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7篇)

學識都 人氣:8.87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的讀後感範文1000字(精選7篇)

邊城的讀後感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用含情脈脈的筆觸爲世人描繪的一個令人神往的湘西世界,今天是端午節,讓我們穿越時空,去領略一番幾十年前的鳳凰古城的端午。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一個王字。大約上午十一點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裏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划船。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種種情形。”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爲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目的愉快起見,便派兵士把三十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水中,讓人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捉到,誰就成爲這個鴨子的主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莫不爲這邊遠的小城增加光彩。這一天,是茶垌最有意義的二十四個小時,人們每時每刻都在快樂中度過。他們是真正喜愛傳統節日,喜歡在節日裏做帶有地方風俗的事。傳統文化在他們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着,那是他們的精神寄託。

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垌生活,着實讓人流連忘返。使我向往邊城裏的生活,嚮往端午節的到來,嚮往那裏的風土人情。在那裏,傳統節日是人們的精神寄託,他們重視節日的到來,不像現在的我們爲了“偷懶”而期盼節日的到來。

多年來人們就一直在感慨節日的味道越來越淡,而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換以後,節日經濟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衆度假消費狂潮便成爲最爲壯闊的時代景觀,在端午節這天,人們的賽龍舟勾心鬥角,少了以前的那種和平喜悅的氛圍。而其他人也僅僅是爲了休息,纔去觀看賽龍舟,沒有之前的積極熱愛了。節日觀上的“政治正確”常常把我們的思維引向民族救亡法庭上了無新意的正義判詞,關於本土民族文化價值應該如何保護的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至少100年,而且還將繼續在同一個層面延續下去,這遮蔽了問題的要害。我認爲,想要保護本土民族文化,我們爲什麼不可以像《邊城》裏那樣用心去對待傳統節日,不僅僅是勉強地去接受節日的到來。

我在想,爲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我深深思考,爲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我們應該爲之努力奮鬥,使之發揚光大。不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爲一座沉入歷史洪流的“邊城”。

邊城的讀後感2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爲善良而邪惡!

說實話,我忘記了第一次讀沈先生的《邊城》是在什麼時候,說不上那時是初一還是初二。隱約記得那時候我是個小說迷,而姐姐買來的一本薄薄的陳舊的書,自然而然吸引了我的眼球。

《邊城》的故事,也就此從我的心底萌芽,邊城的年輪也在我的記憶中生長蔓延。第一次讀東西,總是不怎麼讀懂,讀完也就完了,只是心中對故事的情景,感覺有意思而已,其他的沒什麼感受,或許是當時的自己還小吧。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種愛情擦肩而過,總會有一種等待遙遙無期,也總會有一種遺憾會支離破碎。”我記得這句話是我第二次讀到沈先生《邊城》的時候有感而寫。那是在高二的時候,我們老師給我們介紹的這本書,我想都沒有想就再次拿起讀了一遍。

湘西的邊城,小女孩,兄弟兩人,船總,老人,渡船,小黃狗,來來往往的行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樸實的生活。

邊城的愛情,是遺憾,是幸運,是悲哀,是惆悵,那翠翠如果早早就說出來,那天保如果從來都不曾退出,那儺送如果也不獨自一個離去,那老人如果不那麼愛翠翠,這一切,這故事的一切或許會是另一個結局。

有時候很感慨,看書看着看着就不想看了,爲什麼他要離開,她要永遠等待,故事完美的是沈先生對人性美的把握,故事也因當時的現實,讓翠翠傻傻的永遠等待,讓故事也充滿了感傷。

每看一次《邊城》都有不同的感觸,一次比一次的深奧,從來沒有寫過讀後感的,但是如果寫似乎很多,只是說說感覺就行了,上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前段時間上課中老師說要講沈先生的《邊城》我下去便又讀了一遍。

或許是因爲年齡的問題,這一次的感受,和以往卻是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後面聽到完老師的講課,看完《邊城》這部電影,似乎腦海中的畫面,再一次的真實起來,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感受,也油然而生。

富有詩意的`邊城,如詩意一般的湘西人,演繹着如詩般的故事和生活,儺送和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老頭子對翠翠的愛護之情,天保對翠翠的愛情,儺送對翠翠的感情。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爲善良而邪惡。

善良的翠翠,天真無邪,情竇初開卻癡癡等待,善良的爺爺,因愛孫心切,嚮往好的生活,卻是不願爲,撲朔迷離的成爲了悲劇,善良的天保,知道翠翠愛着弟弟,獨自離開,卻終究難以回來。

善良的湘西人,在用這麼簡單樸素的文字,演繹着一段現實的痛心的愛情,或許是一個人的悲劇,卻驟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也許,明天會回來!

明天有多近又有多遠,那儺送在什麼地方,那翠翠是否等了下去。

故事終究是故事,《邊城》給我的感觸太深,那善良的人,因善良而默默心酸。

《邊城》是湘西的一道風景,是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寶貝。

邊城的讀後感3

初識先生是高中節選的邊城,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了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了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

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衆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的讀後感4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知道里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現在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最爲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始末。她哭,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爲她失去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爲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的讀後感5

說實話,我在這《邊城》中找不到任何亮點,卻又挑不出任何瑕疵。沈老先生只是用相當樸素的文字,寫出一個相當普通的故事,但我卻總是莫名的爲這些筆下的人物感到愉快或悲傷。當然,就是這樸素的文字纔會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這種平凡,這種自由,就好像自己也身在這邊城之中,心靈也被淨化似得。

《邊城》講述的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悲劇,它的結局或許很不好,但我們卻能感受到整篇小說體現的人性真善美,尤其是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保留這麼一份質樸與寧靜談何容易!翠翠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很多本不相干的人因爲她而產生羈絆,糾纏在一起,而作爲中心的連接點,翠翠的的親情、愛情、友情,時刻都在表現這一種質樸與和平。

沈老先生從軍5年,卻嚮往一種充滿寧靜祥和的田園生活,他的故居於鳳凰古城,這古城給他創作的熱情以及後續的靈感,也難怪沈老先生可以將這種質樸、和平如此真切的表達出來。

清末的動盪,並沒有影響這邊城小鎮的安寧,在這小城中,船家少女翠翠與天保、儺送兩兄弟展開一段美麗但不完整的愛情故事,作者通過這一段悽美的邊城愛情,繪出帶有濃厚湘西風情的農村畫卷。這種和平,這種樸素,真的值得去細細品味。

《邊城》中主人公翠翠代表的是善良和美麗,它的魅力貫穿着整部小說;渡船人“爺爺”對翠翠的關愛與擔憂體現出老人的淳樸和善良,其行爲經常令我默然發笑,固執卻理智,粗中有細;順順則是一名誠信仗義的紳士,他的兩個兒子都受到他的影響,成爲一方纔俊,兄弟倆也都同時對翠翠產生愛慕之情,大老天保受到船伕爺爺的次次刁難也決不放棄,二老儺送放棄碾坊而去追求翠翠,最後一起在夜晚中的懸崖之上爲翠翠送出表達愛意的歌聲。

這篇小說並沒有明確的對任何角色表示出貶義諷刺,但在部分內容卻表示出作者的某些不滿,其結局給讀者們無盡的悲痛,甚至可以說沒有結局,只是留給人們一個悲傷的想象空間。翠翠對感情的含蓄導致的後悔與悲傷,大老天保溺水生死未卜,二老儺送的猶豫不決致使他逃離生活長大的地方,老船伕在一場雷雨之後撒手人寰,給翠翠的心靈又一次的創傷,彷彿邊城的一切都隨着白塔的倒下而消逝,只留下翠翠的痛哭與絕望。

《邊城》是一個愛情悲劇,在結局我的心彷彿被揪起一般,甚至不敢接着作者留下的“也許”往下想,只怕會真切的哭出來。作者用單純、質樸的文字帶來的卻是擁有比華麗辭藻更具有代入感的效果,我只能對沈老先生感到敬佩和惋惜,我想這種作品值得我再去閱讀,細細品味其中那淳厚質樸的語言。

雨的紛紛,景的清淺,人的深情,歲月的流淌,你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語言和營造氛圍的能力。而這樣的文風恰恰和沈從文的《邊城》裏蘊含的清亮而惆悵的美相吻合。是呀,天地之大,人生苦短,能堅守一份真愛已屬紅塵中的稀事,你珍惜嗎?

邊城的讀後感6

初讀《邊城》是在高中時候,翠翠的故事讓我着迷,於是到圖書館借來看,現在印象還很清晰,是本薄薄的集子《邊成集》,有《邊城》,還有《市集》幾篇,書是嶽麓書社出的,封面以褪色,紙也變的發黃,放在手掌裏有種很特別的感覺。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邊城》,即便是現在我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種很莫明的悲傷。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爲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是鮮活的,處處是溼潤透明的湘楚景色,處處是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可每每讀起便會不由自主的憂傷,像是觸及到什麼,是童年某個太陽溫暖的下午,還是現在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着什麼。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我一直在想是什麼讓先生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麼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着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在那動亂的年代裏,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羣衆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後,先生毅然選擇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爲愛得深沉才孕育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裏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的讀後感7

《邊城》是很久以來我就很想解的一部小說,可是不知怎麼總是不記得去讀它,是自己太忙嗎,好像不是,是對它的渴望程度不夠嗎,可我真的喜歡它。直到有一天偶然的與它邂逅,那種興奮勁我真不知如何描述,我只對同學說一句話:“一直以來我都在圖書館找一本書,可是我總想不起來它叫什麼,今天我終於明白,原來是它!”

有人說他是山裏飄來的一陣風,還帶真新鮮泥土的氣息。當我翻開《邊城》的第一頁,我就切身體會到這句話的真實含義,頓時我好像置身其中,深呼一口氣,感覺是那樣的清新愉悅,讓自己很放鬆!我的心也就從此刻跟這作者的筆尖跳動着,漸漸的認識的那個小鎮,那條河,那裏的人們,當然還有老船伕,翠翠,挪送……似乎我已成爲他們的朋友,隨其樂而樂,隨其憂而憂!

現在的社會物質生活充裕,可是心靈的世界似乎並未與物質同行,因而“無聊’”,“寂寞’”,“空虛”成爲我們大多數人口頭禪。我也不例外,我時常在這個物質橫行的世界中感到疲憊不堪,心力交瘁,而《邊城》便是我尋覓已久的一片淨土,讓我疲憊的心找到一個可以停歇的驛站!與現在的世界相比,《邊城》裏的世界似乎什麼都沒有,或許是人間與天堂的差別,可是哪個是人間,哪個又是天堂呢?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是不統一的。

如果將《邊城》比做一個杯子,就好像韓寒一樣,我也好想從《邊城》這個杯子裏窺出理想世界的影子。走進《邊城》的世界,總是想找一些詞彙去描述它,可我總是失敗,因爲任何華麗的辭藻在此都變得淡然無味,它們切實與這裏的一切都不相符。最後我決定換過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曾說過人物是順着小說的世界而生的。翠翠那如水一樣柔情,明淨的雙眸,如那個世界的天空一樣空靈,廣闊的心;老船伕的善良,盡職;挪送的勤勞勇敢;天寶的直爽,憨厚……一切的一切或許就是一個“淨“吧,我並不知我這樣的概括是否得體,但它真是我真實的感覺。因爲每次讀完《邊城》後我的心靈就如春雨洗滌過的大地純淨無比,那種感覺真好!

談論一個世界,當然不可或缺的便是那個世界中人們的三觀。我很大膽的猜測或許那裏的他們並不知這個名詞的含義,可是他們卻用他們的行動譜寫着他們的三觀。他們樂天安命,他們認爲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是情感,而金錢只是輔助它的一個次要工具,他們通常不在乎與其生活無關的其他世界……如此,就是他們的“三觀“,或許,和現在人們的三觀相比有人會笑話他們的無知,可是,當你仔細閱讀之後,你還會笑話他們嗎,難道你沒有從中發現什麼嗎,它和衆多專家高調提出的三觀不有很多相似之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