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重陽節食糕的習俗

學識都 人氣:2.38W

九月食糕的習俗起源很早,“糕”之名,雖然起於六朝之末,但糕類食品在漢朝時即已出現,當時稱爲“餌”。餌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與黍米粉兩種,黍米有粘性,二者和合,“合蒸曰餌”。黍爲五穀之長,黍在古代是待客與祭祀的佳品。九月,黍谷成熟,人們以黍米爲應時的嘗新食品,因此,首先以黍祭享先人。重陽糕的前身就是九月的嘗新食品。這也就是後世民間在重陽節,以重陽糕薦神祭祖的秋祭習俗淵源。

重陽節食糕的習俗

六朝時期登高古俗得到光大,重陽節俗形成,糕類自然成爲節令食品。如童謠所謂:“七月劉禾傷早,九月吃糕正好。”(《隋書.五行志上》)唐宋時重陽食糕俗流行,唐稱麻葛糕,宋人已習稱“重陽糕”。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述九月九日,“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豬羊肉鴨子爲絲簇訂,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陽糕”’。由於糕面有多種裝飾,重陽糕在明清以後又多稱爲“花糕”。重陽花糕成爲都市、鄉村的應節食品。1936年《山陰縣誌》記重陽節俗有:重陽登高,蒸米爲五色糕,剪綵旗供小兒娛戲。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糙花糕”粘些香菜葉以爲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 “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糕在漢語中諧音“高”,糕是生長、向上、進步、高升的象徵。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亮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更祝曰:願兒百事俱高。作三聲”(呂原明《歲時雜記》)。糕不僅諧音“高”,而且重陽糕上的諸種飾物也都有著各自的寓意。如糕上置小鹿,稱爲食祿糕。糕上的棗、慄、獅子之類飾品,都是中國傳統的祈子象徵物,它們明白地表示著人們在秋收時節祈求子嗣的願望。重陽還是出嫁的女兒回家的`日子,接出嫁女兒回家吃重陽糕,是重陽的另一節俗,俗諺有“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所以重陽如端午一樣,被稱爲“女兒節”。

拓展閱讀:茱萸是什麼?

插茱萸是舊時漢族民間節日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地。每年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時,民間盛行採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製成囊佩帶的。相傳始於東漢,晉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裝飾美容、祝頌延年益壽。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時,秋高氣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時,茱萸被認爲能祛病驅邪,所以古人或頭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遊興,並把重陽節稱爲登高節、茱萸節、茱萸會。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植物,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藥。其果實成小粒裂狀,秋後成熟,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藥,具暖胃燥溼之功效,爲“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

山茱萸是我國傳統中藥材,以去核後的果肉入藥。陝西佛坪縣,位於秦嶺南坡腹地,漢中地區東北部,境內多山,林木蔥籠,氣候溫暖溼潤,雨量充沛,土壤疏鬆肥沃,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長區,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產地。

吳茱萸生於溫暖地帶山地、路旁或疏林下,產區分佈於浙江、陝西、廣東、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地。食茱萸則分佈在中低海拔山區到平地,常見於開闊地與次生林,現主要分佈於我國臺灣地區。食茱萸是重要的蜜源植物,開花時常吸引許多蝴蝶、蜂類、甲蟲等昆蟲來前來吸食花蜜,形成“蝴蝶樹”的奇特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