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讀後感(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1.62W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們仨讀後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後感(通用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沒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結婚,遇見你,結婚這事我沒想過和別人。”這是錢鍾書曾寫給楊絳先生的一段很美的文字。他們的愛情十分令人羨慕,而最令我感動的還是先生回憶她們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那本《我們仨》。

先生以夢境的方式絮絮叨叨給我講述那些一件件小事,也許很是平常,但這就是生活。

我們倆老了:先生和鍾書都老了,而先生做了個找不到丈夫的夢,我看到這時略感心酸,但看到鍾書不爲夢中的自己辯護,只安慰先生說那是老人常做的夢,我又覺得先生十分幸福。

我們仨走散了:先生回憶了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那段日子,在媛媛和丈夫相繼離世後,家就變成了“客棧”。

“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這是一次在船上,骨瘦如柴的鍾書問她是否還做夢時,先生的感觸。我覺的先生以一種平淡、樸實的筆調把感情慢慢融入其中,讓人讀起來十分感動,也許是這纔是伉儷情深的愛情。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先生全面地回憶了一家三口與世無爭的日常,從夫妻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有了女兒,直至1998年女兒與錢鍾書相繼逝世。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這是先生在痛失至親後難受且迷茫的狀態,透過紙張,我能深深感受到先生那種低落的情緒我,以及那種錐心的疼痛。

文章讀起來笑中有淚,溫馨卻又略感些許沉重,也許,這纔是先生的心,或許可能是一片空白,僅存的,是對我們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

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於是,他們仨從此團聚,不再死別,亦無生離。

我們仨讀後感2

“我”這個字,是會意字,本義是兵器,冷硬靜默,恰如黎明時分,蒼然天色。而從“我”到“我們”,“有夫有婦,然後爲家”,再不無依;從“我們”再到“我們仨”,“室爲夫婦所居,家謂一門之內”,愈發熱鬧,透着陽光曝曬之後鬆軟牀褥般隨性慵懶的愜意。

“那買花的男人和簪花的女人,最後到底怎麼樣了?是否廝守終身?可曾共偕白頭?”毫無疑問,錢鍾書和楊絳琴瑟和鳴。初見即傾心,詩歌唱和,共同遊學,攜手風雨,心有靈犀,柴米油鹽裏氤氳着醉裏吳音相媚好。待到老少同歡眉上笑,一家人相依相扶,散步談心,“吃館子連着看戲”。正如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談到,“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爲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獨及的事。”

所謂幸福,莫過如此:心裏寧靜如微火熬煮老湯,悠悠咕嘟着熱氣,好半晌冒個泡,有一個算一個,起承轉合毫不倉促。

楊絳先生在書中遺憾道,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先生之言甚善。單看“永遠”一詞,就生喟嘆:“永”字象形,解釋爲水流長;“遠”字形聲,意爲走路走得長。“永遠”是什麼意思呢?水流長,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路行長,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自是山長水闊,天各一方。

在笑與淚間活過來的他們,正如木心先生常言,“萬頭攢動火樹銀花之處不必找我。如欲相見,我在各種悲喜交集處,能做的只是長途跋涉的歸真返璞”。不喜不悲不嗔不怒不怨不恨,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此爲文人氣質。

筆墨揮灑宣紙硯,素染一頁紙白,墨暈半硯成殤。伊人妝,秋眉晃,遠了身姿,輕了佳音,明快卻空靈蘊藉,連文偕人全是滿目精緻,美不勝收,生芻祭。

我們仨讀後感3

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化作成了一位近百歲老人對家人綿綿的思念,由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在92歲高齡時所著的《我們仨》這本書,通過回憶錄的形式追憶了這個與世無爭的學者家庭飽經戰火、疾病、政治、生死的洗禮,鮮爲人知的坎坷歷程。

在《我們仨》中,楊絳眼裏的女兒錢媛,懂事、聰慧、好讀書,是自己“平生唯一傑作”;丈夫錢鍾書是一個純粹得近乎單純的文人,他一生所愛,唯有他的書、他的家。在書裏,他是學問的寵兒,在家中,他是精神的領袖。錢鍾書眼中的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碎”。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前後去世。“剩下的這一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

讀罷《我們仨》,感慨萬千。從楊絳做的“長達萬年的夢”,感受到的是她對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的愛與思念。在英國和法國的求學生活,不得不因爲高昂的生活費用而精打細算,但對生活仍然是那樣的富有情趣。親自下廚學習做飯泡製紅茶,一起款待好友,雙雙街頭散步,一起遊覽“探險”,一起讀書學習,一起研究文學。楊絳懷孕並生下他們的女兒錢瑗時,錢鍾書對妻女的關愛和疼惜,無不讓人爲之動容。楊絳記錄女兒錢瑗幼時“與父親玩鬧”等趣事,從字裏行間透出的是夫婦二人對女兒深深的愛與希冀;錢瑗在文革期間爲能夠順利回家探望父母,迫不得已寫了與父母“劃清思想上的界線”的大字報張貼在樓下,到家後又爲母親縫製衣物,給父親送上愛吃的夾心糖,女兒錢媛的孝順與體貼也令人感動。

讀《我們仨》這本書,一個個殘碎的夢境,一件件細碎的'小事,在黑白間雜的夜幕下,如一粒粒星辰,以愛作線串起,熠熠生輝。從楊絳先生的書中,領悟瞭如何對待人生,如何對待家庭生活,她的從來不抱怨,偶爾爭吵想辦法解決問題。前期我也讀過《圍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在這裏我想說,家庭是幸福的港灣,是人生最後、最好的庇護所。如果你愛家,就讀一讀《我們仨》吧。

我們仨讀後感4

這部散文更像是是楊絳先生撰寫的回憶錄,記錄了三位知名人士,卻很平凡的一生。文章分爲三個部分—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和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一部分很短只有短短一頁紙,講的是楊絳先生常做的一個夢,她經常會夢到她丈夫(錢鍾書)跟她走散了,苦苦尋覓卻不得法。這樣的夢我也做過一兩次,夢見我找不到至親的人,見到了許多不認識或不熟識的人向我走來卻唯獨沒有我要找的那一個,夢裏我漫無目的尋找找遍了所有角落就是找不見,好不容易掙扎着醒來會發現枕頭打溼一片,半天緩不過來。看完第二部分,才發現楊降講的是一個真實的夢境,講述三個人變爲她一人的過程。但是那種悲痛的體驗又是活生生的。讀到第二部分我一度不能進行下去,楊絳先生描述的那種失去親人心痛不已卻又不願相信事實的感受壓的我上不來氣。今年我又翻出這本書,從斷開的部分繼續,楊絳在送走了女兒阿圓時內臟受了傷,之後又送走了丈夫錢鍾書,她的整個心都不在了。

她悲痛欲絕,祈求變成一顆石頭,一顆“旺夫石”,哀莫大於心死。在兩年之內失去了唯一的女兒、相濡以沫的丈夫,鎮定的文字下是記錄了多少分的絕望、多少度悲痛,也許我沒有完全感受,但是也已經很疼了。第三部分我讀的很快,裏面大多是一家三口溫馨場面,從二人出國留學變爲三口之家,從星海小姐出生到工作嫁作人婦。

一家人狀況不斷,卻都能以最平和的方式解決,其樂融融。而錢老先生面對夫人就像一個笨手笨腳的孩子在外面犯了錯來找自己的母親尋求幫助,時不時打翻墨水、砸壞檯燈、弄壞門軸,甚至顴骨上長的疔,都堅信夫人“不要緊,她會修(治),兩人達成默契,生活瑣碎迎刃而解,讀來很有意思。

讀完之後,我體會到找到對的人固然重要,但是有一顆樂觀堅定面對生活的心更加重要,學會在平凡的日子中找到人生的意義有所堅持,同時珍惜親人朋友的每次相聚,認真過好我的小日子。

我們仨讀後感5

近期閱讀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全文用一種溫馨而親切的語言描述了錢鍾書、楊絳和他們的女兒錢瑗一家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他們一家三口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都是才高八斗的文化人,本以爲他們的生活肯定是非常無趣和死板的,但在《我們仨》裏,確是如此可愛的一家人,彼此尊重又相互調侃,充滿着煙火氣息。衆所周知,錢鍾書先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博學鴻儒,是個大文豪,但在《我們仨》裏面,鍾書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丈夫,一個平凡的父親,同時,還是一個生活盲,洗不掉墨水的慌張,砸掉檯燈的焦慮,門把手脫落的愁容,與他的形象形成一個“反差萌”,讓人忍俊不禁。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寫在封面上的這句話,想想就心酸。他們一家三口,從英國到巴黎到回國,從家境優渥到居無定所,從倍受尊敬到文革時的動盪,從日常時的相扶相幫和患難時的不離不棄,在楊絳老人的筆下一一展現開來。直到晚年,纔有一個像樣的寓所,但在他們心裏,有彼此的地方就是家,哪怕是租賃的房子,哪怕只是一間小小的辦公室。

我隨她喜,隨她悲,隨她一路陷入對親人的思念。初聽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讀起這本書的時候,總是會聯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身處異地,想到自己無法經常和家人在一起,想到回家時媽媽張羅的一桌飯菜,想到聊天時爸爸那一句句關懷,想到相見時爺爺開心的笑臉,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頭。

我們已經長大,但在他們眼中永遠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在他們一句句嘮叨中,明知道父母是在關心自己,偶爾也會覺得煩,這其實是最要不得的。父母不過是想知道你在外好不好,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有沒有想他們……就是想跟你說說話而已。

楊絳先生說:我們仨,沒有生離,唯有死別。關於親情,最無法言喻。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裏,儘量多去陪陪家人,說話時耐心一點、語氣溫和一點、事情詳細一點……父母已經陪我們長大,我們要陪父母變老,家纔是永遠的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