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學識都 人氣:1.91W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課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下面本站爲你們獻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一】

今天,我們上了一篇季羨林寫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你想知道文章的大體意思是什麼嗎?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這篇課文講的是季羨林四五十年以前到德國留學時,發現他的女房東養花的方式很特別:她把花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根本不能看到花,只能看到花的脊樑。季羨林很奇怪,就問女房東:“你養花爲什麼不養在屋子裏,而養在窗戶上?這不是把花種給別人看嗎?”女房東莞爾一笑,說道:“正是這樣!”

正是這樣?季羨林更奇怪了:把花都養在窗戶上都給別人看,這花不是幫別人養嗎?這不是白養了嗎?於是,季羨林走在德國的大街上,希望能夠在街上找到答案。不走不知道,一走嚇一跳:街上家家戶戶都像女房東一樣把花養在窗戶外,讓路上的行人如入山陰道上,好像來到了一個花的海洋!季羨林走着走着,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我爲人人,人人爲我!

作者寫德國人種花時,採用對比的方式:即利用中國人喜歡把花養在家裏給自己看,和德國人卻把花養在窗戶外面是爲了給別人看進行對比。中國和德國種花的不同產生了更強烈的反差。或許,某些中國人因爲沒有跨出過國門而看不到自己的這樣弱點,覺得中國並沒有什麼不好,可是那些已經跨出過國門的中國人就德國人種花這件事直接認識到了這一點:只有人人做到“我爲人人”在先,自然就得到“人人爲我”的幸福和快樂。一個人如果老想着別人“人人爲我”,卻從不去考慮也不去履行“我爲人人”的義務的人,是永遠品嚐不到“人人爲我”的幸福和快樂的。

作者在結尾時,寫道: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爲什麼作者會做“花的夢”和“思鄉的夢”的呢?“花的夢”和“思鄉的夢”有着什麼密切聯繫呢?

或許,是作者希望故鄉的人民能早日改變“種花”的意識,變種花“給自己看”也和德國人一樣是給別人看,希望中國人也能像德國人一樣享受着人間這“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幸福和快樂!

這不僅是作者的心願,也是我,以及那些漂流海外所有遊子們的心願!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愛美,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罷了。從最近我們學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課文中,我又懂得了一種特殊的愛美的行爲、方式。

這篇課文的作者季羨林年輕時在德國留學時,觀察到德國人非常愛花,家家種花也就成爲他們的習俗和愛好。他們種花、愛花的那種特別的方式和愛花之真切讓作者很吃驚。德國人養花總是讓花朵朝外開,路上的行人可以看到美麗的'花朵,自己在屋內卻只能看見花的脊樑。自己種花是爲了讓別人看的,而自己在街道上行走的同時,又可以看到別人種的花。多少年過去了,當作者在四五十年後又來到德國時,驚奇地發現這種習慣依然還在延續。這充分說明德國人是非常愛美的,他們的行爲體現了德國人民追求美、懂得愛、講究文明和品德高尚的一面。

認真地閱讀了這篇課文,我感悟到人不能太自私,做事不能總是先考慮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們喜歡種花,卻把花最美麗的一面奉獻給他人欣賞,自己每天卻看着花的背面。正是他們這種養花的方式,也正是他們“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行爲、精神,才使得街道的兩旁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家家窗臺上的花與花連接在一起,才匯成了美麗的花的海洋。

這種民族習俗體現的是一種精神,他們的行爲讓我敬佩,這也讓我想起了那句話:“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三】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文主要講述了德國人一種特別的養花方式。德國人養的花朵都朝外開,在屋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可是走到街道上,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在屋子裏,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成爲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

學習了這篇文章,我瞭解了德國人的養花方式,同時也對他們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境界感到欽佩。我們的社會,需要的就是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境界。“我爲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爲大家做好事。如果大家都這麼做,必然會換來“人人爲我”的結果。所以,我認爲要實現“人人爲我”,必須先做到“我爲人人”。

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當一場大雪過後,你第一個拿起掃帚,清掃門前的積雪,方便大家行走,大家也會清掃積雪,一起清掃出一條幹淨的街道;當你做值日時,把每個角落都認認真真的打掃乾淨,那麼輪到別人值日的時候,人家也會把每個角落打掃乾淨;你把課外書帶到班上讓別人看,別人也會帶來課外書讓你看。別人精彩的演講時,你送上熱烈的掌聲,你回答問題時,別人也會送上熱烈的掌聲……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四】

今天上完了第25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課以後,我感慨萬千,我又重新認識了德國人,從前,我總是認爲,德國人是殘忍的,無情的,而今天學完了這一課以後,我又看到了他們無私奉獻的那一面。

在德國每一家,每一戶都把自家的花都栽種在臨街的窗子外邊,讓美麗的花都朝外開放,窗子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匯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花的海洋,讓從街上經過的人都賞心悅目的,感覺到十分的舒服,也讓到那兒遊玩的中國人感到驚奇不以,當季老先生去問他的女房東的時候女房東只是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這件在中國人眼裏令人驚奇,而在德國又極其平常的事,把花中在外邊而自己只能看的只是花的枝幹和葉子,那是一種多麼高尚的品質啊!只有“我爲人人”才能收穫“人人爲我”。每一天,每個人,都在爲別人而付出着,也在收穫着別人帶給你的兩倍還多的東西。走在德國的街頭,欣賞着家家戶戶種的鮮花,正是一種享受啊!而在享受的同時也在反思着……反思着,行動着。

學習了這篇文章,我瞭解了德國人的養花方式,同時也對他們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境界感到欽佩。我們的社會,我們的時代,需要的就是這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境界。“我爲人人”是說每個人心中要有他人,要爲大家做好事。如果大家都這麼做,必然會換來“人人爲我”的結果。所以,我認爲要實現“人人爲我”,必須先做到“我爲人人”。

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事例:當一場大雪過後,你第一個拿起掃帚,走出家門清掃門前的積雪,方便大家行走,大家也會清掃積雪,一起清掃出一條幹淨的街道;當你做值日時,把每個角落都認認真真的打掃乾淨,那麼輪到別人值日的時候,人家也會把每個角落打掃乾淨;你把課外書帶到班上讓別人看,別人也會帶來課外書讓你看。別人表演節目時,你送上熱烈的掌聲,你表演節目的時候,別人也會送上熱烈的掌聲……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中德國人的思想境界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我們每個人把“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都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在生活小事中從我做起,這樣,我們的生活必將團結安康,我們的社會一定會和諧美好!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讀後感【五】

今天我學習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一課,感觸很深。

課文講的是:“我”在德國讀書時,發現德國人家家戶戶臨窗外都種了花,他們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多年後“我”再次回到德國,發現變化很大的德國“美麗”卻依舊如昔。由此,“我”體會到“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崇高境界。

我們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我們做清潔,雖然有些同學上完一天課很累,但他們仍然將教室打掃的乾乾淨淨,收拾的整整齊齊。他們就把教室當做自己的第二個家一樣,一絲不苟地做着清潔工作。

我們就是應該把我們的祖國當成我們的家,(.)把每一個人當成這個”家”的一員。德國人民正是因爲這樣想了,纔會把花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把自己的花種給別人看……我們就是應該有這樣的精神,才能把自已最美好的東西給別人分享,給別人看。

最後,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像德國人民一樣“贈人玫瑰,一手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