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學識都 人氣:1.73W

年是什麼?年是穀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穫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年是什麼?年是一隻怪獸,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來。它一上岸,所到之處便是洪水氾濫。後來人們在家門口貼起紅紙,院子裏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把年嚇回逃回了海里。於是就有了除夕貼對聯,掛彩燈,穿新衣,還要剁餃餡包餃子,晚上還要攏旺火、燒柴禾,---這就是年了。那麼古代人是怎樣過年的呢?我們先來聽聽這首年節歌―――二十三祭竈天,二十四寫聯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初一初二磕頭兒,初三初四耍球兒,初五初六跳猴兒,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霄,這年纔是過完了。那麼我們追溯古人的年步,先來祭竈――竈王爺可是年節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臉的一尊,祭竈的風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對火、竈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達。在傳說中,黃帝、炎帝、祝融都是竈神。後世流行的竈神姓張名單字子郭,長得象個美女。他有一個叫卿忌的夫人,有六個都叫察洽的女兒,還有好幾位兵將。他除職掌竈火之外,還要考察人間的所作所爲,上告天帝。人們還用酒糟、飴糖、粘糕等賄賂竈神,同時還喃喃禱祝,求他上天講好話。

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這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不過時間是在臘月二十四,祭食也簡化成了竈糖竈餅,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話,一定還會聽到奶奶、媽媽在叮囑竈王:上天說好話,不好的.可別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爆竹最初是巫術的一種工具,作用是驅闢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並不是象現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燒竹子,發出噼叭之聲,驚嚇鬼怪。屠蘇即屠蘇酒,意爲屠絕鬼氣,甦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酒。

桃符又稱桃版,是春聯的前身。古人認爲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從漢代起即有用桃作厭勝之具的風習,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紙製的春聯則是明、清才興盛起來。今天的春聯意在於渲染年節氣氛,祝吉求祥,已經失去了舊時春聯的驅闢作用,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寫了聯對,接下來該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年節飲食很多,諸如年糕、年夜飯、更歲餃子等。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一種用柏樹葉浸製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製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飲用,意爲避邪祈福。五辛盤即以蔥、姜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俗謂可以辟惡、除瘟、通五臟,也有賀新的意思。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中的犯人也釋放回家團聚。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團年、守歲的進程。先是一餐團年飯飯後闔家團坐守歲。此時小輩兒人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叫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借此表示親情愛意。

團年飯後還要消夜,一家人吃着點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雨,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另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癡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鄉村裏過年,從臘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個半月的鑼鼓聲,這聲音單調,卻打動到咱們每一箇中國人的心坎上。就在這時際,發現迎春花開了。是的,迎春花開了,新的一年來到了!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谷相稱。正月一日爲雞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雞辟邪之舉,方法是殺雞着門或貼畫雞於門。從元旦開始,人們開始忙着拜年賀節。拜年在漢代便已流行,羣臣在正月正日這天進宮朝拜,君臣同樂。到了明清兩代,官場拜年則發展成虛文的禮節,往往是望門投刺,不管認不認識。有詩爲證: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歡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復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這天的習俗活動是送窮,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正月的活動一直到了十五,才漸漸平靜

TAGS:春節 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