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讀書筆記15篇

學識都 人氣:9.07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名人傳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名人傳讀書筆記15篇

名人傳讀書筆記1

書名:《名人傳》《托爾斯泰傳》

作者:羅曼羅蘭

名人傳托爾斯泰傳主要內容簡介:

托爾斯泰出身於名門望族,兩歲喪母,九歲喪夫。在喀山求學時,由於厭惡了貴族生活,於是逃到高加索去服兵役,在克里木戰爭中,曾任炮兵連長。1862年他與索菲亞結婚,幸福的家庭生活是他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創作出震動19世紀整個小說界的著作。82歲的時候,他選擇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

《名人傳》優美詞語摘抄:

爭先恐後、意想不到、自始至終、滿面淚痕、自欺欺人、心猿意馬、忘恩負義、心灰意冷、可憐巴巴、魂牽夢縈、詩情畫意、蜿蜒巍峨、如詩如歌、無緣無故、融爲一體、持之以恆、驚訝不已、接連不斷、枝繁葉茂、微不足道、輕蔑不屑、自言自語、隔三差五、怪里怪氣、悲痛欲絕、熱情洋溢、眼花繚亂、焦躁不安、栩栩如生、朝氣蓬勃、不知不覺、疲憊不堪、旁若無人、大喜過望、回眸一笑、奄奄一息、無能爲力、愚昧無知、徒勞無益、畢恭畢敬、九牛二虎、渾渾噩噩、苟延殘喘、竭盡全力、狼狽爲奸、一丘之貉、不屑一顧、相親相愛、相敬如賓、憂心忡忡、格格不入、惴惴不安、自私自利、津津樂道、義正辭言、堅信不疑、嗤之以鼻、無處不在、千篇一律、揮灑自如。

《名人傳》句段摘抄賞析:

①“這顆純潔的、仁慈的心,宛如一道明亮的光華,永遠能從別人的身上發現他們最優秀的品質”,這種極其溫柔的心啊!當他幸福時,他想到的只是那個他知道其不幸的惟一的人,他爲之哭泣,他願爲之獻出愛心。他摟着一匹老馬,求它原諒他讓它受苦了。他很高興去愛,即使不被人愛也無妨。人們已經窺見他未來天才的萌芽:使他爲自己的身世而哭泣的想象;他那永遠試圖想象人們在想些什麼工作不息的頭腦;他早熟的觀察和記憶能力;他那敏銳的目光,能在自己舉喪樁時,看透別人的面容,知曉別人是真傷心還是假裝悲威。

②經歷了近幾年頹廢而緊張疲憊的日子之後,能重溫童年那“美好的、無邪的、詩情畫意的和快樂的時期”,重塑一顆“善良的、多情的、會愛的童心”,他覺得非常之甜美。

③一條河邊,羣山中的日出;以極大的渲染手法描繪出聲和影的驚人的夜景;當遠處積雪山峯在紫霧中消失時夜歸的士兵唱出美麗歌聲在清純的空氣中飄蕩的美景。

④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在這片繁星點綴的廣袤天空下,人們難道不可以安適的生活嗎?他們在這裏怎麼會保存着一些兇狠的、復仇的情感,保存着消滅同類的狂怒呢?人類心中所有惡的東西都應該在與大自然接觸時消失掉,這是善於善的最直接的表現。”

⑤在大自然中,他傾泄,他麻痹,他激越他的憂愁、他的歡樂和他的愛情。但這種浪漫的陶醉從未損害他目光的敏銳。

⑥清亮的新月那平靜的光芒。閃爍的池塘。一棵棵的老樺樹,枝繁葉茂,月亮下的一面呈鋁白色,揹着月光一面的樹影遮蔽着樹叢和大路。鵪鶉在池塘後面的叫聲,兩棵老樹輕輕相觸時難以辨出沙沙聲響。蚊子嗡嗡,一隻蘋果落在枯葉上面,一直跳到平臺石階上的青蛙,綠綠的背部在一縷陽光下閃亮……月亮在上升;它懸於空中,清輝漫步;池塘更加的清晰明亮;暗處變得更加的暗黑,亮處則更加的清亮……

名人傳托爾斯泰傳讀後感悟:

在這一章中我知道了雖然托爾斯泰出身於名門望族,但是他同情於下層人民,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名人傳讀書筆記2

在寒假中我讀了一本書,是羅曼羅蘭寫的《名人傳》。這本書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這些偉大的人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具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不斷奮鬥的精神。他們的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是經歷許多坎坷磨難的。正是這些磨難鑄造了這些偉人。

《名人傳》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貝多芬,貝多芬德國音樂家,可是他的童年卻令人心酸。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發現他有音樂天賦,可是他父親的教育方法很難令人接受,他爲了逼貝多芬練琴,把他關在房間裏好幾天,貝多芬的母親在他14歲的時候就過世了,這給貝多芬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命運給予貝多芬的是一個孤獨和悲涼的灰色童年。可是貝多芬並沒有向命運低頭。他青年便在外獨自闖蕩,不久便小有名氣了,正在他沉醉於美妙的音樂中,難以自拔時。命運又跟他開了一個玩笑,貝多芬的耳朵失鳴了,這又將他推入一個無盡的深淵,貝多芬開始變得脾氣暴躁,任何人都難以接近這個“怪物”,可誰知到這個表面看起來堅強無比的人,內心是多麼的難過,不堪一擊啊。可是令人驚歎的是貝多芬再一次站了起來,證明了自己不會被打垮。他大部分優秀經典的作品都是在他聽不見的時候創作出來的。被後人所傳唱,成爲永恆的神話。我不知道一個人可以有多麼堅強,也不知道是什麼力量伴隨他走完輝煌卻悲涼的一生。我不知道成功的路有多遠,多少坎坷等着我們。只知道貝多芬他成功了,他做了一個最完美的詮釋。在感嘆佩服他輝煌的一生時,不妨看看成功背後所付出的代價吧。

在這裏我想用一句話結束文章,那就是:成功=1%的天賦+99%的汗水。

名人傳讀書筆記3

寒假期間,我讀了《名人傳》這本書,我爲三位名人的一生感到惋惜。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的總稱。作品主要講了音樂家貝多芬、雕刻家米開朗琪羅和作家托爾斯泰一生的苦難和坎坷。

貝多芬作爲音樂家,需要聽覺,但在他不到30歲,耳朵開始變聾,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他幻想着擁有幸福,每次都幻滅。但無論是掌聲、榮譽還是經濟的困窘,都不能使他停止對事業的鐘愛。

米開朗琪羅與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爲“文藝復興三傑”。他有偉大的夢想,卻一直讓皇族百般阻撓,同時疾病侵蝕了他的身體,再加上精神上的重負,他累垮了。

托爾斯泰是一個幸兒,他擁有權貴,卻長着一副農民臉,他熱愛寫作,寫作使他離開了腐化、墜落的貴族生活。他第一次寫作作品有《高加索紀事》、《養蜂老人》……卻因爲戰爭中止,第二次寫作讓他再次進入他創作的盛年,在他第二次寫作中,《戰爭與和平》一書光耀了整個文壇。

《名人傳》讚美了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鬥的精神。

名人傳讀書筆記4

他是寂寞的。他愛人,但沒人愛他。他恨人,也有人恨他。他一輩子無休止地戰鬥。

偉大的心靈就像高聳入雲的山峯,在大自然種接受風雨的洗禮和霧霾的餐繞,但是當人們登上山頂,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呼吸純潔清新的空氣,清洗內心的污濁,變得更有力量。米開朗基羅就是這樣一座山峯,赫然毅力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人們遠遠地看着這座大山,卻找不到登山的路,接近不了他。而他,也拒絕任何人得接近。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生活在高峯之巔,但至少人們可以瞻望這座大山。這樣,當人們返回自己的生活的時候,才又勇氣去面對縮寫的日常生活。至此,他的風格影響了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以前,沒有看名人傳的時候,對這樣一個偉人一無所知,偉人都是怪人,你可以這麼說,或許是他們的思想已經超越了現代,遠遠在你之上,所以,你理解不了他,自然而然地覺得他們怪。很多時候,人就應該有自己脾氣,有自己性格,但前提是你確定那是對的。很多人聽不進去別人的話,自己碉堡天了,你不是偉人,你那是壞脾氣,而且你在現代社會混得很糟糕,混得越糟糕,脾氣越壞,cynical。

我看來,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去分析事情的對與錯,那是最重要的,爲人的好我們可以學,但是他們不是聖賢,也有自己的缺點,別把他們的缺點當做是自己的藉口就好了。

名人傳讀書筆記5

今天我讀了米開朗琪羅傳中的《絕望》這篇文章。文中主要描寫了米開朗琪羅內心的恐懼以及這種恐懼給他帶來的不幸。可是對於米開朗琪羅這麼膽小的人來說,這舉動卻是一樁勇敢的舉動,表示他對於祖國的極度熱愛之情。

這句活寫出了米開朗琪羅面對國家的存亡,不再表現的膽怯,而是對祖國的愛,同時體現了他的勇敢和堅強!

名人傳讀書筆記6

我們的着名批評家曾有一種論見,說托爾斯泰思想中的精華都是汲取於我們的浪漫派作家:喬治·桑,維克多·雨果。不必說喬治·桑對於托爾斯泰的影響說之不倫,托爾斯泰是決不能忍受喬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認盧梭與司湯達對於托爾斯泰的實在的影響,總之不把他的偉大與魅力認爲是由於他的思想而加以懷疑,是不應當的。

名人傳讀後感:藝術所賴以活躍的思想圈子是最狹隘的,他的力強並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於他所給予思想的表情,在於個人的調子,在於藝術家的特徵,在於他的生命的氣息。

名人傳讀書筆記7

《名人傳》描述了不同時代,不同名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美,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爲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能夠總結他的一生,能夠成爲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迎。這句話構成了《貝多芬傳》內在的緊張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名人傳》很好的應證了一句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此刻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裏,我們的靈魂也被所昇華爲一種崇高。

讀《名人傳》,讓我收益匪淺。

這三個巨人,命運待他們不公:爲什麼貝多芬沒有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那樣好的身世爲什麼米開朗琪羅沒有貝多芬和托爾斯泰的自由爲什麼托爾斯泰不像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那樣有追隨者……他們有種種的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時表現得勇敢堅毅,沉着地與困難抗爭。他們所表現出的堅韌與勇敢感動了所有的人。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三個“大寫的人”。

名人傳讀書筆記8

“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這是《名人傳》中的一句話,本書所述的便是“偉大的人”與“偉大的品格”。

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有不同的事業,不同的身份,來自不同的國家,存在於不同的時代,然而一個共同的特點使三個人共爲“名人”——在磨難面前不倒且從未失去對廣大人民的熱愛與同情。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可控與不可控的挫折與磨難,他們雖感到痛苦,但他們不願倒下,且心中的博愛之火從未熄滅,只會愈燃愈烈,即使是所愛的人給予他們以不幸。他們被稱爲英雄,不是借強力以制勝者,而是人類的忠僕,傾心爲人民服務,“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他們擁有非凡的天賦,然而天才難以被人分辨,往往要等待許久才能被人們所認同。我不企望成爲天才,我只想知道他們是怎樣忍受絆腳石的,他們堅毅而強大的心確使我震撼了,“我們應當敢於正視痛苦,尊敬痛苦”,因爲“凡是不能兼愛歡樂與痛苦的人,便是既不愛歡樂,亦不愛痛苦”。有時我看着他們,像看幾朵奇葩,我承認我沒有過人的天賦,但他們偉大的精神卻是如此堅決、明白、誠樸!

閱讀《名人傳》時,我又發現了一位隱於偉人背後的偉人——作者羅曼·羅蘭。他將音樂描寫得讓讀者陶醉,他最在行的文字被他評論得如此簡明精當,讀書筆記.沒有雷同。他實事求是,他知道英雄終究是人,英雄不可能沒有缺點,他將英雄的短處展現給讀者,卻依然能讓讀者清晰地看到英雄的偉大。我感到,出自羅曼·羅蘭之手的傳記中的人物是如此真切,這是他廣博的閱歷爲讀者精心製造的,我不得不敬佩、感激。

合上《名人傳》,我想起了《孟子》中的一句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挫折面前,那三位偉人挺直腰桿,他們是偉人,是英雄。我在挫折面前,是垂頭喪氣還是昂首挺胸呢?我想成爲偉人,故應以十二分鬥志逼視困難。

名人傳讀書筆記9

“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這是羅曼·羅蘭在《名人傳》卷首語中開宗明義的一句話。

同樣的英雄旋律,在他以畢生心血澆鑄的兩部長河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和《母與子》中得到了更豐滿、更深入的發揮,作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主要便是由這兩部長河小說奠定的。

顯然,羅曼·羅蘭所說的英雄,並不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江湖豪傑,也不一定是功蓋千秋的大偉人,甚至不一定是個勝利者,但他們肯定具有一種內在的強大生命力,使他們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棄奮鬥:他們飽經憂患,歷盡艱辛,卻始終牢牢把握着自己的命運,以頑強的意志去戰勝一切困難,竭盡努力使自己成爲無愧於“人”的稱號的人。

按羅曼·羅蘭的觀念,首先就是有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亦即他所說的大江大河般奔騰不息的強大生命力;二是永遠保持人格的尊嚴,恪守個性的獨立,既不屈從於強權,也不盲目地隨大流;三是具有關懷人、愛護人的博愛精神,甘心爲人類的福祉奉獻自身。

可是消極、頹廢畢竟不是出路,於是羅曼·羅蘭試圖以他的《名人傳》給人們傳遞英雄的氣息,鼓舞人們恢復對生活的信念和奮鬥的勇氣。

羅曼·羅蘭想要告訴人們,任何成就都伴隨着艱辛的拼搏和痛苦的考驗,他爲之作傳的這些人,“他們的偉大固然來自堅強的毅力,同時也來自所經歷的憂患”。他告誡人們:“不幸的人們啊,切勿過分怨天尤人!人類最優秀的人物與你們同在。從他們的勇氣中汲取營養吧!”

《名人傳》寫了三位名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其中我最欣賞的是貝多芬。

貝多芬出身貧寒,十三歲輟學,十七歲挑起整個家庭的生活重擔,二十五歲時他剛剛在樂壇嶄露頭角,耳朵又開始失聰。這種對音樂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給他帶來的痛苦,非常人所能想象,誰能想到他那些不朽的傳世之作,絕大部分竟是耳聾以後寫成的。

在生活上,他一直是不幸的,由於貧窮和殘疾,他的感情生活充滿了悽苦和遺憾……他嘔心瀝血創作的樂曲,常常拿不到分文報酬。全世界都在演奏他的作品,而他爲出版這些作品反倒欠了出版商許多債。不錯,他的藝術是無價的,於是人們慷慨地用掌聲和歡呼酬謝他,卻沒想到他的鞋子破得上不了街……

然而所有的磨難只是使他變得更加堅強:他痛苦,卻不肯屈服於命運;他貧窮,卻既不趨炎附勢,亦不迎合潮流,始終保持獨立的人格;他孤獨,卻能以熱誠的赤子之心愛人類;他從未享受歡樂,卻創造了歡樂奉獻給全世界。戰勝了疾病,戰勝了痛苦,戰勝了聽衆的平庸,戰勝了所有的磨難和障礙,攀登了生命的巔峯。

米開朗琪羅看上去比貝多芬幸運,他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生於佛羅倫薩頗有聲望的市民家庭,從小接受精英階層的教育,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然而他在精神上也許比貝多芬更受折磨: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見外族入侵,人民受奴役,自己的作品毀於戰亂,共和主義的理想也化爲泡影:

他和貝多芬同樣孤獨一生,沒有妻兒,唯有愛情,他的家族不曾給他任何溫暖,只想從他身上榨取利益;他到處遭遇嫉妒和傾軋,在同他對“神權”並非沒有忌憚心理,何況以五百多年前的科學水平,要擺脫對神的敬畏幾乎是不可能的。

苦難並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於化苦難爲動力,則苦難就成爲成功的墊腳石。

名人傳讀書筆記10

伴着和煦的清風,坐在教室裏,靜靜地讀一本《名人傳》,一番多麼愜意地享受。

伸出手,想要觸摸那思想的高度,卻發現,那不是我可以企及的;交出心,想要感受一下那高貴的靈魂,卻驚奇地發現:哦!原來他們是把心凌立在了世界之上,容納萬物,兼濟天下。那是一種多麼博大的情懷,才能讓他們“相信在這人世間,只要我們彼此相愛,有了愛的力量,我們就會得到幸福。相信這種愛的力量的增長能夠幫助我們在塵世間建立幸福的天國。相信生命是永恆的,愛也是永恆的!”

即使他們的身心早已被摧殘得千瘡百孔;即使他們早已看透世間的黑暗和險惡;即使他們早已看過無辜的生命在他們的眼前被剝奪;即使他們曾在或者正在過着黑暗社會最底層的生活,他們也未曾在生活的無奈中倒下,即使他們想過甚至行動於自殺……

這或許就是他們永遠屹立於世界的原因。他們“不知什麼是甜,什麼是苦,只知道確定了就義無反顧。”即使有時生活對他們並沒有那麼慷慨,他們也沒有選擇回報吝嗇。

他們的精神世界,好像總是有太多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信仰與生活的矛盾……自古名人多煩憂,內心深處,我竟有了這番感慨。“生活的無奈,有時並不源於自我。別人的無心築就,那是一種陰差陽錯。生活本就是矛盾的,白天與黑夜間的距離,春夏秋冬之間的輪迴,於是有了挑剔的喜愛,讓無奈加上了喜悅的等待。”更何況,他們那雙犀利的能夠看透一切的眼睛,早已看盡了世界深處。

而我終於懂得:

“生命是一朵嬌嫩的花,而青春便是花開的瞬間。只有在那一刻,這朵花纔會開的馥郁芬芳,纔會美得動人心魄。”就像我曾經看到的一番話:苦澀的青春仍是青春,含淚的笑仍是笑。所以,只要心中充滿希望,即便是陰雨天,也能看到最明媚的太陽!

名人傳讀書筆記11

《名人傳》是法國著名傳記作家羅曼·羅蘭的代表作之一,分爲《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列夫·托爾斯泰傳》三部分,爲讀者介紹了三位偉人的一生。

偉人的成就總是不容易的,苦難不僅僅是物質和身體上的,更是心靈的掙扎不休導致的。貝多芬的苦難從童年時便開始了,但壓迫、貧窮、不得志以及滅頂之災般的失聰並沒有打倒他,反而讓他在與命運的抗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譜下一曲曲廣爲流傳的樂曲。米開朗琪羅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工作中度過的,貴族的壓迫與病痛的折磨並沒有使他丟失對雕塑的熱愛,在苦難中他創造了站在藝術頂峯的雕像。托爾斯泰的思想鬥爭從未停息,博愛的胸懷創造出一部史詩級別的鉅著。

縱觀古今,有哪一位流芳百世的名人,不是經過千錘百煉後才能成真金的?那些高官府邸中的金絲籠中雀,那些畏畏縮縮生怕遇到什麼困難的縮頭龜,那些只盼着天上掉餡餅砸中自己的.夢中人,誰可見得他們有什麼響噹噹的成就?都不過是朝廷蛀蟲,啃老爲生而毫無寸進的下等人罷了。

想我中國千年前的文壇北斗,十之八九都是官場失意而不得不另尋他法排遣憂憤而寫下的千古名篇。從而易知,只有在經歷過絕境,經歷過挫折才能擁有真正的人生。司馬遷受宮刑之辱提筆著成《史記》,陶淵明仕途不暢隱居山水成爲田園派開山鼻祖,這些事例,一樁樁一件件擺在眼前,不正告訴我們“梅花香自苦寒來”嗎?

挫折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區別只在於你如何看待。若是心態好,覺悟高,挫折便如過眼雲煙,還留下一身清輝;若是總嫌這怕那,那麼挫折就會成爲人生的悲劇、無法擺脫的陰影。

讓挫折和苦難成爲生活的增益劑!

名人傳讀書筆記12

《名人傳》是世界傳記文學作品中的轉世經典。裏面有三部紀傳:《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

貝多芬——一個耳聾的音樂家,一個被命運捉弄的人,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他以自己的人生歷程證明了堅強的意志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人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貝多芬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的一生卻是坎坷多難。

米開朗琪羅面對病弱,刁難和盤剝,忍受着一切,一心從事自己最愛的繪畫和雕塑藝術創作。他是一個憂鬱症患者,一個享受痛苦、捨棄歡樂的英雄。

托爾斯泰是俄國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我們很多人都知道。他在對自己理想的懷疑和質詢中,不斷地衝擊和求索着,終成一代文學巨匠。托爾斯泰有很多我們值得學習和景仰的地方。他強調“道德”、主張“博愛”,認爲只要每個人在道德上完善,消除慾念,就自然達到了全社會的和諧。儘管響應寥,但他並不放棄,堅持着自己的信念。

《名人傳》這本書描寫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的藝術家的精神力量。

名人傳讀書筆記13

暑假的時候,我讀了一本名爲《名人傳》的書,作者羅曼·羅蘭在書中主要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三位名人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謳歌了他們與命運頑強抗爭的崇高精神。其中,使我觸動最大的人物是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貝多芬出生於貧寒的家庭,父親是男高音歌手,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僕。貝多芬本人相貌醜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但他表現出了非凡的音樂才能,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爲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爲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和小提琴。

1792年12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刻苦學習。可之後貝多芬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感情也因此而終結。但是這時貝多芬正處於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在受到世人矚目的同時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相繼離散,耳朵也已全聾,應對生活苦難,貝多芬並沒有屈服,而是靠自我的努力,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音樂之風,同時創造了世界頂級音樂寶典,他堅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使我深受感動、敬佩萬分。

“不經一番徹骨寒,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又使我聯想到中國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史記》的編撰過程,前蘇聯作家保爾柯察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創作歷程,當代張海迪身殘志堅的刻苦學習精神,等等這些人的經歷不僅僅印證了這句詩詞,更在感召和激勵着千千萬萬的一代代有志者。

當然也許我們爲之付出了很多努力,但不能一時得到什麼回報,此時的你,千萬別灰心喪氣,相信:奮鬥就有收穫,也許我們沒有到達理想的現實,可畢竟我們收穫了一段精彩的人生歷程,其實歷難也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至上光榮。

是啊,命運應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不管你的身體在遭受着如何的痛苦,不管你的命運有多麼坎坷,不管你的人生充滿多少風風雨雨,只要你能努力戰勝自我,那麼完美的未來便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人生務必有拼搏,有奮鬥,纔可能取得成功。這便是我讀了《名人傳》所感悟到的。

名人傳讀書筆記14

人有信仰纔會擁有承受痛苦的和能力。只有信仰才能使苦難結出豐碩的果實。信仰使我們絕望中的希望所在。

我們將要討論的這些作品,是因爲我們說他來自數十年前的另一個國家,卻在我們這個國家找到了真正的迴音,他的作者在作品中向讀者發出召喚並寄予無限希望。

這就是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德《名人傳》。羅曼·羅蘭是9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名人傳》是羅曼·羅蘭教授藝術史和研究音樂時期寫的。包括三個家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

本世紀初在物質決定一切的時候,恃強凌弱和暴力成爲國際秩序時代,作者選擇了9世紀的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這些藝術巨匠,讓他們具有高貴的品質引導人們脫離低級的生活。爲生活奔忙、生不由己的人以及那些生活坎坷的人啊,和不靠在巨人的身上休息片刻,和高尚的情操,汲取更多的力量再出發?

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接受了痛苦的考驗。

貝多芬在雙耳失聰後,他不敢向世人表達這一點,他離開了人羣,貝多芬沒有朋友,他獨自與命運抗爭,只能向上天發出凌厲的呼叫。

名人傳讀書筆記15

音樂大師貝多芬,藝術天才米開朗琪,文學家托爾斯泰。這三位“英雄人物”被羅曼。羅蘭形象的寫進了《名人傳》中。表現了傳主們在身體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難與挫折,他們對無限苦難的不懈抗爭,以及在抗爭中爆發出來的生命激情。

貝多芬一位音樂家,需要敏銳的聽力,但是在他還不到30歲時耳朵就開始變聾了。貝多芬還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斷幻想着幸福,但又立刻破滅。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在了創作上,繼而創作了《英雄交響樂》。《第五交響樂》等。從沒停止他前進。放棄自己鍾愛的事業。

米開朗琪出生在一個有聲望的家庭,似乎比貝多芬幸運,但他在精神上比貝多芬更加悲苦,家人從他身上榨取錢財,祖國又多災多難,目睹了外族入侵。人民受苦,共和主義破滅。但是他有偉大的藝術理想,七十歲時接受了聖彼得大教堂主建築師一職,顯示出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人文主義精神。

托爾斯泰出身名門貴族,有着美滿的家庭和很高的文學天賦,可他追求“生命的真諦”爲農民的貧苦而痛苦,他這種思想淋漓盡致的揮灑在他的小說裏。

在這些傳記裏,作者極力頌揚他們渴望自由,主持正義的精神,對無限苦難的不懈抗爭,追求“真正的藝術”而受苦受難的鋼鐵般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