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八年級讀書筆記700字

學識都 人氣:2.22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八年級讀書筆記7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論語八年級讀書筆記700字

論語八年級讀書筆記700字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我對這句話頗有感觸。

記得在我剛上小學時,根本沒有什麼時間概念可言。每到星期天,我都會將大把大把的時間都浪費在玩樂上。一旦到了該寫作業的時候,心裏總會想着:再玩五分鐘吧!再玩五分鐘吧!五分鐘過到了,我卻絲毫沒有半點動靜。因爲我又想着:反正時間還很長,再玩一會兒吧!就這樣,一拖再拖。終於,在太陽落山之際,我的作業本上一片空白,比那初開的梅花還要白淨。週末我依舊重蹈覆轍。於是,我每週末都會通宵寫作業,導致睡眠時間嚴重不足,星期一頂着雙“熊貓眼”就去上課了,不過,好在我在家人和老師的幫助下改正了這個壞毛病。

長大後,我再憶起自己曾經因爲玩樂而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時,總是心如刀絞,忍不住感嘆一句:“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溫故知新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溫習之前學過的知識,可以使我們得到新的體會。

曾經有這樣一篇文章,寫着:“羊吃草,總要吃很多次。第一次,將草吞入腹中。吸收草內的部分營養,那些未被吸收的草就會被羊吐出來,再一次被羊吃掉,再一次……直至營養被它完全消化,它纔會停止這個看似噁心,滑稽的舉動。”

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每次吃飯時,都要將口中的飯菜咀嚼成碎粒後吐出,然後吃掉,再一次吐出,然後吃掉……這樣反覆重複三次。他每本看過的書都會定時重溫,這樣他所學的知識才不會“流失”。

連尚未開發靈智的動物和幾千年的古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們哪有理由不明白?我每年除了看新書,也會在閒暇時看一看之前讀過的書,這能使我讀起來更方便,並且可以順便鞏固我之前學過的知識。

如果你有時間,可以放下手中的遊戲機,溫習一下是之前學過的舊知識,這樣可以使你的自身修養更進一步,在知識方面奠定牢固的基礎。

論語八年級讀書筆記700字2

《論語》,記載的是孔子與他的學生的對話。它是一部對我們很重要,教我們如何做人,學習,是我們必讀的名著。論語裏有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講出了做人的'幾個道理和學習的方法,給予我們啓迪,也指引我們學習的方向,目標。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告訴了我們要孝敬父母,盡孝的方法。說明了做人要知恩圖報,孝敬父母。許許多多,說都說不完。人只要按照《論語》裏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點就比許多人好多了。

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範疇,是我們須認真閱讀、學習的一部典籍。作爲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爲,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爲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隻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麼評論。據中學的歷史課本記載,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爲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

事實上,這兩千年中,官家推行論語更多的是作爲一種統治的工具。因爲論語講“禮”、講“仁”;講“忠”,將“孝”;或許也因爲《論語》中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說我的這種言論是在抹殺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其實不然。我主張打-倒的,是那個作爲思想枷鎖的《論語》,是那個用所謂的“仁義道德”(魯迅語)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的《論語》。將其打-倒,反而有助於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論語》。首先,論語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倫理著作不一樣,他沒有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專門的論述,他只是一個個生活中的片斷,並且其中的角色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語將被記錄下來。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正是因爲《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爲,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說新語》。我們怎樣讀《世說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閒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閒談的心境纔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論語八年級讀書筆記700字3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爲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爲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爲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爲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纔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爲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論語八年級讀書筆記700字4

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是一本非常好的,值得一看的書,因爲她給了我太多的感觸,讓我在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中近距離的接觸了一次聖人。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於丹教 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 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 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 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爲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 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麼 樣的爲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 他自己內心價值取。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

論語八年級讀書筆記700字5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

《論語》,封面精緻,外殼鵝黃,厚厚的,正上方用宋體寫着論語二字,下面寫着孔子的智慧幾個字,並配有一幅山水畫,讓人一眼就喜歡上了這本書。翻開書頁,一股油墨香味撲鼻而來,啊!這本書我已經心儀很久了,還是媽媽特意從書店買來的呢!

這本書中字字珠璣,其中我認爲最精闢的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時常溫習學過的知識,這難道不快樂嗎?有朋友從遠方來做客,這難道不開心嗎?別人不知道我有學問,而我不介意因爲學習是爲了自己,這難道不是一個君子嗎?告訴了我們: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應手。如果別人對你有誤會時,不要生氣或難過,只要你做的是對的,別人終究會明白的。第二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兩個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我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是缺點的話,就把它當成一面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一樣的缺點,如果有就要立刻改過來。告訴了我們:朋友或同學當中,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學習別人的長處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兩句話寫得真好,我們大家也要好好讀讀哦!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