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調研報告範文

學識都 人氣:3.19W

篇一:關於廣州會展業發展現狀的調查報告

廣州國際茶業博覽會調研報告範文

一、 前言

會展經濟是以會展業爲支撐點,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會、會議和大型節事活動,形成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人流,創造商機,並利用會展產業連帶效應帶動若干相關產業發展的一種經濟現象。會展有利於招商引資,可促成經貿交易和經濟技術合作活動,爲會展舉辦地經濟的未來發展增添潛力;會展可促進舉辦地政府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優化地方經濟運行環境和產業結構;會展可以提升舉辦地知名度。  會展業是現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它反映了一個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歷程。國際上,會展業的產業帶動係數大約爲1:9,即展覽場館的收入如果是1,相關的社會收入便爲9。這也成了目前不少地區提出若干年後要把本地辦成“中國會展中心城市”、“中國會展名城”、“中國區域會展中心”以試圖將本地整體經濟帶動起來的“理論依據”。

二、 現狀

2.1廣州市會展業發展歷程

廣州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性岸,對外貿易自秦漢時迄今兩千餘年一直繁榮興旺,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貿易口岸角色。改革開放後, 廣州爲全國最大的內貿及分銷中心,商品覆蓋全國和東南亞,歐美等地區。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初, 廣州曾把國際化大都市作爲城市的戰略定位, 是符合世界經濟國際化發展趨勢的。進入新世紀,更加務實地從實際出發,定位爲區域中心城市。廣州的國際化方向是歷史以及未來發展的使然。因此,廣州計劃3--5年,成爲亞洲會展中心城市;未來10--20 年,成爲世界會展中心城市。作爲“中國第一展”舉辦地,廣州在中國會展城市中享有獨特的歷史地位。

2.2廣州市會展業發展現實基礎

①擁有兩大展館羣體

廣州的會展場館形成了以流花地區中國出口商品交易展覽中心、錦漢展覽中心和琶洲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兩大會展場館羣體爲主的展館。 ②涌現出一批品牌展會

廣州是中國第一展“廣交會”的所在地,歷經幾十年,每屆成交額都達到150 億美元,客商十幾萬,國際化影響極大。同時,還培育了一批像留交會、美容展、傢俱展、建材展、醫療器械等品牌展會。

2.3廣州市會展業發展優勢與劣勢

①優勢

地理位置優勢:廣州毗鄰香港和澳門,位於中國經濟發展最快、最具經濟活力的珠三角經濟圈腹地, 是華南地區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量最大的集散地區和區域中心城市。廣州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性岸,對外貿易自秦漢時迄今兩千餘年一直繁榮興旺,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一

直扮演着重要的貿易口岸角色。改革開放後, 廣州爲全國最大的內貿及分銷中心,商品覆蓋全國和東南亞,歐美等地區。

獨特的歷史地位:早在20 世紀90 年代初, 廣州曾把國際化大都市作爲城市的戰略定位, 是符合世界經濟國際化發展趨勢的。進入新世紀,更加務實地從實際出發,定位爲區域中心城市。廣州的國際化方向是歷史以及未來發展的使然。因此,廣州計劃3--5年,成爲亞洲會展中心城市;未來10--20 年,成爲世界會展中心城市。作爲“中國第一展”舉辦地,廣州在中國會展城市中享有獨特的歷史地位。

設施優勢: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建築面積達70 萬平方米,有亞洲第一展館之稱的新館建成,使廣州展覽場地供應量大幅增加,爲廣州競爭“國際會展都市”提供了硬件保證,也更加確立了廣州會展中心城市的地位。 政府扶持:廣州市政府通過大力培育專業化、公司化會展主體,特別是民營經濟主體,徹底改變政府包辦的做法,基本退出主辦者的角色。廣州會展業發展規劃已列入廣州市服務業發展“十一”規劃,成立市會展業管理領導小組,制定、出臺了相關法規,正式啓動了廣州市會展“一站式”審覈管理服務中心。總之,在發展會展經濟中,廣州市政府已經逐漸將重心轉移到規劃、調整、服務和行使經濟管理的職能上。

②劣勢

一是展覽業管理不規範,尚無具有絕對權威的展覽管理部門,展覽審批部門重複,往往干涉多指導少;二是重複辦展導致展商分流、規模小、效果差。計劃經濟遺留的部門分割,各自爲政導致不同地方和部門在利驅動下盲目辦展、無序競爭,造成展會內容重複,辦展規模和效益都適得其反。三是展覽基礎設施仍不適應發展要求;四是長期欠缺專業性;五是沒有一個展覽管理協會,業界缺乏協調和自律。五是加入WTO後,廣州展覽業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來自亞洲其它經濟區域的競爭;來自國內其它省市的競爭;來自珠三角周邊城市的競爭;

三、 現狀分析

3.1廣州市會展業發展問題

廣州會展業歷史悠久, 比較有影響的可追溯到1957 年春的廣交會, 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特別是近20 年的發展

使廣州會展業有了一定的基礎。近幾年平均以20%左右的速度遞增,其發展勢頭迅猛。然而在快速發展的背後,我們是否思考過到底是什麼動力在支撐着廣州會展業的發展, 現存的一些問題中又是什麼制約着廣州會展業的發展? 這些問題不僅關乎行業的發展, 更加關係着廣州市的城市發展規劃的實現。幾年前就有人根據廣州、上海和北京2001、2002 和2003 年主要展會信息, 認爲廣州會展業除開兩屆的廣交會,在展會密度、展會行業和展會級別上與北京、上海的會展業都存在着差距(表2)。也有專家預言未來中國展覽城市的基本格局可能是“國際展覽名城”不超過2 個,“中國展覽名城”在10個之內,區域性展覽城市10 個左右,顯然已經把廣州排除在“國際展覽名城”之外。

3.2廣州市會展業發展現實差距

由於目前的局面仍是廣交會獨領風騷,其他的展會與之相比,差距太大,根本不能形成氣候,因此普遍都是規模較小。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缺乏競爭的廣州會展業市場是不健康的,也不能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廣交會可以說是歷史的產物,承載着政治功能。創始於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第一展”,長期受制於舊體制的條條框框,比如說政府越位、錯位、缺位。甚至於目前的廣州大型品牌展覽會基本上還是由政府主辦。缺乏市場化運作機制,其經濟效益是可想而知的。一度存在的“老大思想”,缺少國際品牌和國際化水平較底等等反映了廣交會已經成爲廣州會展業發展的制肘,所以有些仁者已經提出這樣的看法:廣州會展業能否從廣交會的大文化中走出來是廣州會展業能否走上國際化的重要因素。

3.3廣州市會展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中國加入WTO後,國內會展業的高速發展、國際會展中心向中國轉移,爲廣州迎來了會展業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也帶來更大的挑戰。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國會展形式風雲變幻, 廣州如果不能瞭解自身特點,提高核心競爭力,推進國際化進程的話,必然會喪失已有的優勢,甚至連作爲中國會展“第三城”都不保。根據美國展覽業研究中心(CEIR)的統計,3/4的買家在貿易展會上找到新的供應商,超過1/4的買家在展會上購買產品。因此,世界一些著名“展覽城”,如漢諾威、法蘭克福、科隆、芝加哥、紐約、巴黎及新加坡、香港等都將會展業作爲支柱產業加以扶持。

四、 對廣州會展業現狀的建議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 會展市場的競爭必將呈現白熱化。世界展覽經濟市場的競爭,已經充分體現了國際市場競爭是通過資本實力和品牌優勢實現的。廣州會展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場競爭力,加速國際化進程步伐, 將廣州構建成國際會展中心城市呢?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找出問題的根源,也就是癥結所在。廣州會展業界的有些人已經思考廣州會展業現存的'一些問題。由上述可知,制約廣州會展業發展的根本因素就是廣交會的問題。發展廣州會展業就必須直面廣交會,超脫於廣交會影響之外。

(1)既要重視廣交會,辦好廣交會,營造良好的行業環境,也要藉助廣交會的品牌效應和影響力,開拓廣州會展業國內外市場。明確目標,制定措施,迎接挑戰。我國目前除香港之外,在內地尚未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展覽中心城市,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展覽經濟雖說已初具規模,但離建成國際展覽中心還有較大差距。進入新世紀,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心要用6年時間把10平方公里的琶洲小島建成亞洲地區有一定影響的國際博覽城。博覽城的核心工程,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已投入使用,建築面積達50萬平方米,目前是全亞洲最大、設施最完善最現代化的展館。這使我們看到中國展覽業本已傾斜的天平又在向廣州招手,廣州又回到了與京滬展覽業競爭的同一起跑線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廣州是展覽的沃土,廣州有條件扶持和發展會展業。建議市政府抓住機遇,引導廣州會展業健康穩步發展。

(2)發展民營會展企業,着力打造廣交會外的品牌, 最好培育一批能夠與廣交會競爭,甚至超越廣交會的真正屬於廣州的專業展會。廣州會展業的內涵肯定不是僅僅指稱廣交會。相反,廣州會展業的真正發展一定體現在廣州擁有一批品牌展會和許許多多的大型展覽公司。百花齊放纔是春,廣州會展業的繁榮也就是衆

多會展公司爭雄的時代。明確會展業發展目標。把無污染、高效益的“綠色產業”展覽業作爲服務貿易領域內的一個重要方面,制訂將廣州建成亞洲會展中心的戰略目標,並將會展業作爲支柱產業加以扶持。

(3)務必要打破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的思想痼疾,大膽創新,背離廣交會的常規做法,弱化、淡化廣交會的政治功能,堅持市場經濟,大力扶持新興的展會,同時按照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引進資本,通過聯合、聯盟、兼併等手段,做大做強一些有發展前景的會展集團公司。

(4)明確廣州展覽業的政府管理職能部門。目前廣州展覽業管理不規範,主要體現在審批多頭。例如來華國際展由地方外經貿主管部門審批,超過1000平方米以上的報外經貿部審批或備案;貿促會系統的國際展辦展由國家貿促會審批並報外經貿部備案;非國際展則向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使審批不但跨部門或系統,還分中央、省及地方,易造成混亂。多層次,多渠道辦展,“展”出多門。根據現行展覽管理辦法,國務院各部委及其所屬的工貿公司、外貿公司、協會、商會、中國貿促會及其行業分會和地方分會、地方政府或省市級外貿主管部門等都能舉辦境內國際展覽會,舉辦不帶“國際”頭銜的展覽會凡註冊展覽企業在得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就可辦理。由於辦展單位過濫,又缺乏溝通和協調,無序競爭助長了低水平重複辦展,其直接後果是展商分流、規模小、效益差,參展商不知所措,外商更是難以決策。

(5)重視會展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尤其是培養高素質、有全球視野的戰略性人才。會展行業的競爭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與上海、北京的會展教育市場相比, 廣州的會展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已經成爲中國會展城市誰主沉浮的決定性因素。

(6)培養國有主渠道專業的展覽辦展機構。廣州的會展主力軍除了國有展覽企業,主要是社會力量辦展,較難形成規模,從業人員素質也較低;而政府各部門參與的展覽,如廣州博覽會、廣州美食節、廣州服裝節等也因部門分割,缺乏溝通而難以較快形成規模和提升檔次。因此,廣州的辦展機構特別是國有辦展機構應該聚合,一個拳頭對外才有影響力。國內一些城市的辦展經驗,如深圳高交會、北京高科技周、廣州留交會、廣州汽車展、上海工博會及華交會等,皆因政府積極介入很快發展成名牌展覽會。也可參照上海的做法,通過資源整合,成立主渠道專業展覽機構。

(7)加強對會展行業的調研和立法。目前政府對會展業認識還需進一步加強,會展是何種行業,會帶來何種收益,帶動那些產業等,應有專職部門深入調查研究,並儘快立法加以規範。這一點,上海已走在前面。據瞭解,國內展覽業的第一個地方法規———上海展覽法規已進入起草階段,主要是理順行政主管部門和海關、商檢、工商、稅務等部門之間的法律關係,克服多頭管理的弊病,以及展覽公司辦展的資質要求和法律程序。爲了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廣州也應通過地方立法來規範展覽市場,保障廣州展覽業的健康發展。

(8)儘快成立展覽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廣州展覽界呼籲成立展覽協會已多年。由於沒有自己的組織,業界辦展觀念落後,同題材展覽“重複建設”嚴重,衆多公司蜂擁入市,良莠不齊在所難免,常有“辦一場壞一場,壞一場就換個公司名”的現象。同時,展覽界的要求也應有個合法渠道反映。因此,希望政府儘快明確廣州展覽業主管部門,並在主管部門指導下成立展覽協會

五、 總結

經過一段發展歷程, 隨着各地會展業的覺醒和快速發展,廣交會的風騷已遠不如以前了。然而,到目前爲止廣州上下一片仍舊沉湎於廣州作爲廣交會的舉辦地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廣州雖然佔據着廣交會的絕對優勢,卻沒有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難怪廣州會展業已然表現出不敵北京、上海等中國會展城市,甚至在專業展會上也不如一些區域會展的發展勢頭。廣州會展業路迢迢,惟有百展競放時

篇二:廣州芳村茶葉市場調研報告

一、芳村基本概況

芳村區位於廣州市西南端。北、東面臨珠江(南航道),與白雲區石井鎮、荔灣區、海珠區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與番禺區大石鎮、南海市平洲鎮相鄰;西與南海區鹽步鎮、黃岐鎮接壤。

二、茶葉產業在芳村所佔比重

芳村,歷史上以花聞名於世。花,是芳村一個傳統產業,可以說芳村先有花後有茶。是花帶動了茶葉的發展。目前落戶在石圍塘街管轄區內的茶商3500多戶,年茶葉成交額25億多元。茶葉產業佔芳村GDP的37%。

三、芳村茶葉產業規模數量

●芳村目前有茶葉商戶3500多家;

●產業營業面積達20萬平米;

●大型的茶葉批發市場及交易中心有8家。

專業茶葉市場,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位於主交通幹道旁,一層街鋪、單間建築面積在30-60㎡。設有大型停車場;場地規劃合理,有多個進出口,通道寬敞,上下樓方便,有專門上下貨區及倉儲區和辦工區;

(一) 專業市場功能分佈

●一樓爲茶葉銷售門市部

●二樓爲茶具銷售市場

●三樓爲黑茶公司辦公場所及倉儲區、休閒品茶區、茶文化展示區

五、產品種類

芳村茶葉市場,產品覆蓋中國所有茶種,主要包括: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差、花茶、其中普洱茶佔相當大比重。

六、主要銷售模式

●批發零售

●出口

七、貨源組織

● 主要來自,浙江、福建、雲南、廣西、潮汕、湖南、香港、臺灣等地方,茶葉經銷商,經營的商品適合高、中、低不同消費階層的需要。

● 有廠家直銷、貿易公司代理、加盟、連鎖店。

● 品種覆蓋中國所有茶種。

八、關於選址芳村茶業城的幾點描述

1.位置:三樓(原白沙溪店鋪 120平),主要以廠家品牌展示爲主。

2.租金:8000元/月

3.轉讓費:15萬

4.合同還有一年到期,每3-5年一簽。

5.廣告:茶業城茶文化展示廳可不定期邀請廠家進行茶品免費展示。

6.茶業城的重點介紹

篇三:西博會調研報告

課程實踐

題 目: 西部國際博覽會調研報告 學院(直屬系):  管理學院 年級、 專業:  2012級  市場營銷 成 員:遊 祝  陳秋衡  上 課 教 師:  李殊玲  完 成 時 間:  2014年11月5日

一、西博會緣起與背景

(一)概述

西博會始創於2000年,全稱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每年一屆在四川成都舉辦。前十屆西博會,均有多國國家元首、政府總理、副總理、部長級官員及國際經貿組織重要人物出席;累計布展44萬平方米,舉辦各類經貿活動 350 多場 ; 共有 16542 家國內外企業參展, 100 多家國內外經貿組織通過這一平臺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關係;中國國內31 個省 ( 區、市 ) 和重點城市全部參展參會。

西博會是由中國西部地區共辦、共享、共贏的國家級國際性盛會, 是國家在西部地區的重要外交平臺、貿易合作平臺和投資促進平臺,是實現“西部合作”、“東中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載體,也是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合作的重要窗口。

(二)西博會與西部大開發的關係

2000年,中央作出西部大開發重大戰略決策。15年來,西部地區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已經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正是在西部大開發的進軍號角聲中,西博會應運而生。隨着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推進和西部經濟的蓬勃發展,西博會順利實現了從地區性展會到國際化平臺、從單一功能到綜合服務、從規模不斷擴大到質量不斷提升,日益發展成爲西部地區重要的投資促進、貿易合作、外交服務平臺,成爲西部合作、東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載體,成爲中國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經貿盛會。 作爲長江經濟帶和西部大開發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地帶,以四川、重慶、貴州和雲南爲代表的長江上游沿江區域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而西博會這一對外開放平臺,則成爲促進該區域增強互助合作、共同發展的“加速器”。

二、西博會的發展

(一)歷屆西博會主題與分析

1、歷屆西博會主題

第一屆(2000年)  主題:充分開放合作,構建泛亞交通物流新體系。 第二屆(2001年)  主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泛亞可持續發展。

第三屆(2002年)  主題:西部與世界接軌。

第四屆(2003年)  主題:加強合作、加快發展

第五屆(2004年)  主題:泛亞合作與實體經濟發展。

第六屆(2005年)  主題:外資西進、內資西移、東西合作、實現雙贏。 第七屆(2006年)  主題:開放、合作、共贏、發展。

第八屆(2007年)  主題:共謀科學發展,構建和諧西部

第九屆(2008年)  主題:開放的西部,美好的未來。

第十屆(2009年)  主題:把握機遇、應對挑戰、開放合作、共贏發展。 第十一屆(2010年)主題:開發開放,共享共贏。

第十二屆(2011年)主題:引領國際合作,拓展市場空間。

第十三屆(2012年)主題:深化國際合作,加速西部發展。

第十四屆(2013年)主題:構建區域合作新格局 激發西部發展新活力。 第十五屆(2014年)主題:改革引領發展  創新開闢未來。

2、歷屆西博會主題總體分析

(1)每一屆的主題都有所側重、有所變化,但開放合作共贏發展的理念卻始終未變。

(2)第八屆西博會首次由七部委、西部十二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同主辦,開放的主體也切實地從成都、四川進一步的擴大到了整個西部,西部各省市區從參與者升格爲“輪值主席”,“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不斷增強。

(3)從持一種謙遜的態度“與世界接軌”,到充滿自信地“引領國際合作”、“深化國際合作”,西部的開放模式從單向的“你發財,我發展”到雙向的“請進來,走出去”,表現出西部宏大的國際視野和融入世界的強烈願望。

(二)西博會對成都的影響

1、成都借西博會提升國際國內影響力。藉助西博會這一平臺,成都有機會讓衆多外國政府和企業代表來到家門口增進了解,從而大大提升了國際國內影響力。

2、藉助西博會平臺,開放合作成爲常態。藉助西博會這一平臺,成都與國內外之間架起了一座座開放合作之橋,令成都與世界各地尤其是泛亞地區的交流合作常態化。

3、投資促進創新高。藉助西博會這一平臺,成都引來了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才,並以承接產業轉移、加強經濟技術合作爲重點,全方位拓寬合作領域,推動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

4、作爲第十四屆西博會的協辦城市,東道主成都則在發揮“首位城市”作用,全力保障西博會辦成一屆盛會的同時,也利用這一平臺,向世界展示了加快推進國際化和現代化,奮力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的積極風貌,吸引了衆多來自國內外有識之士的目光。

(三)西博會對中國西部地區的影響

1、西博會成爲我國政府設在西部地區重要的投資促進平臺、貿易合作平臺和外交服務平臺,以及我國政府實現西部合作、東西合作、中外合作的重要載體,是西部地區開放開發的重要窗口和最佳平臺。

2、西博會致力於推進中國西部與泛亞地區以及世界各國交流合作的中國西部國際博覽會,已經發展成爲中國西部地區對外貿易、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有力提升了中國西部地區開放形象和國際影響力。

3、西博會成爲展示中國西部歷史文化底蘊、改革開放成果和美好發展前景的重要窗口。

4、作爲西部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國際性綜合經貿盛會,西博會成長爲中國西部地區開放開發的最大窗口和最重要平臺,爲世界瞭解西部、西部融入世界搭建重要平臺,爲四川和西部地區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爲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