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調查報告範文

學識都 人氣:2.99W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以下是由本站小編整理的清明節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更多信息請關注本站!  

清明節的調查報告範文

調查目的: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節總是在公曆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三天中的一天。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爲掃墓。傳統清明與現代清明有什麼變化?

調查方式:實地查訪,網上查詢資料,調查問卷。

調查結果:

現代清明節只作爲一個傳統節日,人們只知道這一天是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日子。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清明節不單單只是清明節吧。在古代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更有萬衆踏青、郊遊等種種活動。值得一體的還有一個已經失傳的節日--寒食節。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爲了紀念介子推。傳說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爲他充飢。晉文公歸國爲君後,分封羣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爭寵,攜老母隱居於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爲官,躲藏山裏。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爲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於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爲寒食節。由於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隨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盪鞦韆等習俗也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爲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並保存於清明節中。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內容上共同之處並不顯著,二者主要的聯繫有兩點:一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繫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併了寒食節。那麼在古代清明節都有哪些值得一提的'活動呢?

一、由於清明節和寒食節的習俗逐漸重合,寒食節的一些特色美食也流傳下來。所以清明節也成了一個“美食節”。

二、古代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一般,她們平時不能出門,不能隨便拋頭露面,正所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而清明節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門的好時節,她們在這一天會精心打扮,早早出門去祭奠先人,然後就踏青遊玩,於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這個說法。

三、古代清明節也放假,在隋唐之前,人們重寒食、輕清明。到唐玄宗時,將清明節掃墓正式編入禮典,屬當時的“五禮”之一,清明節的地位因此得到擡升,清明假期與寒食節連在一起,成爲當年繼元宵假期之後春天裏的“小長假”。 唐朝的節假日是這麼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意思就是: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7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4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位放假3天。

四、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五、放風箏,許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把自己知道的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等風箏升到天空中時就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逝,希望帶走所有的穢氣,帶來好運。

六、插柳,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爲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古代清明節裏的一些活動在現代清明節已經找不到了,不過清明節坐爲中國的傳統節日,最重要的確是傳承下來了,每年的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會進行一系列祭祖、掃墓,緬懷先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