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三毛作品

學識都 人氣:2.36W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爲背景的故事。下面本站爲你們獻上《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採納。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三毛作品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一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撒哈拉在阿拉伯語裏是虛空無物的意思,被稱爲生命的墳場,而三毛在這裏譜寫了一曲愛之歌。

“書中自有藏金屋”,重溫《撒哈拉的故事》,品味着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感受別有一番風味,同時也使自己對沙漠有了不同的看法。還記得初次前往非洲大陸時,途徑埃及,在飛機快要降落的時候,向外望去,一望無極的沙漠,甚至連當地的建築也猶如砂子的顏色一般,頓時心情低落到極致,對自己的選擇也瞬間感到了困惑……

這本書裏反映着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猶如走進一幅充滿異國風情的畫卷。濃情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裏,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貧瘠廣闊的沙漠在他眼中充滿了無窮的誘惑,三毛也盡一切可能走進浩瀚的沙漠探尋她真實的面目,她用相機拍下極荒僻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隨身帶着藥箱爲貧窮落後的撒哈拉威人義務診治,並將日用品等送給當地的人們……作爲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東方女性,她以東方女性不常見的瀟灑和詼諧,以中國人特有的廣博與俠義的精神傳播着現代文明。同時,她也以現代文明的角度觀看古老文明與沙漠舊俗,並生動地記錄着她在沙漠的所見所聞所感。

前段時間,一位網名爲“流浪的貓貓”被喀麥隆華人關注,看到同事朋友圈轉發她的遊記後,我也關注了她的公衆號,被她的勇氣與信念所震撼,其中一篇遊記便是記錄了撒哈拉;感受着三毛的傳奇,“飛羊落井”“天台盜水”的情節、三毛曾經的生活、曾經刮過她生命的風。

三毛筆下的異域風情,她堅強而樂觀的心態,她善良而敏感的心靈,還有她勇敢追夢的孤獨身影,纔是真正讓人感動之所在。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二

“舉目望去,無際的黃沙上有寂寞的大風吹過,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壯而安靜的。”

“正是黃昏,落日將沙漠染成鮮血的紅色,悽豔恐怖,近乎初冬的氣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熱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轉爲一片詩意的蒼涼”。

三毛的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一個奇女子,或許是爲了兒時的一個夢想,或許是感應了前世的鄉愁,毅然地背起行囊,與她心愛的荷西來到這片她一無所知而又爲之魂牽夢繞的大沙漠,多麼勇敢、多麼灑脫、多麼隨性。

撒哈拉大沙漠是一片美麗的沙漠,這裏洋溢着濃郁的異國情調和大漠風情:長河落日與大漠孤煙,奔跑羚羊與駝鈴聲聲,海市蜃樓與狂沙飛舞。“然而在人類神祕的地帶,難以逾越的極地,漫天黃沙的無垠世界裏,如夢如幻又如鬼魅似的海市蜃樓,連綿平滑溫柔得如同女人胴體的沙丘,迎面如雨似的狂風沙,焦裂的大地,向天空生長着手臂呼喚嘶叫的仙人掌,千萬年前哭幹了的河牀,滿布亂石的荒野……”

撒哈拉沙漠也是一片貧困的沙漠,這裏物資匱乏(斷水斷電)、環境惡劣(晝夜溫差極大,白天最高溫度50多度,夜晚最低溫度爲0度,)遠離文明,尤其當荷西帶着初到沙漠的三毛來到他們租住的地方:房子狹窄簡陋,沒有傢俱沒有牀,地是水泥地,糊得高低不平,牆是空心磚砌的,沒有塗石灰,接縫處水泥就那麼裸露着,房頂上還有一個正方形的大洞,風一吹,黃沙就如細雨般無聲地飄落下來。三毛感嘆道:“撒哈拉沙漠是這麼的美麗,而這兒的生活卻要付出無比的毅力來適應下去”、“我沒有討厭沙漠,我只是在習慣它的過程裏受了點小小的挫折”, 三毛和荷西懷着對沙漠的執着的愛和對美和浪漫的追求,更是懷着一顆堅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氣,決定親手打造出屬於他們的“沙漠城堡”,在歷經了千辛萬苦之後,原本簡陋的家變得窗明几淨,充滿着異國情調,浪漫,溫馨而美麗。屋頂的大方洞被彩色玻璃瓦蓋上了,牆刷得雪白,還用空心磚鋪在房間的右排,上面用裝棺材的木板放上,再買上兩個厚海綿墊,一個豎放靠牆,一個貼着平放在板上,上面蓋上和窗簾一樣的彩色條紋布,後面用線密密麻麻的縫上,它就成了一個貨真價實的沙發,重重的色彩和雪白的牆,分外的明朗美麗;桌子用白布鋪上,上面放上她的母親寄來的細竹廉卷,甚至要了中國棉紙糊的'燈罩,低低的掛着,林懷民那張黑底白字的“靈門舞集”四個龍飛鳳舞的中國書法貼在牆上時,家纔有了一種說不出的氣氛和情調,她又用舊的汽車外胎,拾回來洗清潔,平放在席子上,裏面填上一個紅布坐墊,像一個鳥巢,誰來了都搶着坐。深綠色的大水瓶抱回家來,上面插上一叢怒放的野地荊棘,那感覺有一種強烈痛苦的詩意。

不同的汽水瓶,買下小罐的油漆給它們塗上厚厚的印第安人似的圖案和色彩。荷西在沙漠裏撿來的駱駝的頭骨早已放在書架上,荷西用鐵皮和玻璃做了一盞風燈,快腐爛的羊皮,拾回來學沙哈威人先用鹽,再塗“色佰”(明礬)硝出來,又是一張坐墊,見到一位薩哈威男人所刻的雕像更是難掩喜愛之情,他的創作粗糙感人而自然,充滿了藝術的美感。經過一番精益求精的打造,三毛的沙漠之家儼然成爲沙漠上的“羅馬城堡”。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三

三毛的作品,文字大多十分精彩,總能讓人深深沉醉其中。可是有那麼一些故事我是不敢再看的。啞奴、哭泣的駱駝,那些浸沒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故事,好似寂寞的風在黃沙上嗚咽吹過,將刻骨的憂傷埋進無際的沙土中,徒留一紙的辛酸。

當三毛初見到撒哈拉西岸的時候,她驚歎沙漠裏的這處美麗風景。可在日後的生活中,她才慢慢發現生活在這個“世外桃源”的人是如何的愚昧和冷漠。沙漠的人們都不認識字,婦女生病

也不去醫院,因爲醫生都是男人;沙漠裏的婚姻也是殘忍的,甚至有女孩 10歲就當上了娃娃新娘;沙漠裏的女人幾年才洗一次澡,她們用石塊刮身上的污垢……

三毛用輕鬆的語調講述着一個個悲劇的故 事。她說,在撒哈拉,無窮無盡、波浪起伏的沙粒 纔是大地真正的主人,而人,生活在這兒,只不過 是拌在沙裏的小石子罷了。可是,也總有些小石 子,用平凡甚至卑賤的生命詮釋着善良和美好, 他們在這黑暗瘋狂滋長的沙漠上努力地生活,努 力地將寂寞與窮迫過成最溫暖的平淡。

撒哈拉的生活平淡而單調,鄰里間雖有話卻 也不甚熟悉,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每天借送無數 東西給周邊的鄰居,但是想到回報的,卻只有一 個窮得連身體都不屬於自己的奴隸。啞奴空有一 身本事,卻也只能因爲自己低賤的身份被人奴 役、販賣,在那個落後的沙漠小鎮裏顛沛流離。但 他不曾抱怨,他用自己熾熱的心感恩,儘自己所 能去回報。三毛也是這樣,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三毛是不屬於市井的喧囂的,她瀟灑而率性,特立又獨行,她能在這個被世界遺忘的落後沙漠小鎮中,活得真誠而乾淨。她從不敢一到一個地方,完全不跟這批居民親近,到之後的拿出相機猛拍;她會教鄰居的小女孩認字,成爲她們真誠的朋友;她用棺材板做沙發和傢俱,拾來舊輪胎做坐墊,用小玻璃瓶做風鈴,撿來沙漠中的駱駝頭骨做裝飾……在那裏,她成了一個快樂的主婦,和她最愛的荷西一起,做着最美的沙漠夢。

“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 欣欣向榮地滋長着。它,並不是掙扎着生存,對於 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 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着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 他們安詳的近乎優雅起來。”三毛的生命是那樣 個性又不失優雅,讓人莫名的追隨那質樸的生 活。我想,曾經或是現在一定會有人因爲三毛而 愛上沙漠。甚至愛上流浪,她的筆下有一個遙遠 而又新奇的國度,沒有繁華大都市的喧囂,沒有 現代生活的便利,有的只是簡單的快樂。 她的文字清晰而銳利,透過那些文字,我似 乎能聽到那片荒涼的土地上,生命在頑強地生 長,欣悅地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