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9.08K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老子》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老子》讀後感2000字(通用5篇)

《老子》讀後感2000字1

讀《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個無慾,無求,無我的自然空靈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靜裏蘊含無限玄機。或許,沒有讀《老子》之前,我對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歷史課本上——“無爲而治,消極避世”。

在花費了頗長時間研讀之後,掩卷之餘,不免爲自己先前那狹隘片面的膚淺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偉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瀾不驚,但體察其深處,卻讓人感受到一種隱幽的憂鬱和痛苦之情。讀罷此書,我能深深地、切實地感受老子也是熱愛人世,關心人世的。與孔子採取的積極入仕以推行仁義不同,老子另闢蹊徑,探究人與自然,人與道法,人與天地的內在關聯,極力使人道符合於天道自然無爲的客觀規律來求得自己的理想社會。唉!可惜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樣,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聖人所重視。那怎麼辦呢?孔子選擇了著書立說,論詩書,授弟子;而飄逸的老子,沒有了俗世的羈絆,選擇了更富歷史傳奇性的方式——夕陽古道,羸弱青牛,函谷關口,飄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裏,“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好比人的舌頭和人的牙齒——當你老了的時候,堅硬的牙齒都掉光了,而柔軟的舌頭卻依然存在。“柔能克剛”,這個現實的規律被老子三言兩語揭示出來。又及五十八章裏,“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災禍啊,幸福緊靠在它旁邊;幸福啊,災禍正在裏面躲藏),這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裏提到的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闡釋,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災禍”,在特定的時空,特定的環境,卻能相互地轉換,或者說和諧地共處。行文至此,讓我想到了“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禍耶?老子是浪漫的。除卻對現實的討論,《老子》裏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裏對“道”的描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母”(有一物體,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產生。它寂靜而無聲,空虛而無形!是唯一的存在,永遠不會變更。它循環運行,永無止怠,可以作爲天地的命根)。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浪漫的民族,民族性的浪漫則可以體現在文學上,而老子的道家哲學恰恰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從“道”的解釋,開始,浪漫延續在《老子》的字裏行間,延續在屈平的《離騷》、《天問》,延續在太白的“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老子又是孤獨的。老子希望天子能循天道,修玄德,不要過分追求盈滿。

他認爲虛靜而不盈滿的君主纔能有所作爲,功用才永不衰竭。他還主張人們都效法那澤被萬物卻“不爭”的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且,君主還要做到“不爭”,即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爲“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不爭,還體現在不以武力、兵強而爭於天下,故而底層的勞動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過上太平的日子。老子完全是出於一種古代的人道主義,從體恤勞動人民的角度出發。然而,老子的主張、理想已經不可能爲當時的社會現實所認同、容納。試想,在那一個打着“尊王攘夷”幌子的春秋時期,“家天下”名存實亡,禮崩而樂壞,兼併土地,掠奪財產纔是各諸侯熱衷乾的事,哪個朝廷還會聽得見一個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話呢?回到氏族社會?無爲?開什麼玩笑!可以想象,道不行的老聃是悽愴的、隱憂而痛苦的!所以,就有了函谷關口,老聃的青牛孤獨的身影。

雖然,老子的抱負在那個社會鉅變的歷史時期不得實施,但《老子》裏很多修身的經驗我們卻可以借鑑。比如我們應當像天地那樣自然地、無所偏私地普愛萬物;比如不要有心的追求作爲,有心便會“妄作”;又如,爲人處世,我們應當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雖然我們不能像聖人那樣“被褐懷玉”,“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廉而不劌”,但是基本的道德行徑,我們還是能明白並實踐的。

讀《老子》,不能不提到“道”。“道”是什麼呢?根據老子所說,這個“道”是萬物之本原,它先於天地而存在,是天地萬物更是人類所應遵循所應效法的最高準則和典範。“道”效法自然,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之永恆規律,不會有任何改易變化;它虛寂幽玄,但功用卻永無窮竭;它混沌素樸,和光同塵,顧偉天地萬物之宗;只知它先於天地而存在,卻不知它究竟由何而有。我想,或許“道”是不存在的,又是無所不在的;或許,“道”是無形無狀的,又是充塞宇宙的。或許,“道”就在我們心中……

《老子》讀後感2000字2

感謝甘肅張掖的祁振宸老師來蘇州上開發光體時推薦的《德道經》,讓我有機會透過熊春錦先生的系列著作的引導,簡單正確。

3月底從北京德慧智郵購了部分書籍,前面幾天讀《慧性圖文思維教育》,意識到誦的重要性。4月1日開始每天清晨6點在小區河邊讀大本簡體帶拼音的《德道經》,從頭讀到尾剛好一個小時。出門前將小丫讀誦的《德道經》CD放入機器裏,讓孩子在它的背景中醒來。

不到一個星期,九歲的孩子突然要求要學習做飯菜,說自己學會了以後媽媽如果不空或不想做飯時他就可以爲大家做。在與外人接觸時也越來越變得彬彬有禮,願意主動招呼。他向我們提的問題也充滿哲理。比如:錢物和人哪個重要?世上最難的事情是什麼?大人爲何喜歡追究過去、爭來爭去、自己都沒有做好卻喜歡指責批評小孩子?這些問題其實在德道經中都有答案。大人學習讀誦,孩子在無爲中即獲得。這不得不讓我們驚歎經典的力量。讀到《國學道德經典導讀》一書第三章第五節熊春錦先生講述漢字是道德文化的記錄時,萌發了學習繁體字的決心(過去曾不解先生王彥贇在追求效率速度的現今社會爲何還堅持寫繁體字,現在通過學習瞭解古人造字的非凡前瞻性,才終於豁然開朗對他心生敬意),便立即換簡體版爲熊春錦先生校注的《老子德道經》繁體豎版。

身邊喜歡讀書的年輕姑娘姬曉晨花了兩天時間抄寫完繁體豎版的《老子德道經》後與我分享,說開始抄寫德篇時很費力,堅持抄完到道篇時就變得出奇的順利。不知她的這一體驗是否可證明了要得道定要先修德以及熊春錦先生校注時恢復《德篇》放前《道篇》置後還《老子德道經》原貌的重要意義?事實上我在開始大聲讀誦時也有和曉晨類似的體驗。4月9日讀到附在《老子德道經》一書後的《經典誦讀心訣》,立即改變之前沒有目標的盲讀,而是在練習完開發光體課程所學的七個能量之後,藉着全身在光的沐浴時觀想老子與自己融合再讀,發現誦讀變得更加輕鬆,明顯感應到聲音的共鳴。再將自己誦讀過程中得到的啓發與熊春錦先生的校注對照(前面僅讀繁體經—文並沒有看註釋),發現不謀而合的地方越來越多了,或許這就是頻率接近後能與古人居,與古人謀吧。今天早上在平江客棧禪修和儒教兩房外的花園裏讀時,右小腿前面開始有陣陣熱流。聲音的啓動結合觀想能產生更大的能量共振,這是與由楊子軍、鄭錦燕導師傳授的起源於美國歐林的開發光體課程原理殊途同歸。看來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在很早就都已經發現宇宙能量的祕密。這兩位華人心靈導師能將美國的開發光體課程教導傳授得比起源中心還要成功,這其中一定得益於導師從小對國學經典的學與實踐四年前在上海錦燕導師曾說過她這輩子離開之前要完成的三件事:

一、創辦掌上明珠學苑,

二、講道德經還此經之真貌,

三、傳講龍華經。

不斷調整改變自己到自然的狀態,依照經典或上師引導去樂行,就能掌握簡單訣竅獲得宇宙大能。

在十一天的時間中雖然僅憑自以爲然的方式在讀《德道經》,也很清楚繼續下去的收穫定會更多,終因無法等待忍不住內心的衝動寫下上述初讀的心得,期望能吸引更多的朋友加入誦讀經典、爲人格播下積極正面的種子爲命運收割成功富裕的果實,爲全國各地不斷在身體力行推廣德慧智的經銷商們喝彩。相信有越來越多家庭的誦讀,中國的國學道德之光定會在全世界綻放。要提醒大家的是,萬法歸一,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這需要在對自己充滿信心的前提下開放、積極、腳踏實地去發現,切忌死搬硬套、東施效顰讓自己失去自由,徒生煩惱而誤解經典歸罪上師。

感謝一直在世界各地不遺餘力傳播國(醫)學文化的當代國學名家熊春錦先生,將自己的智慧凝結成清明正義的文字、簡單生動的圖表,竭力還經典之原貌,讓一直在迷茫甚至錯誤中等待的人能重新認識老子,吸收《德道經》中的精華,做道德的修真者。推薦有信心的朋友讀上的熊春錦先生在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老子德道經》導讀報告——淺論道德救世,定會受益匪淺。

《老子》讀後感2000字3

門頭溝師範畢業的我,早就苛求讀一讀老子的《道德經》,但二十多年來卻不斷沒有讀成,直到我們新中的讀書沙龍成立後,我的夙願才美夢成真。

當我第一次翻開陳鼓應著的《老子註釋及評介》這本書時,我被出版序中的一段話深深地吸收了:“老子是樸素的自然主義者,他所關懷的是如何消解人類社會的紛爭,如何使人們生活幸福安寧。他所希冀的是:人的行爲能取法與“道”的自然性;消弭戰爭的禍患;揚棄樸素的生活,引導人們真誠樸質的生活形態與心境。“讀完作者的這段話,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多麼積極入世、關懷民衆的老子呀,這哪裏有消極出世影跡。所以從那一天起,我愛上了老子的《道德經》,固然書中有許多難認的繁體字,固然今年工作與家庭的擔負很重,但我仍然對它愛不釋手,不只讀書沙龍的活動從未缺席,而且準備上好的筆記本,將每一章節謄寫背誦;以至在節假日,外出騎遊時也隨身背上它,在新建的觀景臺上,河南的雲臺山上,河北的梨花峯上,我都高聲誦讀過它。

屢次學習誦讀後,我的出一個結論:《道德經》確是一部好書,僅僅半年的學習就給了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很大的影響。

首先,它“自然”“無爲”的思想影響了我的教育教學觀。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道之尊,得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但是不敢爲。”

這幾則裏都有一個共同的詞“自然”。“自然”“無爲”是老子哲學最重要的一個觀念,老子以爲任何事物都應該順任它本身的情狀去開展,不用參與外界的意志去強力限制它。由於事物自身就具有潛在性和可能性,在它的潛在性和可能性面前,我們人類是不能夠強作妄爲的。

“自然”“無爲”這一樸素的哲學觀念提得多好呀,又是多麼的順應於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呀。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生命體,有着本身的潛在性和可能性,我們做教員的只能在別人生重要的學習階段巧妙地引領他,而不是強作妄爲地壓制他,馴化他,將千百學生如機牀普通消費成一模一樣的機器零件。這個道理,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曾經將它精簡地提煉爲4個字:“自然”“無爲”,可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卻經常在冗雜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將它迷失,做出種種不論童性,不顧個性,以至喪失理性的愚笨舉措。基於此,在我被冗雜的工作搞得臨事而迷時,在我被學生的問題弄得焦頭爛額時,我總不忘讀一讀、背一背《道德經》中那幾句“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整天”以此來警示本人“自然”“無爲”纔是正道,耐心妄爲只會壞事。

其次,它“虛”“靜”的觀念也影響了我的生活。

“致虛極,守靜篤”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重爲輕根,靜爲躁君。是以君子整天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生活在戰爭紛亂的戰國時期的老子,面對不時涌現的戰爭、親離子失的社會場面,他提出了“虛”“靜”的觀念,他以爲萬物的本源是“虛”“靜”的狀態,它不只主張爲政應求喧囂,個人的生活也應在煩勞中求靜逸,在忙碌中能靜下心來,在耐心中穩定本人。

反觀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錢權”似乎成了人們生活中獨一的目的,大家每天都在圍着它們團團轉,小孩子爲了未來能掙到更多的錢權而苦讀,成人們爲了在人前誇耀本人具有的錢權而苦營,老人們爲了給兒孫和本人的養老留下更多的錢權而苦熬,好一派錢權爲磨盤,衆人爲了個人的錢權而不停地拉磨、揚塵的場景呀!在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世間,我們真的應該“虛”一下,“靜”一下了。所以,在這個暑假裏,我拋下了家務、學習和工作,騎上一輛普通的自行車,歷時幾十個小時,單獨一個人騎行了兩百公里。當我一個人在暑熱未退的八月,騎行在109國道上,享用着那難得的孤寂中的喧囂與虛致時,似乎身心伸展到了無限的大,無限的輕鬆,也霎時明白了:多欲的世界裏,我們更應求喧囂。“虛”“靜”中才有自我的空間,隨之“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就脫口而出,語雖未驚擾路旁枝丫上的婉轉啼鳴的小鳥,卻聵動了我的心靈與靈魂。

真心感激新中的讀書沙龍,是你讓我有了這樣一個靜心讀書的時機,亦真心感激兩千多年前老子的《道德經》,是你讓我以屆不惑之年的女人真正不惑。

《老子》讀後感2000字4

斷斷續續,把白雲先生的.《老子之道》一書讀完了。至道學宮中解讀的《道德經》更偏重於文字的解讀,可作入門之用,而出版的《老子之道》一書對《道德經》的解讀,則更加的深入。讀完後的感覺是,老子《道德經》通篇,都是圍繞着“去人復天”四個字來展開論述的。

天,天之道。人,人之道。去人復天,就是要去人道,復天道。凡是道德經中所說的無爲,都是指不要爲人之道,所說的有爲,都是指要爲天之道。

什麼是天之道呢?萬物皆爲一道所生,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雖然天下萬物皆爲道所生,萬物的生長收藏也皆爲天道使之然,但天道從不將天下據爲己有,萬物只是循天道自然而然的生活,本自然。

老子所推崇的時代,是上古三皇時期,天人未分,萬物與我爲一,天下是天的天下,而不是人的天下。人與天地和諧並存,沒有人之道的奇技淫巧。人人天德足全,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這裏說的德,是天之德,而非人之德。嬰兒剛生下來時,天德足全,而隨着後世喪道,僞詐四起,嬰兒慢慢的長大,被社會的爾虞我詐玷污,天德之缺,人德之厚,不復赤子之心。

什麼是人之道呢?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的奇欲。人都有慾望,這很正常。但人的慾望也分正欲和奇欲。吃飯,睡覺,結婚,生子,這都是人的正欲,天道使之然,符合天道的人慾,都是正欲。不符合天道的慾望,就是人之奇欲。

日月山川,樹木花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已經很美了,但人卻喜歡追求高樓大廈,鋼筋水泥。鳥語蟲鳴,高山流水,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已經很動聽了,但人卻喜歡追逐搖滾打擊,聽覺刺激。新鮮食材本身已經很美味了,但人卻製作各種添加劑,調料,追逐味覺刺激。

有吃有喝有錢,人們本身已經很富足了,但卻還是不滿足,追求更多的財富,更多的金銀軟細,難得之貨。隨着慾望一步步升級,花樣越來越多。普通之物已經無法帶來更多刺激,於是飈車,蹦極,吸毒。本來男女之情天作之合,非要搞人獸戀,同性戀,搞丁克。本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要熬夜作死。

人在奇欲的路上是沒有盡頭的,奇欲非天道使之然,而是人之道所使,既非天道,故不足,不足,就會爭,有爭就會鬥,有鬥則有兵,最終走向天下大亂,這是一條不歸路,最終的方向只能是一個,毀滅。一己之身失道則毀身,一家之身失道則敗家,一國之身失道則亡國。

人人都想要難得之貨,爲了避免走向毀滅,於是人爲的發明了禮。儒家之禮來救場,就是讓人們行合於禮,大家不要爭,不要搶,以免兵戈相見。禮非天之道,而爲人之道,你可以定你的禮,我也可以定我的禮,憑什麼要聽你的。於是就有了僞詐,有人守禮,就會有人不守禮。

這時候法家應運而生來救場,對於不守禮之人,以法律的名義懲治他。但問題是,法爲人之法,非天之法,天生天殺,變成了人生人殺,誰來確保人之法的正統性,正義性?你可以定你的法,我也可以定我的法,憑什麼要聽你的。最後還是要以暴力一較高下,血流成河。問題是,今天你能打贏我,明天你沒了,換了新人,又會有新的法律。況且世間之事層出不窮,以有限之法律,永遠無法約束無限之世事,最後只能淪爲法無禁止即可爲的混亂地步。

可見,隨着天下失道,人們在人之道的路上是沒有盡頭的,失道而後禮,失禮而後法。禮法皆爲人之道,皆爲人言,人言,皆不足以成爲判準,只有天之道,才能成爲恆久的,不變的,唯一的判準,因爲天道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人是如何走向一步步的失道之路的呢?在於最關鍵的第一步,見可欲。如何才能去人復天,讓人們重返天道的懷抱,避免走向毀滅呢?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失道,正是因爲人之奇欲叢生,只有禁絕人之奇欲,人民才能重新變得淳樸,天下才能避免在人之道的路上走向毀滅。

有人說,現在不是過的好好的嘛,怎麼說人之道會讓人走向毀滅呢?其實我們人類一直面臨着瀕臨滅絕的境地,在人之奇欲的追逐之路上,得不到就騙,騙不到就搶,搶不到就打,原子彈氫彈可以讓地球毀滅無數次,人類隨時面臨着滅絕,自己把自己毀滅,恐怕是這個星球上最可笑又可悲之事。

反者道之動。隨着大道喪,人們往而不反,在以人滅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且停不下來。爲什麼停不下來呢?因爲這本身就是一條不歸路,你今天發明刀,我明天就發明槍,發明炮,人人自危而沒有安全感,直到有了原子彈,大家發現再打下去,都得死,纔有了一時的表面平靜。越是平靜,越是說明暗流涌動,到目前爲止人類還沒有滅絕,堪稱奇蹟。

怎麼讓大家都放下刀槍呢?這不是件容易的事。誰都不敢先放。蠻夷根本不懂天道,只知積人道之厚,指望它們放下刀槍是不可能的事。唯有華夏以戰止戰,以天道的名義,克人之道,讓天道之光普照天下。到了那時,纔有可能談復歸於天道。這也是爲什麼老子一直在講用兵之道的原因。

去法以復禮,去禮以複道,這是一條漫長的去人復天之路。

《老子》讀後感2000字5

在工作之餘,翻看汪大海、胡衛紅編著的《跟老子學無爲領導跟孔子學有爲管理》拜讀此書讓我跟隨汪大海的腳步走近老子的道家學。學完整個上篇,在感受到了思想家老子的聰明、睿智,被他的豐富的哲學思想所折服。歎服之餘,我不禁把老子思想與自己的組長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聯繫起來,進行了思考。得到一些啓示,寫出來以與老師交流、探討。

體會之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德經》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通俗地表述爲:你所說的規律既是規律,也不是規律。還可以進一步表述爲:你可以運用你掌握的規律,但不可執迷於你掌握的規律。

“名可名,非常名”,書上雖沒有直接解釋,我認爲:規律可以說清,可以說明白,但又不完全說明白。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你不說它也存在天地之間,你掌握它,描述它應用它,他就能成爲萬物的根源。

規律存在於實踐一切事物之中,以人類的有限的智慧,不可能全然掌握,但我們仍然要利用自己的有限智能,儘可能掌握並利用它。作爲年級組組長和班主任:將如何去掌握和利用規律呢,老子給我指出了道路:經驗交感。組員們之間的交流、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師家長交流、學生和家長的交流、家長和家長的交流。只要都充分的交流一切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

體會之二:

告別“偉人”時代

老子給領導者們指出了一條相反的路徑——丟掉心中“偉人”的幻影,保持謙卑的姿態:

江海所以爲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爲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成爲百川之主,因爲它們善處卑下之地,所以成了百川之主。

孤零零地聳立一峯,如何以低姿態容納百川,彙集成海的空闊境界?

一個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知道自己的渺小。人,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微塵,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不妨以謙卑之心面向世界,將姿態放到最低。如此,就爲容納新知、容納他人、容納世界留出了最大的心靈空間,從而在這個有限的時間裏,讓生命的價值放出最璀燦的光芒——雖然人生如流星般飛逝,但那一瞬間的閃光,也足以照亮整個世界。

讀完這一段讓我深深感到:做班主任要“心中有孩子。”“做領導,心中要有下屬或職工”你和他們是平等的。在此我想從我的班主任工作來談我的想法。

作爲班主任首先要有愛心,要“以己之愛,啓動心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靈魂精髓,是教師最寶貴的職業情操。千萬別忘記陶行知先生的告誡:“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牛頓,在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我們應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博學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慾,用善良的情感去薰陶學生,用寬容的胸襟去感化學生。身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提醒自己提高教育素養。我們應該平等地對待班裏每一位孩子,尤其對於特殊生,我們更要傾注更多的關愛。在我們的課堂裏,不應高高自居,應該俯下身來,靜聽孩子的心聲。

體會至三:

“上善若水”,什麼意思呢?老子的意思是說,聖人像水一樣。在我們常人眼裏,聖人應該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的,如同高山聳入雲端,只可仰望、膜拜,怎麼能像水呢?不可思議!然而,思想家老子把聖人比爲水,則是看到聖人像水一樣的品格:水是柔弱的,“天下莫弱於水”;水是自高而下的,流淌不止;水是生命之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多麼偉大啊!聖人就像水一樣,從高處流向廣大民衆,滋養民衆心田,與民衆結合一體,打成一片,聖人之爲聖人,緣出於此!

班主任又何嘗不應像水呢?作爲班級管理者,班主任也要有水的品格。班主任要像水一樣,永遠向下流淌不止,流向每一個學生,滋養每一個學生的心田,繁榮學生的精神家園;要像水一樣,能容納百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載着所有學生,駛向成功的彼岸;要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爭”,用真摯的愛去善待每一個學生,使其茁壯成長,在奉獻中體會班主任工作的快樂與幸福。

老子的儒家學說博大精深,我雖不能完全讀懂,但是通過學習此書的通俗講解,讓我受益匪淺。我們的教育意識要在“有”“無”之間的靈活轉換。管理和領導思想與方法也要在“有”“無”之間的靈活轉換。至於怎麼轉換還有待於繼續學習和研究,才能使自己的領導與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