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中秋節月餅的傳說

學識都 人氣:1.5W

我國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中秋節月餅的傳說,歡迎閱讀了解!

中秋節月餅的傳說

中秋節月餅的傳說一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纔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柚子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糉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人們把月餅當作吉祥、團圓的象徵。每逢中秋,皓月當空,闔家團聚,品餅賞月,談天說地,盡享天倫之樂。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爲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爲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爲“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纔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爲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爲更受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清代,月餅的製作工藝有了較大提高,品種也不斷增加,供月月餅到處皆有。

清代詩人袁景瀾有一首頗長的《詠月餅詩》,其中有“入廚光奪霜,蒸釜氣流液。揉搓細面塵,點綴胭脂跡。戚里相饋遺,節物無容忽……兒女坐團圓,杯盤散狼藉”等句,從月餅的製作、親友間互贈月餅到設家宴及賞月,敘述無遺。

中秋節月餅的傳說二

中秋節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衆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裏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爲月餅。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另有一說爲,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爲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民國年間,南京的月餅市場爲廣(幫)式、蘇(幫)式和本地(幫)產“三分天下”,廣式的餡料以火腿、棗泥、椰蓉等爲主,廠商以冠生園爲首,其次有大三元、康樂園等。它們以聲勢浩大的廣告戰爲手段,在報上刊登巨幅廣告,於櫥窗佈置霓虹燈。著名的蘇幫廠商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廣告製作上頗具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質量不遜於廣幫,價格則較之便宜,故而節後盤點,財源滾滾勝於廣幫。廣幫的顧客是達官貴人、豪商巨賈;蘇幫的顧客多爲小康人家;而廣大普通市民則樂趨本幫,雖然其餡料不過是葷五仁、素椒鹽兩種,全市100多家本幫點心鋪的店容店貌亦老氣橫秋,既不佈置櫥窗,更不打廣告,但都靠質量和誠信及價廉贏得顧客盈門,市場份額相對廣幫、蘇幫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