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學生調查報告錦集8篇

學識都 人氣:7.24K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生調查報告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學生調查報告錦集8篇

學生調查報告 篇1

90後生來就任性、嬌生慣養、拜金嗎復旦大學日前發佈的《互聯網與當代大學生系列研究報告》否定了這一說法。報告指出,90後大學生從容、理性、務實,是值得信任的、充滿正能量的一代。深究其成長環境和時代特徵,豐裕或成解讀90後的關鍵詞。

該報告由復旦大學國家網絡傳播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共同完成。調查以隨機抽樣方式,從覆蓋不同地域、不同辦學層次(包含211、普通本科、大專院校等)的中國大學中抽取1708名微博大學生用戶,通過對樣本近兩年間發表的所有博文進行內容分析,深度解讀當代大學生的理想、追求、願景和情趣。

重視家庭生活 相信自我奮鬥

報告指出,與40後、50後屬於匱乏一代、60後、70後是溫飽一代大不相同,90後如今已真正成爲豐裕一代,不僅生活在豐厚的物質環境中,還成長在發展機會增多、流動渠道暢通,社會態度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中。

環境變革必然帶來物質觀的轉變。調查顯示,90後大學生羣體更願意追求舒適的生活,27.1%的大學生認爲人生成功最核心的要素是舒適,其次是成就感,再次是美滿家庭。23.5%的大學生認爲理想社會最核心的特質是舒適,其次是安全、富裕等。

調查還反映出90後對家庭價值的重視。有效樣本中98.6%的人表達了對父母的珍視,88.1%表示支持傳統家庭觀念,包括結婚生子、傳宗接代、贍養父母等,95.4%支持弘揚傳統文化。

追求舒適、嚮往家庭,並不代表90後不愛奮鬥。9成受訪大學生認爲應該通過不斷的個人奮鬥實現夢想,但平等是重要前提,且有89.0%的人認爲機會平等比結果平等更重要。受訪者傾向於認爲,社會應爲個人發展提供公平的起點和平臺,最後結果的差異則有賴於個人努力。

追求個性張揚 支持理性愛國

報告指出,90後注重個性的發展。94.8%的受訪大學生對個人權利持正面態度,其關注和議論最多的公衆人物也大多具有鮮明個性。半數以上受訪者表示反對條條框框的束縛,希望能自主決定諸如婚姻、生死等重要人生階段。

儘管思想前衛,但90後卻不愛任性妄爲,對待爭議性話題,90後通常態度謹慎。在原則問題上,他們也有強烈的是非標準,如98.2%的人對吸食軟性(如等)持反對態度。

90後亦是真正的互聯網一代,面對多元文化和多種思想觀點的衝擊,他們總體呈現積極、理性的態度,不同於傳統大學生憤青的形象,如83.3%的受訪大學生認爲中國應在傳承優秀民族文化的同時,以開放心態去借鑑吸收西方的制度和文化。此外,強調國際關係應互惠合作的大學生比例達91.3%。

戀愛觀:拼能力比拼爹重要

在戀愛觀上,調查指出,90後大學生已更加看重戀愛對象精神交流與情感支持的心理特質,更看重戀愛對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相對較少關注外貌、家庭背景等。

具體而言,21.4%的男性和20.2%的女性選擇戀愛對象時最看重的要素爲性格要素;26.1%和31.0%的男女大學生在選擇戀愛對象時最看重綜合素質,而在綜合素質中,70.7%的受訪者認爲核心要素是情商高、交往能力強,20.7%的人認爲是工作能力和事業發展潛力。

如果將綜合素質中的交往能力(情商高)、學習能力(智商高、名校畢業)和工作能力強等概括爲能力,那麼有11.3%的男大學生和11.6%的女大學生最看重戀人的能力,比例遠高於看重家庭背景的男生(3.0%)和女生(3.9%),表明在90後學生眼中,拼能力已遠勝過拼爹。

學生調查報告 篇2

呼倫貝爾是一座美麗的城市,環境污染給它塗抹上不和諧的污點。

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幾個同學約好了,到市區、河邊、街道調查家鄉的環境情況。

下面是我們調查的結果,如下:

一、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滿大街都能看見大量廢棄的塑料製品。一颳風,滿天飛舞的塑料袋把人們的視線擋住。有的掛在樹枝上,有的落到草坪中,原本清新、整潔的環境,像是感染上白色的病毒一樣,危在旦夕。我希望人們改掉亂垃圾的壞毛病,讓我們的家鄉變得更加美麗整潔。

二、河水污染

河水污染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不利,清澈見底的小河不見了,人們爲了圖方便,把裝有剩菜剩飯的飯盒和那些塑料袋、雞毛、磕頭等都往河裏扔,到了夏天,河水會發出一股難聞的臭味。工廠排放出來的污水,又黑又臭,他們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的危害。造成河流污染,一條美麗的伊敏河變成了垃圾河。

三、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也非常嚴重,我市的工廠在生產過程中排放出的廢氣,直入雲宵,蔚藍的天空不見了,被濃濃的黑煙擋住了。它直接影響到人傘兵身體健康

只要人人都愛護環境,爭做環保小衛士,我們就在一個清新美麗的環境裏生存,我們的家園會變的越來越美好的!

學生調查報告 篇3

摘要:在我國,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嚴峻,伴隨着政府政策引導與社會觀念的轉變,大學生創業意識,就業方向也悄然發生轉變。通過對大學生創業問題的調查研究,我們旨在瞭解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在創業前準備的真實狀況,分析大學生創業現狀問題,給大學生提出創業前的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問題;政府高校引導;社會關注;調查報告

浙江是一塊創業的熱土,民營經濟興旺發達的省份。浙江高等教育也是走在中國教育行業的前列,高校衆多,但由於崗位差異,每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也是異常激烈,創業也逐漸成爲衆多大學生的第一選擇。十 七 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爲創業者。”

爲進一步深入貫徹黨的十 七 大精神,我們就大學生創業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我們希望通過研究報告,能夠引起各高校與社會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與教育的重視和關注,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這個研究給創業前的大學生、政府、高校、社會提出建議。

我們小組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和網上查閱資料等形式。我們小組也參考了一些其他調查問卷的格式,結合實際編製成《大學生創業問題調查問卷》(見附錄二)。問卷編制好後,小組成員通過各自QQ向周邊大學生(在校就讀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爲確保調查結果的可信度,我們採取了無記名方式。最終調查問卷共發100份,實際統計80份。調查結果見 附錄1。

本次調查範圍涉及人羣大多是來自各大高校的學生,涉及衆多專業,範圍涵蓋廣泛,涉及面廣。從科學合理的角度講,我們的整個調查兼具全面性和典型性。

一、 現狀分析與調查結果:

教育部部長賙濟11月20日在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透露,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495萬,比20xx年增加82萬。在全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仍然突出,爲此,會議決定將20xx年作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全面服務年。如此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創業依然是熱點之一。(參考中國教育在線)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創業是不少應屆畢業大學生的第一選擇。創業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活躍而有效的經濟形式,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後,創業的形勢有很明顯的好轉,不論是私人創辦事業涉及的領域還是創業的發展勢頭,都有着健康發展的趨勢。而從西方的發展歷程來展望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學生創業將成爲市場洪流中一股新的力量,新的勢力。大學生的加入將爲創業大軍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同時,在校大學生創業也闖入了人們的視眼。

當大學生創業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當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選擇創業這種新的就業方式的時候,我們發現在大學校園裏創業的概念也越來越爲廣大的同學所瞭解與接受,創業意識在高校中已不再陌生。

爲了全面瞭解在校大學生和畢業大學生創業前準備的現狀, 研究調查各大高校、政府、社會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與教育的重視和關注程度,我們在1月20日—2月20日,通過問卷形式爲主,網上QQ談話與網上搜尋材料爲輔開展調查活動。

從調查問卷中抽出幾份題目進行分析,例如第二題,您關注國家出臺的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法規?調查中,經常關注,很清楚的大學生佔10%,偶爾關注,比較清楚的大學生佔30%,不太願意主動去了解,知道一點的大學生佔45%,一點也不知道的大學生佔15%。從這裏體現出現在的大學生對國家政策的瞭解程度雖然佔比較大的比例,但經常關注的大學生只佔10%,所佔比例較小,說明大學生關注國家政策是有待加強的。

而第三題您是否有創業的打算 ?調查中,考慮過的'大學生佔97.5%,完全沒想過的大學生佔2.5,正在進行創業的大學生佔0%,已經嘗試過創業的大學生佔0%。從這裏體現了創業的問題對大學生不是什麼與他們毫不相干的事情,絕大多數的學生還是思考過創業的問題。而第十題您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 調查中,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大學生佔47.5% 沒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大學生的佔52.5%。其中,有參加過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次數一般在1-2次。從這體現出大學生參加創業類培訓或講座的比例相對較小,大學生對此的關注度還不夠,還有待加強改進。

二、結論分析與建議:

《關於大學生創業問題的調查》是我組研究的課題,在課題申請時,我們是作爲一個課外業餘任務來完成,經過一番網上瀏覽、網上問卷調查發現這個課題的具有很大的研究性,社會、國家和高校的關注度極大。由於我們小組在資金、人力、物力、時間、個人學歷等因素的限制,調查難度遠遠超過我們申請課題前的想像。對於我們大專生來說,要作到大範圍且研究的極大深度同時極具學術性,是不怎麼現實的。因此,出於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我們組員採取網上問卷調查,網上搜集相關材料等形式,調查自己周邊大學生(在校就讀大學生),其結論和數據也是具備科學性,確保實踐調查成果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從而提升作品質量。

從調查問卷和現場人員訪談可以看出,大學生創業需要社會建立有效的導向機制、激勵機制和幫扶機制。高校在大學生自我創業中發揮更多的作用和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包括創業指導、資金落實、客戶聯絡、社會溝通等,尤其是提供比較規範、適用、系統的創業教育。高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業教育一方面是要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和創業觀念,另一方面主要是就大學生創業所需要的各種創業技能進行全面培訓,並最終使大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

對於大學生創業,政府的幫扶作用不可小視。一些地方政府政策的出臺,對於大學生創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政府幫扶的持續性需要關注。此外,大學生創業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政府的幫扶作用,社會應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去逐步鍛鍊其市場適應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管國家政策、高校、社會環境如何,我們認爲最重要在於大學生自己,因此大學生主體不容忽視。下面給大學生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樹立全新的人才觀,重視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

從前面所講,我們可以看到,成功的創業者具備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質和次要特質,要有創業觀念、有才、有膽、有識,同時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創業過

程中的困難,這些高要求決定了當代大學生想走上創業之路,就必須按照創業者素質的培養規律,重視創業素質的自我培養,注重培養自己的能力,錘鍊自己的膽子,同時培養自己的創業人格、創業者思維和創業意識與技能,克服中國傳統教育模式下培養出“積累型”、“繼承型”,掌握的死知識多,運用的知識少,膽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類型。

實踐證明,創業者素質的培養是有規律的,其成長也是有過程的。而從實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之都是創業者成長的捷徑,中國有句俗話:“一年學成個莊稼漢,三年學成個生意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錘練自己

要樹立自信、自強、自主、自立意識。自信就是對自己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條件去開創自己未來的事業。自信賦予人主動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進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夠成爲創業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敗和挫折時更需要自信。自強就是在自信的基礎上,通過企業的實踐,不斷增長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進一步磨鍊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說敢當,敢作敢爲,不貪圖眼前的利益,永遠進取,使自己成爲強者。自主就是具有獨立的人格,具有獨立性思維能力,不受傳統和世俗偏見的束縛,不受輿論和環境的影響,能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善於設計和規劃自己的未來,並採取相應的行動。自主還要有遠見、有敢爲人先的膽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憑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憑藉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業的基礎。

(三)廣泛獲取創業經驗

如今,不少大學都開設了創業指導課,教授創業管理、創業心理等內容,幫助大學生打好創業知識的基礎。大學圖書館也提供創業指導方面的書籍,大學生可通過閱讀增加對創業市場的認識。

其次,創業是目前媒體報道的熱門領域,無論是傳統媒體,如報刊、新書、廣播電視、還是網絡媒體,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創業知識和信息。一般來說,經濟類、人才類媒體是首要選擇,比較出名的有《財富人生》、《創業家》、《21世紀經濟報道》、《第一財經》,以及“中華創業網”、“中國創業論壇”等專業網站。此外,各地創業中心、大學生科技園、留學生創業園等機構的網站,也蘊藏着豐富的創業知識。通過這種途徑獲得創業知識,往往針對性較強。

(四)注重自身能力的綜合培養

大學生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創業。創業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與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對人的能力要求很高。從事創業的人既要懂經營,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協調處理各方面的關係,又要當機立斷,臨危不亂,指揮若定,既要能言善辯,又要能談判公關,既要能開拓創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難。因此,創業能力的綜合性很強,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造能力、經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公關能力、應變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把握機遇的能力、談判能力、心理調適能力等。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作爲21世紀教育的4個支柱”,並把其作爲開啓未來人生大門的四把“鑰匙”。“學會認知”就是教人掌握認知的方法,學會學習的方法、手段,培養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做事”就是要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應變能力和駕馭處理複雜突發事件、危機的能力。“學會共同生活”就是要培養人的團結協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培養人的競爭意識和管理能力。“學會生存”就是要不斷增強人的自主性、判斷力和個人的責任感,培養人的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判斷能力等等。因此,大學生要主動樹立“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意識,提高創業能力,從而使自己在創業時“走得出”,“站得住”,“幹得好”。

(五)通過各種渠道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培養自己的創業能力

實踐環節能使大學生在校期間積累創業經驗,培養創業能力的有效途徑。所以大學生在校期間要積極參與創業實踐活動,如大學生創業大賽、創業計劃書大賽等。其次,大學生還可通過參與社團組織活動、創業見習、職業見習、兼職打工、求職體驗、市場和社會調查等活動來接觸社會,瞭解市場,並磨練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第三,商業活動無處不在,大學生平時可多與有創業經驗的親朋好友交流,甚至還可通過Email和電話拜訪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專業機構諮詢。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往往比看書本的收穫更多。通過這種人際交往途徑獲得最直接的創業技巧與經驗,將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受益無窮。其四,投身於真正的創業實踐。在畢業前後進入創業啓動階段,可以單獨或與同學輪流租賃或承包一個小店鋪,或加工、修理、或銷售、服務等,在真刀真槍的創業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這些活動成爲大學生步入社會大課堂的第一步,同時大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既爲他們將來開展創業活動積累了經驗,也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管理能力、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也有利於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熱情,爲大學生提供應對挫折,面對各種困難的心理準備,促進大學創業成功。

通過研究,我們希望能爲在校大學生提供富有建設性意義的調查結果與信息,普及創業理念,彌補大學生長期呆在校園裏對社會缺乏瞭解的不足,增加日後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經過一個月的調查努力,在電信分院老師、團學幹部等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小組完成了此次調查研究。由於時間倉促、水平有限、初次撰寫,我們的日常工作、調查方法、報告論文格式等也存在着諸多不足與缺陷,望評委老師能給我們提出寶貴意見,爲我們日後其他工作做借鑑!

學生調查報告 篇4

隨着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爲人們獲取知識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爲了掌握中學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和使用情況,我們對中學的6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網絡的發展大大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給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積極影響,但仍舊尚存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校園文化還需進一步加強。

一、網絡使用問卷調查結果存在的問題

隨着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互聯網作爲一種方便、快捷的信息獲取手段和通訊交流平臺,深深地融入到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然而,互聯網又是一把“雙刃劍”,在網絡建設飛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學生尤其是那些尚不能正確辨別是非醜惡的中小學生來說,他們對網絡的認識和使用是否同時得到了快速提高呢?網絡建設的確給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極大地影響,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但我們也不可以盲目樂觀的看待網絡發展對學生的消極影響,在現實中,仍有部分學生還在網絡的認識和使用上都有很大不足,所以關注中小學生使用網絡的情況十分必要。

據我們瞭解,河源市紫金縣鎮上一個比較貧困的農村,給孩子買臺電腦對許多家庭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因而許多中學生只能是通過去網吧上網,可是‘網絡’這個名詞對這些尚處於青春期,缺乏自控力的中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許多學生因爲長期沉湎於網絡之中,難以自拔,無心學習,成績直線下降。爲了掌握中學學生網絡使用情況,我們對6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他們分別來自初一、初二和初三三個年級,調查問卷設計了20個選擇題,其中3個多選題,17個單選題。60名學生採用無記名方式填寫問卷,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和代表性,本次問卷調查收回60份,有效問卷56份,通過對這56份試卷的分析,得到了真實和詳盡的材料,總體看來,中學學生使用情況有利有弊,但是利大於弊,大部分學生能夠有效利用網絡資源,但也存在部分問題,網絡素質有待提高。

二、網絡認識及上網情況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它的好處也有不好之處,究竟青少年對網絡認識多少,又是如何認識的,他們的上網情況又是如何?這些值得我們去關注。

將近有一半的學生都是通過自己接觸來認識網絡的,也有不少同學則是從朋友口中或在書上、雜誌上電視上得知網絡,總體來看基本正常。可是由於當地經濟條件比較落後,學校沒有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十分陌生,甚至不知道‘網絡’是什麼,又有何作用?由圖1知道,38%的學生經常上網的地方網吧,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數據,據瞭解,有不少學生因爲迷戀網絡經常逃課上課,這是一種不好的現象,學校以及家長需要格外關注這部分分學生,引領他們正確使用網絡。

超過一半的學生每週上網次數在1至3次,將近一半的學生的上網次數選擇了一般,這很好,說明了大部分同學對上網都能夠很好的控制住,不讓自己沉迷於網絡。不足的是,當地網絡仍未得到普及,大約1/4的同學沒上過網,這點當地學校和政府需要給予支持。

三、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逐步融入到人們的學習

生活以及工作中,因其方便、快捷獲取信息的功能,互聯網已經成爲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使用網絡的時間過長,會對網絡產生一定的依賴性,由於網絡的吸引,使他們在不使用的情況下經常覺得無聊,所以會不自主的用網絡來填補思想空虛,許多學生就是因爲迷戀網絡無法自拔,最終荒廢了學業。那麼,他們當初爲何會使用網絡,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28%的學生使用網絡是因爲獲取信息,拓展自己知識面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網絡作爲信息交流渠道的重要地位。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將近四成的學生是因爲好奇而接觸網絡,可但我們詢問他們上網主要是做什麼時,許多學生都說是玩遊戲或聊天交友,而查閱學習資料卻只有少部分,這也客觀反映了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學校和父母應該多加指導。

不可否認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獲取信息和進行娛樂、消遣等活動,很大一部分都是藉助網絡手段來進行的,但是網絡本身也有不足之處,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學生和家長又是如何看待互聯網的?

從以上三個圖中可以得知,大約一半的學生認爲上網的確對學習會有影響,但是隻要適當的上網,不但可以減少影響,而且還可以放鬆心情,這也說明了他們能夠正確的認識網絡,使用網絡。圖8反映出了,超過一半的父母不鼓勵孩子上網,他們認爲上網會讓孩子沉迷,而將近30%的父母則不過問孩子上網情況,從這幾個數據可以看護,父母對網絡的認識還存有不足,不能很好的認識網絡,指導孩子使用網絡,網絡素質有待提高。

如今是網絡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他們的知識面,給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帶來了影響。在肯定互聯網積極作用的同時,不能忽視它的消極作用,如果對教育不夠,學生容易沉迷網絡之中,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家長的事情,也是學校和社會的事情,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部分學生上網次數過於頻繁,網絡素質不高,容易沉迷於網絡之中而無法自拔,以致影響學習成績;對於孩子上網,家長的指導十分重要,可是部分家長自身對網絡的認識不夠,要麼對孩子指導不夠,要麼就不過問,甚至會極力反對孩子上網,這種現象十分不好,對孩子學習生活會有影響。學校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一天中許多時間都在學校度過,如果校園文化建設沒能夠加強,對於學生尤其是正處於叛逆期的初中生,滿足不了精神需求,容易受周圍影響而漸漸沉迷於網絡之中,爲此,學校加快文化建設,當地政府也要給予一定的支持,豐富學生的業餘生活。對那些已經沉迷網絡或即將沉迷網絡的學生,迫切需要採取一些措施來引導他們正確使用網絡。鑑於學校還不能網絡設施供學生使用,開設一些網絡指導課,將網絡知識培訓作爲一個經常性工作落實到位,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告訴他們互聯網這個寶庫可以做什麼,如何才能充分利好這個寶庫。同時,也要加強網絡使用道德規範,使學生上網時能夠進行比較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從而整體提高學生網絡的整體素質。

相信只要家長以及學校能夠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採取必要的措施,中學的學生對網絡的知識和運用會變得更加理性,網絡素質會大大提高。

學生調查報告 篇5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給小學生的零花錢已呈愈來愈多的態勢。同學們是怎麼運用這些零花錢的呢?我在班裏調查了10名 同學(男6名,女4名)調查的內容和結果如下。

調查的內容是;

1、你一天約有多少零花錢?

2、你用這些零花錢來幹什麼?

根據調查統計,這10名同學是這樣來支配零花錢的:有一位上網吧已經兩年了有五位天天用來買零食吃;有1位把零花錢存着,已贊有500多元了;有兩位同學主要用於買課外讀物看。

從上面的數據,不難看出,能注意積攢且正確運用零花錢的同學只有3名,佔調查人數的30%;而其餘7名同學(佔70%)只知道用零花錢來“吃喝玩樂”了。

爲什麼有這麼多的同學不珍惜手中的零花錢,只知道用它來買零食,不能把零花錢積攢起來用來買學習文具、買課外讀物等呢?究其原因主要有:1、不知道父母的錢來的不容易,只知道沒錢伸手向家長要,花錢如流水。2、吃零食已成了習慣,如吸毒那樣已有癮了3、吃零食,有的包裝上有獎,獲獎後感到刺激、好玩,而上網心裏感到舒服。

從家長和學校來找原因,主要有:1、有些家長手裏有錢了,給孩子的零花錢就大方、隨便了,只管給錢,不問零花錢是怎麼花的2、有的學校校內就有小賣部,這爲學生買零食提供了方面;3、有的老師缺少對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方面的教育。

通過這次調查,我認爲很有必要正確引導同學們運用零花錢。如果把零花錢大都用於買零食吃上,不僅對自己的成長無益,還對人的身體有害,特別長期食用那些“三無”產品,有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我建議:

1、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要節制、有計劃,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引導孩子把零花錢用在“刀刃”上,可積攢起來用於訂報刊、買課外讀物看;用於買必要的學習文具,用於捐助別人等。

2、老師可利用班會、中隊會等,召開“我是這樣花零花錢的”的演講比賽或專題討論會,以引導學生認識錢來之不易和學會正確理財。

3、校園內如有小賣部,應只賣學習文具和必要的飲料,不賣零食,以淨化校園環境。

4、學校不應該讓同學們把零食帶入校園。

學生調查報告 篇6

圖書館學畢業的學生到底到哪裏去了?三個大的方面:圖書館,考研、出國,其他。其他是指就業未在圖書館的。這幾年變化的一個趨勢,從02-XX年,到圖書館的趨勢有所下降,不去圖書館的有所上升。

有些人認爲圖書館學教育適應面很廣,這一點我不敢苟同。圖書館學學生大量不去圖書館,不能說是圖書館學教育的成功。

畢業的碩士生的去向,從這個圖來看,48%到圖書館。還有一些教學,14%。還有13%的讀博或者出國。25%其他行業。研究生是報了這個志願,爲什麼還有25%的學生去了其他行業,值得我們思考。

圖書館學專業教育與職業需求調查

這些年圖書館新進的員工中,圖書館學專業的學生偏少。圖書館學畢業在圖書館任職情況來看。怎麼發揮圖書館學畢業的專業特長,還是值得領導者思考的問題。

從圖書館學畢業發揮作用的情況來看,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發揮作用最好的崗位是分類編目,其次是文獻採訪和參考諮詢。圖書館學畢業難以發揮作用的崗位是系統和網絡維護和軟件開發,還有一些是流通閱覽。雖然流通閱覽是佔比例最多的崗位,還是有一些館長認爲他們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圖書館學畢業生不能勝任所在崗位工作的原因:

圖書館學專業知識學得不繫統、不紮實;

圖書館學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圖書館實踐脫節;

圖書館學專業知識陳舊,跟不上圖書館實際發展的需要;

圖書館學課程太偏重理論性、方法與技術的內容偏少;

圖書館學專業學生缺乏其他學科知識背景。

對圖書館學專業的畢業生的工作表現請館長進行了評價。認爲他們圖書館學專業知識優秀的佔61%,不斷學習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88.6%,其次是團隊精神與溝通協調能力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錄用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的研究生 32.54%。

調查設計了一個問題:“如果貴館招收從事專業性工作的新員工,在求職者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您更傾向於?”共設計了5個選項。共有112份問卷參與回答了此問題。錄用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的本科生 30.95。不考慮專業背景,關鍵看能力 20.63%。

圖書館學專業畢業生對圖書館職業的滿意程度,47%滿意,51%基本滿意,不滿意的只有2%。

圖書館員眼中的職業競爭力,認爲不斷地學習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是最多的,跟對館長的調查一致。不斷學習和獲取新知識的俄能力,還有過硬的專業技術工作能力。圖書館學專業畢業認爲自身從事圖書館職業的優勢是系統的的圖書館學知識。

圖書館學專業課程與圖書館員的職業競爭力,方法類的課程,圖書館員們認爲非常重要,接受過圖書館學專業教育的人可能理解得更深一些,圖書館學專業教育不是一種職業培訓。專業課程對於職業競爭力的重要程度來看,他們認爲實用性強是最重要的。還有就是課程內容新穎。

最後一個是,不同教學形式對圖書館員職業競爭力的影響。最有收穫的教學方式是課程實習。最不看重的是畢業論文

畢業生對圖書館學專業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提出意見。認爲最多的是要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加強實踐知識也是佔比例比較多的。

學生調查報告 篇7

一、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樹大大三學生的情感現狀

2。大三學生的情感特點

3。當前大三學生情感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比較全面(見附)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四個寢室的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爲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爲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二、調查結果分析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對學生座談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情感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一) 當代大三大學情感現狀分析

1。 交際困難

調查顯示,約有23%的大三學生在人際關係上存在一定問題。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爲交往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2。 壓力大

調查顯示。約有30%的大三學生感覺壓力很大,。他們的壓力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並非所愛,這使得他們長期處於內在衝突與痛苦之中。另外,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各種大小不斷的考試、嚴峻的就業形勢等,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

3。 情感困惑

調查顯示,還有近35%的大學生存在情感困惑,由戀愛失敗導致的大學生心理變異是最爲突出的現象,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在大二時,我的前女友突然提出要和我分手。”一名姓張的學生說,“我始終無法忘記那名女生,至今覺得無法解脫。”

3。 其他

調查顯示,還有12%有這樣那樣的情感困惑。

(二) 當前樹人大三學生的情感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樹人大三學生的情感比其他有明顯不同。

1。 自我表現發展與能力培養的加強。

2。 人際交往太過狹窄。

3。 戀愛與情感問題比較突出。

三、對調查結果的思考

(一)當前樹人大學大三學生情感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樹人大學大三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 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大三學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於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瞭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已經深入到每個角落,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而轟轟烈烈改革運動使中國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學校大學生對於這些變化極爲興奮,因爲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願畢業就失業的苦境中,且迫切希望能融入當代經濟浪潮中。

2。 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爲家庭難負擔讀大學的高額費用過高52%的學生認爲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製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並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 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大學教育變成大衆進程中,各地大學一味的追求高入學率,而忽視學生的培養。還有,由於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於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衝突,學生和社會的脫節。

4。 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爲,教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於教師行爲滯後,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制約和負面影響也在擴大。

5。 社會的影響

經濟的高速發展,對社會意義重大,但伴隨着也有很多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也帶進了學校,這對學生也產生了消極不良的影響。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情感的因素非常複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情感的任務十分艱鉅。針對本次調查中顯示出來的問題,心理測評師、哲學碩士張小平分析說,從個體身心發展的角度看,大學生處於青少年向成年的轉變時期,這一階段中,會出現自豪感與自卑感的矛盾衝突,強烈交往的需要與孤獨感的矛盾衝突,理想與現實的矛盾衝突等一系列問題。這些矛盾衝突如果存在過於強烈和持久,在遭遇某種刺激時,就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影響個體的健康發展。

從現實生活來看,大學生們在中學時形成的優勢消失,“中心”地位受到威脅,也會使之產生失落感和恐懼感。此外,當代大學生中,獨生子女佔了很大的比重。獨生子女常常帶有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缺乏社會鍛鍊,心理較爲脆弱,也容易引發上述問題。

學生調查報告 篇8

當代大學生基本上是在80年以後出生的,由於受到社會、學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存在明顯的人際交往困難,從而引發一系列的不良校園問題,偶爾也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本文就大學生的交往問題找出原因及其解決辦法。大學生交往問題原因建議:

一、大學生交往障礙種種

大學生以專業分班級、以學科分院系,班級和院系是他們生活的團體,一個單純的高中學生上大學後,若不小心被別人鄙視或被拒絕於團體活動之外,而他又不善於交往,不在改變中得到提高的話,就有可能進入孤獨、壓抑的境界,從而可能困擾大學四年的生活,甚至影響未來的行爲。大學生由於閱歷較淺,一般都缺乏處理人與人關係的經驗。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爲他們一方面在本能狀態驅動下渴望融入集體,另一方面他們又習慣於後天養成的惟我的行爲模式,有時他們適應不了,接受不了,理解不了同齡人之間那種平等的爭吵、合理的衝撞和正常的磨合的自然法則,因此客觀上羣體包容不了他們;主觀上自己也容納不下羣體。主要症狀:

①自我封閉: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對外界的事物不適應或不感興趣,不願與他人交往。

②容易衝動:對於身邊發生的一點點小事常會以過激的行爲去解決。

大學生在校期間人際關係處理得好壞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融洽的人際關係可以使人身心愉快,從而促進學習,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現在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處在冷漠、疏遠的人際關係中,他們心情不愉快,有時還產生敵對、憎惡的態度,從而導致攻擊性行爲,有損身心健康。

二、大學生交往障礙的原因影響大學生交際問題的原因很多

綜合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1、社會人口政策發展及家庭生活的影響。

新人口政策下的家庭生活往往使孩子形成"以自我爲中心"的行爲模式,這些孩子聚在一個集體裏,會出現中國特色的人口問題。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的家庭不僅存在縱向"關係,而且還存在"橫向"關係。"橫向"關係體現爲每個家庭基本有兩個孩子以上,鄰里之間的孩子相互串門。小夥伴在嬉笑玩耍中避免不了受傷掛彩,吵嘴哭鼻子,但是孩子們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學會了競爭與合作,形成人際觀念。自從我國實施"一對夫妻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後,中國的家庭多爲獨生子女,"橫向"關係沒有了,孩子享受的是"縱向"血親爺奶、父母帶來的呵護甚至溺愛,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榮譽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上大學後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爲人處世的能力;缺乏坦誠的心態和理解偏激等等。小伍上大學了,沒過多久,他覺得宿舍太窄,班級無聊,獨自在校外租房,又把一個來自西北的女學生招來同居,他免費供她吃住,她則每天洗衣做飯,陪他睡覺,說不清是小兩口兒還是主僕關係。這消息傳到了小伍的家鄉,母親覺得孩子鬧騰得太過分,於是打來長途電話興師問罪。沒想到孩子挺着脖頸蠻有理:"你們從小對我嬌生慣養,我又不會洗衣做飯,一個人怎麼生存?"。"一葉知秋",從小伍的家庭可以看出當代校園的新問題。

2、校園環境的影響。

大學具有比較開放的學習環境,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吸納多方面的思想觀念、行爲方式,處理不當就會產生矛盾。與中學比,大學的管理模式較爲鬆散,強調的是個人的興趣與發展。中學時期住宿比較集中或居家,每天的安排有固定的規律,班主任也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要靠自己的交往能力來適應這個環境。大學是走向社會的橋樑,大學生可以與社會人員交往,可以自由上網吧甚至在宿舍中直接上互聯網。

3、大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最明顯的時期之一,若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不能正確地自我選擇和自我發展,就會影響一生。大學生在校園裏具有較大的自主空間。大學生可以鑽研浩瀚的專業知識,也可以在廣闊虛擬的Internet空間裏漫遊。糟糕的是迷戀遊戲的同學,在"反恐"、"傳奇"等界面中不能自拔,忽視同學、朋友、老師之間的人際活動,因爲實際的遠不如虛擬的精彩。這樣的大學生如果自控能力弱小,就會覺得自己不順,甚至對別人出手。另外,不注意人際關係培養的大學生,在激烈競爭社會中喜歡單打獨幹,易於自我封閉,不善與人交流合作,以防止自我暴露和競爭力的喪失。小靈是個文靜內向的學生,以較高分數從鄉下考入大學,剛開始滿懷激情,但不久後發現自己不知道怎樣與別人交流,看着別人開開心心地談天說地,高高興興地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她感到心理極其緊張和不安,甚至不願意在人多的地方出現,曾有不如回家算了的念頭。從認知心理學方面理解,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來自經歷與感受。與他人交往的經歷就像輸入大腦的信息,交往時所產生的感受好像一個軟件包,經過當時的加工處理與實施則組合成文件。像小靈及那些常一個人在家裏的孩子們,中學時期以學習爲主要任務平時極少與他人接觸,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少與人交往的客觀環境,缺乏與人語言交流的能力,所以形成不了與人交往的經歷和與人交往的現實感受,因此也就無從形成人際交往的認知意象。這就使得他們在大學校園相對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到手足無措和缺乏信心。

三、提高大學生交際能力的建議

根據內因主導外因的辯證思想,要提高大學生的交際能力,首先要設立必修課程,以求改變他們的思想;然後,發展針對個體的信息諮詢活動,做到"點、面"結合。

1、設立交際與心理的專業必修課,進行公開的正面宣傳教育。

每個人都有發現別人內心祕密的慾望,一般來說只有敞開自己的心扉,纔可能走進別人的心裏,主動向別人示好是取得思想上的溝通、感情上融洽的第一步。交往的過程中遇到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通過角色置換來看待問題,也許你會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同時要明白每個人都有保留自己意見和按照自己意願去生活的權利,不要強制改變別人,尊重他人,不過高要求別人,以豁達心胸與他人合作。室友的好友來訪,熱情接待,休息時間,切勿大聲喧譁,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開始的。

2、發展心理諮詢服務,提高心理諮詢的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性格日趨成熟與穩定,其價值觀,世界觀基本成型,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自己獨特的觀點,但也可能易趨固執、鑽牛角尖。一些學生雖然平時不願意與身邊的同學交流,但對心理諮詢卻有一定的需求,他們可能從學校心理諮詢老師那裏得到解釋和慰藉。在目前"校校通"和"舍舍通"的條件下,建議學校在計算機網絡上設立採用"不見面、不記名"的文字、語音同步諮詢服務,以便能使該項工作能得到廣大學生的喜愛,成爲學校的現代教育品牌之一。

3、加強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形成學生、家長與老師的教育合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一個人的教育經歷中顯得尤爲重要,孩子的情感、認識及價值觀很大程度上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大學生是以寄宿爲主,對於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家長並不能及時瞭解,學校和家庭應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溝通,互相配合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