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書筆記2000字

學識都 人氣:1.25W

《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下面由本站就由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資本論讀書筆記2000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資本論讀書筆記2000字

【資本論讀書筆記2000字一】

剛剛接觸《微觀經濟學》——宋承先主編時,就純粹微觀經濟學中的概念、理論分析、圖表分析等等來說,還能接受,但書中大量引用《資本論》中的話來分析微觀中的概念、理論合理與不合理的成分時,感受到的是自己完全的無知。一句話,一段話讀再多遍,頭腦中還是一片空白,在此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對微觀的學習,下定決心看一看《資本論》第一卷,花了一個半月,除了書中描述資本家對工人,特別是兒童、婦女的剝削的殘酷感到憤怒外,應該說再沒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邊看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每個字都認識,爲什麼它被馬克思組合在一起,對我來說就變成了一本天書?這種從讀《資本論》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識不是隻要努力去背,就能學好的。而是有着嚴密的思維邏輯過程,並且是一種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發揮空間的抽象思維。原因在此也就出來了——作爲理科生,抽象思維能力嚴重缺乏。因而當務之急就是培養自己的抽象思維能力。應該沒有那個學科比哲學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選擇了哲學,由一種習慣的、長期的思維方式轉向一種很陌生的思維方式,其中的困難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個很長的磨合過程,對我來說,初始階段維持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裏翻了許多關於哲學知識的書,但沒有看懂任何東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覺的爬在了桌子上,當有幾天看書時,竟然沒有睡覺,我知道,我能夠看下去了,這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吧,當時,是這樣認爲的。爲了使這種進步繼續下去,我想一直維持到大學畢業。

由“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開始,這是一位許多問題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這麼說的)向我們提出的問題,從什麼是物化勞動,一直到能發表自己的一點觀點總共用了一個半月,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並不在於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而是借簽了別人分析問題的方法、思維。讓自己也具有一點抽象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又是我當時感到的一個不小進步。更重要的是膚淺的感受到了《資本論》的不朽和對馬克思的敬仰,只有認真閱讀過他的著作的人才會感到這一點。那些高呼馬克思理論過時了的人都懷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們在這位巨人面前實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馬克思倒下了他們理論纔可站起來。任何一種理論必是時代的產物,適應某一特定的時代,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理論,也不可能有永恆的理論,但理論背後所承載的人類思想卻是永恆的,而《資本論》承載的恰恰是人類幾千年光輝思想的結晶,馬克思的某些理論也許是過時了,但因此而拒斥馬克思,除了可以表現自己的無知,再沒有別的了。其實,高傲的現代人並不比幾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類思想的框架他們早已爲我們設好,後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內修修補補罷了。試問從古到今,又有誰曾跳出過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呢?拒絕前人光輝的思想,就等於是慢性自殺。

現代西方許多不錯的經濟理論,就完全超出了《資本論》呢?我想並不是,正如牛頓所說,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遠些罷了。換句話說,一些現代西方經濟理論有着《資本論》思想的痕跡,試以自己感覺比較明顯的兩例以作說明。

馬克思在簡短的論述超額剩餘價值的產生時,提出了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後來又提到了國際價值),超額剩餘價值就是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但由於資本家之間存在着激烈的競爭,隨着新技術的普遍化,超額剩餘價值又要小於這個差額,直到這個差額爲零,即超額剩餘價值爲零,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歸結爲相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絕對剩餘價值生產的超額剩餘價值的存在,由於時代的限制,問題論述到此,但若在此問一下,爲什麼是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存在着什麼樣的關係?既由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結果追溯到了超額剩餘價值產生的原因,而這樣一追問產生了現代西方經濟許多理論的理論基礎。爲此,舉個例子來說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襯衫生產廠商進一批貨,根據襯衫生產社會平均勞動生產率情況爲每件10元,而作爲要進貨的我必想低於10元一件購貨,而只有勞動生產率高於社會平均勞動生產力的廠商才能滿足我的要求,而廠商爲了贏得客戶,壓跨競爭對手也願意低於10元向客戶供貨,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超額剩餘價值要小於社會價值與個別價值的差額,接下來的問題是超額剩餘價值比差額要小多少呢?這邏輯的推理必然是取決於客戶對生產廠商個別價值的掌握情況,對於社會價值每件10元,這是廠商與客戶都十分清楚的。不會存在太大的誤差,而個別價值,廠商是完全瞭解的,但客戶並不知道廠商的個別價值到底是多少,廠商爲了儘可能接近差額,在交易中佔盡可能接近差額。在交易中佔盡優勢,會全力隱瞞自己的個別價值,由於客戶對廠商的個別價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據不完全信息。猜測想一個個別價值作爲參考,——9元一件。因此,給自己規定了進貨的波動範圍——9.4—9.6元一件,對廠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個別價值是8.9元一件,廠商也不會不斷的根據客戶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戶猜想個人別價值。(廠商與客戶利潤的分成應是假設不變的),假設廠商的判斷爲9.1元,這樣生產廠商與客戶都高估了“個別價值”,對客戶的估計,廠商取得了優勢,同時,客戶對廠商的估計客戶佔了優勢,在交易中,兩種優勢趨於抵消,以社會價值爲標準,以對個別價值的水完全判斷爲基礎。廠商與客戶很可能以偏離9.45元一件不大的價格成交(假設廠商與客戶名義利潤分成是1:1,取決於社會生產水平)由於廠商與客戶都認爲自己佔了優勢,因而廠商與客戶之間的交換是愉快的,公平的。若廠商實際個別價值爲9元,廠商猜想客戶猜測想的個別價值也爲9元。因而交易時爲9.5元,誰也沒有吃虧,也沒有佔便宜,說不上愉快,但公平,這樣我們可以根據假設的個別價值列出無數種情況,看到廠商與客戶悲傷、歡樂、公平與不公平各種排列組合情況,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種組合情況,取決於廠商與客戶猜想的個別價值的值的組合情況,而個別價值的組合情況又取決了廠商與客戶根據對方不完全信息的判斷情況,而不完全信息的判斷情況,又取決於對信息的掌握情況,一句話誰瞭解的信息多,誰就能在交易中取勝,顯然,就一般情況而言,生產廠商總是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一種新理論的產生,絕不是某個人的憑空創造,而是總有一定的問題根源、思想根源,對“0<超額剩餘價值<社會價值-個別價值”的分析,它完全可以作爲住處不對稱原理的問題根源與思想根源。

如果說把“超額剩餘價值”與“信息不對稱原理”聯繫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的話,那麼託賓的資產選擇理論與馬克思貨幣資本的循環第一階段G—W的分析聯繫起來,後者只能相當於體力勞動。實在沒有太多比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處,或者說是對馬克思思想的抄襲,當然,這是值得鼓勵的一種抄襲。

“從內容來看,G—W是表現爲G—W,……貨幣額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分購買勞動力,另一部分購買生產資料,……一個屬於真正的商品市場,另一個則屬於勞動市場”“G—W際事表示G所轉化成的商品額有這種質的分割之外,還表示一種最具有特徵的量的關係”。這種是的關係實際上指:“生產資料的數量,必須是以吸收勞動量,是以通過這個勞動量轉化爲產品。”

託賓的資產選擇理論,即理性的經濟行爲主體,將怎樣選擇一定的資產組合(資產結構)以實現利益的極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資產怎樣分配於持有貨幣和持有其他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

前者是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後者是實現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創造價值的生產過程,後者是能通有對資產怎樣佔有獲得最大價值的非生產過程,前者論述的只是怎樣分割貨幣來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後者論述人是資產,不僅包括貨幣,而且還有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通過三者的分配情況來實現利益最大化。總之,託賓的資產選擇理論比前者有了很大發展,解決的問題也不同了這天是爲了適應時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論創新,而思想上,完全沒有何獨到之處。

此處需要說明一點即是,馬克思對貨幣分割的分析是以實現剩餘價值最大化爲基礎的,這一思想本身也可能是從前人那繼承過來的,並不是對託賓的偏見,主要在於說明《資本論》的思想性。

對此兩個問題的分析是對《資本論》第一卷第二遍閱讀之後的一點感受,第一遍閱讀明顯比第一遍有了很大進步,不但可以看下去也知道自己在看什麼,但是還是由於思維的缺陷,還有許多看上去不流暢之處,思維跟不上文字所需要的思維速度。我想也堅信。通過第三遍、第四遍……的閱讀,問題一定會慢慢的解決。

以上是本人讀《資本論》第一卷的一點感受,不僅獲得了知識,更一步體會到了怎樣閱讀,僅僅爲了讀一本《資本論》,擴大了自己的知識面,也增加了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

馬克思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更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沒有一定的哲學基礎,去讀《資本論》,或是隻把它當作一本經濟學鉅著來讀,相信不會有大的收穫。

【資本論讀書筆記2000字二】

《資本論》,是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爲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資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係歸結爲生產關係,將生產關係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作爲一種結合生產關係解釋分配關係的學說,不僅對剝削問題作了科學分析,也爲科學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實際作用和應得利益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它面臨着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一個是一些人試圖藉助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配理論,否定剩餘價值論的學術成就;另一個是一些人將剩餘價值理論看成是不需要隨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發展的自然科學理論,從而窒息了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路徑。因此,針對上述挑戰做出迴應,深化對剩餘價值理論的認識,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對於剩餘價值論的本質解釋,馬克思在分析商品價值形成結構時,曾經提出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式:C+V+M。C是指生產資料包括設備、原料等 的價值,V是以工資形式出現的勞動力的價值,M是以企業主利潤形式出現的剩餘價值。馬克思認爲,C作爲投入資本,只是把所購買的設備、原料等的價值轉移到新的商品中去,並沒有增加新的價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勞動的價值V,纔是創造出新價值M的唯一因素。馬克思由此說明,企業主的剩餘價值或利潤,是由僱傭工人的勞動創造出來的.,而這種創造過程並沒有得到任何工資補償。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實際上是實證和抽象兩種方法並用的,雖然剩餘價值理論未能確立,但並沒有影響《資本論》成爲工人的聖經,原因在於:

第一,剝削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是工人切身體會到的。馬克思把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形象地說成,一部分是爲了彌補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勞動”,另一部分是爲資本家創造的“剩餘勞動”,非常直觀而且簡單明瞭,很容易使工人接受。第二,馬克思雖然不是憑藉嚴密的邏輯力量證明了剝削現象的存在,但在《資本論》中列舉了大量駭人聽聞的事例,描述了資本家對工人進行殘酷剝削的事實,這種實證方法的巨大力量彌補了他的抽象思維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許多虔誠地信奉他的理論的人,對剩餘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從來沒有產生過絲毫的懷疑。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雖然失敗了,但他用實證的方法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終還是實現了寫作《資本論》的根本目的。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家總能獲得剩餘價值或利潤,資本家永遠是資本家,而工人只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只能絕對貧困下去,工人永遠是僱傭工人,兩者之間不存在轉化的條件,他沒有爲勞資關係互相轉化提供理論依據,不能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逐步緩和以及工人階級相對貧困化的現象。按照瓊?羅賓遜的理論,財產的私人壟斷導致剝削的產生,壟斷條件如果發生改變,既可能使有的資本家因爲破產而淪爲僱傭工人,也可能使有的工人因爲勞動成果的積累而發展成爲資本家,她的理論既可以解釋勞資關係的對立,又可以解釋勞資關係的轉化。在我國現實生活中,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勞動者同時也可能是股票持有人,許多人已經具有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雙重身份。瓊?羅賓遜從壟斷或不平等競爭的社會關係中解釋剝削現象,其理論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不僅能夠說明以資本爲手段的剝削,還能說明以其它壟斷條件爲手段的剝削,尤其是可以解釋貪官污吏憑藉手中的權力來攫取社會財富的“權力剝削”行爲。剝削是以一定社會的價值判斷爲基礎確立起來的經濟範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剝削現象的產生雖然以不等價交換爲前提,但不等價交換現象不都是剝削現象。這是因爲,在決定市場價格的壟斷和競爭的諸多因素中,包括自然壟斷因素、歷史形成的壟斷因素、人爲的壟斷因素、社會制度造成的壟斷因素、商品交換過程中偶然出現的壟斷因素、供求關係變化引起的壟斷因素,等等。市場主體利用這些壟斷條件參與競爭就會出現不等價交換,顯然不能把這些不等價交換現象都當成剝削現象。由於經濟行爲都包含着對壟斷條件的利用,因而從利用壟斷條件進行競爭這一點上,不能區分剝削與非剝削兩種不同的經濟行爲。社會主義承認市場經濟中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就必然承認在一定範圍內和一定程度上的不等價交換的合理性,亦即承認市場主體利用價格通過正當的壟斷和競爭獲得一定利潤的合理性,並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護。利潤作爲商品的成本與收益之間關係的表現,同時也體現着市場主體之間的收益分配關係,是市場經濟的特有現象,不是資本主義的特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