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10篇)

學識都 人氣:2.14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石潭記讀後感範文600字(通用10篇)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1

有很多詩人在古代的時候,都被貶官,而我今天要說的則是這些人中的一個,說其他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多多少少也讀背過他的古詩,他就是柳宗元。

在柳宗元的裏詩裏,《小石潭記》應該是很著名的一首詩了,在讀詩前,應先了解背景,如做生意,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考試,要了解自己的不足。讀詩之前,搜查詩的背景古詩,大方面的促進了你理解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或者事蹟。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爲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爲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柳宗元的被貶,也揭示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朝廷的無能,使他和王叔文實行政治改革,未果,遂被貶。柳宗元在小石潭記最後的幾段中,寫了溪水,竹林和森林。全文沒有使人感到這是一位被貶詩人的難過,只是看到了溪水和森林,看到了一番美景。柳宗元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仔細閱讀後,又能感覺《小石潭記》含蓄地抒發了作者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柳宗元以美景,來麻痹自己,這種樂觀,我們應該學習,用別眼看世界,如果,這個題很難,那就不要去糾結答案,而是應該去糾結解題的過程。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又是別番風味。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2

最近我學習了《小石潭記》這篇文言文,通過這篇文言文的學習,柳宗元把我帶入到了這個世界,閉上眼,那一副副美麗的畫卷呈現在我的眼前。這篇文章即寫出了小潭中水的清澈,飄忽不定的魚兒,東遊西遊而給人們帶來的歡樂,也寫出了在小潭的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突顯出一片淒涼,傷感還有幾分低沉。

初讀這篇文言文時我心裏也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人很少,地方也很清靜,但爲什麼又會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人呢?是爲了點名出他們對於知識的嚮往嗎?其實,這樣美麗的景色,一下子就讓我進入了這種境界,一開始作者忘記了自己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

清晨,當陽光開始照入竹林中,蒼翠的竹子和翠綠的藤蔓相互纏繞在一起,透過微微的晨光,在清風中隨風飄拂。當陽光照在溪水中時,水波點點,閃爍着光芒,好像是金子發出的耀眼亮光。再往西南方向望去,溪路蜿蜒,斗折蛇行,溪中石塊千姿百態,水中的魚兒歡快的遊着,時不時的與遊人玩耍,這就是每一個人心目中的嚮往仙境啊!在這美麗的風景中,如果換做是我,我一定會好好的玩一番,因爲在這裏,可以享受到不同的風景,盡情放鬆平日緊繃的神經,如魚兒一般自由自在,大自然用它的清新和活力爲我洗去疲乏,注入能量,讓我重新充滿活力。走進這個地方,不同的大自然氣息就讓我陶醉其中,讓我的眼球瞬就被所其吸引小石潭,這個如人間仙境的地方,帶給我們的是不同的體驗,展現出來的是不同的美景。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3

一位落魄失意的文人坐在一潭清幽的池水邊,望着幽深的池底,思考着自己的處境。這便是《小石潭記》給我們呈現的畫面。不久之前還是出身貴族的豪門子弟,還是革新運動中的政治先鋒,還是朝廷之中的精英人物。轉眼間就成了一位被貶出這爲的失意者,成了一位流浪在外的流浪者,成了這位靜坐池旁的迷茫者。雖然說中國上下五千年中的被貶的人數不勝數,但要說落差如此之大的就不多了。

也許柳宗元也在問自己爲何會被貶,爲什麼會淪落到如此的境地,人們憑什麼能把我趕出朝廷,我明明實在消除腐敗,淨化朝廷怎麼就錯了呢?但無奈的是,皇帝一聲令下,誰都留不住他,更沒有人趕入皇帝作對,誰都改變不了這殘酷的現實。

於是柳宗元便踏上了新的征途,他不斷的地調整心態,通過描寫山水來寄託感情,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寫出《永州八記》,也寫出了《小石潭記》。他儘管不在朝廷辦公,但是他卻用自己的文字,向世人訴說着自己的經歷,內心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也像世人展示了他那顆在逆境中成長的心,還有他那對於身世坎坷,世事莫測,仕途險惡的感慨。而這潭池水,不管有多大的動盪與波瀾,最終都會歸於平靜,再以它那平靜的面貌存在着。也許我們的心就應該這樣,雖然外界的事情我們無法預測,但是我們的內心卻可以被自己所把握,我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如何應對各種各樣的困難的行爲也可以被我們自己所控制。保持一顆堅定的內心,不被外界所幹擾。正如這潭池水一樣,不畏波瀾,不懼風浪,保持平靜,卻又充滿力量。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4

《小石潭記》第一、二、四段融情於景,一直被人們剖析得異常透徹,而第三段只注重抓住特點描繪景物的一面,是否滲入作者的感悟呢?至今對此的解析甚少。

如果聯繫到柳宗元的遭遇,文章第三段的情感體現及其承前啓後的作用,就決不能忽視。

柳宗元出生山西河東解,世稱柳河東,13歲就能寫出好文章,20歲中進士,25歲又考取博學鴻詞科。可謂大器早成,躊躇滿志,對未來充滿信心,欲想:“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萬萬沒想到的是因參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團被貶爲永州司馬。

永州是當時相當荒僻落後的地區,司馬有職無權。柳宗元嘆息自己被埋沒,於是寄情山水,以泄自己憤懣不平的苦悶。作者在《小石潭記》中,這種心情顯得尤爲突出。在這種憂鬱的心情下,柳宗元走到小丘西時,清脆悅耳的`流水聲給作者那沉寂的心潭掀起了微瀾,清澈透明的石潭中,歡快的游魚帶給他些許快慰。作者暫時忘掉了心中的不快。在這天人合一的意境中,他想尋根溯源,縱觀“斗折蛇行”,自己命運坎坷,小人從中作梗的潛意識油然而生,遭人排擠的意象或現或隱。細看“犬牙差互”,聯想到官場中爾虞我詐、社會關係盤根錯節,加上自己前途迷茫,未知朝廷何日召見自己,不由得發出“不可知其源”的感嘆,顯得是多麼的無奈。水聲、游魚帶給他的歡快揮不走殘酷現實瀰漫在心潭上的陰霾,面對現實,作者定會感受到此時歡快的是它們,而自己什麼也沒有,才感受到這時周圍的竹樹“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於是便出現“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的結局。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5

讀完《小石潭記》後,我合上書,獨自一人坐在牀上,閉上了眼,不僅陷入了沉思。

柳宗元貶官失意後,十分的傷心,孤寂苦悶,在看到美麗的小石潭後,美好的心情如同曇花一現,在岸邊的竹樹林坐下後,隨即消失。看到這時,我認爲柳宗元非常的傻,爲什麼自己給自己找不舒服呢?難道是因爲當時封建社會人們的思想過於落後,在這裏我對自己如此評價柳宗元以及古人們而感到惶恐,因爲我只不過是一箇中學生而已,但我要寫出我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在小石潭記裏,我們看到柳宗元真的十分非常的傻,絲毫沒有唐宋八大家的氣勢。

如果現在能讓我和他說一句話的話,我一定會和他說丟掉遺憾,因爲生活還要繼續。雖然貶官會讓人十分的難受,但我們要想開了,因爲貶官後生活還要繼續,與其帶着孤寂苦悶去生活,還不如開心樂觀的面對它,所以說,丟掉遺憾,因爲生活還要繼續,不要回望遺憾變得止步不前。

有一次我在考試中因爲過於緊張,少寫了一個‘答’字,導致我失去了那寶貴的一分爲什麼說這是寶貴的一分呢,因爲我失去了這一分導致了我與年級第一名的寶座失之交臂。

這件事發生以後我就十分難過,同時這一分也成爲了我小學生涯的一大遺憾。但我現在想明白了這個道理,考完試後,雖然會變得十分難過,但是我們還要繼續生活,時間並不會因此止步不前,與其像這樣帶着傷心去面對新的學習內容,還不如高高興興的去學習。

人生總是會有遺憾,但生活終究要繼續,要想活得更精彩,就不要回望遺憾,止步不前,想想希望,遺憾就被希望取代。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6

我讀了這篇《小石潭記》,覺得這是一篇優秀的散文,是他所作“永州八記”中的一篇。永州,即今湖南零陵縣,地處湖南的邊境,和廣東相近,在那個時候是一個很荒僻的地方。作者因爲跟朝廷關係不好,所以被貶到永州。

而這篇的作者柳宗元正是在這種環境裏寫下了“永州八記”。本篇使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名爲“小石潭”的小潭。而且在小潭的周圍奇異清麗,具有充滿生機的景色,才使得他有這種追求曠達靜默的心境。我認爲這是一組連續性的描寫山水的散文,其中文章對潭中的游魚寥寥刻畫幾句,準確的寫出了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的清澈。

此外,本片文章中還寫出了潭中游魚的筆法及妙,作者卻一次沒有涉及到水,只是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寫出了水的透明魚的生動都各盡其妙。文章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幽深、寂靜的景色和氣氛。在這種境界裏,流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妻悲涼,這讓我們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和文人的痛苦心情,他在這短短的語句中表達了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我認爲他跟我們上次學的陶淵明的詩有很多相似度地方,就比如在當時的生活場景中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他們生活的時期就十分的差不多,一個是爲了避開亂世,另一個則是被朝廷貶到了永州。但是卻造就了不一樣風格的詩句,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的風潮,而柳宗元寫的詩要我感覺到了一種濃濃的悲傷情懷在裏面。

這篇小池譚記好像不僅僅是在寫景,而是在烘托出作者的一種情感吧。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7

柳宗元的孤獨,是千萬孤獨。

千年前,一位老翁坐於紛飛大雪之中,千山萬徑,人鳥絕跡,草木皆枯,天寒地凍,江面孤舟上的他,大雪落滿了蓑笠,給人留下了一個不屈而又孤寂的身影。

不知他是釣魚、釣雪、還是釣那冰冷刺骨的孤獨。

柳宗元被貶於荒涼之地,精神受到極大的打擊,身心都遭受着孤獨的侵蝕。他仍倔強地立於世間。

但他遇到了小石潭。

他探山訪水,流連於竹林的幽深,我似乎也與他一同欣賞着自然勝境。

清脆的水聲隱隱約約在身邊響起,欣喜悄悄地暫時地壓住了內心的悲涼,我隨着他,一睹小潭真容。一股清爽的氣息拂面而來,清澈冰涼的潭水倒映在我的眼中,整塊的石頭鋪在潭底,坻、嶼、堪、巖交錯分佈,露出水面,看得正入迷,一尾小魚從眼中閃過,那是一抹多麼明亮色彩啊!數百條魚就那麼靜靜地停在水底,忽然間又迅速遊開,讓人眼前一驚。

向小譚西南方向望去,蜿蜒的溪水流淌着、蔓延着。溪岸似犬牙般交錯不齊。像他坎坷不平的人生一般,溪水也被迫變得曲折,兩岸巨大的堅硬的岩石幾乎要阻斷它前進的方向,但它緩慢的堅毅的淌了過去,承載着痛苦與孤獨延續着,無人知曉它的終點究竟在何處。

他嘆了口氣,坐於潭邊,周圍安靜寥落,這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待久了,我竟也覺得心情悲傷起來,頓時覺得草木藤蔓冷冷清清,冰冷的潭水散發出的寒氣深入骨髓。怕是隻有細細咀嚼這孤獨才能與他產共鳴。淒涼幽深擊破了他的外殼,直逼他的內心,恐怕他自己都十分驚訝,自己早已麻木於青山綠水的心境竟又被孤獨佔據……

那身影與獨釣寒江雪的老翁一模一樣,只是脆弱了些,多愁善感了些。

如今回首,他仍立於大雪之中。陪伴着他的,是千萬孤獨。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8

不知有多少年,或許從它存在於這個世上的那天開始,就未曾有人發現過這被翠綠環合的小石潭。雖無人欣賞,卻依舊美麗,一直靜靜地呆在這裏。

永州十年,柳宗元遊歷山水來排解自己滿腔憤懣,並寫下心中的憂鬱:“自餘爲僇人,居是州,恆惴慄。”他就在這樣一個陌生的地方,帶着一個罪名,終日惶恐。不過他或許是幸運的吧。因爲在這裏,他遇上了許多美麗的景色,更是遇見了那和他命運相仿的小石潭。

竹林深處,被翠綠匿蔽着的地方有一汪潭水。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塊爲嶼,爲嵁,爲巖,還有許多整塊的石頭靜靜地躺在水底。周圍的蒼翠與潭中的湛藍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免讓人眼前一亮。

水中的魚兒也不知在這呆了多久,四周的一切本是那麼安靜,突如其來的一行人讓水中的魚兒覺得新奇,在水中快活地游來游去。被太陽斜射的水面上泛着粼粼白光,周圍石頭的影子也投射在水裏。

再向西南方向望去,泉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蛇一樣蜿蜒前行。遠處的水流若隱若現,看不到盡頭。在視力可見最遠處什麼也沒有,還是一片竹林和潭水。可那兒彷彿有什麼魔力,讓人忍不住盯着它看。看着這一條曲折蜿蜒的水路,彷彿看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和坎坷的從前。

他笑了笑,坐下了。看着眼前的美景,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不知爲何,突然覺得有些悲涼。是環境和天氣的因素呢?還是自身的緣故呢?眼前的景色已經不像起初那樣令人眼前一亮了,綠得讓人心生寒意的竹子和幽深的潭水似乎只剩一種淒涼的美。柳宗元起身,拂去身上的泥土,離去了。

他離去後,剩下的,就又是這孤寂的一汪潭了。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9

他從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聽到了似珮環碰撞般的水聲,心中爲之一樂,便“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水格外清涼,青蔥的樹木和翠綠的藤蔓,蒙蓋纏繞,搖曳牟連,參差不齊,隨風飄拂。潭中約有百來條魚游來游去,似乎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可以依傍的。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此時一切的美好景物都令寄情山水的他感到無比舒適,在那一瞬之間他甚至產生了一種錯覺,覺得這就應該是他生活的全部,要是一輩子都住在這多好啊。歷經嚴冬的他似乎感到了一點光,一點溫暖,一點希望。

可是,你甘心嗎?

剎那間,喜悅之情散盡,他像是被從溫室扔了到冰池中,寒冷穿進了他只的心裏,透進了他的骨子裏,一陣陣孤寂,一陣陣悲愁向他襲來。他突然感覺自己是那麼落莫,那麼無助,自己就像一把好把腐朽的木椅,渾身上下都在吱吱作響。他似乎又想起了自己起初參加革新時候那股“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勁,認爲一切都會便變好,可惜他想錯了。他的志向,他的理想,全被扔進了一臺叫做“現實”的巨大磨盤裏,被磨成粉、磨成渣,連同他的全部希望一起像廢品一般扔掉。在柳宗元的那個年代,理想,是最不值錢的。

他絕望了,一切的景物都幻滅破碎,如同他那顆殘破的心一般。名爲“希望”的荊棘之路使他渾身都在流血,但這條路卻彷彿永遠望不到盡頭。

於是,在他眼前,便只剩下了“其岸勢大牙差互”“”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他記下了這番景色,便匆匆離去了。

小石潭記讀後感600字10

它的作者柳宗元,因爲早年參與政治改革,風雲變幻,最終失敗,所以他被貶官至山西永州。但是他卻毫不退縮,仍然熱愛生活,以一顆欣賞的心,以一身欣賞的姿態去擁抱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眼前的一景一物。用優美的文字和濃厚的感情寫下了這篇《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這篇文章中並沒有用,許多的筆墨來描寫水的清麗。但是卻又在許多地方間接的提示道,讓人感受到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尚情趣。“水中的魚可能有幾百頭吧,他們都像是在空中有着一樣,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這一句話雖然沒有寫水有多清澈,但是卻告訴我們,水清澈得連魚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就連水底下的水草也可以映照得熠熠乾淨

初讀這篇文章還有一個疑問,作者在倒數第二段寫出四周竹樹環合,寂寥無人,爲何又在最後一段專門再點明同遊的還有很多人?這豈不是互相矛盾了。再讀一篇,我似乎懂了作者的意思,作者寫得很巧妙。在這種淒涼的景色中,我忘卻了其他人的存在,從而來突出自己寂廖的心情。

這樣美麗的景色,開始令作者忘記了被貶的淒涼,隨着景緻的深入,小石潭的寂寞、悽清、幽涼令作者觸景生情,抒發了被貶後失意的情感。所以,《小石潭記》中“悽神入骨、悄愴幽邃”的不勝涼意,正顯示着一顆還是熱的、充滿期望和希冀的赤子的心,請不要隨便用一些“無奈”“脆弱”類似的詞語,量低了這位有志仕者心的溫度。

從這段閱讀經歷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在讀書過程中,要敢於疑問,再認真思考,不管後來解決了這個問題沒,你都收穫了一個思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