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範文

學識都 人氣:6.82K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書筆記呢?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龍應臺《目送》讀書筆記範文

一直決心好好讀書,卻都因爲忙於工作中的瑣碎不能堅持。2015年伊始,決心藉助外力監督,讓自己不好意思找理由。1月7日,收到西城團區委快遞來的《目送》,打開看見外包裝,就有一絲欣喜,淡綠油畫封面設計,套上半透明的硫酸紙書封,忽然就那麼走進自己心裏了。目錄中看到三部分73篇散文,加上自序《你來看此花時》,共74篇。翻開正文,每篇中都配有相應主題的照片,感覺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作者的距離,更難得可貴的是,很多張照片都是作者自己拍攝的作品,不由更加佩服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行動力,想想自己在很多時候,空有想法,總不能落實,時間久了,具體的事情淡忘了,留給自己的卻是越來越多的惆悵和落寞,是對自己的“不爭之惱”,時間長了,直接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如此,在這個年關前,在述職測評慰問考覈等常規工作忙不開身加上民主生活會更忙死人的情況下,決心有個不一樣的開始。

全書名爲《目送》,開篇也是《目送》。讀完,覺得這篇所述是全書靈魂,像一根線串起了全書,奠定了全書的調子。雖然,目前我還只讀完了第一部分,但已經找到很多共鳴,有些是感情上的共通,如《目送》中作者與孩子一起手牽手第一次上學,那種母子之間的依戀我相信是大家共有的。而此後,孩子大了,僅剩下母親自己的守候。也是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大些後落寞的共感。作者最後從這些回憶起自己和父親之間的過往及現在。進而告訴我們她的所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此,短短的一千餘字,把爲人父母與孩子從小到大互動的心路勾勒清晰,也把爲人子女從小時與父母強烈的依戀到青少年時對父母的不屑,到自己成爲父母后“養兒方知父母恩”的感悟寫得很到位。但是,作者最讓我欽佩的是,她不僅寫到位了,而且悟得很透,所以她不偏執,她告訴我們,面對父母子女漸行漸遠的背影,不必追。

看完這篇,我強烈感覺到要活好當下,當父母子女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在緣分中儘自身可以盡的職責和任務,當他們需要獨立可以獨立的時候,我們要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這點,對現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爲重要。生活中,總有很多父母愛替孩子包辦很多,不捨得讓孩子嘗試很多第一次,覺得這樣才能體現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其實,可能適得其反,在該做什麼的年紀沒有能夠得到相應鍛鍊的孩子自我效能感會較低,與周圍孩子比較會讓他沒有自信……如此下去,他們不僅不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厚愛”,連與父母間正常的緣分關係恐怕也很難保持,新聞中常看到的母親給兒子下跪,晚輩要殺長輩,雖然是極端,雖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沒有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應該是有關係的。如是,今後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假以“愛”的'名義去包辦孩子的事務,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以上是翻完目錄,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閱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着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小學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溼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着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說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說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爲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繫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着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兌換。……“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裏,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