山歌唱完後,再用方言翻譯出來,這樣我們觀衆都能聽懂了。接下來,真正的對歌開始了,只見歌臺上,分成兩隊(兩人一組),他們就像拋繡球一樣,你拋來一句,我就回一句,直到對方對不出來,才分出勝負。有兩隊歌手竟然對了20分鐘都沒能分出勝負,引得觀衆拍手稱好。

隨着時間的推進,對山歌也更激烈精彩了。內容精彩紛呈,有歌頌黨的,有細說田間勞作或日常生活的;有時詞語犀利,有時又很幽默;引得臺下觀衆或是拍手叫好,或是哈哈大笑,或是埋頭苦思歌詞下句。

聽着聽着,我發現這山歌就像對聯一樣,講究結構和韻律,而且都是根據對方唱的內容自編的。我想這得有多深厚的功底和才智啊!真令人佩服。我們的“劉三姐”更能用山歌和兇惡的財主們做鬥爭,肯定是聰慧過人,不愧是民族英雄。

時間飛逝,歌手們一直對戰到傍晚才罷休,觀衆漸漸散去了,我也跟着父母離開了,但這壯鄉美妙的山歌已深深留在我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