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作文

學識都 人氣:1.22W

在《目送》中,龍應臺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着生命中的悲歡離合。以下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作文,歡迎閱讀本文!

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作文

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一】

《目送》是龍應臺整篇《目送》的開序篇,淡淡的文字蘊含了濃濃

的父女情、母子情,幾許慨嘆,幾番唏噓,盡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自己的父親。

當女兒帶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向我涌來,我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力不從心。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生子女的標籤是他們特殊的符號,在前無版本可借鑑後無來者可重複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讀本都是紙上談兵。青春期與更年期的碰撞,現實與理想的的錯位,困擾着我這個摸着石頭過河的母親。

我清晰地記着女兒在我面前傾訴她的第一次被欺騙後的痛哭流涕,我用盡可能平靜的語氣對女兒說:“只有經歷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經歷許多,才能返璞歸真。”當女兒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是否已開啓了目送女兒的程序?在生命的長河裏,我目送着女兒從一開始的彷徨迷離到後來的堅定從容,從一開始的跌跌撞撞,到後來的漸行漸遠……在時間與等待中,我靜等花開。

在這裏,我不得不提我的父親,一個給我生命,帶我成長的男人。不知從何時起,父親迷上了種菜,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裏一放,就立刻啓程回家,從不做過多的停留,跟他說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個便飯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頭犟驢。只是,我心裏知道,他怕驚擾我們太多,怕給我們添太多麻煩。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緣於我所說的一句話“現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無意,聽者有心,他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裏,所以,種菜成爲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種的菜吃在嘴裏是安全的,含在心裏是幸福的。每當看到靜放在家裏的蔬菜,想起他一個人躑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種想流淚的衝動。

從何時起,我細數自己額角的皺紋,卻驟然發現父親頭上日益增多的白髮;在感嘆歲月催人老,體力大不如以前時,卻兀地發現父親爬樓梯時的一步三歇。父親——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說的那樣:“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緊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個我愛的和愛我的人的漸行漸遠的背影。

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二】

“你要一直往前走,不要回頭,不要做那個只能目送的人。”

放下手中的青花瓷碗,眼前蒙起一陣水霧,模糊的視線中恍惚出現了一個身材矮小的老者,蹣跚着步伐。卻看不清面容,只是佝僂着背,很低很低。

視線漸漸清晰,轉移到了那本攤開着的,龍應臺寫的《目送》,全文充斥着的,是淡淡的憂愁,沒有過多的神態體現,卻能讓人體會到那種在背後目送的心酸,就像一隻小蟲,在你心上撕開一道口子,癢癢的,癢癢的,卻說不清那種痛楚。

文中的母親看着自己的兒子一天天長高長大,自己卻一天天的老去,原本總繞着自己轉的小蜜蜂似得兒子開始走遠,一點一點走遠,終於消失在天邊的晨曦中。可自己卻無能爲力,就如作者所說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想到了外婆,我輕輕摩挲着那只有無數細小裂痕的青花瓷碗,碗底燙着一個“福”字,小時候,每次我去,外婆總會用這隻碗給我煮手擀麪。上初中以來,我幾乎沒見過外婆,手擀麪的味道,早就忘了,只清晰的記得,是外婆身上的味道,暖呼呼的,讓人有安全感的味道。

今天早上,外婆竟來了,她踩着她生了鏽的自行車,給我們送來了自己種的菜,媽媽下樓拿菜,我就站在窗口傻傻得看,外婆老了啊,背越來越彎,想起小時候,外婆在地裏種我愛吃的玉米,她的手上滿是繭子,走起路來直挺挺的,健步如飛。看着外婆有點吃力的爬上自行車,我好像懂了,“啊,原來是外婆老了啊。”對啊,我長大了,外婆老了,我目送着外婆騎着自行車慢吞吞的走了。想起六年級那個暑假,離開外婆家的情景。

“你要一直往前走,不要回頭,別做那個看別人背影的人。”我向外婆要了那個青花瓷碗,緊緊握在手裏,在小村黑黑的街道中,對着外婆重重的點頭,要上車的時候,終是回頭看了一眼,沒想,外婆卻也保持着剛纔的那個姿勢,看着我的,街道路燈壞了,看不見他的表情,只是見到他看到我回頭愣了一下,笑着對我揮揮手。

外婆消失在小區的路口,半晌,我才收回目光,成長就像一個人總要拔光毛毛蟲滿身自衛的倒刺時,毛毛蟲的感覺吧。像書裏寫的那樣——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三】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心中總會感慨一番,覺得作者有種悲涼的味道,也許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離別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華安,華飛。十七歲,正值最叛逆的時刻。

他只是勉強地接受着母親的溫情,厭惡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臉上,勉強讓離他很遠的母親抱住他的影子,空蕩蕩的影子。或是有時在用餐鄙視着母親引以爲傲的學識:“你怎麼才知道?”以自己相對前衛的思想,抨擊着母親那“過時”的觀念,講述着屬於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親發自內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風格,不可理喻着關於母親對於人生的見解。也許這就是代溝吧,可怕的代溝。聽着母親電話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話語,不禁心生惱怒,以同樣的方式“贈送”給母親,使母親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也變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親,一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只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忘了身後的繁華世界。

她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在問同樣的問題,期盼着女兒的迴歸,疑惑着“你是我女兒嗎”的問題,有時雖然面對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兒,卻依舊不認識,還一直在喊“女兒女兒,我的女兒呢”。無奈,她永遠都不知道了。也許她剛剛問過的問題會再問一遍,剛剛吃過的零食會希望你再給她一份,她認爲自己沒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顧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託,但,她什麼都不知道了,讓做作者感到無可奈何,花兒總是要落去的,小草總是要枯萎的,再參天的大樹總有一天也會轟然倒下。使一個作爲女兒的心,傷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親。一個軍人,年邁的老人。記着故鄉,有着尊嚴,意志堅定的老軍人。

他送作者去大學,曾經,卻只是送到一個無人、靜靜的地方,不想讓女兒在大學裏出醜——他開的車子不夠好。雖然他很想繼續把女兒送到校門口,可是這樣的車子實在不適合送一個大學教授。在他看來,女兒的面子比自己的願望更重要。他的尊嚴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經,他會念着《陳情表》,而音,變得婉轉悽楚,會聆聽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淚下。如今,他卻魂歸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滿足了他,卻使女兒心中無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小路這邊呆呆地望着遠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發出強勁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來,然而,又倏爾佈滿了堅定、擔憂、不捨的堅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後頭,不能做什麼,只能用目光將所有的情感揮霍在這茫茫的空氣中,看着它們像一粒粒微塵,落到各地,消散。這是不可改變的結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別,屬於自己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