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000字(通用6篇)

學識都 人氣:4.81K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000字(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000字(通用6篇)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000字1

趁着假期,讀了孫瑞雪老師的《愛和自由》一書。

一直聽說:"孩子就像是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了什麼,他就會顯現什麼。"但當我打開書的第一章節時,卻看到:"胎兒在母體中形成的那一瞬間,他內在就有一樣東西,那東西將在孩子一出生就指導孩子如何發展,指導孩子去抓什麼、摸什麼……"這兩種觀念是相沖突還是相依存?帶着許多的疑問我開始了這次閱讀。

作爲一名教師,我對書中的一些觀點頗爲贊同,同時也受到了一定的啓發。

在校園裏,有很多老師喜歡乖巧不鬧的孩子,最好那個孩子是坐那兒不動,不打擾你工作的。可是,書中指出:一個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兒不動的,這是一個老人的狀態。一個是剛剛升起的太陽,一個是將要落下的太陽,兩種對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一個生命剛剛開始,而另一個生命則快走到盡頭。

因此,你不能要求孩子像老人一樣的狀態。孩子出生後有一個自然法則,就是不斷地、不停止地發展生命,孩子沒有一秒鐘會放棄這種發展,所以活動中的孩子是最正常的孩子。

對於中國一窩蜂的加強孩子素質教育問題,從書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期學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發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認知能力、認知技巧,這纔是最重要的。對孩子來說,掌握知識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人生命中的頭六年如同黃金一般的貴重。很多家長把孩子掌握某種技能作爲智力發展的標準,實際上技能不重要。六歲以前孩子根本就不用學習任何一門技能,他所要學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蒙特梭利說:人必須是自己的主人。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只能做孩子精神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生了一個兒子,他準備把兒子培養成天才。在兒子三四歲的時候,這個孩子已經會幾國的語言,6歲的時候,考人中學,10歲上了哈佛大學,16歲攻讀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心理學家每一分鐘都讓他的孩子不斷地"吸收、吸收"。18歲時,孩子成爲英國倫敦一家商店的售貨員。可是他什麼都不幹,他拒絕任何"知識性的活動",他覺得做一名售貨員特別高興,"滿腹經綸"對他沒有用,事實上"知識"使他非常痛苦。

我想如果人只有一個大腦而沒有感官,讓大腦爲這個世界服務,使它成爲工具,我們的痛苦可能會少很多,但我們還有感覺、心理、精神和心靈,我們必須尋找到我們自己,纔不會痛苦。

人的發展、人的精神必須從感覺中發展並由感覺伴隨着。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愛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斷地學習。如果因爲愛孩子而毀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讓人痛苦了嗎?我從《愛和自由》學到的:該怎麼愛我的孩子!我纔有資格和權利對孩子說:"媽媽愛你!"

當今的許多家長,對孩子關愛倍至,願意爲照顧好孩子而放棄一切,但是她們只注重的是幫助孩子做什麼?指導孩子該怎樣做?有時外出看到許多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帶着寶貝在戶外玩,你往往聽的最多的是:寶寶,不能碰這個,這個危險;寶寶,不能去那邊,那邊危險;寶寶,不要摸這個,這個太髒了……孩子就像是個小木偶,被指揮的暈頭轉向,當他稍有不從,就有會聽到大人說:"這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有的就像書中所說,大人們甚至因爲孩子某些事做不好,就認爲孩子很笨。

在這本書中,孫瑞雪老師通過大量的實例來論述自己的觀點:只有給孩子充分的愛、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孩子按照自己的內心發展成專注、寬容、堅強的、完整的人。

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的成長過程,而不是一個智力的成長過程,智力成長是附着在心理成長之上的。我覺得真正的愛,應該是無私的,包容的,而愛的前提就是這個孩子必須擁有了自由,這個自由是心靈、行動、空間和時間各個方面的自由。我們應該尊重他,給他自由的權利,讓孩子真正的成爲自己的主人。

作爲母親,我錯過了孩子許多寶貴的東西,作爲教師,我不想再錯過學生們寶貴的成長足跡了。我希望《愛與自由》能夠給我更多的幫助。

我相信只要多加引導和體恤,學會信任,在此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必定會快樂、堅強、充滿創造力和勇氣。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000字2

上週買了這本書,說看了後給博友一個交待,現在看來當時是給自己出了個難題。從書中確實收穫不少啓發,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但也混亂了我的育兒觀,不知道是否應該採納它的觀點,不知道如何實踐它的理論,很是矛盾。我已經感覺到,你要選擇並執行他的理論是需要智慧、勇氣和毅力的。

這是一本理論多於操作技巧的書。作者是一位蒙氏幼兒園的園長,曾經作過大量關於蒙氏育兒的演講,後將演講稿系統整理成此書。書中主要宣講蒙氏育兒理論,一些具體事例也僅是作爲論據,數量並不多。雖然很好的解釋了諸如孩子重複簡單行爲的原因、不順從的原因、背唐詩對智力的作用等,但整體來說偏重於理論。如果說這本書是個引子的話,後續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東西纔是正文,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啊。正如此書對一些蒙氏育兒原則的看法所說的,將這些原則熟記於心也是不頂用的,即使受過三年正式蒙氏育兒培訓的老師實際操作起來也不一定到位。

這是一本徹底顛覆傳統育兒觀的書。自己還是孤陋寡聞,以前聽說過蒙氏育兒,但從沒有專門瞭解過,以爲也是親子教育、鼓勵教育、使用新穎教具之類,看了之後才發現是一套系統理論,並且是顛覆性的。朋友的孩子也有上蒙氏幼兒園的,前天專門問了一下,朋友對此也不清楚,看來是僞蒙氏班,因爲書中說這絕對需要家長全力配合的。先摘錄歸納幾點蒙氏理論(大意,書不在手邊):

1、現在正常的大人已很少見,正常的孩子就更少見了,正常的孩子應該是沉靜而安詳的。

2、正常的孩子是有個性的,平常所認爲的調皮淘氣就有個性就聰明是完全錯誤的,有個性應該是具有想象力、有創造性的思想。

3、孩子不是大人教出來的,是孩子按照自己的“精神密碼”自行發展的,大人只不過是這個過程中的觀察者、提醒者和環境(氛圍)保護者。

4、孩子的“精神密碼”只有自己才能掌握,通過一個個不同的“敏感期”去探索掌握事物的規律並遵循它,大人的說教、約束、強加的是非判斷是一種干擾,甚至可能中斷孩子某一方面的發展。

5、通常大人對孩子的愛主要反映在物質方面,並自覺不自覺地以大人的方便來開展教育(如不讓孩子自己吃飯,怕摔東西,覺得孩子懶不願抱等),應該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因愛而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最大限度滿足孩子的需要,不受干擾地發展。

6、通常所認爲孩子喜歡編故事(不是指說謊,就是指編故事)是有想象力的表現,實際上恰恰是有問題,原因是孩子某些方面需求未被滿足,發展擾中斷,只能沉浸在編故事中,實際獨立能力較差……我這只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你所想不到理論還有更多。我現在猶豫不決的狀態,對照蒙氏理論,屬於兒時沒有發展好,對事物把握性差,判斷不夠果斷,是不正常成人。把孩子培養成正常人,處在不正常人的包圍之中,也夠玄的啊,呵呵。

這是一本實踐它需付出巨大努力的書。雖然目前這本書我不能完全接受,但我認爲它有一套能自圓其說的理論,能給人不少啓迪,還是一本不錯的書,至少解釋了我許多疑惑,如孩子爲什麼重複簡單動作、爲什麼不願走路非讓大人抱、爲什麼突然會應用很久以前提到的概念、爲什麼會不專注等等,而且讓我探究到孩子的一些心理,豐富了認識孩子的角度。研讀中,我將書中一些觀點和事例念給室友聽(不過他還沒孩子),他基本上不贊成或覺得難以實施。我認爲實施蒙氏理論需要解決好幾個問題,一是如何讓全家人認可並積極配合,再是如何減少社會環境的干擾,三是如何認識並克服自己不適當的習慣性意識和行爲,四是如何認識自由和溺愛、放縱的關係和把握尺度。最關鍵的是要找一些蒙氏教育技巧,這本書只有理論啊!比如,作者的幼兒園規定干擾其他孩子工作(她們把操作教具稱爲工作)的行爲必須嚴格禁止。老師們是如何“嚴格”呢,比如一個孩子干擾另一個孩子工作,老師就對這個孩子客氣地說我們去玩別的吧,呵呵。給孩子以自由同時,大人並沒有得到自由,而是責任和任務更大了。你要儘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要作爲一個細緻的觀察者,要掌握何時給予提示而不是干擾,要知道如何保護孩子發展的環境,要不怕孩子帶來的麻煩,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抵禦自己的虛榮心,要坦然面對聰明孩子好孩子的普遍標準對孩子的不利評價,要耐心等待孩子成就的出現(沒有背唐詩那樣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至少到孩子6歲……總之,你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大包大攬時更多。

有這麼大困難嗎,如果真正按此書的理論實施,我想是這樣的。所以,我打算先搞個拿來主義,選取儘可能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儘可能給孩子自己動手的自由等,並再找一些蒙氏育兒技巧的書,提高實際操作性,逐漸豐富,逐步實施吧。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000字3

這是第一本讓我這麼靠近兒童的書,它讓我看到了關於兒童內心世界的種種,從書中的每個事例中都能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們的生命狀態,能看到在愛和自由這個環境中成長的兒童的專注和認真,能看到在成人們以“愛”的名義壓制下的兒童的痛苦和無助,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看見過但卻真實存在的兒童心理。

從書中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我們真正愛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務者,沒有毀滅,沒有必須,讓孩子自己的想法、語言、動作得到釋放,這些行爲無關對錯,是孩子們與生俱來的表達方式。我們只需要保護這些純粹的天分,而非去幹涉兒童的本性。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都已然蛻變成了一個獨立的.整體,有自己的靈魂,自己的思想動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們愛他們,愛的是當下的他們,而不是把我們思想裏所認爲的“爲孩子好”強加給他們。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讓兒童的天分在我們的強制過程中喪失殆盡。每個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謂的道德理論對錯與孩子本身並沒什麼關係,但成人卻時常拿着自己的經驗去幹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沒有人想着讓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們大概都不覺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創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獨立的人。

不過只說要給孩子愛和自由很簡單,要做到確實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畢竟都是在中國式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我們大都被傳統的教育文化所侷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讓我們大多時候沒辦法真正做到給孩子愛,我們大都以爲管教孩子那就是愛,強制孩子學各種知識那就是愛,甚至打罵都變爲愛的表達……沒有誰去在意孩子的內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強壓管制的方式去對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認爲他們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是該說教他們纔會變的更好,看這本書我邊讀邊內疚我給他們帶來的傷害,現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個歉,我願此刻開始用我滿滿的愛和溫暖補償他們!

也有很多家長打着愛的名義讓孩子學習好一點,學的多一點,是爲孩子好嗎?還是滿足成人的虛榮心呢?在外人面前說:看啊,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麼多知識,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嗎?如果孩子成績差一點,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長就開始唸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麼就那麼優秀……我從小就有一個對手,而且是我永遠也比不上的對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實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別人做得好,他可以沒那麼棒!孩子並沒什麼錯,他就是他自己。

給孩子足夠多的自由,才能讓孩子最大限度的瞭解一切事物的規律,孩子纔有機會深入的去認知,這就是充分發展潛能的自由!當然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規則的基礎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裏:紀律必須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的。因爲是自己的主人,當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時候,當你自動遵循某種生活準則的時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這種自我控制能力稱之爲紀律。但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紀律,就是聽爸媽或者老師的話,很乖很安靜地坐在那裏。其實兒童是非常願意遵守規則的,他們常常在遊戲中自發的約定一些規則並且很好的遵守它,但這些規則都必須是和兒童的內在發展和諧的,是兒童在生活中、在與同伴遊戲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兒的內在需求沒有衝突的。對待孩子最好的態度就是讓孩子按照自然的狀態去發展,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理解,讓孩子能在自由中發現規則,他們會自然的把規則帶進自己的生活裏,在自然中與生活和平相處。這時候規則對孩子來說大概不是一個約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來的平等基礎。

曾經在微博中看到過一個故事,在一所幼兒園裏,老師在和孩子玩扔球的遊戲,老師扔了一個球給孩子,孩子沒接住,這時老師說:“笨死了,連個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給老師,結果,老師也沒接住。於是老師就說:“笨死了,連個球都不會扔!”這個故事一直記在我心裏,看過之後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裏的那個孩子。我不知道該怎麼樣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種壓制的孩子,在這個環境裏,孩子有什麼錯?愛、自由、規則、平等,在這裏孩子什麼都沒有,長大後讓他怎麼做一個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快樂的成長。

我們要真正的學會愛,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設和期待。沒有你的預料,事情按照它的發展軌道去發展,不要在孩子還沒摔倒的時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個安全區域去,並吵罵他不讓他去危險的地方玩。所以我們需要不斷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內在想法,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愛,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健全的成長。愛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寬容和理解。

作爲一名剛剛踏進幼教領域的工作者,遇見這本書對我來說無疑是一個特大的幸運,它讓我得到的不僅是固有觀念的轉化,更多的是讓學會了該如何去愛。愛你如是,非我所願。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000字4

走上愛如是二樓就是手工區,我一眼看到一位寶貝正用幾張白紙在製作小書冊!她的工作狀態是那樣的平穩,不因我的出現有任何變化,看着她,有種寧靜的感覺從心底升起,是的,她的投入讓我覺得寧靜。而給我衝擊的是她正在製作的小冊子。她是怎麼想到的呢?這個想法一直一直在我腦海徘徊。後來瞭解到這真的是寶貝們自己的想法,我又一次感嘆了。雖說寶貝製作過程中各種動作還不能算是靈活,但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的清晰,摺紙、拉膠帶、黏上膠帶,最後,給“書”添上內容,給“書”取個名字……我還在想,她是怎麼做到的呢!給孩子資源選擇上的自由,可以使孩子在無限的空間中暢想並實踐,這是寶貝們能付諸行動的第一要點。足夠的資源,自由的選擇。直到現在,每次看到寶貝們做手工書,我的心都還有着深深的觸動,他們在使用膠水或膠帶時從不是很連貫到一氣呵成,他們的“書”從各路縱橫到有點書的樣子,從空白到每頁都添上了圖畫,每一個步驟都連接着他們動作及智力的發展,而這些發展,因爲有着行動的自由,是會多麼深刻的印在他們的身體上,我又如何能知!

每天,寶貝們最喜歡在手工區流連,早上,中午,傍晚,無時無刻不見孩子們的身影,在這裏,給我的另一個巨大的衝擊是寶貝們的繪畫。一節傳統的美術課會從塗色、添畫、着色、佈局等各個方面來向孩子講解如何作畫,當孩子們拿起畫筆便被要求開始畫直線、遠、曲線等,如此深的概念,如何跟一個三歲的寶貝清晰的講解畫圓呢?他們的手部動作發展可能纔剛發展到能拿穩一支筆而已!沒有的自由的環境,孩子們不能想畫就畫,更不可能想畫什麼就畫什麼。看到愛如是寶貝們的畫作,我真的無比的感慨,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在自由中寶貝們的各種發展成果,什麼着色,什麼色彩,什麼佈局,我覺得都應該由寶貝們來教我們纔是!看寶貝們畫畫也讓我更加深刻的瞭解了個體發展的差異性,每個寶貝的發展都是有所不同的,如果我們使用同一的標準去衡量寶貝們的發展進度,那隻會讓更多的寶貝受到傷害。每一個孩子,在每一個不同的年齡階段,喜歡做的,會做的,能做的都是不一樣的。孩子繪畫過程的發展從隨意畫線段開始,再是畫曲線,再是閉合曲線,然後纔會慢慢的開始有形象出現。但太多傳統的東西要求我們的孩子們在還未能達到某個層面便要去學習,這使得寶貝們原本所有的無限想象力被固定思維化了,本應該有的我們意想不到的發展被禁錮了。由此我發現給孩子全然的愛和全部的自由,由着孩子順從他內在的發展規律去發展,尊重並守望着他們成長的每一個印跡,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情。

接下來我想分享的是寶貝們對教具操作所帶給我的感觸。曾經一年的蒙氏助教工作也讓我有很多的固定思維。曾經,未經過示範的工作,孩子是不可以隨意動的。因爲怕孩子以遊戲的態度對待教具而影響他真正能操作此教具時的操作態度,也因爲害怕孩子能力不足時所造成了混亂(包括不能自己取放教具,不能有序操作等)。在我瞭解後知道,愛如是教室裏的所有教具寶貝們都是可以操作的。自由便顯現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操作自由,可以讓孩子感受到這整個環境所帶給他的自由,他是自由的,他內心便多了一份安全感,他便能更深的融入這個環境之中。而在操作教具的時候,他能從中得到什麼,我們誰也無法預知。只要寶貝們不是在遊戲,一切都是被允許的。正是這份允許,使得孩子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話語去做一份他想做的工作,又因爲是他自己的選擇,所以他便更容易有探索的意思,當他不停的去探索時,專注便產生了,當寶貝專注於工作時,便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與獲得成就感。

曾有的工作經驗是老師每天都在計劃着引導孩子做哪些工作,想着哪些工作時這個孩子年齡發展階段所需的,也會根據對孩子發展的觀察不停的計劃着,但是,卻總不見孩子們真正的投入工作之中。每天的工作時間裏,真正全然投入工作的總是很極少數的孩子,更多的孩子是迷茫的,雖然我們也說給孩子自由,但這裏的自由更像是在孩子身上拉了一根線,在這根線的範圍之內你可以是自由的,但是,如果想到超過這根線的地方去,那是不被允許的。孩子的身和心都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在不能真正自由的所謂自由之中,孩子們很茫然,他們不知道自己爲什麼一定要去工作,不願意去看到並體驗眼前的工作,他們開始討厭工作,開始厭惡,直到遇到他們想要做的那個,但是,又由於各方面可能出現的干擾,孩子的工作總不能完善的做完,使得他們無法在工作中獲取任何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其實連真正的喜歡工作都是很困難的。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000字5

《愛和自由》一書便很好地詮釋了爲人父母如何把握好愛與自由的尺度,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事真正的教育,這本書將引領我們去發現真實的孩子。

成爲最好的自己

泰戈爾說“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着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愛和自由》一書便很好的詮釋了爲人父母如何把握好愛與自由的尺度,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愛,什麼是真正的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專家孫瑞雪,通過自身的實踐事例,將蒙氏理論描述的通俗易懂。這本書將引領我們去發現真實的兒童,靜心讀完,我們不僅要驚歎:原來兒童可以這樣解讀。

愛就是給予尊重

火車在軌道上行駛,這是成人的規則,當孩子用玩具火車進行其他玩法的時候,爸爸會說:“不對,火車應該在軌道上走。”試問你能知道兒童的內心嗎?在孩子心裏這可能是一個與火車無關的探索,也可能孩子是在複習或延續他的昨天。讓孩子成爲自己,父母應該去尊重孩子成長的軌跡,而不是把成人想當然的結論,強加給孩子。就像《那隻深藍色的鳥是我爸爸》中的爸爸一次次的飛行演示中,孩子終於按着自己的步伐明白了那道數學題一樣。

反思成爲父母的路:孩子很小的時候,你總是很用心的去教孩子認識顏色、物品的名稱、不厭其煩的和他練習走路,數1、2、3、4、5。或許連你都不知道什麼時候,或許是3歲,4歲,5歲還是孩子的孩子,在你心中已經不是孩子,彷彿他們應該會這,應該會那,把你認爲的應該變成了孩子的應該,於是我們對於他們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少了當初的耐心,多了更多無謂的懊惱。

別人的孩子都會,爲什麼三八24,我的孩子總是出錯,總想從一些專家的理論經驗中找到教育孩子的真經,但是卻忘了獨屬於你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成長的過程、速度、方式、對某一問題的認知不盡相同,所謂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的愛,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一無二的獨特性,孩子不同,你陪伴成長的軌跡當然就不同。

愛就是給他自由

“小心被燙着”“風大,把帽子戴上”“看着點,別碰頭”類似這樣的話是不是在你和孩子相處中層出不窮的飄出。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會不屈不撓維護自己的意志和看法。因爲孩子弱小,沒有自衛能力,大人的包攬本性就在孩子面前表露無遺。對待孩子的想法和“指導”總是很隨意。在“愛”的名義下,把孩子辨別能力,自衛能力和自理能力統統剝奪。

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的“下樓梯事件”,孩子從剛開始下樓梯,大人就一直不敢放開孩子的手,孩子自始至終都知道怎樣下樓梯,從未想過自己要看臺階,要踩穩。一個趔趄,大人手一緊,沒摔倒,以後便更是呵護備至。許多孩子像這樣在呵護下長大,變得不知天高地厚,失敗後就是對父母的埋怨,沒有給予及時的幫助。父母呵護備至的愛剝脫了孩子成長的自由。

愛就是流動成長

父母、教師、學校……這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環境的構成。怎樣給孩子創造一個可以自由獨立成長的環境呢?書中告訴我們“環境必須是有生命的,作爲老師需要追求自我成長,如果始終一成不變的話,就不能給兒童創造一個有生命的環境。”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我們父母,如果一個成人的生命狀態是僵化不變的,那麼所營造出的家庭環境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而不斷變化成長中的孩子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成長必然會受到制約。當你的孩子進入幼兒園時,你是否已經成長變化爲一名幼兒園孩子的家長;當孩子踏入小學的大門,你是否準備好成爲一名學生家長……

當你抱怨上了學還要家長這麼操心時,是否是你拒絕自我的成長變化,而你的停滯不前,所創造的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必然同孩子的前進節奏不一致,也就限制了孩子自由。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成人的生命狀態是開放的、流動的,那將能感知到兒童生命的流動和成長,並協助兒童的成長。”給孩子自由,成人的變化成長就是最重要的環境創設。

心理學家常說“你這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爲你自己。”如果你想讓孩子成爲他自己,你就必須給他一樣東西,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給他,他才能成爲自己。如果孩子要創造自己,他必須生活在愛與自由中,他必須擁有時間、空間,必須擁有愛的照顧,這樣他才擁有創造自己的機會。我們一生能夠給與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也讓我們做一名睿智的父母,給孩子真正的愛與自由,讓他們成爲最好的自己。

《愛和自由》的讀後感2000字6

這不僅僅是一本給父母看的書。這也是一本給所有成年人看的書。它通過揭示兒童成長的祕密,幫助我們真正瞭解孩子,也真正瞭解自己。你會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成長過程曾有過怎樣的問題,這些問題又如何以隱祕而強大的力量影響着你的人生,儘管它們可能早就淹沒在你記憶深處甚至已被遺忘,但它們仍在不知不覺中決定你的人生方向,就像水面下的冰山,即使肉眼看不到,卻決定着整座冰山的走勢。

單就兒童教育方面來看,它完全顛覆了大多數中國人的育兒觀念,震撼力之強彷彿一條90噸的巨鯨從父母們面前遊過,讓任何一個有責任感的父母都無法忽視它的存在。

作爲一個母親,早在女兒出生前我就閱讀了市面上大部分育兒書籍,平心而論,這些書都各有出色之處。然而,只有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才被深深地觸動,像一個習慣了黑暗的盲人第一次看到光明。心中充滿狂喜的同時,亦有隱隱的幾乎不可察覺的憂慮。有時,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我怕單憑我一人之力無法承擔被揭開的真相。

然而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父母接受並親身實施了這先進的教育理念。如果說其他的育兒書是教育之樹的一段樹幹或一枝一葉,這本書則是樹的整個根系,它探索的是人類心靈的最高領域——幸福。

本書作者孫瑞雪女士是中國第一個蒙特梭利(注)幼兒園的創辦者,本書正是她結合了蒙特梭利理論和中國實踐的成果。蒙特梭利理論在創建至今半個多世紀裏早已被全世界的無數實踐者證明了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然而中國卻是在近幾年纔剛剛開始普及蒙特梭利的教育成果。孫瑞雪女士和她的學生們勇敢地做了在幼兒教育領域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積累了大量的寶貴資料,成功地邁出蒙特梭利中國化的第一步。

正如書名所寫,本書致力於詮釋兒童成長中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愛和自由,書中用精闢的理論和大量實例深入說明了什麼是愛,什麼是自由,糾正了成人對於愛和自由的一些錯誤理解。而愛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對中國人來說史無前例的高度,凡是我們對孩子有所期待的,無論是紀律、獨立、智慧、道德,一切都取決於我們給他們怎樣的愛和自由。

成人可能覺得愛是簡單的,只要發自內心就可以。但這只是我們主觀的誤區,美國心理學家弗羅姆說,“愛同我們掌握其他藝術一樣,它是需要學習才能掌握的。”不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和精神建構過程,就無法給予孩子他們需要的愛。

中國有句俗話,“打是親,罵是愛”。認爲打罵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體現父母的愛。然而作者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一個經常受到訓斥或打罵的孩子,在心智發展上同正常孩子有極大的差別,壓力和恐懼使他們對外在事物過於敏感,過分強化對某一事物的感覺,影響到內在心智的發展。其中一些孩子乍看起來反應很快,甚至可能常有人誇他們聰明。然而真實情況是他們並沒有屬於自己的思維,他們看似敏捷的反應並沒經過他們自己的思維,而是大人不斷強加給他某種刺激形成的簡單條件反射,就好像生物學家做的“一吹哨子,狗就吃飯”試驗一樣。

這種表面看上去聰明的孩子其實根本沒有創造力,他們調動全部身心用來學會的只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生存條件。這一弊病往往在他們長大後才暴露出來,到那時成人可能會說,“好聰明的孩子,就是不好好學習。”然而這並不是孩子的錯,他們的思維被人爲割斷後,注意力和意志力早已無法再集中到學習或任何一件需要持續努力的事情上。

對愛的另一個錯誤理解與打罵正好形成截然相反卻殊途同歸的兩極。那就是過分“呵護”,它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在這種“呵護”下,父母總是怕孩子弄髒或遇到危險,爲了父母本身的便利,他們不準孩子自己動手吃飯、穿衣、打滾或拿任何易碎的物品,他們的嘴巴永遠在喋喋不休“不行”二字。被剝奪了自己成長的經驗後,孩子們最終要麼變得不知天高地厚,自己瞎闖,不懂得保護自己;要麼變得懶惰和膽小,不具備獨立的人格。到了此時,成人們又開始指責孩子的這些缺點,卻不知這正是他們自己種下的惡果。

請記住這樣一句話:“兒童必須通過生活自立而獲得身體上的獨立,必須通過自由的選擇而獲得意志上的獨立,必須通過不受干擾的工作而獲得思想上的獨立。”

這本書我已讀了三年,每一次閱讀都讓我有一些新的發現。我感謝它,因爲沒有它,我和我的女兒可能仍在矇昧的黑暗中掙扎。

假如你不願自己或孩子永遠被禁錮在簡單狹小粗陋的世界裏;假如你希望自己或孩子的未來能夠不爲外界所惑,體會發自內心的幸福,你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每個成年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