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音樂欣賞的調查報告

學識都 人氣:9.57K

想要了解一些情況或事件時,我們務必要去調查清楚情況,並將獲得的成果展現於調查報告中。調查報告要怎麼寫才邏輯緊密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音樂欣賞的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音樂欣賞的調查報告

音樂欣賞的調查報告1

學習目標:

1、瞭解幼兒園集體音樂欣賞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一般思路。

2、嘗試並初步體驗幼兒園集體音樂欣賞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

3、音樂欣賞——可以發展幼兒的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開闊幼兒的音樂視野,豐富幼兒欣賞音樂的經驗,萌發幼兒初步地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

學前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發展:

1、3—6歲兒童:

(1)在成人有目的、有計劃地教育培養之後音色的辨別能力有很大進步;

(2)對音樂中音的高低、力度、速度的變,能從聽得出具有明顯對比逐漸發展到聽得出漸變過程; 對音樂簡單結構如樂句、樂段、中大班幼兒能通過有趣活動分辨出來:

(3)分辨音樂性質、體裁、風格的能力會大大發展。

(4)學習兒童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

(5)對幼兒來說,培養音樂欣賞能力,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應當從培養幼兒傾聽聲音、瞭解聲音的表現力、培養對聲音的敏感開始。

2、幼兒傾聽聲音的培養。

(1)傾聽:有意識、帶注意的“留神”聽。

(2)聽力技能的培養途徑:

①傾聽人體聲音。

②傾聽日常用具的聲音。

③傾聽周圍的聲音。

(3)幼兒表現聲音能力的培養。

各種各樣的聲音可以表現一定的事物和情感,學會和掌握聲音的表現手法,是幫助幼兒理解和欣賞音樂作品的一個重要線索和途徑。

3、幼兒對音樂表現手段感受能力的培養。

(1)教師應引導幼兒對音樂作品的整體有情緒的反應,感受音樂中所採用的種種主要表現手段,

(2)知道這些表現手段與情感表達之間的密切關係。

(3)音樂表現手段一般有:力度、節奏、速度、旋律、音樂、結構形式等。

4、學前兒童音樂欣賞的內容。

(1)帶歌詞的古今中外比較優秀的兒歌、歌謠、故事片插曲等;

(2)鋼琴教材以及其他器樂教材中,一些旋律優美、體裁短小,但音樂形象鮮明、有典型特點的小曲子,也能爲幼兒所理解和接受;

5、根據童話故事創造的音樂作品;

6、中外著名作曲家的優秀作品中適合兒童欣賞的部分片段。

第一節 幼兒欣賞音樂能力發展

1歲之前:對於各種聲音有一定的感覺。

1—2歲:音樂行爲越來越豐富。

2—3歲:可以不合拍跟着音樂手舞足蹈。

3—4歲:更爲主動 興奮時會哼唱旋律並伴隨律動。

4—5歲:動作發展趨勢完整可以進行簡單的打擊樂合奏,較準確把握情緒性及形象性音樂。

5—6歲:感受更爲準確,趨於秩序化;能進行合作演奏;把握音樂的強弱、速度的快慢;模唱的節奏較爲複雜的樂句,音準有進步,經過訓練可以識譜。

第二節 音樂欣賞活動材料的選擇

一、音樂作品。

1、音樂作品(截選片段、壓縮結構)。

2、作品內容、風格、形式是否豐富多樣 比例結構是否合理。

3、幼兒的感知、理解音樂的實際水平。

二、輔助材料。

(一)動作材料。

(二)語言材料。

(三)視覺材料。

1、傾聽人體的聲音

2、傾聽活動室的聲音

3、傾聽廚房的聲音

4、傾聽馬路上交通工具的聲音

5、傾聽建築工地上各種機械的聲音

6、傾聽臥室中的聲音

7、傾聽公園、郊外遊玩時的聲音

8、傾聽動物園裏的各種聲音

三、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

(一)優秀的'中外少年兒童歌曲。

(二)由歌曲改編的器樂曲。

(三)專門爲兒童創作的簡單的器樂曲。

(四)兒童音樂童話片段。

(五)中外著名音樂作品或片段。

第三節 音樂欣賞教學導入

一、從完整作品開始的設計。

二、從作品的某個部分開始的設計。

三、從某種輔助材料開始的設計。

1、從其他音樂活動開始的設計。

2、從文學活動開始的設計。

3、從美術活動開始的設計。

學前兒童音樂欣賞活動指導:

1、豐富幼兒相關生活經驗:教師需要在一切教育活動中有計劃地豐富孩子生活經驗。

2、初步欣賞

(1)介紹作品,提出要求:

欣賞音樂之前,教師藉助簡短、生動的談話,或唸詩歌、講故事、看圖片等形式,向幼兒介紹作品的名稱、主要內容和特點等,使幼兒獲得一個初步、完整的印象,必段圍繞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形象、話不能多,手段不宜繁雜,以能有效地引起幼兒的想象爲目地,過於複雜反而會分散幼兒的注意,降低音樂對化們的吸引力。聽音樂之前,教師要讓幼兒明確欣賞的目地,要求幼兒安靜、集中注意力地聽音樂。

(2)讓幼兒聽音樂:

幼兒第一次聽音樂,應讓他們完整地聽全曲,對作品有一個初步、完整的印象。以後,如果作品較長或者內容有變化,可以分段聽。

(3)恰當運用語言:

在幼兒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對作品進行恰當講解、分析極爲重要。但教師的語言(談話、提示、說明)要求簡短、形象、貼切,而且一定要在幼兒對音樂作品已經熟悉,有了初步瞭解的基礎上才能使用。

(4)談話法:聽了音樂以後,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讓幼兒談談對作品的印象和感受。

(5)語言提示法:在聽音樂過程中,教師可以用簡短、明確的語言,提醒幼兒注意音樂的變化,引導幼兒深入欣賞音樂,提高興趣。

3、重複深入地欣賞。

這個階段要求幼兒不僅掌握音樂作品的主要內容或情緒性質,還應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的表現手段、較完整、全面地感知作品,能記憶和識別音樂作品和主要音調。

幼兒音樂欣賞活動的組織與指導:

一、分析材料:內容、情緒、情感的表現手段。

二、活動準備:環境創設及必要的教學具。

三、活動過程:

(一)初步欣賞1—2遍。

1、引導性談話。

2、運用直觀教具。

3、故事講述。

4、教師演示利用動畫片。

(二)反覆欣賞。

1、提具體要求。

2、結合已有經驗。

3、對比和歸類。

4、整體體驗。

5、多種感官參與。

(三)複習鞏固。

1、欣賞聽過的作品、觀察幼兒反應。

2、欣賞熟悉的作品——說出名稱、內容。

3、欣賞熟悉的片段——肉容、情緒。

4、欣賞器樂——說出不同樂器的名稱。

5、用身體動作表達熟悉的音樂。

音樂欣賞的調查報告2

當今社會,音樂已成爲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們有的反應社會現狀,有的抒發內心的嚮往與希冀,音樂就像一面鏡子,真實的映照出不同人羣的不同心理狀況。

不同的聽衆羣體或聆聽個體,由於受其社會地位、文化修養、生活工作環境、個性以及年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會形成不同的音樂欣賞習慣、接受模式、審美取向以及審美視界。那麼不同的年齡段對收聽音樂的取向有怎樣的影響呢?爲此我做了一項調查:

一、調查目的。

本次市場調查本着科學嚴謹、真實可靠、調查與論證相結合的原則,對此項調查進行深入的研究。調查的主要目的是瞭解不同年齡階段對收聽音樂取向的影響。瞭解大學生的音樂審美觀。

二、調查對象。

不同年齡段的喜愛音樂的人。

三、調查內容。

1、年齡。

2、性別。

3、聽的音樂的類型及其原因。

4、喜歡的音樂的語種及其瞭解其的途徑。

5、聽音樂的習慣。

四、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及郵件調查和網上搜集數據等方法。

五、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般人都會認爲,不同年齡的人有着不同的音樂口味。那麼讓我們用數據說話吧。我從一個知名網站看到了一項有趣的調查——比較64歲聽衆與13歲聽衆的普遍聽音習慣。這個實驗從其兩者中各抽出了5000人,並統計整合了他們最普遍播放的曲目,以便得出最被頻繁播放的藝術家。而跟我們預想的一樣,他們的口味確實不盡相同。最受64歲聽衆喜愛的歌手既包括了現下的流行歌手,亦有多年前的歌手。而13歲聽衆最喜愛的歌手則僅限於現下的流行巨星。且這兩個年齡段的人所喜愛的音樂類型也不盡相同,年輕的人大多喜歡流行音樂,而年長的喜歡古典的,當然喜歡流行的也佔了很大一部分。

爲了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在這裏我選擇了大學生爲例,對其音樂取向進行了重點統計分析。 音樂作爲一種介入音樂傳播的個性化行爲,它具有積極的“能動性”,滲透其中的實際上是一種強烈的主體意識,大學生正步人人生最寶貴的青年時期,他們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趨於成熟,參與音樂活動的指向性,目的性和自我意識更爲獨立和明確,基本具備了音樂審美認知能力以及音樂審美經驗。對普通高校大學生而言,聆聽音樂是他們感知音樂,接受音樂,參與音樂活動的最重要形式。

(1)在對大學生的調查中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88份,其中5份丟失,7份廢卷,回收有效率爲88%,其中男生42人,女生46人,調查男女比例接近1:1。

(2)音樂聆聽時間。

所謂日常音樂聆聽是指大學生每天在學習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所進行的音樂聆聽。這種聆聽必須完全由他(她)本人自主支配,具有獨立的“選擇權”。因此,音樂課堂上所播放的音樂或公共場合播放的音樂等並不構成大學生日常聆聽的音樂的構成要素。

在調查的大學生中日常聆聽音樂時間平均一小時以下的佔11%,一小時左右的佔31%,兩小時左右的佔37.5%,三小時左右的佔15.5%,三小時以上的佔5%。每天平均聆聽時間爲一小時以上的比例高達89%。

很多人在沒事做的時候都喜歡聽聽音樂,但學習的時候也不例外,有些人在學習的時候喜歡聽着音樂,這樣可以使得學習變得輕鬆而不枯燥。在學習中聽音樂的情況如下:

日常音樂聆聽的確已成爲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爲豐富當代青年休閒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其背後也蘊含着豐富的審美現象——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體驗乃至審美文化。

(3)喜愛音樂的類型。

本次問卷中有關大學生日常喜歡聆聽的音樂類型的調查結果顯示:

由圖中可以看出,喜愛輕音樂爵士、搖滾音樂的大學生的人數比喜歡西方古典音樂、外國民族音樂、中國民族音樂的人數要多得多。而輕音樂爵士跟搖滾音樂在流行音樂中佔的比重是最大的,可以看出多數大學生的追求都市流行音樂文化的時尚。

這些數據說明,形成大學生日常音樂生活基本內容主要是以娛樂、放鬆爲目的的“消遣、消閒、消費”性質的音樂文化,而所謂的“經典”觀念或者“高雅”趣味已日趨淡薄。我們清楚地看到經典音樂文化在當下審美文化情境中所面臨的巨大挑戰——隨着解神聖化和祛魅化的大衆音樂文化的迅猛興起,“嚴肅音樂”、“藝術音樂”和”古典音樂”文化已被大面積地遮蔽,不僅其傳統的影響力受到挑戰,而且它的生存空間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擠壓。

(4)大學生音樂取向的成因。

①從衆心理。

流行音樂進入校園後,其通俗易懂、時尚鮮明、動感活潑的曲風被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愛,其中有不少人最初的動機就是”大家都聽,一定很好聽”的從衆心理。

②理解能力所限。

古典音樂太深奧、聽不懂;民族音樂太土,不好聽;而流行音樂新穎活潑通俗易懂、好聽,也就深受大學生的喜歡。

③符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特徵。

流行音樂大多以愛情爲題材,而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已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在接觸流行音樂時,認爲很多流行音樂的歌詞剛好說出了自己的心裏感受,也就置身其中,以此來釋放自己的情感。

(5)音樂取向對大學生的影響。

1)正面影響。

① 豐富了中學生的音樂感知體驗。聽音樂就是感知音樂的過程。

音樂感知分爲音樂感覺和音樂知覺。人們總是以音樂知覺的形式直接感知音樂,音樂感覺只是作爲音樂知覺的組成部分存在於音樂知覺中。音樂實踐是形成音樂知覺先決條件,也就是說音樂知覺能力的形成有賴於多聽、多體驗音樂作品。大學生所喜愛的音樂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們學習音樂的熱情,讓他們認識到了音樂的重要性,使音樂成爲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爲學生感受音樂、理解音樂、熱衷音樂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

② 有助於情緒情感的調節。

收聽所喜愛的音樂是能夠產生心靈共振的根本原因,也是音樂有助於調節大學生情緒情感的前提條件。古典音樂和輕音樂能夠讓焦慮的身心得到放鬆。一些流行音樂通俗易懂,相對於高雅音樂,欣賞流行音樂無需付出太大的精力,所以在繁重的學習之餘,它也成了中學生們的消除緊張疲勞的“輕鬆劑”。當心情不好的時候,音樂也可以成爲一種治癒心靈的良藥。一項研究表明:以傳統音樂的韻律和諧優美、五音平衡協調爲特色、電子音樂技術所表現創作的音樂療法(BMT),具有神奇的波動能量醫學上的治療功效。

2、負面影響。

流行音樂也分三六九等,有些過於低俗的流行音樂,如果人聽多了,不但會變得很膚淺,而且喜新厭舊的速度也是很快的;而且在一些低俗音樂中充斥着各種不文明用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人的行爲習慣,降低人的素質。

好的音樂不但悅耳而且還養心,不好的音樂不但不悅耳,而且聽了之後還會給人的情緒帶來負面影響,如被號稱爲死亡音樂的《黑色星期天》就是這樣的例子。

(6)總結。

該項調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到了年齡對音樂取向的影響及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音樂取向,以及音樂取向對人的影響。作爲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更好地理解音樂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在愉悅身心的同時,也要避開低俗音樂的不良影響。如何使當代大學生羣體在音樂聆聽的審美活動中既獲得當下快樂的身心愉悅,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自我,提升人格,這也是音樂工作者和教育家必須面對和不斷思考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李靜。民族心理學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

[2]克萊南,格魯恩,卡登,等。音樂教育學與音樂社會學[M]。金經言,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284

[3]徐放嗚,張玉勤,趙鑫,等。審美文化新視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