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3篇)

學識都 人氣:2.48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範文2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讀後感範文2000字(精選3篇)

論語讀後感2000字1

《論語》是一部年代久遠、體量博大、內涵豐富、道理深奧、文字怪僻的古代經典。在此書問世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重讀這本驚世之作,是很有必要的。在社會發展進步,人類文明顛離重流的今天,在全社會倡導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全民素質的今天,用孔子的思想去引導自己的思想、指導自身的行爲應該是很有必要的。

在細讀和品味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先生的《論語》之後,感觸頗深!先就其書而言,“論語”的“論”字讀“倫”音,“倫”字的解釋有三種:第一種是“輩、類”;第二種是“條理、次序”;第三種是“人倫”。單單從字面上來理解,這其中深含的寓意已經很深刻了,體現出了一種最基礎、最根本、最源頭、最本質的“倫”字。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發展規律,所以人應該講究一個“倫”字,即倫理道德。

再者,就孔子其人來探究,他被後人尊稱爲一代聖賢和萬事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十大歷史名人,是世界文明史上的最偉大的文化巨匠。他的思想學說,爲中國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產生着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生平坎坷,三歲喪父,家境貧寒,他的成長與母親顏氏的辛勤培育是分不開的。他11歲跟隨魯太師學習周禮,19歲已經掌握了被總稱爲“六藝”的禮、樂、射、御、書、數,並逐步形成了以“仁義”爲核心,以“中庸”爲準繩的倫理哲學,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理想的儒家學說。孔子的人生觀是聽天由命,積極投身於社會現實,重實踐,重人倫、重內省;孔子的思想教育是普及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啓發疏導;孔子的經濟思想是以得民安民爲出發點,主張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的軍事思想是反對擅滅人國、擅滅人祀的戰爭征伐。

本書中,孔子重點闡述了關於學問、爲政、禮樂等方面應該遵循的道理。在關於“學”的問題上,他認爲學固然有學書本的一面,但是更重要的應該是學做人、學禮樂、學從政、學生活等,他不主張死啃書本,更多的喜歡社會生活實踐。在從“政”的思想核心上,他主張“以德治國”,他認爲孝敬信勇是爲政之德,聖賢君子纔是爲政之人。同時他論述了禮樂之事的得與失,指出了禮樂對於爲政的重要性。

本書用經典的語言高度概括,深刻透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欲做事先做人”也許應該是我們涉世之初作爲人所必須清楚的最基本的處世之道。做人?應該怎樣去做人,做個怎樣的人?做事?做什麼事,應該怎樣去做事?應該是我們永遠追尋和追求的完美人生和理想境界。“思想的高度決定行爲的高度”,有什麼樣的思想就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爲,相反,什麼樣的行爲也同樣會折射出你最本質的思想。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今天,複雜多變的社會形勢給人的思想造成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在這種環境的發展與不斷的變化之中,在很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保持思想的穩定,形成定性和純潔性,發展相對的平衡性,給思想的淨化找一個支點,應該是每個人應該深思的問題。我想用孔子的思想和他所闡述的哲理、倡導的觀念去工作、學習和生活,並用以爲人處世之道,應該是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和個人成長的。

在讀了論語之後,在深刻體會了很多的道理之後,我想就如何提升領導力,我想從簡單的做人和做事談談自己的體會。

首先,應以做人爲本。不管你從事什麼工作,在哪個工作崗位,人的品格永遠是第一位的,以自身品格形成的人格魅力應該是無形的領導力。只有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纔會產生相應的領導效應。領導在很多場合是受人矚目的。換句通俗的話說,你的身上聚集了很多羣衆的眼光,大家在看着你,看你是怎麼做的人,怎樣做的事?如果你是一面好的鏡子,就會產生相應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繼而會產生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就會鞏固你的.領導力。所以,第一點就是要率先垂範,做羣衆的鏡子,給羣衆樹立榜樣

第二點就是在工作中,在做事的過程中,工作的方法,和對待羣衆的工作態度,也就是與工作夥伴(可以是上級領導、同事、或者是下屬)相處的環境所產生的工作氛圍是怎樣的?這種工作氛圍應該是用領導力來打造的,和諧的團隊是體現領導力的具體表現。所以,我們倡導快樂工作,工作的快樂應該是源於和諧的。如何來營造和諧,那就需要用孔子的思想,用論語中所闡述的很多潛而易見的道理,蘊涵的深刻哲理來處事。處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人際關係,處理好工作過程中發生的大小事情。

論語讀後感2000字2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爲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爲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爲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羣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爲政,爲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裏講了什麼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爲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爲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爲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着豐富的養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爲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爲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我想對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有所啓發。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衆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爲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後,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論語讀後感2000字3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麼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有關修身(內聖)、治國(外王)的思想流連於語錄的字裏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着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燃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而使我們困窘地活着。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解讀《論語》。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爲大衆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於《論語》的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爲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人們對父母的付出視之爲必然,孝道在逐漸褪色。對現在的人們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爲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爲;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爲人子女,做讓父母爲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爲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就是這些。所以爲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纔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爲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也。”所謂的仁,是說其從心底裏欣然地去愛別人;他喜歡別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歡別人有災禍;這是從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報的情感。所以說:“那上面的與人相互親愛有所作爲而不有心於作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也就是我對孔子的仁愛之道尤爲觸動,孔子曾經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我想要仁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愛充滿了。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備,便是修身的理想結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務。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說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謹信”、“仁愛”,然後“學文”,這就明白告訴我們,應以修德爲先。論語中,修德之道無處不在。“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人之“五德”。至於修智,《論語》不僅指明瞭學習知識“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爲學之道和“舉一隅”而“三隅反”的學習方法。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捨的治學態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爲“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與做人,“做人”乃“治學”之本,德才兼備方能至於至善。“知之爲不知,不知爲不知”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虛浮而學,德才具不兼備。

在現在社會中,孝道、仁愛、修身和治學,每每被人忽視,聖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爲學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