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消費經濟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2.27W

爲深入貫徹xx大精神,弘揚道德新風,教育農民羣衆保持和發揚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在住房、婚喪、交通工具、高檔消費品等大的生活支出方面,在穿衣吃飯、居家過日子中,重實用,戒虛榮,不攀比,反對鋪張浪費,引導富裕起來的農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節儉觀意識。XX年9月9日至17日,由州委宣傳部、州委州政府政策研究室、州文明辦組成聯合調研組,以抽樣調查的方式,選擇了山區、半山區、壩區,涉及傣族、哈尼族、基諾族、拉祜族的鄉鎮,對全州農村消費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實地調查了景洪市基諾山鄉的巴亞村委會扎呂村、茶地村,景哈鄉搭亥村委會回卡村、莫南村委會曼壩河村、勐罕鎮曼法村委會曼桂村、曼累訥村委會曼團村,勐海縣勐混鄉曼蚌村委會曼弄村、曼廣村、曼邁村,勐阿鎮嘎賽村委會城子村,南朗河村委會南朗河6組,格朗河鄉蘇湖村委會丫口村等6個鄉鎮9個村委會12個村民小組36戶農戶。調研主要採取了座談、聽彙報、走訪農戶等方式。調研內容包括: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農民經濟收入情況;農民的消費狀況、好的典型經驗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對家村消費的指導建議等,調研得到了市縣委宣傳部、政研室、文明辦及各涉農部門的大力支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農民消費經濟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一、全州農村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XX州轄1市2縣、32個鄉鎮(街道辦事處)、220個村委會、 2203個村民小組。至XX年底,農業戶131850戶,農業人口609395人,勞動力375981個,外出勞動力12264個。全州集體所有農用地總面積777.492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29.2845萬畝;園地 39.7257萬畝;林地297.5659萬畝;草地2.66萬畝;水面6.8294萬畝;其他301.4265萬畝。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以來,農村落實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行了各項改革。近年來,中央把“三農”問題提到了一個新的戰略高度,新農村建設政策逐步落實到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形勢良好。XX年我州全面兌現了糧食直補和農機具購置、橡膠良種苗木、能繁母豬等各種補貼補助,減輕農民負擔,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市場糧價大幅上漲,特別是茶葉和橡膠價格飆升,使農村經濟穩步增長,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84072.75萬元,農民經營所得總額 159013.56萬元,佔總收入55.98%;總費用125186.49萬元,佔總收入的 44.07%,增8.84%;淨收入總額 158886.26萬元,佔總收入55.93%,增15.48%;農民人均純收入 2727元,比XX年增加311元,增13.53%。糧食總產量3.2萬噸、幹膠產量21.8萬噸、茶葉2.5萬噸、食糖97萬噸。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許多富裕起來的農民都蓋起了豪華的樓房,購買了各式各樣的車子。農民戶均擁有1輛摩托車和拖拉機的現象比比皆是,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電話,用上了手機,小轎車已經進入農戶,村民喜氣和知足溢於言表,以前狹窄的路面,也經過挖動慢慢擴寬,到處閃爍着繁榮與文明的光芒。但不容忽視的是:由於文化素質低,缺乏科學理財觀念,一些農民產生了“小富即安”亂消費、奢侈浪費講排場的不良生活方式。有的村民利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等時機大擺宴席、大吃大喝,花費大量錢財鋪張比闊氣,有的村民不求實用圖虛榮,花不該花的錢購置小轎車等高檔消費品。如有的山區的農民,由於村寨的道路基礎設施還沒有配套,就買了轎車,結果車子上不了山,只好寄存在山下,花費了大量資金後,卻沒有多大用處;有的村民對子女過分溺愛嬌慣,讓他們任意亂花錢、逃學曠課、遊手好閒、酗酒鬥毆、惹事生非。不合理的消費和投資行爲開始出現一些。羣衆面對突然增加的鉅額財富,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和相應的科學、合理消費意識及理財知識,有的甚至出現了一些消費上“低收入、高消費”、“請客送禮”、“寅吃卯糧” 的現象,進入消費的誤區。但從總體來看,我州農村經濟處在一個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的階段(全州恩格爾係數爲0.45),大多數農民都是剛剛走出節衣縮食的困境,絕大多數的農民手裏有了錢以後,都是用於添置各類生活用品,改善生活條件,消費是理性的,是符合農村及農民現狀的。

二、全州農村、農民收入及收入構成情況

XX是一個農業州,農村(含農場)人口約佔總人口的85%。全州農村人口(不含農場)人均經濟作物面積約5畝,其中,橡膠和茶葉面積超過2/3,傳統支柱產業膠、糧、糖、茶仍是主要經濟來源。農民的收入也來自第一產業。

(一)農村經濟收入情況

XX年,全州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84072.75萬元,比上年增 30561.38萬元,增12.06%。其中,農業收入113523.15萬元,增 11.86%;林業收入89739.24萬元,增14.59%;牧業收入30302.41萬元,增18.64%;漁業收入5953.82萬元,增22.55%;第二產業收入21496.21萬元,增0.2%;第三產業收入23057.92萬元,增3.76%。

(二)農民收入情況

種植業和養殖業是全州農民相對穩定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用於保障口糧、解決溫飽、購置日常生活必需品與生產資料的保證。 XX年,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27元,比上年增311元。其中:景洪市農民人均純收入3088元,增508元;勐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314元,增275元;勐臘縣農民人均純收入2412元,增70元。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主要產品構成爲:

在農民純收入構成中,糧食人均純收入462元,佔純收入17.69%,比上年增8元;甘蔗人均收入 112元,佔純收入4.29%,增6元;茶葉收入 299元,佔11.44%,增95元;橡膠收入800元,佔30.66%,增81元。以上四項主要農產品純收入1673元,佔純收入64.09%,比上年增190元。

我州的農村農民收入呈現以下特點:

1、農村的經濟收入絕大多數來自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發展較緩慢,第三產業略有發展。

2、主導產業優勢明顯。橡膠、糧食、茶葉及其它經濟作物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3、表現出了區域的差異性。景洪、勐臘以橡膠及其它經濟作物佔主導,勐海以糧食、甘蔗茶葉等爲主。

三、全州農民消費及消費結構情況

經調查,全州農民消費支出以經常性支出和非經常性支出劃分。農民用於經常性支出,按開支多少依次爲: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子女教育費用、醫療、衣服、年節送禮、宗教活動等;用於非經常性支出依次爲:建房、購買耐用消費品及農村公益事業。從全年農民消費結構上看,一是在生產資料支出方面,隨着現代農業步伐的加快,農業實用科技已成爲農民發展生產增收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合理配置資源,購買與之配套的農用物資、農機具、化肥、良種等仍然是農民較大的生產性支出。全州用於生產性支出根據收入的不同所佔的比例不等,景哈鄉莫南村委會曼壩河村的村長何大,家有150畝膠地,XX年收入20萬元,用於生產性的投入是2萬;勐罕鎮曼景村委會曼桂村村民波的,家有膠地30畝,XX年收入8萬,用於生產性支出5000元;格朗河鄉蘇湖村丫口老寨村民小梅,XX年收入1萬元,用於生產性支出爲1000元。無論收入高低,用於生產性的支出佔總收入的約1/10左右,全州人均支出2051元。二是在飲食與穿着方面,在農民收入逐年提高的條件下,農民生活狀況不斷改善,解決溫飽後,在吃穿質量上,肉、蛋、魚及其製品等消費比例得到提高,全州農民用於吃穿支出人均3066元。三是用在家用設備購置方面,農民在增收的同時,不再侷限於簡單的吃穿消費,而開始追求更加舒適的現代生活方式,家用電器逐漸普及,且向高檔化轉變。人均支出爲125元。四是在交通和通訊方面,隨着農民收入的提高和通訊消費價位下調的雙重作用,交通和通訊消費已成爲農民消費的熱點,全州農民用於交通工具、燃油和通訊工具等方面支出人均爲399元。五是在醫療保健方面,隨着國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惠民政策的實施及力度的加大,農村醫療條件不斷完善,農民對自身健康保健意識進一步增強,生病就醫治療狀況明顯改善,全州農民人均支出182元。六是在居住消費方面,隨着農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居住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用於建房或購買維修、裝修住房材料的支出等方面有所增加,農民人均支出640元。七是羣衆自願集資用於公益事業上,如農村電網改造、改善飲水條件、修生產路與灌溉溝渠、建文明路等方面。八是在日常生活現金支出方面,用於娛樂、宗教活動、年節購買菸酒、互送禮金等支出不斷升級,且呈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中等收入的家庭每年也達到5000元。

四、引導農民理性消費中的好經驗

針對農村、農民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變化,各級黨委、政府加大了教育引導力度,使大多數農民都把錢用於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創造自己的美好家園,使農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出現了一些理財能手,一些鄉鎮、村和個人都取得了比較好的經驗。

 (一)政府引導,積極投身於新農村建設。景洪市的勐罕鎮,是最早富裕起來的鄉鎮。XX年勐罕鎮引進香蕉種植以來,壩田種植香蕉的觀念漸漸被農民接受,科學觀念也得到了增強,加上橡膠價格持續上升,農民富裕了,手裏有了很多的錢。針對農民手裏的閒錢,如何引導消費,成爲了鎮黨委政府的課題。XX年全國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鎮黨委政府審時度勢,大膽創新,以新農村建設爲切入點,做出“政府做引導、農民唱主角”的決定,率先啓動新農村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富有勐罕鎮特色的做法:積極引導農民集資建設村道公路、村內水泥路、籃球場、文化室等基礎設施。截止XX年6月,通過“一事一議”籌集資金,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全鎮已實現村村通路,35個村小組完成通達路建設,53個自然村完成村內道路硬化,45個村小組建有籃球場,有文化室35個,28個村小組建有村公廁,24個村小組建有村垃圾池,65%的村民完成改廁,38%的農戶完成改廚,累計投資達到5100萬元。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受到了省、州、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注。基礎設施改善以後,生活衛生條件改善了,村民出行方便了,道路暢通了,也方便了與外界的溝通,村民的地價也得到了升值,反過來也給村民帶來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