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讀後感2000字

學識都 人氣:1.61W

管理學是一門大的學科,下面我們來看看相關暑假的讀後感吧!

管理學讀後感2000字

管理學讀後感2000字【1】

羅賓斯的《管理學》(第七版)是一本比較經典的管理學著作,從它的版數就能看得出來,一直經久不衰。

這麼好得一本書,如果讀完之後不寫點什麼豈不是跟沒讀一樣。

雖說這篇文章的題目是讀後感,但更確切的說是讀書筆記,因爲書裏不僅有理論,而是還有很多案例,一邊讀總會想到些什麼其他的東西,理解之後有的問題更是可以擴展的很遠,一發而不可收拾,不僅僅限於管理學的範圍了。

但在這篇文章裏不會有扯得很遠的東西,首先要說一些書中的理論,然後理論要聯繫實際,針對中國現在管理領域的一些問題,說自己一些淺薄的看法。

第一,書的結構。

本書共有六個部分,第一篇,緒論,主要是講管理和管理者及迄今爲止的管理理論;第二篇,沒有題目,因爲主要講現今環境下管理的一些影響要素,包括組織文化,全球化環境,社會責任和管理道德;後四篇,按照管理過程論的四大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的順序,分別講解。

每一篇後面都要插入一個創業單元,也按照職能順序分析;每一章後面的習題部分都有一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管理這樣一個思考單元。

書裏講了很多理論,但讓讀者思考的東西更多,比如道德和責任的問題,就像小標籤一樣,時不時出現提醒你,電子商務也是,現在的新趨勢嘛,拓寬了讀者的視野,而創業單元,就像一步步手把手教你創業一樣,循序漸進,這讓我想起另一本書的名字,《從優秀到卓越》,很有成就感,覺得自己學到了點東西。

書的結構安排合理,寫的好不枯燥,讓人有興趣讀下去。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沒有案例,無論是對教的還是對學的,都是不完整的。

說到這裏,有一些很重要的問題,雖然扯的有些遠,但我個人認爲,其實是十分重大的問題,我爲什麼要在這裏介紹書的結構?爲什麼我們的大學教材沒有這麼好的?爲什麼在很多領域,比如計算機還有這個管理學,經典的教材都是外國的?這些問題都指向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文化的影響問題。

中國的管理學學術方面一直沒什麼成果,一來是因爲天生的劣勢,二來,最重要的是,一缺態度,二沒方法。

缺乏做學問的基本態度,據說有一箇中國某大學的教授一年出了13本書,樂得不得了,覺得自己很行,可在外國呢,尤其在西方發達國家,一個教授可能13年纔出一本書,人家出的書裏有多少價值是不言自明的吧。

現在中國的社會整體都處在一種十分浮躁的心態下,有寫手,計算機的書最好看外國原版的,翻譯的有的說的根本不是人話,不如不看,國內的書都是互相抄,抄點字,截個圖就出書了,沒有半點自己經驗的總結。

大學裏也是如此,實在不應該,論文互相抄襲,而教材竟也是這樣,某大學的管理學教材,以爲還不錯,是自己學校編的出版的,翻開看裏面的內容,基本上就是照這本《管理學》扒下來的,當然話是講的更本土一點,但實質內容沒有什麼差別,這樣怎麼教書育人啊!你可能水平差一點,但你能研究出什麼就寫多少,這樣一個理論體系才能慢慢的'構建起來,中國現在確實沒有管理實踐很好的企業,但畢竟都在慢慢探索改進,這樣才能找到適合中國的管理理論。

二是沒方法,中國企業的實踐在不斷的印證這些經典理論,但缺乏足夠的論據,有太多說不清的東西,關係了,人情了,這些在中國社會遠比法和理更好使,沒有法制觀念,這是一個社會文化的影響,不是幾本書幾個人就能改變的,可這種文化及其嚴重的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在學術領域就是沒有使用定性定量研究的習慣,還有教育體制的問題,總是在讀別人的書,學別人的經驗,沒有創新。

所以,結論就是——我們寫不出這樣的書來。

很難看的一個答案,但事實就是如此,以上的話可能說的重了點,也誇張了點,但,就像我一開始說的那樣,這是一個基本問題,尤其是對於管理學這樣一個實踐性學科,沒有態度沒有方法,你研究什麼啊?扯遠了,打住不說了。

第二,核心概念。

管理當然要從管理的定義和管理者講起。

這本書對管理的定義是:一個協調工作的活動過程,以便能夠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實現組織的目標。

這個定義可以分成幾個層次,第一,管理是一個過程(引出管理職能理論)。

第二,管理要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有人說管理過程的核心是領導而領導的核心是激勵)。

第三,管理既要有效率又要有效果(做正確的事和正確的做事)。

第四,管理的目的是實現組織目標(什麼是組織和怎樣實現目標就是決策及戰略管理等)。

這個定義是高度概括和總結性的,包括了最重點的理論。

但定義這個事嘛,很有意思,因爲,尤其是管理學,全世界恐怕有不下100種不同的定義,西方也沒有定論,所以,定義這種東西是不宜深究的,理解他真正要說的就可以了,因爲每一個定義都有它的側重點,羅賓斯強調的,或者說看重的,是上面說的第二點——別人,他強調組織,領導,激勵的作用,強調協作,團隊。

這一部分是中國的企業最缺乏的,獨生子女從小就沒有團隊意識,文化上還很喜歡窩裏鬥,正所謂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啊。

還有一些概念,管理者,組織等等就不想抄寫在這裏了,沒什麼太大意思,因爲這些概念都大同小異。

第三,特色概念。

羅賓斯寫的這本書,一是對前人概念的總結,其次就是他自己對這些理論的發展,提出了他很多自己的觀點,這些我覺得有創建值得拿出來說說。

管理學讀後感2000字【2】

《哈佛經營管理學》讀後感

——什麼是經理?

這是一部風靡近100年的成功勵志教程,是現在的授課老師北京外經貿大學經濟學教授強烈推介的,理由是:如果花大價錢到國外進修MBA或中國白領們趨之若鶩的EMBA,不如熟讀哈佛商學院教程。

特別是在美國,大部分高級經營管理人才都出自哈佛之門,人們風趣地將哈佛稱爲商業界的人才搖籃,將《哈佛經營管理學》稱爲商用聖經。

拜讀這本書的同時讓我對在世紀陽光目前的工作進行深刻的反思:

什麼是經理?遇到的職場上的朋友或同事,總認爲這是一個職位的名稱。

I say no!我認爲真正意義上的經理應該不是一個職務而是一個光榮的責任。

當你有幸被企業無論什麼理由任命爲經理時,固然它代表職務的一個晉升,更代表的企業給你賦予了新的責任和義務。

你必須擁有一個非常寬容的心來對待你的下屬,因爲從今天起你將帶領團隊,不再是爲自己負責而得爲整個團隊所有人的現在與未來負責,在此決定你的工作將與原先作爲普通職員時有很大的區別。

反之可以這麼說:如果你擔任經理職務時從事的日常事務,和你原先的工作沒有太大的區別。

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作爲員工你是成功的,但是作爲經理你將會是失敗的。

寫到此,肯定有人會問: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經理?HBS(哈佛商學院)認爲:作爲經理就應該知道如何爲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果進行組織工作,知道如何有目的地,卓有成效的去做。

經理必須能夠利用現有的或可以利用的資源,盡力獲得最大可能的經濟效益。

其實作爲經理你必須弄清以下幾個問題:

——經理的工作究竟是什麼?

——經理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是什麼?

——確定和分析主要問題的原則是什麼?

經理的工作究竟是什麼?經理的工作是將企業的資源和一切工作集中到尋求能夠獲得顯著經濟效益的機會上。

但是有關企業資源和工作分配的每一個分析報告卻講的清清楚楚:大量的時間、工作、精力和資金首先花在“問題”上,而不是用在“機會”上?其次是用在那些即使是經濟活動最成功也只能對經濟效果產生最小影響的地方。

經理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混淆了效果和效率兩個不同的概念,從而混淆了做正確的事情與正確地做事情兩種不同的做法。

很明顯,如果你以極高的效率去做本來就不該做的事情,最徒勞無益的工作沒有比這更厲害了。

但是我們的工具尤其是統計概念和數據,都着眼於效率上。

對於我們世紀陽光目前最需要的經理人就是:1、判斷有效果(即可能產生顯著成果)的領域的途徑;2、把這些力量集中到這些領域中去的方法。

原則是什麼? 企業活動不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一種社會現象。

哈佛“正態分佈”的簡單論斷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極少數的經理人能夠理解透徹。

它標明:90%的經濟效果是由10%的活動產生的,而90%的成本則是因爲其餘的90%無效果的活動而增加的。

現在再換用大衆語言說明,經濟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與收益成正比,而成本則與簽訂合同的數目成正比。

直接進入最後產品的原料和部件是唯一例外,就拿我現在的企業來說:

我們獲得50萬的貨櫃訂單所需的成本與獲得5千的訂單所需的成本相比肯定不會超過100倍。

設計一款客戶投訴率極高的新產品與設計一款客戶滿意度極高的“暢銷品”一樣昂貴。

小金額展櫃訂貨所需的文書事務與大金額訂貨也完全一樣——同樣需要簽訂合同、生產下單、計劃排期、開列賬單及索要貨款等等。

在所謂正常情況下,很多企業分配收益與力量的依據是活動的數量而不是效果。

事實上企業最昂貴,潛在效果最大的資源的分配是最不合理的。

這不僅是受到大量合同的壓力,而且因爲每個人都爲自己能做難度較大的工作而感到自豪,至於能否產生效果常常是不加理睬的。

那麼我們這些所謂的經理人究竟怎樣才能把經營管理工作做到更好呢?HBS已經發現一些步驟在世紀企業環境中運用效果是極高的,在這裏是不妨把它總結一下我們也來試試,你會發現自己老是理不順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

第一步:分析——這裏經理必須瞭解事實,他需要判明:產品的機會成本和真正成本,避免那些不產生收益的成本,也就是無效成本;

第二步:分配——這裏經理必須根據預期的效果進行資源的分配,爲此目的,他需要了解:現在的資源分配情況。

爲了支持能創造更大機會的活動,今後的資源應如何分配,從現在的情況進展到應該達到的狀況,需要採取的具體步驟及措施;

第三步:決策——經理必須做好準備採取這一最爲痛苦的步驟,即對那些會造成分散而不是帶來機會和效果的產品、人員活動或成本領域做出決定。

當然不要在這些方面再投放經營活動資金,從而減小不必要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