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街區保護的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2.1W

保護歷史街區是人們痛定思痛的選擇。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經濟恢復發展,城市中開始了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蓋起新樓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改善了建築,卻破壞了歷史環境。城鎮歷史聯繫被割斷,特色在消失。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割斷歷史,而文物古蹟、歷史地段等正是這些歷史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所以,除了保護文物建築之外,還應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保有歷史的記憶,保存城鎮歷史的連續性。中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對文物古蹟比較集中,或能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羣、小鎮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佈爲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這是保護歷史遺產的重要舉措,從此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蹟、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分層次的保護體系。20xx年開始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歷史街區保護的調研報告

一,武漢歷史街區保護現狀

1,保護歷史街區,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漢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武漢的優秀歷史建築融西方建築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築含蓄典雅爲一身,匯金融、商業、居住、宗教、外交、工業建築爲一體,集中體現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築藝術和武漢市近代經濟發展和社會歷史的演變,是不可多得的歷史和藝術瑰寶。

武漢近代歷史建築的發展始於晚清,盛於民國,衰於淪陷。主要是兩部分:1861年漢口開埠至1945年抗戰勝利期間的近代歷史建築;上世紀50年代的現代風貌建築。

1861年漢口開埠,英、俄、法、德、日五國,在租界相繼建立了西洋風格的領事館、工部局,興辦洋行、銀行和工廠;傳教士在漢興辦教堂、學堂、醫院。薈萃了古典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築風格。隨着洋務運動的興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廠、火車站、學堂等,這些建築有的純西式,有的中西合璧。清末和民國時代,民間人士構建了近代工廠廠房、裏份住宅、私人洋房和別墅。這些建築成爲武漢城市由傳統走向近代的表徵。1938年,武漢淪陷,日本的侵華戰爭給武漢的建築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上世紀50年代,蘇聯援建了武漢鋼鐵公司、武漢重型機牀廠等重工業項目,興建了中蘇友好宮、武漢劇院等文化設施,留下了大批時代特徵鮮明的風貌建築。

XX年4月1日,實施了《武漢市舊城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管理辦法》,確定了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的基本原則、行政管理部門和產權人、使用人的保護責任,規範了優秀歷史建築的使用行爲。經過認真調查論證,按照“集中成片,規模效應”的原則,確定了4批、124處優秀歷史建築,建築面積約50萬平方米。確定了漢口原租界風貌區、漢口漢正街傳統商貿風貌區、漢陽舊城風貌區、武昌舊城風貌區等四大歷史風貌區。

漢口原租界風貌區:核心爲一元路、青島路和珞珈山路三個街區,現存1000多幢風格迥異的歷史建築基本保存完好,數十棟典型歐式風格的建築密佈其間,宛如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建築博物館。漢陽舊城風貌區:位於漢陽顯正街地區,包括一批教堂、古建築、古剎、古樹名木。武昌舊城風貌區:以閱馬場、曇華林、農講所、長春觀爲核心,一批歷史建築保存比較完整,尤其是曇華林街區,集中保存了一批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歐式建築和江夏民居風格的中國傳統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