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實甫的《西廂記》讀後感400字範文

學識都 人氣:2.48W

引導語:《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是在中國流傳很廣,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是中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爲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提供的讀王實甫的《西廂記》讀後感400字範文,希望幫上大家。

讀王實甫的《西廂記》讀後感400字範文

讀王實甫的《西廂記》讀後感400字範文1

戲曲鑑賞課很快就上完了,很遺憾沒有看《西廂記》,說起來在三個曲目裏我最瞭解的要數《西廂記》了,高三課本里學到的歷來爲人們稱道的《長亭送別》,崔鶯鶯一出場唱的三隻曲子,依然耳熟能詳,到今天也能背來幾句:

[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西廂記》鑑賞心得。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的遲,怨歸去的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叨叨令]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麼心情花兒靨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準備着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搵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的寄。

《西廂記》是元代戲劇家王實甫的名作,取材於唐代的傳奇故事《鶯鶯傳》,描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說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等人,護相國靈柩回家鄉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普救寺暫住。書生張生赴長安趕考,路過看望同窗好友白馬將軍,順便遊覽普救寺時與鶯鶯相遇,產生了愛慕之情。

張生爲了追求鶯鶯,在寺中借廂住下。張生的住所與鶯鶯所住的西廂只一牆之隔。一天晚上,鶯鶯同紅娘在園中燒香禱告,張生隔牆高聲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立即和詩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經過詩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爲崔相國做超生道場時,張生、鶯鶯再次相遇,兩人默默地相愛了。就在這時,守橋叛將孫飛虎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爲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因而許願:"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白馬將軍杜確。

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女兒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爲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後十分感動,便叫紅娘前去安慰。張生叫紅娘給鶯鶯帶去一信,鶯鶯回信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約張生相會。當晚,張生赴約,由於紅娘在場,鶯鶯只好假裝生氣,訓斥張生不禮貌,張生從此一病不起。紅娘前來探望張生,暗示當夜鶯鶯一定前來相會,張生病即痊癒。深夜,鶯鶯來到張生書齋,與張生訂了終身。

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恆造搖說,張生已做了衛尚書女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恆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

讀王實甫的《西廂記》讀後感400字範文2

說來我們在戲曲鑑賞課上最先欣賞的是浪漫主義的劇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麗娘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一對陌生的青年男女在夢中相會,在夢中相合,這是一種美好的愛情理想。這種異乎尋常、出死入生的愛情富於浪漫主義的色彩,和現實主義劇作《西廂記》不同,《西廂記》中作者用寫實主義手法塑造了女主人公崔鶯鶯,給大家展現了一個活脫脫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憂有個性;她情竇初開,渴望愛情,但又不肯輕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澀;她不滿包辦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顧後,顧慮重重,不敢徹底背叛封建禮法…

還記得《紅樓夢》裏"《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曲警芳心"中一段賈寶玉和林黛玉共讀《西廂記》的情節,可能我們現在讀沒有什麼,而在當時,社會風氣提倡婦德,閨中少女不能談講這些情情愛愛的事,不能看這樣的言情小說,這是觸犯大忌諱的,尤其黛玉是大家閨秀,這些都算是禁止看的書,閨閣女子對於自由愛情的追求,是不爲封建社會所容的,像薛寶釵那樣一個封建社會所培育出的正統女子,她自幼所接受的教育與這種思想是相牴觸的,可是,林黛玉卻被其中的此情此景吸引,想必她自己也希望能擁有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而賈寶玉也那時才注意到,桃樹下兩人共讀《西廂記》是多麼浪漫的事,他才逐漸辨清自己與林黛玉之間的特殊關係。再從鑑賞戲曲中重新回顧了下《西廂記》,這次觀看,我深深驚訝於當時年輕男女對愛情的開放程度,其實並不比今天要封閉多少,張生明追美女鶯鶯,鶯鶯與張生私定終身,兩人在家長反對的壓力下,私下結合,而且是美女崔鶯鶯倒貼,主動跑到張生房裏去竊玉偷香,紅娘還幫着送鴛鴦被褥,這在今天看來是相當很開放的。

短暫的十一週戲曲鑑賞課,讓我再次領略到中國戲劇的魅力。在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裏,我徘徊於故事的峯迴路轉,糾結在矛盾重重中。中國古代戲劇大都以美好的結局收尾,一味的好或者一味的不好都不夠精彩,看過以後,多半都沒有了什麼印象,而在《西廂記》複雜而精美的情節中,當矛盾和希望的兩難境界埋藏於其中時,我才越發覺得這個劇好,很喜歡這樣的劇,我也會把它介紹給我的朋友們看,讓他們也同我一起開始喜歡戲劇。

讀王實甫的《西廂記》讀後感400字範文3

古往今來,最真實的是親情,最深厚的是友情,最令人捉摸不透的是愛情。

愛情對於我們是陌生的,更是遙不可及的。但王實浦的《西廂記》讓我理解了他對愛情的詮釋,也讓我知道了一對青年男女堅貞不渝的愛情,他們敢於同封建勢力做鬥爭的行爲令我敬佩萬分。

初讀《西廂記》時,只因一個虛名,元雜劇壓軸之作。讀了之後我便後悔了,覺的枯燥無味無心再讀,於是我就把它棄擲一旁。後來我收拾書本時發現了它,一時興起便有讀了起來。讀完之後,我得出一個真理——什麼是好書,就是耐讀的書。

該書辭藻華麗,情節生動,文筆精湛,令人愛不釋手。長亭送別這一出是我最最喜歡的,該曲曲情悽婉纏綿,辭句清麗俊秀,聲調婉轉秀美。將鶯鶯的離愁別恨表現的淋漓盡致,使全文瀰漫着一種淡淡的和無法言說的哀愁。

該折主要描寫鶯鶯爲張生送別時的情景,以及分手後鶯鶯的傷別後憂慮的感受。該折不僅詞句優美,還借用了大量的曲調。“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堪稱爲當中的壓卷之作。.

前四句一句一景,巧妙的利用秋景來營造一種淒涼的氣氛,側面烘托了鶯鶯複雜的內心世界。後兩句一問一答,使得景物深含離人的主觀色彩,經霜樹葉如癡如醉,其實那是離人的血染就的。這兩句不僅說明時間季節,更是繪出鶯鶯的淚眼之情態,將離別之情描繪的更爲悽切,從而表現出一個多情女子的形象。

古往今來又何止一個崔鶯鶯,大家所熟知的梁山伯祝英臺至死不渝的愛情,以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她們不畏封建勢力的迫害,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因爲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該學習她們這種執着的信念,堅持不懈的精神,爲自己的夢想抱負而奮鬥。至於感情,我們還沒有到享受它的年齡。

讀王實甫的《西廂記》讀後感400字範文4

元代著名戲劇家王實甫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秀的戲曲作家之一,他的雜劇《西廂記》至到現地仍被認爲是中國最優秀的雜劇之一。

《西廂記》重點刻劃了張生,崔鶯鶯、紅娘、老夫人形象,圍繞“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展開故事情節,表達了對封建禮節的不滿。

近日,又重讀《西廂記》,發現裏面有三個問題應會值得重視一下。

首先,是關於戲劇透露出來的對“佛門“的看法。全劇發生的地點是圍繞在普救寺及其周圍。張生與鶯鶯正是在普救寺相遇並相愛的。普救寺是個寺院,是個佛門境地,佛講究清心寡慾,而作者卻把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地點設在普救寺,這實在是大有意味。另外,這個寺院的名字也取得有意思。普救,就是普救衆生,幫助人生擺脫苦海。但是,當孫飛虎圍寺扮親時,不知是誰在救誰。爲何在王實甫筆下,僧俗都成了“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呢?據考證,元代統治者爲了麻痹人民的鬥志,大力提倡佛教,僧俗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享有特權,因此,僧俗成爲統治者手下的工具。王實甫通過這些來諷刺當時的“佛門”,也間接嘲笑當時的統治者,由此可見,王實甫的筆力,在講述浪漫動人的愛情故事,還不斷嘲諷當時的政治。

第二,有關於老夫人的形象。許多評論者都認爲老夫人是個反面人物,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言而不守,出爾反爾,是張崔愛情道路上的絆腳石。這些都是從反封建禮教來講的。那有沒有誰真正試着爲老夫人想一想?我認爲,老夫人是十分疼愛自己的孤女的,她是一個非常具有母愛的人。一開頭,老夫人就道出自己丈夫先亡,又只剩下這麼一個女兒,她肯定是把自己所有的愛傾注在鶯鶯身上。來到寺中,怕鶯鶯悶,特別叫紅娘陪小姐去殿上走走,散散心,十分關心女兒。在對待張生的態度的問題,也是建立在自己對女兒鶯鶯愛的基礎上。鶯鶯本是相國千金,從小就是過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雖說張生的父親以前做過官,但50多歲就早逝了,家裏積蓄肯定不多了。鶯鶯嫁過去後能象之前在家裏過得一樣嗎?老夫人肯定會從客觀物質方面爲鶯鶯着想。逼張生上京也是爲鶯鶯着想。在當時,張生作爲一名讀書人,卻不上京趕考,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務正業”的人。試想想,哪一位母親願意把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不務正業”的人呢?歸根到底,老夫人的所作所爲都是爲了鶯鶯,如果不是因爲愛她,她何必這麼操心呢?可能讀者會覺得奇怪,老夫人最後不是賴婚嗎,她把鶯鶯嫁給自己的侄子鄭恆,這難道也是愛女兒的表現?其實,這事也不能全怪老夫人。鄭恆爲了娶鶯鶯,謊稱張生娶尚書之女,具體時間具體地點,還聲稱自己是目擊見證人。老夫人一方面是氣張生,一方面也沒想到自己的侄子會吭她。因此,這件事也不能算在老夫人的身子了。

第三,是關於這部戲劇的喜劇因素問題。許多人都認爲這部雜劇是喜劇,因爲最後是大團圓結局。但是這部喜劇又有別於其他一般的喜劇。通常喜劇除了大團圓結局外,善的得到好報,惡的受到懲罰,善的戰勝惡的。《西廂記》中的衝突主要是張崔與老夫人之間的衝突,老夫人是惡的一面。故事到最後,張崔向老夫人妥協,張生上京趕考,高中後回來娶鶯鶯,而老夫人也沒有受到懲罰,她的願意“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反而得到滿足。也就是說,在這部戲劇中,是善惡兩方都得到滿足,不同於一般喜劇的結尾。

讀王實甫的《西廂記》讀後感400字範文5

王實甫原名王德信,字實甫,活動在元太宗至元泰定元年間,生平不詳,現存資料裏只知道他多與雜劇藝術家交往甚密。他的名作有《麗春院》、《破窯記》、《西廂記》和《芙蓉亭》,最有名是《西廂記》,得到很多人的讚美,比如賈仲明在[凌波仙]吊曲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陳繼儒《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廂記》裏說它是“千古第一神物”;李漁《焚書》說它是“化工之作”等等,都略顯過譽,不過好在也算務實。

《西廂記》前身是元稹傳奇小說《鶯鶯傳》,所以王實甫算是改寫,不過卻糾正了小說裏“尤物害人”、“紅顏禍水”等迂腐的說教,規避了裏面思想的狹隘,使得改寫後成爲劇本的《西廂記》在藝術上和思想上都變得很精妙和深邃。

《西廂記》裏,王實甫刻意雕飾,用心精細,讓辭句富麗華美,又多化用歷代詩詞裏的妙句,所以讓《西廂記》表現出一種貴家小姐的的氣質。怪不得《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裏賈寶玉專門稱讚它說:“真正的好文章!你若是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

《西廂記》將禮教叛逆與封建勢力之間的矛盾表現得具體充分,又把鶯鶯和

保守不進的性觀念,敘述**場面的時候顯得拘謹呆滯,這點上輸給了《董西廂》。

金代的民間作家董解元也把元稹的那個故事改寫了,書名叫《西廂記諸宮調》,人們稱爲《董西廂》。但是他顯得不夠純潔,裏面攙雜了太多感恩報德,功名富貴和才子佳人等落後的現象,沒有把青年男女自由的談情說愛很自由的表現出來,讓它在整體的藝術上比較掉價。

不過,它也有值得我們賞識的地方,也是它唯一可以和王實甫抗衡之處,就是它裏面率性而爲寫性的大膽用筆。

《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寫張生和鶯鶯雲雨之歡的描寫如下:

春至人間花弄色,將柳腰款擺,花心輕拆,露滴牡丹開。

半推半就,又驚又愛,檀口搵香腮。

春羅元瑩白,早見紅香點嫩色。

這段話寫得十分謹慎,王實甫想要寫出春宵帳暖的情調,又怕顯山露水過分後惹來麻煩,只好削足適履的讓內容服從當時情致,投鼠忌器得讓人不夠痛快。試看看《董西廂》裏同樣情景的不同表現,卷五末尾處:

殢雨尤雲,靠人緊把腰兒貼。顫聲不徹,肯放郎教歇。檀口微微,笑吐丁香舌,噴龍麝,被郎輕齧,卻更嗔人劣。

被你個多情姐,噷得人困也、怕也,痛憐嗚損胭脂頰。香噴噴地,輕柔柔地,酥胸如雪。

這段形神兼備的描寫很能叫醒我們的感官,在心裏引發些激盪。董解元把聲音、色彩、動作三方面照顧得無微不至,體現了他比較高超的表現技藝;同時他又鑼鼓喧喧的把它們描畫出來,沒有欲說還休的沉悶,這是他在那時候的一種膽大創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