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清明節的習俗放風箏

學識都 人氣:2.72W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以下,放假網小編爲大家介紹清明節的習俗放風箏,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清明節的習俗放風箏

清明節的習俗放風箏

風箏古時稱“紙鳶”、“鷹”“鷂”、“風鷂”,據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據《韓非子》記載: “墨子爲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魯班曾“削竹爲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宋高承《事物紀錄》說:“紙鳶俗謂之風箏,古今相傳雲,是韓信所做。高祖之徵陳稀也,信謀從中起,故作紙鳶,放之以量未央之遠近,欲以穿地隧人宮小111”-五代後漢的李鄴,受口吹竹笛可以發出響聲的啓示,在紙鳶上縛上竹哨,紙鳶升入空中,在風的吹動下,便發出佔箏般悅耳的聲響,故紙鳶又稱“風箏”:唐朝時,風箏1:不僅裝有弦和笛,而上[還有人在風箏上安裝燈籠或小彩燈、夜晚風箏升空時,町見華光點點。明清時放風箏已十分盛行。

傳統風箏足以竹木爲骨架,製成各種形狀,然後用紙裱糊。現在人們不斷改進技術,採用了纓料、尼龍等材料,使風箏可放n/收,更加堅固耐玩;風箏的外形寸渭千姿百態,色彩斑潤-由最早的模擬蝴蝶形狀,發展到廠孔雀,大唯,喜鵲、仙鶴、蜈蚣、鮎魚、鳳凰、飛虎,金魚、蝙蝠,長龍等動物風箏。此外,還有傳說中的各色人物,如嫦娥、哪吒、哼哈:將等。《紅樓夢夕的作者曹雪芹對風箏頗有研究,並著有《商鷂北鳶考工汜》,其中詳細記載了幾十種風箏的扎,糊、繪、放等工藝÷書小不但繪有彩圖,而且還附有詩句說明風箏的扎法和畫法。

人們在放風箏時,時而牽線奔跑,時而仰首遠望,放風箏不但能給人們帶來春天的喜悅和情趣,而且還能強身健體。民間還有說將風箏送上天空,將線剪斷,任其飄逝,意味着可帶走一年的病痛和煩惱。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風箏的製作在各地相當普遍。但作爲風箏的集萃之地,還要屬北京、天津,濰坊和南通四地最爲著名。各地風箏各具特色,自成一派。古老的風箏文化孕育了許多善制風箏的能工巧匠,許多家庭因製作風箏的技藝精巧、獨特而發展成廠風箏世家+北京著名的傳統風箏用的多足曹雪芹的圖案,最有名的風箏製作藝人是哈氏和金氏兩家+哈氏四代人傳承技藝,風箏骨架製作精巧,畫工肅整,既可放用,又可擺在案頭陳列欣賞。哈氏風箏曾於1915年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受到極高的'評價,其中4只風箏榮獲銀質獎章。金氏風箏以造形雄偉,畫工粗擴而見長。金氏風箏的傳人“金大姑”的製作工藝享譽一方、她有兩個保存了四十多年的遺作曾在北京第一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亮相。一隻是絹制窄翅蜻蜓,另一隻是三十六節的老式蜈蚣,色彩逼真,起伏擺動,活靈活現-天津風箏的鼎盛時期在清末民國初-當時,有名的風箏製作藝人有七把兄弟、老金記兄弟、簾子李等人。但最著名的當屬風靡海內外的“風箏魏”的創始人魏元泰和雅文齋週記風箏的創始人周樹棠。縱觀這些藝人的技藝生涯,由於他們出類拔萃地繼承並發展了天津風箏的扎、糊、繪、放等各種工藝技術,使得天津風箏得以躋身於全國三大風箏流派之列。魏元泰製作的風箏在1915年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其中11只風箏獲得紀念金牌和獎狀。

濰坊是山東風箏活動的盛地,也是我國風箏的主要產地之一。濰坊的風箏具有悠久的歷史,風箏製作工藝精巧,渾厚淡稚,具有獨特的民間地方特色。位於濰坊城東三十里的楊家埠,是中國三大年畫產地之一。在那裏, “家家能染墨,戶戶會點青”。濰坊風箏便吸收了楊家埠木板年畫和繪畫的技藝,扎、糊、繪、放俱佳,由普通玩具躋身於工藝美術之列。濰坊風箏種類繁多,單花鳥魚蟲計有500餘種。風箏不僅取材於現實生活,而且還取材於神話故事、民間傳說、戲曲故事等。濰坊風箏最初是自制自放,由於它的工藝精美,後發展爲饋贈親朋的禮品和深受歡迎的娛樂商品。

南通風箏與北京、天津、濰坊的風箏齊名,但以獨特的音響效果獨樹一幟,馳名於世。

中國的風箏早在公元七八世紀就已傳人朝鮮、日本。十六世紀又由馬可波羅傳人歐洲,再經歐洲和阿拉伯傳人美洲和澳洲。

風箏不僅在國內爲廣大羣衆所喜聞樂見,而且也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青睞。我國的風箏現已遠銷美國、法國、新加坡,英國,加拿大、日本、意大利、瑞士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隨着風箏在異域的放飛,中國古老的文化tll傳播到了國外,因而促進了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