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返鄉創業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2.97W

農民工返鄉創業,通過發展鄉鎮企業,真正實現從外出打工“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返鄉創業“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轉變。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農民工返鄉創業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農民工返鄉創業調研報告

XX市是一個農村勞動力資源比較豐XX縣級市,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我市農村勞動力就逐步從農村轉向城市,從市內轉向市外、省外。近年來,我市外出務工人員數量不斷增加,務工收入大幅增長,他們通過誠實勞動,辛勤耕耘,在全國樹立起了良好的勞務輸出品牌形象,用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當他們外出打工時所積累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理念等要素達到一定水平時,返鄉創業成爲一部分有經濟技術實力的農民工的最佳選擇。近幾年來,農民“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的傾向已越來越明顯。目前,我市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產業轉移特性非常明顯。我們對XX市農民工返鄉創業情況進行了認真的調研,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現有14.3萬農業人口, 5.3萬農戶,外出務工人員約3.5萬人,其中常年在廣州、深圳、上海、北京等外地務工的2.1萬人,外出務工收入約2億元。這是一筆寶貴的資源和巨大的財富,深入挖掘這筆資源和財富,紮實開展返鄉創業活動,對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爲此,我市制定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有關優惠政策,鼓勵廣大農民工爲家鄉經濟的發展共同努力。

㈠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基本情況。

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是在中國特殊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特殊現象,儘管目前人數還不算多,但隨着外出民工的增加和時間的推移,返鄉創業人數也必然增加,併成爲農村一個新的羣體。根據我市人社部門統計,至2011年底止,我市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本市內)人數爲218人,他們利用在外學到的管理和技術、積累的經驗和資金,回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開辦工商企業,興辦的企業總數佔到津市企業總數的10%。興辦的企業總數爲171家,行業分佈爲:種養業35家,農產品加工業21家,建材建築業32家,機械製造8家,服裝紡織加工10家,餐飲服務37家,其他(個體商業、運輸等)75家,投資金額爲10億多元,實現年產值4.5億元,上繳稅金1.2億元,新增就業崗位3500多個。實現了由普通打工者向創業者的轉變,形成了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促創業的格局,爲農民提供了容量大、門坎低、易接受的就業渠道,帶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工從昔日的打工仔到今日的創業者,這是農村勞動力轉移中的一個新現象,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新飛躍。

㈡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主要類型。

1.依託人力資源技術優勢創業。近年來,返鄉農民工通過在外多年積累的經驗與資金返鄉創辦小企業10多家,這些企業需要大批技術工人。我市屬老工業區,機械製造加工、電工電子、紡織等專業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工人,近年來,我市返鄉農民工所創辦的企業和經濟實體,直接吸收從業人員0.5萬人,人平工資達到1200多元,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市農村就業壓力。如李家鋪古泉村民劉彩林在廣東從事縫紉10多年,利用外出打工積累的經驗,返鄉後先後投資100萬元興辦彩霞針織製衣公司,解決了50多人就業,20xx年完成年銷售額600萬元,實現利潤28萬元,上繳稅金15萬元。靈泉鎮李家村人王臣與丈夫張志遠,兩人在外打工的10年裏,刻苦學習技術,遵守制衣廠規章制度,結識了很多客戶朋友,於20xx年3月回鄉創業,開始夢達製衣。製衣廠投資10多萬元,現有員工26人,帶動了靈泉鎮本地就業,對於關愛留守子女,照顧留守老人,爲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受到了當地羣衆的好評。

2.依託本地優質農產品優勢創業。我市茭果、柑桔產業鏈較爲完整,一些返鄉農民工便依託豐富的農產品資源,興建了一批食品醃製、加工企業。如我市白衣鎮茭果、柑桔年加工能力已達80萬噸。象春武食品廠、民生茭果廠均投資60-80萬元,穩定安置30多人,用工高峯期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業200多人。今年白衣鎮茭果、柑桔種植和加工培訓班已開辦兩期,培訓學員103人。

3.依託江南明珠鄉村旅遊優勢創業。我市新洲、保河堤、靈泉鎮城郊部分返鄉農民利用鄉村旅遊資源優勢,辦起了“農家樂”、休閒旅遊、農村客運等。棠華鄉、白衣鎮等地一些返鄉農民,興辦了一批果園、茶園和生態養殖小區,發展旅遊、採摘、休閒服務。如我市新洲黃林堰村十二組王學好20xx年返鄉投資400多萬,創辦XX市綠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實行棗樹栽植,綠色農作物套種,貴妃雞放養等產銷基地,年利潤40多萬,解決43名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2011年,通過小額擔保貸款開辦休閒農莊6家,就業38名。

4.依託本地支柱產業優勢創業。小食品加工是我市支柱產業之一,兔肉加工是我市小食品的金字招牌,兔肉以前主要依賴北方進口。李家鋪鄉利興村村民劉奎利用外出打工掙到的1萬元,加上通過李家鋪鄉勞保站到勞動就業部門申請到的8萬元小額貸款,辦起津市鴻源肉獺兔養殖場,開始從事肉兔養殖,從20xx年5月開始的30只種兔發展成爲存欄近2000餘組,兔場固定資產近20萬元,年利潤近10萬元,下設三個分場的津市最大規模養殖場。通過成立合作社,共帶動50多戶近300人從事肉兔生產就業。作爲返業創業典型,20xx年7月17日,《中國勞動保障報》刊發《返鄉創業當“兔王”》一文,對劉奎的事蹟進行了報道。

5.依託承接產業轉移配套優勢創業。返鄉農民工抓住我市規模企業產業鏈條延伸的機遇,主動接受規模企業的輻射帶動,興辦了機械製造、服裝、運輸、包裝等配套產業。僅20xx年,通過我市就業部門當“紅娘”,嘉山工業園區落戶返鄉創業企業3個,協議投資8000多萬元,當年實現產1.8億元。津市雅琪製衣有限公司張利麗老闆,曾在雅琪製衣廣州總部工作,因總部滿足不了生產需要,掛名雅琪製衣旗下,返鄉後在XX市經濟開發區投資3000多萬新建分公司,專做女式西裝。解決本市人員就近就業300多人。

㈢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基本特徵。

一是外出務工爲返鄉創業奠定基礎。農村是我國教育相對落後的地區,高中及以上學歷的不足20%。但是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大多通過在發達城市和地區務工的機會參加工作技能等培訓,積累技術經驗和創業資本,學習從商和經營的知識,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和渠道,爲返鄉創業創造了條件。

二是返鄉創辦的企業與務工時從事的行業一致。農民工從事的行業非常廣泛,以勞動強度較大,技術含量較低的工種爲主,返鄉創業也比較集中於建築、採礦、運輸、電子、餐飲、食品和農產品加工等行業;同時,這些企業的生產主要依託家鄉本地的資源,比如礦產、農產品和果木等,實現了自身快速的創業和發展。

三是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規模較小、結構單一。農民工回鄉創辦的企業基本都是小企業,規模較小,主要依靠自有資金,投資10-50萬元的佔大多數,其生產結構以勞動密集型和手工操作爲主,產品科技含量偏低。

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作用

1.返鄉創業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

返鄉創業者中有相當數量的人依託打工時掌握的各種資源與家鄉的各種資源進行了整合,從事特色規模化種植、養殖業及農副產品加工業;他們不僅帶回了家鄉缺乏的技術和市場信息,而且還起到了相關技術的示範、推廣等作用。拓展了農村經濟和產業發展的空間,改變了農村經濟單純依靠農業的格局,改變了農村的產業結構。如:保河堤中南村楊明生回鄉後帶動38戶農戶水面養殖300多畝鱔魚,取得較好收益。

2.返鄉創業爲農民增收開闢了新的渠道。

農民工回鄉創業在促進城鎮經濟和城鎮化的同時,又爲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爲農民就業和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徑,使農民就地就近進入二三產業。據統計,近兩年來XX市已有258名外出務工青年農民回鄉創業。如李家鋪鄉劉彩林利用外出打工積累的經驗,返鄉創業興辦彩霞針織廠,可以安排農村剩餘勞動力50餘人,每個人每年增收12000元左右的收入,自己也獲得了較爲豐厚的利潤。

3.返鄉創業成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

農民工返鄉返鄉創業開發了農村的人力資源,培育了一批企業家,造就了一批新型產業工人,塑造了一批新型農民,改變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返鄉創業者來源於農民,又反哺農業。創業者通過吸納農村農業富餘勞動力,擴大了農業的規模經營;通過對農業資金支持,提高了農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改善了農業的基礎條件;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農產品原料基地建設和營銷網絡建設,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促進農業生產向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成爲“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有效載體。

4.返鄉創業爲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返鄉創業者通過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合夥、獨資經營等形式,創辦、領辦企業,促使資金、先進技術等企業資源向農村地區集中。經過市場這所“大學”培育出的農民創業者,具備了較強的市場開拓意識和創業能力,爲農村提供和儲備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其中的一些人已成長爲現實的企業家。以這些人才爲核心,以企業爲載體,吸引了資源、資金等要素的就地優化配置,大大提高了縣域的資源整合和集聚能力,有力地推動了縣域經濟的快速增長。

5.返鄉創業成爲吸引人才迴流農村的有效途徑。

外出打工農民多數都是受過一定文化教育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這些人的外出在爲農村發展帶來了信息和收益的同時,也使農村失去了一部分素質比較高的勞動力,無疑是農村人才的一種外流。而農民工回鄉創業,不但帶回了資金、技術和市場信息,更帶回了都市文明和現代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人力資本又有了新的提高。

6.返鄉創業促進了小城鎮的發展。

農民工回鄉創業一般都在城鎮XX縣城開辦,這是因爲:一是集鎮更靠近市場,物流量相對大,購銷兩便;二是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相對較好;三是經營內容以工商業爲主,純農業開發的是少數。在集鎮XX縣城辦廠、開店,既增加了集鎮XX縣城的實際人口,又增加了經濟總量,特別是擴大了稅源,這是成本最低的一種小城鎮擴張之路。

總之,農民工返鄉創業,通過發展鄉鎮企業,真正實現從外出打工“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返鄉創業“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轉變。

二、做法和經驗

㈠實施創業工程。

1、領導服務。實施“返鄉創業工程”在我市的經濟發展史上,是一個好的新生事物,市政府做好適時引導工作,建立全市性的組織領導機構,由市領導牽頭,有關部門、單位參加,組織實施“返鄉創業工程”,明確目標,制定方案,落實措施,分解任務,督促檢查,務求實效。鄉黨委、鄉政府將“返鄉創業工程”列入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並專程考察走訪投資創業的津市人士和相關企業。一方面走訪、看望、送上故鄉的問候;另一方面傾聽他們對回家鄉創業的意向和建議;同時,專門落實人員妥善解決已迴歸企業的困難和問題,大力宣傳返鄉創業的先進典型,樹立返鄉創業榜樣。通過親情、鄉情、友情和典型的感召,以及必要的政策措施和服務手段,號召、動員他們回家鄉創業。

2、政策服務。實施“返鄉創業工程”與招商引資相結合。要把“返鄉創業工程”列入全市招商引資工作的重要內容,享受招商引資政策待遇,制定工作計劃,並列入年度目標任務考覈內容。與此同時,根據調查掌握的情況,由政府相關部門或業主包裝推出一批有針對性項目,以項目引路,以項目帶動“返鄉創業工程”,爲回鄉投資人員創造二次創業條件。根據迴歸企業在津市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訂更切實可行的優惠政策,爲迴歸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

3、引導服務。要有針對、有重點地選擇一批在外創業人員及企業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成功事例,加強輿論宣傳,大力弘揚不等不靠、自強自立的創業精神,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拼搏精神,敢於創新、善於突破的開拓精神,大力宣傳自主創業、艱苦創業的創業典型。通過宣傳引導、典型示範引路,努力消除在外創業人員“小富即安”的思想束縛,克服他們“安於老本行”的思想觀念,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鼓勵在外創業人員開拓創新,大膽進行第二次創業,變在外創業人員攢錢建房爲投資辦企業,以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津市人經濟與津市經濟的良性互動。

4、榜樣作用。大力宣傳外出人員先進事蹟和創業經驗,尤其是已回鄉創業人員,組織失地農民參觀學習。並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他們走出去,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和技術返鄉創業。現年26歲的施淑琴是津市近年來選樹出來的一個創業典型,她是保河堤鎮榮臺村村民,大學畢業後,放棄優厚的工作條件,憑着一股創業精神,反“下海打工潮”而行之,打工期間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毅然回到家鄉農村。她緊跟形勢,大膽創業,於2003年返鄉創辦江南混凝土建材廠,年創收100萬元,每年可解決60餘名農民工就業問題。因此她個人被評爲“感動津市十大新聞人物”。渡口鎮新湖村村民雷光華利用外出打工掙到的一萬元錢起家,辦起光華肉兔養殖基地,開始從事肉兔養殖,從2002年5月開始的30只種兔發展成爲存欄近2000餘組,兔場固定資產近20萬元,年利潤近10萬元,下設三個分場的養殖場。帶動50多戶近300人從事肉兔生產。通過幾年的發展,現在工業園創辦了“津佳兔業實業有限公司”。

㈡實行政策扶持。

一是資金上扶持。設立專門的金融貸款擔保機構,建立和完善金融貸款擔保體系,加大對回鄉投資創業項目的財政、金融支持,緩解資金短缺問題。降低小額擔保貸款門坎,推行農戶、個體工商戶、小企業聯戶擔保,爲返鄉農民工創業提供貸款擔保服務。二是對返鄉創業人員在用地、稅收等方面開綠燈。允許使用集體建設用地,其土地使用權可依法流轉;凡投資修道路、辦學校、建公園、引自來水等,協調解決建設用地指標。

㈢提升服務水平。

爲返鄉創業人員開設辦事“綠色通道”,實行一個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凡屬迴歸企業項目,投資者只需遞交申請表,一切手續由企業服務中心代理辦妥。對在迴歸投資創業過程中辦理的手續,實行特事特辦、急事急辦,需多部門審批的,一律實行多部門聯合辦理,最大限度地縮短審批時間,減少投資成本。

㈣營造創業環境。

一是築巢引鳳。規劃建設“迴歸創業園”、“ 返鄉創業小區”,開闢“返鄉創業一條街”。向迴歸創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傾斜,爲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經商置業提供較爲理想的發展載體。二是打造情感平臺。與具有一定實力的外出務工人員建立了“龍頭人物”聯繫卡,逢年過節都要以黨委、政府名義發送慰問信、賀年卡,讓他們親身感受到家鄉父老的關心和溫暖。每年春節舉行返鄉勞務人士座談會,並通過親朋好友聯絡溝通感情,動員他們回鄉二次創業,回報有養育之恩的家鄉人民。

三、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制約性因素

㈠資金量小,缺乏金融服務。

雖然農民工返鄉時積累了一定資金,對於創辦企業、搞生產性經營所需資金額來說,這點積蓄只是杯水車薪。如果政府和銀行不給予較大力度的支持,解決資金問題,多數返鄉民工根本無法實施創業計劃和施展自己的才能。因爲金融機構貸款約束變硬,銀行貸款權限上收、“抓大放小”、或只收不貸,使之難以得到金融服務,流動資金短缺,是當前嚴重製約鄉鎮企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矛盾。

㈡負擔太重,創業服務不到位。

農民工返鄉創辦小企業包括開辦個體工商戶,要輾轉多個部門,辦理包括場地證明,資金證明,環保評估,消防和安全許可,生產許可,衛生許可,建築規劃、設計,工商登記等多項手續,往往每道手續都要收費,增加了農民工回鄉創業的成本。在地方財政普遍緊張的情況下,越是貧困、稅源少的地方,越容易出現竭澤而漁的現象。

㈢盲目性大,指導服務體系尚待完善。

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在創辦企業時缺乏相關的中介機構爲他們提供信息服務,辦企業存在着盲目性。雖然回鄉創業的農民企業家在務工過程中學習到了一些管理企業的經驗,但是隨着科技,信息,體制等影響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條件不斷髮生變化,在創辦企業的過程中,如果創業者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對企業外部的經營環境不能適應,就無法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因此成立中介組織提供信息來爲企業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㈣經營不善,職業教育是短腿。

“管理落後,經營不善”是農村的個體、私營企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一是受經營者教育程度和知識的限制,思維方式比較傳統,不少人營銷觀念落後,市場開拓能力差,短期行爲嚴重,缺乏長遠眼光。二是家族式管理,決策不民主,機制不合理,難以適應市場變化。三是技術水平低,產品品種單一,檔次低,缺乏競爭力。

五、對策和建議

㈠改善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環境。

一是以城鎮爲中心,搞好小城鎮發展規劃。加速城鎮化步伐,做好硬件建設。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強化政府效能建設,轉變工作職能,提高行政效率,簡化投資手續,提高服務水平,克服部門關卡多,辦事難等問題, 強化市場、技術信息的服務職能,真正樹立起小政府大服務目標,努力爲回鄉創業者提供各種便捷的服務,樹立良好的區域形象。

㈡搭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服務平臺

一是幫助返鄉創業民工獲得必要的技術支持。政府可以有針對性地從高校或其他各類科技機構聘請一些專業技術人員對創業農民工開設專題講座,現場指導解疑答難;幫助創業者同有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建立經常性聯繫,以便遇到問題可以及時請教。二是幫助返鄉創業民工開拓市場。地方政府特別是鄉(鎮)政府要多方位收集市場信息,通過多種途徑及時把各種信息告知創業農民工,幫助他們開拓市場,把企業做強做大。

㈢拓寬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融資渠道。

一是解決農民工創業資金來源。首先要政策開路,增加農村資金供給,對符合要求的農民工創業者從貸款額度、還貸時間上放寬限制,改善對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融資服務。二是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改革現行的貸款制度,改進資信評估制度,建立信用檔案和評級發佈、失信懲戒機制。建立和完善貸款風險管理制度,繼續採用信用證制度、農戶聯保貸款制度、各種抵押制度,並大力推進“農村信用工程”的建設。試行農民承包土地抵押,探索建立以企業爲主體的發展基金,以企業會員制爲基礎的農村信貸擔保資金等。三是傾斜政策。政府用於開發性生產經營項目的資金,在使用方面,向返鄉創業農民工傾斜。促使從事農業信貸工作的金融機構對返鄉農民工創辦的企業和從事的養殖業項目以及非農產業項目給予優先支持。

㈣提高返鄉創業農民工的素質。

一是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利用現有的教育基礎設施和科技人員,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培訓機制,以本地區產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爲導向,校企結合,開展定單、招標培訓,將農民返鄉返鄉創辦的鄉鎮企業員工培訓納入“藍色證書”工程範圍。二是發現培養創業農民。提高返鄉創業人員帶頭致富和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能力,着力打造農民經濟人隊伍。⑴充分發揮農村能人、致富大戶的示範、帶動和幫扶作用。⑵加快培育各類農民經紀人隊伍,要對經紀人隊伍進行扶持和引導,提高素質,提升檔次,使經紀人隊伍成爲促進農民創業的生力軍。

㈤加大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扶持力度。

一是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牢固樹立“輸出勞動力,帶回生產力,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的新理念,把鼓勵和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像招商引資工作一樣擺上重要日程,進一步加大宣傳家鄉的發展形勢、潛在優勢和優惠政策,大打親情牌,營造濃厚的回鄉投資氛圍,增強有投資能力農民工的投資願望、投資意識、投資榮譽感。二是建立激勵機制。明確各級政府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給予一定數額的創業補貼或啓動資金,對返鄉創業發展經濟、擴大就業的帶頭人、企業家和優秀個體、私營企業經營者給予表彰,總結其經驗,發揮其示範作用。三是制定優惠政策。⑴建立完善的優惠機制,制定出臺相關具體的優惠措施,給投資者以看得見、摸得着的優惠。⑵加大扶持力度,力爭把各類創業扶持資金捆綁使用,給返鄉人員以最大扶持。⑶將農民經紀人視同農業生產者來對待,允許加工企業對向其收購的農產品視同免稅農產品開具收購憑證,進行抵扣。

㈥出臺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性文件。

明確農民工返鄉創業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扶持政策等方面的內容,爭取在財政、金融等政策方面對農民工返鄉返鄉創業給予一定支持。還要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爲農民工返鄉創業創造好的政策環境,減輕企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