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

學識都 人氣:1.27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

《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 篇1

看完馬斯洛的《動機與人格》一書,我對於其着重論述的自我實現者頗感興趣,進而陷入思索,試圖將其理論與東方的文化作一下比對,看看兩者能否融合貫通起來,且共同點與差異又在哪裏,這些問題背後的答案着實讓人興奮!

根據馬斯洛對自我實現者特徵的描述,我試着對東方歷史上以及現如今的著名人物作一番粗放性的篩選,看看有哪些人的人格類型吻合這些自我實現者的特徵。

而篩選的結果諸如堯、舜、孔子、管仲、包拯、王守仁、周恩來、稻田和夫等人的人格特徵都符合了馬斯洛對自我實現者的特徵的描述。

由此試想,東方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聖(人)賢,不就是馬斯洛所描述的自我實現者嗎?一個被馬斯洛稱之爲真正健康的人、全面得到發展的人,實現了人的最高級需求的人。

深入透析後我們會發現中西方的文化其實是互爲交融、相互聯繫着的。

讓我尤爲深刻的觀點還有一個:馬斯洛認爲自我實現者的這部分極少數的人是真正的健康人,而絕大多數人是病態的、發展不健全的,正是由於這一點,因此,社會才呈現出一副病態的樣子,而人與人之間也在不休止地上演着矛盾、爭執、衝突、怨恨、痛苦、悲劇……

另外讓人感到興奮的一點是,不管是東方的儒家學說,還是西方馬斯洛學說,都明確的認爲,通過自身的'努力,每個人都可能達到自我實現者的高度——在這個高度的個體,體驗着作爲健康自由人的所有的美好與幸福。

《動機與人格》讀書筆記 篇2

"正是由於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這個紛亂動盪的世界裏,他看到了光明與前途,他把這一切與我們一起分享。"毋庸置疑,在心理學研究的舞臺上,馬斯洛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是著名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突出的貢獻即爲“需求層次論”,即《動機與人格》中體現的人類動機理論。以下即爲我對本書的主要理解和思考。

首先,馬斯洛“需求層次論”的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峯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他認爲人作爲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多種動機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當人的低層次需求被滿足之後,會轉而尋求實現更高層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峯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同時,在本書附錄中他還強調心理學還是一門較爲積極樂觀的學科,並提供了一些心理研究的方法(如整體分析等)。

在第一、二章,馬斯洛主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科學(家)的特點,以及傳統科學以方法中心的態度來解釋科學的侷限性(危險)。爲了避免認識世界的單一化,每個人同樣需要容忍和接受個體的差異;方法中心導致一種科學上的正統,進一步對科學範圍加以限制,阻止新技術的發展。

第三、四章便進入正題,介紹人類動機理論。存在幾個背景:首先,受到促動的是一個完整的個人並非個人的某個部分;其次,一個行動或者有意識的願望有多個連續而複雜的動機;再者,動機理論不僅包括有機體本身,而且包括具體某人的環境和文化;最後,並非所有行爲或反應都是有動機的。馬斯洛的整體動機理論強調基本的需要滿足後,又有新的(更高級的)需要出現了,順序爲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基本需要滿足的先決條件包含公平、正義、公平、誠實、秩序等。並且他還發展了奧爾波特的“動機的機能自主”,達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最終成爲滿足本身,那時,雖然它們與最初的起源具有歷史的聯繫,但人們可能最終會需要它們本身。

第五章討論心理學理論中基本需要滿足的作用,如高級需要一般在低級基本需要的滿足後出現,且人們會對已滿足的需求產生輕視。一個健康者的機體需要被滿足,擺脫束縛,即擁有了心理上的自由。

第六章介紹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質:新的(更高級的)慾望是另一種本能,它在本質上是似本能的,即在強弱程度上由機體結構和作用所決定的。第七章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論述被稱爲“高級的”與“低級的”需要之間存在前真正心理上以及作用上的差異,證實規定了價值的不同等級。第八章爲精神病病因與威脅理論,第九章討論研究破環性是否是似本能,他提出基本需要受到阻礙後人就感受到威脅,應該將此作爲反應性的行爲來加以接受。

第十章行爲的表現部分:自我實現的人的行爲和創造具有高度的自發性和開放性,具有很高程度的表現性,換句話說,最高級的動機就是達到非動機,即純粹的表現性行爲,而非應對性行爲,並且他可以控制自如,“既有能力表現出酒神的狂歡,也有能力表現上出日神的莊重”。

接下來的第十一至十六章,圍繞自我實現的人及其愛情、對於個體和種類的認識、無動機和無目的的反應、心理治療、健康與動機、正常、健康與價值,更爲細緻地分析了自我實現者與動機活動的相關問題,例如十三章討論的“標籤化”,它將一些相似的事物抽象並歸納爲一類標籤,再次見到後直接歸類再做出簡單迅速的反應,這在注意、感覺、學習和思想等中都存在,很類似當今人們批判的“定勢思維”,以及陳規化結論的誕生。

《動機與人格》這本著作,不僅僅完整而立體地構建了人格動機理論,更在證明過程中涉及了很多其他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家的專業內容,旁徵博引,內容多樣,給人的收穫遠遠超過了一種理論建構的方法與細節。讀這本書,就像在觀察馬斯洛攀登自我實現的道路,並反思琢磨着自己的步履,從金字塔底逐漸爬到頂端。

但是,就像馬斯諾自己提到的,高級需求的層級的晉升可能並不是按照該理論的順序的,並且可能不是由低級需求滿足後自然產生的(比如升職對尊重需求的加強),儘管存在修正,但對理論的普適性仍然有所消減,畢竟個體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而社會文化對該層級也會有很大的影響(如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個人實現便有所不同)此外,雖然完善的自我實現有些主觀唯心(或理想化),但它的確能激發一個人追求更高級需求的信念,最終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

《動機與人格》,與馬斯諾的這場對話,着實別樣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