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2.09W

關於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調研報告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調研報告,歡迎閱讀!

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調研報告

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現狀如何?是否在上海世博會之後形成了長效的工作機制?對此,本報理論評論部調研組先後赴江蘇、上海和浙江兩省一市進行調研。

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成效顯著

江蘇、浙江和上海同處長三角且互相接壤,地理位置決定了其面臨的環境問題大致相同,跨區域交叉污染比較嚴重。在特定的地理和氣象條件下,大氣污染物排放在一定的空間尺度上擴散和累積,使得一定區域的大氣污染問題與污染特徵趨同,尤其是大氣污染物季節性特徵較爲明顯。

2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上海市與江蘇、浙江兩省實施了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共同落實世博園區300公里半徑範圍內電廠等高架源以及鋼鐵、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污染控制措施,對機動車污染排放實施統一標識管理,全面實施秸稈禁燒工作,並實現了重點污染源排放和環境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共享。

通過聯防聯控,兩省一市加強了環保合作:一是建立了一支隊伍,各地區開展合作,增強了戰鬥力。二是搭建了一個合作平臺。通過把數據置於一個共同的平臺,分析污染的成因,制定相應的措施。三是織就了一張區域環境監測網。城市間通過互通信息,及時掌握污染髮展的趨勢。四是建立了一套多模型集合預測預報系統,系統爲上海市及周邊地區提供48小時的大氣污染預報。五是提出了一套包括長效措施、加強措施、應急措施、備選措施在內的空氣質量保障方案,初步形成了區域合作機制。

長三角聯防聯控機制取得了明顯成效。據瞭解,世博會期間,上海環境空氣質量實現歷年同期最高水平。世博會開幕期間,上海空氣優良率達到98.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顆粒物(pm10)3項污染因子的平均濃度爲近**年同期最低。

世博會後聯防聯控機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通過這次調研,我們瞭解到,世博會之後長三角區域內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尚沒有實質性進展。

由於前期的聯防聯控工作是圍繞世博會制定實施的,具有臨時性的特點,活動結束後,一些好的措施沒有堅持下來。如兩省一市互查冒黑煙車,由於只是臨時性措施,現在已停止。又如,長三角地區9個城市53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曾經構建起區域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網絡,並建立了空氣質量共享會商平臺,在國內首次實現了跨省市的空氣質量聯合預報。但是,這一數據共享、預報會商機制因上海世博會的落幕而於20**年11月15日停止。此外,兩省一市機動車標誌互認的工作仍在繼續,但是力度明顯減弱。

目前,長三角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面臨着諸多問題:

一是體制和機制問題。爲確保區域合作重點工作順利推進,蘇、浙、滬於20**年12月建立了兩省一市環境保護合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區域環保合作的重大事項,審議、決定合作的重要計劃和文件。這一聯席會議制度仍在繼續發揮作用,近期將由上海市環保局牽頭,召開長三角重點城市數據共享及聯合預報會商會議。但是,這一會議制度畢竟是鬆散的,作用有限。在組織召開聯席會議時,兩省一市的環保部門是平級的,各地的工作重點和模式也不同,步調很難統一。

二是資金問題。各省、市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的專項資金很難同時到位,造成一些工作難以同步開展。

三是基礎研究問題。近兩年,針對區域聯防聯控的科研工作有所加強。如上海環科院、清華大學聯合3家監測中心,正在對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課題進行研究。但是,區域方面的合作研究還不多。雖然建立了一些監測站,但其分析、解決技術性問題的水平還不夠。

建議一劃定長三角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地域範圍

兩省一市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地域範圍應該進行重新界定和明確。

長三角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囊括兩省一市全部的範圍顯然不盡合理和科學。

有建議認爲,在世博會空氣質量聯合監測9個城市的基礎上,應再加入安徽省的馬鞍山、合肥或山東的一些城市,形成一個泛長三角的區域範疇。

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核心和邊界在哪裏?目前還沒有得出確切的結論。因此,急需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和論證工作。

建議二形成區域性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席會議制度

在兩省一市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建立之初,建議可以由環境保護部相關部門牽頭組織或作爲第三方進行監督,負責兩省一市大氣環境問題的協調和應急發佈等工作,以推動長三角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長效機制的順利建立。

在聯席會議制度中,兩省一市應本着平等協商的原則簽訂合作協議,約定輪流組織會議。

聯席會議按照一年或者半年召開一次的頻率,共同協調區域內的一些共同問題。

同時,學習國外區域環境管理經驗,制訂形成聯席會議的組織結構、議事程序與決策機制等。

建議三建立區域性信息共享和監測機制

兩省一市可以從市級層面的信息共享方面打開局面,在長三角區域兩省一市環保廳(局)的支持下,探索建立兩省一市區域合作長效機制。

特別是針對灰霾的污染控制,應建立合作預警機制,並與氣象部門加強合作。同時,各監測單位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包括數值模型應用嘗試、排放清單編制等多種基礎準備,並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提高大氣預報的業務水平。

建立“一個區域級平臺+三個省級平臺”的框架模式,最終實現長三角區域的信息共享與聯合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