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小木屋》的讀後感1500字

學識都 人氣:2.82W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它和大多數啓蒙益智類的兒童書籍不同,不僅適合孩子閱讀,同樣也適合大人閱讀。正如書中扉頁上寫的那樣,這本書,值得每一箇中國家庭共同閱讀,掩卷深思……

《草原上的小木屋》的讀後感1500字

《草原上的小木屋》一書的大背景是南北戰爭期間,美國國會於1862年頒佈了《宅地法案》,拓荒者可以申請獲得公有土地(放領地),從而開創了西部大開拓的壯闊時代。而書中的小主人公羅蘭一家人,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帶着夢想去西部的千千萬萬個拓荒者家庭的代表者。

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和文字,近乎白描的寫作手法,將拓荒者在西部大草原上的生活場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無論是對草原風光的描寫、還是對拓荒者辛勤勞作的敘述,都格外真實而充滿童趣,讓讀者在閱讀時,不自覺地被感染,彷彿跟着小主人公一家人一起,體驗着西部草原的拓荒生活。

他們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堪薩斯洲大草原上,用自己的雙手和辛勤的勞動,建起了小木屋,在草原上定居下來,開荒、打獵,過着辛勞而又充實的生活,他們抵擋過狼羣的襲擊、也遭遇過草原大火,他們受到過印第安人的騷擾、也捱過了熱病的死亡威脅。而最後,因爲印第安人保留區不向定居移民開放,他們只好選擇離開。

讀完《草原上的小木屋》後,我頗有感觸。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就如同美國西部草原上飄蕩的一首牧歌,豪放粗獷,卻又韻味十足。掩卷細品這首拓荒者之歌,卻又發現,它所帶給我們的,還遠遠不止這些。

我問兒子,你看了《草原上的小木屋》,最深的感受是什麼?兒子回答我,我特別羨慕他們生活在大草原上,不用上學,還可以養那麼多的小動物,有狗、有小馬,還有母牛和小牛。

確實,兒子他們這一代人,生下來就住在鋼筋水泥建造的房子裏,接觸的是現代的教育和生活方式,大自然於他們而言,似乎過於遙遠。他們不能體會到拓荒者所經歷過的艱辛和苦難,也不能體會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感覺。書上所描寫的生活,大概只能存在於他們的夢想之中。

拓荒者的'孩子,玩伴是貓狗牛馬等家畜,他們對那些幫助自己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安全的動物,充滿了眷顧和愛心;我們的孩子,整天與電視、電腦爲伍,玩的是鎧甲勇士、變形金剛之類的玩具,他們虛擬着相互打仗、消滅怪獸,在幻想的戰爭中漸漸長大。真不知道,這究竟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還是倒退。

拓荒者的孩子,整天在草原上可着勁兒地撒歡,跟爸爸學打獵耕種、跟媽媽學洗衣做飯,他們所學習的,全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而我們的孩子,整天坐在教室裏,學的是整齊劃一的規範教材,但許多孩子回到家裏,既不會做飯也不會洗衣,他們在父母、親人的呵護下長大,甚至連最基本的勞動本領也沒有學會。這樣的情形並非個體,而是一種普遍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又該是現代教育的進步還是倒退呢?

拓荒者的孩子,他們的生活空間是廣大無垠的,草原、河流、懸崖、山林,到處都留着他們的足跡;而我們的孩子,生活空間卻狹小得令人窒息,學校、家庭、遊樂園以及校外學習的地方,偶爾跟着父母出去旅遊一趟,就算是開闊了眼界。這樣的生活方式,又是進步還是倒退呢?

人類社會依舊在繼續不停地向前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精神生活似乎卻越來越少。究其根源,大概是因爲人們在追求物質發展的時候,不知不覺地丟掉了許多本不應該丟掉的東西。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將自己的心靈緊緊地封閉起來,與自然越來越疏遠,疏遠到只剩下索取;對動物越來越冷漠,冷漠到只剩下利用。甚至,我們與身邊的其他人,關係也越來越淡漠,淡漠得如同路人。

雖然,《草原上的小木屋》裏所描繪的那種拓荒者的生活,早已經隨着歷史的腳步一去不返了,但我寧願相信,那些開拓者們留下的那種淳樸樂觀、堅韌不拔的精神,終有一天會在我們的孩子們身上重現。

我們的孩子,未來還很漫長,他們的生活也還有着無限的可能性。真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更多地去與自然接觸,去重拾那些曾經美好,也本不應該丟棄的東西。

我期待着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