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5篇)

學識都 人氣:1.26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5篇)

《活着》讀後感1

第一次讀完《活着》這本書,我只覺得壓抑充斥了自己的整個心靈。同時也覺得餘華太過殘忍,讓故事中的人物一個又一個的死去,卻惟獨剩下主人公孤獨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於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氣之下壓在了書堆底下,因爲我討厭於華,討厭他的殘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個黑色的四月,在我滿懷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來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噩夢徹底打碎了我所有的夢。我沒有辦法接受那樣殘酷的一個事實。我覺得整個世界都崩潰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淚。我開始自暴自棄,甚至有了萬念懼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於是我開始發泄,開始焚燒我所有曾經喜歡的東西。因爲我想燒掉過去,燒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這唯一的一本,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靈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爲了什麼?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當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變得開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開始挑剔身邊的人,無理取鬧,而身邊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無怨無悔。在傷害深深愛我的人同時,我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其實我比餘華更殘忍,我親手在傷害身邊一個個愛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們造成的,但是我卻讓他們左右爲難。爲什麼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強加在愛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千萬別爲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爲"人是爲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爲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艱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艱難!

《活着》讀後感2

合上書本的那一剎那,似乎福貴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僂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邊的殘葉還要更單薄一些,滿是泥土的褲腳被捲了起來,一長一短,兩隻腳踩在地上。老牛福貴回過頭來“咩咩”地叫了一聲,眼睛裏閃露着悲涼的亮光。

人越是活得艱苦,就越是艱苦的活着。用“悲慘”二字來簡單概括福貴的一生也算貼切,他一如既往地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用稀鬆平常的語氣講述着他鮮爲人知的一生。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風光時有人羨慕,成功時有人有人分享,落魄時有人扶持,失敗時有人安慰嗎?每個人活着都有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目標,有奮不顧身甚至傾盡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若只是單純的餵飽自己,在這個世上安安靜靜地活着,別說日新月異的社會不會允許,就是自己也會因受不住太多的誘惑而去拼搏、去努力、去得到、去充實地活着。

世界變化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以光年來計算的光速了,身在動盪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貴無法選擇的時代背景,解放戰爭、人民公社、還有包產到戶,細數大大小小的各種革命,富貴總是歸在“受害人”的那一類,或許正是這數不清的苦難,讓他仍能用知足常樂的心態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細心感受在夾縫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觸動我的並不是福貴崎嶇不平的生命軌跡,而是福貴本身,他是《活着》的靈魂,他已經成爲一種意志,一種信念,讓我覺得自己所認爲的苦難的悲慘的經歷,原來都是芝麻綠豆大的事,讓我發現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軟弱的皮囊。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長總有遺憾,福貴像一劑清醒劑,注射在血管裏,融化在血液裏,級或者每一根毛細血管,讓我學會用另一種心態去看待生活。

世人總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是我想真正常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極少的。世上的人,無論身在何處,都在於周圍的世界接觸周旋,明爭暗鬥,都有自己的掙扎,當你開始抱怨社會越來越不近人情,世界越來越冷漠之時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是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差了呢?你貪於安逸,貪慾享樂,纔會在受到一點傷害時覺得世界不公,活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樣子,活得離主流越來越遠。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容易。

《活着》讀後感3

在讀完兩遍原著小說,觀看了一遍電影之後,我想在這裏簡單談一下,我對這部藝術作品的想法。

“活着只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是原作者餘華寫在活着小說中的話。乍一看,這句話有點問題,作爲一個文科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活着是爲了提升自己,創造價值,爲了奉獻等等。但細細品來,結合富貴的遭遇,就不難發現這句話中蘊含的道理,是多麼深刻。我在這裏寫一點我的拙見,我認爲,當一個人經歷過很多生離死別,看過了這世態炎涼,他的心或者說他的靈魂,會到達一種超然的境界。到這個時候,活着就變成了一個過程,甚至像是一個任務,到這個時候,活着只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下面我想簡單將電影與小說做一對比。

電影是視覺藝術,小說是文字語言藝術,二者相輔相成,沒有優秀的.小說,電影將失去靈魂,沒有導演出色運鏡,藝術創作和演員選擇,小說將無法出色的具象化。這一點上《活着》完全達到了。尤其是鞏俐的表演,讓我想起了《紅高粱》裏的九兒,那種美麗堅強的女性的形象,被詮釋的出神入化,完全讓觀者沒有任何齣戲的感覺。

電影因爲篇幅的限制,無法將小說中的情節事無鉅細的表現出來,所以無法避免的要對篇幅有所刪改,但不能改的沒有邏輯。在這一點上《活着》完美的做到了。例如:導演完全把握住了富貴的父親,在知道兒子將家底輸光後的情緒遞進(從憤怒到釋然)的過程,並將其適當推進,給觀衆造成的衝擊是不亞於小說的。

先暫時寫到這兒,最後我想談一個問題:我們究竟爲什麼而活?

這個問題是值得思考一輩子的,我相信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回答。我想在這裏談一點淺薄的想法,三十歲之前爲自己活,三十歲後爲別人活。三十歲前你的父母還很健康,你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給自己拼搏一個未來,不讓他們失望,三十歲後,你可能已經事業穩定,也已經爲人夫(妻),爲人父(母)同時爲人子女,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要肩負起責任,要讓身邊的人因爲你而感到幸福,但不要過分爲自己的兒孫打江山,老話說的好: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十分能耐都使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爲兒孫做馬牛,想想富貴這個道理顯而易見,這就是所謂爲別人活。

《活着》讀後感4

我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活着》

活着爲了什麼?當然,有很多人毫不猶豫的會說活着爲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讀完《活着》,我的心情十分沉重,闔上書感到隱隱不快。小說講的是大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妻子家珍屢勸無效,帶着女兒鳳霞回孃家。當夜福貴輸光全部家產,父親給他氣死。一年後,家珍帶着女兒及手抱的有慶回家,福貴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戲維生。適逢國共內戰,福貴先被拉俘當兵,後被俘擄。好不容易獲釋回鄉,慶幸一家團圓。後來,福貴因家產輸光未被劃入地主成分,但生活讓他失去了兒女等親人,最後剩下的惟有活着……讀完後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艱辛,活着的痛苦。“我該爲誰而活,我爲什麼要活着。”那幾天我想的只有這樣的一個問題,那鮮紅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開始重新去體味活着的含義。我總認爲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過於地靜靜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當我再讀《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睜睜看着身邊的一個個親人慢慢死去,你卻毫無辦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這纔是人生最大的悲哀。福貴只剩孤零零的一個人,但他堅持活着。我慢慢地讀懂了,他在經過了人生百態後,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忍受,爲了活着而活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成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上天給予我們生命,同時給予我們苦難與幸福。但,不管怎樣,生命僅僅只是存在的形式,苦難與幸福只是其中的小插曲,爲了自己而活着,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 在苦難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苦難!

《活着》讀後感5

《活着》當時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不知道其中的內容關於哪方面。但是當我看我之後,卻給了我超級震撼的感覺,會讓人有所思索,有所回味,並且久久不能忘記,銘記於心。

《活着》講述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小說的敘述者“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遊手好閒的職業——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在夏天剛剛來到的季節,遇到那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歷: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福貴因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部隊抓了壯丁,後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他才知道母親已經過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啞巴。

我相信有血有淚的人,看了這本書,都會落淚,而且是多次落淚,雖然書中的文字樸實無華,但是就是那一個個人物的故事,悲慘的故事讓人心生酸淚。雖然這本書我看了有一段時間了,但是我還是能想起那段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這段話雖然很樸實,但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就是在平平淡淡的話語中產生的嗎,我不敢想象當事人聽到這句話的感受,起碼當我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是流淚了的,我覺得這句話有感人的地方,有酸楚的地方。

我們常常會想活着的意義是什麼?當然,這本書會給我們呈現不一樣的答案,活着是爲了承受痛苦嗎?起碼在書中我看到了這樣的觀點,最後主人富貴和老牛生活在一起,我不知道作者這樣安排的意圖是什麼,也許是在告訴我們說,人和動物都是平等的。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是我們還是要勇敢的生活下去。 去履行我們應該履行的義務、權利,用我們的責任心去做一些應該做的事情,感恩也許就是活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