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有關端午節的散文

學識都 人氣:1.79W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爲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關端午節的散文

有關端午節的散文篇一:情寄端午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夜夜的蟲鳴喚來了又一年的端午。時光荏苒,輕輕漫過指尖。繁花褪去顏色,在田間,在山坡,綠由淡變濃,到處瀰漫着生命的律動。端午,不屬於某一個節氣,卻有着自己濃重而華麗的色彩。

說起端午,便不得不說一說糉子了。箬葉最好是剛摘的、碧綠的,還帶着植物的清香。糯米洗淨,用菜油、醬油和鹽拌過,一顆顆被上了色,好像碎玉一般。一兩片箬葉、一把糯米,再往裏邊放上少許酸菜,酸菜須得用碎辣椒幹炒過纔夠有味道。酸菜上面再躺上一條醃好的肉。光看這材料,就足夠誘人的了。

我家包糉子並不容易。父親牙不好,糉裏的肉需得是全肥的,煮熟了入口即化才行;哥哥姐姐喜歡五花肉;我卻只吃瘦肉,半點肥的也不要。每年端午,母親包糉子需準備比別家更多的東西,得把不同的肉分開,還得在包好的糉子上做記號。瘦肉的綁上一根剪成段的稻草,五花肉的三個系成一掛,其餘的是肥肉糉。從前奶奶還在的時候,還得給奶奶包她喜歡的.紅棗糉,準備的東西就更多了。母親自己卻並不挑,哪種糉子包得多了,她便吃哪種。母親沒上過學,卻包得一手好糉子,生活養育了她的智慧和善良。

對於端午最初的記憶,總是那一陣又一陣的糉香。可是,這並不是端午的全部。在我的老家長臺,端午前的那個集日是極熱鬧的。勤勞的人們一大早便起來到野外採摘很多的艾葉和菖蒲,拿到集市上賣。從街頭連到街尾,不說那碧綠的顏色,單是那一股特有的清香,便足以讓人心曠神怡。

母親極少到集市上買艾葉和菖蒲,她總是自己去山上採摘,不必很多,夠用就行。然後把它們固定在大門的兩邊。春聯的紅色尚未褪去,此時倒和艾葉菖蒲的綠相映成趣了。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端午這個節日和屈原有關,我知道端午爲什麼要包糉子,但卻從未跟母親講過。在母親眼裏,任何節日的由來都並不重要,她固執地把每一個節日定義爲團圓的日子。當她數着日子開始準備箬葉和糯米的時候,她其實是在進行一種儀式,唯一的目的便是召喚她的兒女回家。對於母親而言,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呢?

走過深深淺淺的歲月,在無數個平凡的日子中憶起一段糉香,那定是母親的呼喚,從心到心,彌散成這個五月隨手可掬的陽光。

有關端午節的散文篇二:歲歲端午,今又端午

歲歲端午,今又端午,此時此刻,我們又像往常一樣緬懷這個人,這個叫屈原的這個人,這個已經離了開了我們已經2300年了的這個人

歲歲端午,今又端午,此時此刻,我又想了到了他的《離騷》、《天問》、《橘頌》、《九歌》等散文作品

親愛的朋友。當你每年的這天在吃着糉子了的時候,你可曾想過,咱們中國的歷史上,有千千萬萬和他一樣的烈士,他們成了爲了咱們黨國的脊樑

92年前的這天,因爲一個叫做顧正紅的一個人的遇刺身亡,引發了著名的五卅運動,你可以不知道顧正紅是誰,但是你不能不知道距今92年前了的這次運動,這次中國近代史上了的著名的反帝的愛國運動

當岳飛面對秦檜血粼粼了的刺刀而寫下《滿江紅》的時候、當方誌敏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的時候、當陳然在獄中寫了下了《我的“自白”書》了的時候,他們似乎都忘了,他們正在做的是恰恰正是當年屈原爺爺當年的壯舉!

而用林則徐爺爺的話來說,這就叫“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代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恰恰正是發揚了這種精神,最終成了爲了咱們偉大黨國的棟樑!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這是我們對先賢的緬懷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這是我們對偉大祖國和民族的祝福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

有關端午節的散文篇三:永遠的端午

題記:海風天雨,五月瀟湘,詩海潮涌,文動千古,謹以此篇懷念屈子。

夏天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溫暖而清涼。涼亭、水榭皆是民間智慧與文明,嫩剝青菱角,濃煎白茗茶。四月初八佛祖誕生,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表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步步蓮花預示將來出家普渡衆生。尚有天女散花,天使奏樂,九龍吐水爲其浴身。詩云“阿彌託佛起何時?經典相傳或存之。”

聞一多先生認爲:龍舟競渡應該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俗。進而推測“端午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其“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世人作棕並帶五色絲以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古有飲雄黃酒與用艾水給孩子沐浴之俗。向上向善,日用而不知,乃古文明孔子基因。窮遊以治癒,以釋懷,交流所有瑣碎而平庸的人生。某日憑海臨風見一紅衣女子美的驚心動魄,讓人生走出困惑與迷惘,一見傾心。而後擦肩而過,天各一方。

野莧菜,生何少?盡日採來充一飽。城中赤莧美且肥,一錢一串如賤草。“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煮酒無尋處,菖蒲在水中。屈子荷衣而已。其傲世之情,實則表明自己不同俗流,炎伏解渴亦清涼。

天風忽送塔鈴語,喚覺清夢遊瀟湘。北方俚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天消暑最佳的水果莫過於西瓜。西瓜原爲國產,它味甘汁濃,尚有藥用價值。西瓜汁可治腎炎、急性肝炎、高血壓,亦可止瀉。本土西瓜之鄉這冠乃許營脆皮,可謂名動一方。

明末屈大均說:“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裏透香,名荷包飯。”自然浸透荷香,吃起來別有風味。相傳觀音菩薩是二月十九日誕生,其像面目仁慈,懷抱一子,手持柳枝或捧水瓶,象徵着生命,穩坐於蓮花座上。據說有產婦臨產痛苦萬狀,呼其名則可止痛生子。

夏天是洗浴文化繁榮的季節,可遊湖西沙灘浴場,遙望東方明珠大劇院。擺下瓜果野品,好酒三杯足矣。微薰而已。熱雨絕意浮名,裸處亂荷之中,雖無利慾燒心,亦覺浮名所累。美景若此,遊人絡繹不絕。

陶翁曰“不駛亦不遲,飄飄吹我衣。”李白雲“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酒松風。”唐花蕊夫人則賦“獨自憑欄無一事,水風涼處讀文書。”唐陸龜蒙又嘆“不是對君吟復醉,更將何事送年華?”宋邵雍且吟“林下一般閒富貴,何嘗更肯讓公卿!”宋孔平仲尚吟“雲氣薄南山,坐合蒼煙隔。”宋鄭剛中亦云“醺然就枕皆佳處,醉夢何妨度曉鍾。”陸放翁卻憾“丹青不可畫,得句一欣然。”朱熹將語“俯仰無所爲,聊復得此心。”戴復古意乃“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趙師秀何嘆“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金元好問惋惜“書生如老農,苦樂與之諧。”元趙孟頫亦喈“誰憐萬民食,顆粒非易取。”又云“自古酒家飲,醉倒嫗與翁。”明左國磯尚曰“楚馭辭賦客,歌詠自疏狂。”明顧開雍復吟“銀碗盛來調蜜咽,冰魂淨洗齒牙清。”而周邦彥詞曰“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然陳繼儒雲“一陣窗前風雨到,打芭蕉。”復雲“燈火紙窗修竹裏,讀書聲。”元好問撫掌“人生百年有幾,念良辰美景,休放虛過。”晁公溯最後詩讚“吾心湛然,清若止水。”閒居可“散發披襟——可食牧民的烙酥,甘香非凡。陽光和煦,好風如水,頓覺身閒心靜,諸君可盡享初夏之樂,其樂何及?

行文至此,且以東坡名句作結“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至那復計東西。”尚有屈子淳淳教誨在胸“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嗚呼!

後記:適值端午萬民同舟普天同樂,乃民間盛世也!天佑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