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問題情況調查報告

學識都 人氣:1.12W

調查報告是對某項工作、某個事件、某個問題,經過深入細緻的調查後,將調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統整理,分析研究,以書面形式向組織和領導彙報調查情況的一種文書,下面是由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養老問題情況調查報告

這個假期,我來到了XX市XX區敬老院,看望了那裏的老人,給他們送去新春的祝福,還送上了營養品,並與他們親切交談。通過與他們的談話,我瞭解了老人們過去的生活和工作情況,也瞭解了他們現在的養老情況。

住在這所敬老院裏的老人們大多在70歲以上,他們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被送到敬老院來(這與我以前在其他敬老院瞭解的情況也是一致的),如子女不在身邊無人照顧;身邊親人大多已過世,孤身一人;一個人待在家裏太孤單,想有人能夠陪伴。從她們的口中,我大致瞭解到過去老人們的生活狀況。建國初期,絕大多數年輕人都沒有文化,但迫於生計,只能外出幹些體力活或技術含量不高的工作,如在織布廠工作,生產菸草等。由於當時人們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即使是在城市,生活物資供給一樣嚴重不足,大部分人最大的希望便是能吃飽穿暖。因爲條件有限,許多人不能去上學,只能利用空閒時間去夜校讀書識字。生活在鄉下的人,爲了能去學校讀書,冬天裏也穿着草鞋踩着冰雪去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外的地方求學。路上餓了就吃從家裏帶的生紅薯或其他乾糧充飢,要是遇上荒年,就吃路邊生長的野菜,生存條件極爲艱苦。

現在這些老人們的孩子都長大了,都成家立業了,他們被子女送到敬老院來更多的也是一種迫於生計的選擇。在我所瞭解的老人中間,絕大多數人的子女都只在繳納生活費時纔來看望一下老人,順便購買一些物品,見面交談的時間也不會太長,真正關心老人生活起居細節的更是少之又少。子女們普遍對父母們的生活情況關注較少,以爲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就萬事大吉了。更有甚者,子女之間互相推卸養老責任,只顧自己享樂。這種情況着實令人心痛。

在與老人們的交談過程中,我發現很多老人口中都會說只要自己的子女過得好,自己怎樣都無所謂,只要兒女們心中都有自己的父母就行了,他們來到敬老院生活至少還有人可以一起生活、說說話,陪伴他們度過晚年,這比孤單一人待在家裏好。我注意到,每當老人們說起自己的家、自己的兒女時,他們的臉上、眼神中總會流露出溫馨、留戀、幸福,甚至淚眼婆娑。由此可見,老人們的內心深處是非常渴望迴歸家庭、渴望親情的!

的.確,老一輩人爲我們新中國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在過去所經歷的苦日子值得我們年輕一代人永遠銘記,我們要感謝那些爲我們創造現在美好生活的前輩們,並以他們爲榜樣,發揚艱苦奮鬥精神,樹立回報社會的意識,努力學習,爭取成長爲祖國的棟樑之才,不辜負老前輩們的期望。

然而,伴隨着時間的流逝,老一輩已相繼老去,龐大養老羣體的出現成了一個十分現實的社會問題。即使我國正加大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但這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因爲老人們缺乏的是家庭式的關心和溫暖。當孩子們事業有成之時,都想着如何對自己的父母好點,讓他們過上安享晚年的生活。殊不知,又有多少人真正可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的服侍他們一回?又有多少子女知道老人們心中的渴求?

我認爲,傳統"養兒防老"模式雖然受到現實的挑戰,但是,"養兒防老"的傳統並沒有過時,並且永遠不過時。解決養老的問題,除了政府要加大養老資金的投入以外,還要解決一個"良知"的問題。"養兒防老"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孝敬老人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父母辛苦地養育子女,當父母老了的時候需要子女們照顧的時候,子女們應該盡最大努力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而那些推卸養老責任的子女應該遭到良知的譴責。倘若子女養老養成了一種社會風氣,每個人都真心實意地爲老人着想,那麼,國家的養老制度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反之,最好的養老制度也溫暖不了老人的心。

所以,我呼籲全社會的人都來關心養老問題。如果每個人都有一顆孝敬老人的心,那麼解決養老的問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只有人人都喚起自己的良知,才能讓老人們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從而促進整個社會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