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2017年廣西三月三假期

學識都 人氣:2.45W

2017年廣西三月三什麼時候放假呢?以下是爲大家分享的2017年廣西三月三假期及三月三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2017年廣西三月三假期

2017年廣西三月三假期

各市、縣人民政府,自治區人民政府各組成部門、各直屬機構:

根據自治區第十二屆人民政府第98號政府令精神,經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現將2017年“壯族三月三”和清明節放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壯族三月三”期間,本自治區內全體公民放假2天,即3月30日、31日(農曆三月初三、初四)放假。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2017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16〕17號)精神,清明節放假時間爲4月2日至4日,4月1日(星期六)上班。爲營造我區“壯族三月三”良好節日氣氛,本自治區內4月1日(星期六)放假調休,4月8日(星期六)上班,即“壯族三月三”和清明節放假時間爲3月30日至4月4日。

二、各地各部門要按照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打造“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旅遊文化消費品牌的工作部署,組織引導開展好今年“壯族三月三”節日的相關活動,把“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打造成一個集民族文化、羣衆體育、風情旅遊、特色消費於一體的旅遊文化消費品牌。

三、節假日期間,各地各部門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衛等工作,遇有重大突發性事件,要按規定及時報告並妥善處置,確保人民羣衆祥和平安度過節日假期。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年2月10日

壯族三月三歷史故事

韋達桂

再一個是相傳,很久以前,狀鄉有個叫韋達桂的人,在一個土皇帝手下當臣相。達桂年紀不大,但學識淵博,才能過人,而且,十分關心壯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給他的俸祿,他都拿回鄉分給百姓,自己兩袖清風,一無所有。土皇帝因一次韋達桂給壯鄉人民稟告要免皇糧而憎恨韋達桂,於是千方百計要陷害韋達桂。一計是叫韋達桂按要求完成一座閣樓,但達桂完成了要求。一計不行,又生二計,叫達桂在清明節時要一個像宮殿後面那座大山一樣重的豬頭來祭祖,達桂也完成了命令。土皇帝又想出了一條毒計,讓達桂在二十天內弄490個公雞蛋,因“男人不生小孩,公雞怎麼生蛋?”這話,皇上大怒,下令捉拿達桂。壯家百姓聞訊立刻送達桂到山上的楓樹林藏了起來。皇兵上山搜索,重重包圍,只見山林裏有剩下的糯米飯,就是不見人,皇上下令放火燒山,這天正好是三月初三。皇兵走後,鄉親們上山在一棵合抱不過來的楓樹洞裏找到了達桂的屍體,大家含着眼淚把他埋葬了。男女老少在墳前放聲痛哭。淚水灑在墳上,墳上頓時長出了一棵棵嫩綠的小楓樹,一叢叢翠蘭的紅蘭草。爲了紀念達桂,鄉親們又在墓旁邊建造了廟宇,名曰:“達桂堂”。因爲達桂生前喜歡喝酒,吃糯米飯,用喝酒、吃糯米飯的方法戰勝了皇帝,後來又因爲拿不出公雞蛋而被害,所以,到了三月初這一天,狀鄉家家戶戶都拿着米酒、糯米飯和熟雞蛋到達達桂墓前祭奠。正當人們陷入哀思時,天空突然雷聲大作,從廟堂裏衝出一條五色大蛇,這條大蛇向鄉親們點了點頭,就直奔宮殿把皇帝給咬死了。

從那時起,桂西一帶壯族人家爲了紀念達桂,年年到三月初三這一天,村村寨寨都搭起大棚,因爲傳說在外喪生的亡靈不能進家,因此人們只好在布棚下襬上五色糯米飯等祭品供祭達桂的亡靈,在布棚周圍唱起讚美和感謝達桂的壯歡。一代傳一代,就形成了現在趕三月三歌圩的習俗。

特掘掃墓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後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後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捨棄你的尾巴。後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於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裏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裏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着。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爲人類家裏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後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後,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裏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麼給她盡孝。小蛇彷彿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捲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峯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後,後來每逢三月三前後,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爲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賽歌擇婿

其中一個的是“賽歌擇婿”的故事。傳說在以前,有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的十分美麗,又很會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選一位歌纔出衆的青年爲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求婚,從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

劉三姐

另一個是在壯鄉廣爲流傳的,是爲了紀念劉三姐的。講的是因爲歌仙劉三姐以歌爲劍,反抗地主,爲人民爭利,在山上砍柴時被地主割斷山藤,墜落山崖,大難不死,被阿牛一家救起,用山歌又開始與地主的對抗,各地的人民奔赴那裏劉三姐對歌,同時與阿牛在藤樹下對歌結成連理的故事。

關於三月三的散文:情人的“三月三”

今天是農曆“三月三”,中國人古老的情人節。先來看一看我們的先人們當年的今天在做什麼。

清明過後“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着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着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麼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藥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着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裏,趁萬物復甦,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遊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盪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爲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爲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匯合後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爲男女遊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爲中國情人節是有着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爲了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制》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爲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遊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衆人遊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爲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后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爲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爲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豔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爲“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髮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宋以後,對婦女特別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一般禁止女性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更是難以想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到了近代,漢族地區“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只有西南少數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每到這一天,闔族男女都會在白天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對歌、拋繡球,狂歡終日。夜幕降臨,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至到今天,這些少數民族都以“三月三”爲“談愛節”、“情人節”,或是“甜茶情人節”。在個別的漢族地區,“三月三”情人節的習俗也有保留。如河南等中國北方就有“三月三,吃雞蛋;三月三,砍棗尖”的民諺。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習俗。山東濟南有“三月三,相親千佛山”的活動。在揚州,至到今天仍有《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曲傳唱:“俏人兒,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這些說明,“三月三”做爲中國最爲古老的情人節的習俗,在我國仍有頑強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近些年,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有越過越盛之勢,因此,許多人呼籲中國人應當過自己的情人節,於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當成了中國的情人節,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想,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應是“七月七”,而應是“三月三”。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等,與愛情並無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