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春節拜年的習俗

學識都 人氣:2.38W

春節拜年習俗

春節拜年的習俗

如果說春節最讓人樂此不疲的習俗是什麼?那就是拜年。缺少拜年這道風景,那春節的民俗年味就大打折扣。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禮儀形式。年(元旦、春節)這一民俗節日是從周朝開端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晚輩給長輩拜年的風俗就此開始出現。到唐宋時代,拜年被官方肯定爲禮儀之邦重要的民俗,是春節不可或缺的風景。從古至今,大年初一、初二、初三,城市鄉村、大街小巷車水馬龍,穿着新衣、打扮入時的男女老少爭分奪秒地扮演拜年角色,把年味烘托得五彩繽紛、喜慶吉祥。

禮義仁智信,禮爲先,古人教孩子知禮、習禮、行禮首先從拜年做起。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會通過拜年這一特殊交際方式,表達相互間的祝賀與祝福,以利於增進友誼和聯絡感情,展示各自的禮儀修養。

元歐陽玄《漁家傲》詞:繡榖雕鞍來往鬧,閒馳驟,拜年直過燒燈後。認爲從初一到十五都是拜年最佳時間。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場》寫道:正月元旦......夙興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家長少畢拜,姻女投箋互拜,曰拜年也。可見,拜年的民間習俗出現後,人們的重視程度、拜年的方式內容也在與時俱進,而且一直流傳到現代。

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年。每逢除夕晚上,年跑入村莊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上,年飽食而去,人們纔開門相見,作揖道喜,互相祝賀。傳說拜年由此而來。

有一年,年又進村了,人們發現它怕紅色和聲響。於是,當年到來之前,人們在門上貼紅對聯、掛紅燈籠,燃放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年被嚇跑了。於是,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的春節習俗流傳開來,並且逐步擴大應用到一年到頭各種喜慶活動中。

古時拜年固有含義是爲長輩拜賀新年,叩頭行禮。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習俗不斷增添新的對象、內容和形式,向師長、單位領導、同學、同事、戰友、同鄉、六親、鄰居拜年漸成時尚。該去拜年而沒去的心裏總覺得不妥、不安、失禮。拜年的目的也由尊宗敬祖、行孝祝福,增加了情緒化、功利化色彩。

古時,大年初一,孩子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衣服、穿新鞋、戴新帽,梳妝打扮後首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父母磕頭拜年,帶有行孝、討好、討賞的意味,讓長輩新年第一時間就享受到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吃過早飯,小字輩隨父母或哥姐出門去走親訪友,碰到熟人一般都要抱拳問新年好。給宗親長輩拜年,一般行跪拜禮,給師長拜年,一般說給老師(前輩)磕頭了,現代不一定真行磕頭禮,抱拳作揖言到爲止。給朋友、同事、鄰居拜年,一般也行抱拳作揖禮,而且這種禮節形式成爲春節拜年的標誌,大人會做,現在孩子也心領神會。

初二、初三一般到岳父母家及族長和叔、姑、舅、姨等長輩家拜年,一般要帶些敬老禮品,有素養人都不追求禮品奢侈豪華,一串水糕、一串冰糖葫蘆,一盞燈籠、一掛中國結都行。拜年時主人、客人都不講究禮品貴賤,重視的'是禮節人情。

五六十年前,我也曾無數次登門當面給長輩拜年,其情其景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時到長輩家,首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依次跪拜。許多長輩除夕夜就在堂屋鋪紅氈,蒲團上墊包被,準備接受晚輩的磕頭禮拜。晚輩畢恭畢敬磕頭後,長輩會不失時機說些誇獎的話、寄予厚望的話,並把早就準備好的紅包(用紅紙包着壓歲錢和糕點糖果)賞給晚輩。古代講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們得到長輩的壓歲錢可以保平平安安度過一年。拜年後,有的長輩要留晚輩吃糖果、吃飯、玩耍、聊天等,黃昏時才讓打道回府。許多長輩以給自己拜年人數多少來預測新年喜氣、福氣,向他們拜年的人越多他們越高興。

現代給領導拜年、給朋友拜年和感謝性拜年比較盛行,這對聯絡感情、加深友誼十分必要。人們借拜年之機回顧友誼、檢討失誤、商恰工作、表達謝忱,平時不太好說的話,平時理不清的問題,此時講出來,對方都感到禮到人不怪、通情達理,恩怨情仇就此一筆勾銷。這個過程一般不宜太久,該想表達的心意說清了,寒暄幾句客套話就可告辭。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串門式拜年也有必要,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平時沒有多少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見面抱拳道喜,或登門賀喜,在屋裏坐一會即可,無甚過多禮節。即使過去互相有得罪的地方,有點恩怨過節,通過拜年即刻煙消雲散,甚至互相檢討、請求原諒,出現不打不成交的感人場面。這樣鄰里互動拜年,對改善鄰里關係,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大有裨益。

拜年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風俗,古代盛行當面拜年、紅包拜年、寫信拜年。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科技發展的今天,手機短信拜年、電話拜年、賀卡拜年、電子郵件拜年、鮮花郵寄拜年、視頻拜年、網上拜年越來越流行,爲越來越多人所接受。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進步,促進了拜年民俗的多樣化、便捷化、科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