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乾陵導遊詞範本

學識都 人氣:3.16W

篇一:乾陵導遊詞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唐關中十八陵的乾陵。乾陵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東距西安市約80公里。它是唐代第三個皇帝高宗李治和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合葬墓。二者既是夫妻,又先後稱帝,甚至一度更換國號。這種情況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即使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乾陵導遊詞範本

乾陵位於唐長安城的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爲乾陵。就連乾縣也是因爲乾陵而得名的。那麼,武則天爲什麼要把高宗李治的陵址選擇在梁山上呢?在乾縣的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個神奇的故事:高宗病逝後,武則天詔令當時聞名朝野的大術士袁天罡和李淳風讓他們爲高宗選擇風水寶地。二人遊遍九州,半年後回來交差,都說把陵址選在了梁山上。武則天便派使臣去察看。到了那裏後,二人不約而同地走到了主峯的半山腰,說這裏就是選好的風水寶地。使臣問有何憑據,袁天罡說我在這裏埋下一枚銅錢,李淳風說我在這裏釘下了一顆鐵釘。使臣《》開土一看,鐵釘正好釘在銅錢的方孔之中。在場的人無不感到驚奇。使臣回去後,將所見所聞如實地彙報給了武則天,武則天聽後大喜,重賞了袁李二人,並決定將陵址選擇在這裏。傳說歸傳說,當然武則天真正將陵址選擇在這裏與梁山本身的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登上梁山之巔,南可望太白、終南,東有九宗山,北爲五峯山,西接翠屏山。在梁山的頂峯,八百里秦川一覽無遺。當您站在遠處眺望乾陵時,又會發現,乾陵猶如一個悠閒肅穆的睡美人,以至於人們認爲乾陵是武則天仰面而臥的絕妙象徵。

乾陵建於公元684年,仿唐長安城設計。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因山爲陵。說起唐代的因山爲陵,與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賢內助長孫皇后是分不開的。長孫皇后一生深明事理,非常賢德。她深得李世民的喜愛,在逝世前留下遺囑:要求喪事從簡,不佔耕地,因山爲陵。以後唐代將這一作法沿襲了下來。梁山海拔1047.9米,爲石灰岩質的圓錐形山體。梁山有三峯,北峯最高,即爲乾陵。南面兩峯東西對峙,上面各有一個土闕,是乾陵的天然門戶。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乾陵的正南。陵前的登陵石階襯托了帝陵的宏偉氣勢。它的規模比南京的中山陵還大出三分之一,多出139級臺階。匠心獨具的設計賦予了平臺與臺階種種深刻的含意。十八座平臺象徵唐朝皇帝在關中的十八座陵墓;第一層34級臺階象徵唐高宗在位34年;第二層的21級臺階象徵女皇武則天執政21年;第九層的108級臺階象徵着一年12個月、24節氣、72候之和,或佛教的108顆念珠。每月的初9爲吉祥日,12個月的9相加起來正好爲108,象徵每年會降下108個吉祥;第17層的21個臺階象徵唐朝歷任21個皇帝;最後一個平臺8級臺階象徵八卦。八卦以乾爲首、爲上,因而乾陵也意味着天陵。由於這裏所處的位置獨特,左爲山崖,右爲深谷,前後爲墨玉石臺階,能產生迴音。尤其是在第8個平臺中部,聲音特別響亮。據說在這裏輕擊四掌,可以聽到“消除煩惱”的四字迴音。再擊四掌。可以聽到“降來吉祥”的四字迴音。如果有興趣的話,大家不妨一試。

登上臺階的頂端,便是司馬道的起點。現在我們來到了司馬道。在古代,帝王生前專供其使用的道路叫“御道”。死後特意爲帝王修的道路稱爲“神道”即“司馬道”。司馬道兩旁的這些石刻作品以其獨特

的造型,形成了從陵園外城進入內城的頭道門戶。這兩根華表形體之高,居所有石雕之首。各由一塊天衣無縫的巨石雕鑿而成,渾然一體,給陵園憑添了一份莊嚴神聖的氣氛。華表又稱“神道石柱”,這種建築起源於遠古。最初是在木柱上端穿置橫木,成爲路標。並且允許國人在上面提寫意見,所以又稱爲“柱”。這裏的“”是中性詞,意思是“提醒”。隨着原始社會的瓦解,奴隸制度、封建制度相繼建立,人們已經不允許在木上提意見,而演變爲刻上飛龍紋的華表,豎立於皇宮或帝王陵園之前,將其作爲皇家建築的特殊標誌。乾陵華表也不例外。乾陵華表是由五部分組成的:雙層方形基座,覆盆蓮柱座,八棱形柱身,蓮瓣形花紋以及桃形頂部。柱身各面採用石刻畫中的簡筆筆法。蓮瓣形海石榴蔓草花紋,方形基座,象徵着吉祥。桃形柱頂使得這座柱子格外挺拔,給人以美的享受。接下來,大家所看到的就是翼馬。翼馬高大的身軀造型優美,強悍雄健,特別是馬翼舒展和諧,表現出神奇浪漫的想象。大家可能注意到這兩匹馬同一般馬的不同之處,即多出了一對翅膀。這是什麼原因呢?據說,這兩匹馬是千里駒,“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雕塑家們便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給馬刻了一對捲雲翅膀,使得這兩匹馬如同騰雲駕霧一般。“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也正應驗了那句古語:“天馬行空,獨來獨往”。這兩匹翼馬的品種均屬於波斯馬,外形雖同,風格卻各有區別。西邊那匹輪廓爽朗,棱角分明;東邊這匹手法柔和,性情溫順。翼馬的底座有飛龍。爲什麼要將翼馬設置在這裏呢?馬是封建社會的生產力,當時的富商大賈,達官貴人都以擁有良種馬爲自豪。帝王陵前天馬的設置,無疑是爲了顯示皇家的富有。 接下來,大家所看到的這組雕刻作品爲鴕鳥石雕。值得注意的是它的造型特殊,爲鏤空浮雕。由於鴕鳥腿長頸細,如果刻成圓雕肯定不牢固,如果刻成一般浮雕,又缺乏立體感。這種鏤空浮雕解決了上述兩種缺陷。中國不出產鴕鳥,到漢代才傳入我國。先傳入的是鴕鳥蛋,《後漢書》中記載爲大雀卵。後來,中亞各國曾多次贈送鴕鳥。物以稀爲貴,它被視爲吉祥的象徵,也稱朱雀或鸞鳥。乾陵開創了以鴕鳥石刻豐陵的先例,以後歷代唐陵沿襲了這一做法。在鴕鳥之後,大家會看到石馬及牽馬人。唐王朝爲了誇耀功業,陵前均有石馬和牽馬人陳列。我們現在看到的這10對石人爲執戈將軍,是象徵參加葬禮的文武百官。他們腳蹬皮靴,腰束寬帶,表情溫和,看上去大致相似,但卻都有細小的差別。石人又叫“石翁仲”,傳說是秦始皇時期的一名大將,姓阮名籍,與匈奴作戰時陣亡,被封爲咸陽城的守護者。後代帝王則延續了這種陳列傳統。

講到這裏,給大家出一則謎語猜一猜:“生在高山,長在平地,頭頂日月,一身文氣。”謎底是什麼?對,當然是石碑。中國古代的石碑因爲寫滿了文字,所以就顯得一身文氣。現在大家所看到是陳列在乾陵陵寢西側的著名的石碑《述聖記碑》。這塊碑石是安葬高宗時,武則天爲他樹立的歌功頌德碑。高宗李治生於公元628年,死於公元68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后,因爲得到母舅長孫無忌的幫助,所以被封爲太子。公元649年即位。高宗本人體弱多病,朝廷大事,全由武則天裁決。高宗在位34年,於公元683年死於洛陽的貞觀殿,葬於乾陵。這通石碑高7.5米,寬1.86米,重達89.6噸,由七塊巨石組成。碑的頂部雕刻成廡殿形的屋頂結構,顯然是皇權的象徵,屋頂上雕龍畫棟,形象逼真,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基座雕有海石榴的花紋。該碑共由七節組成,即古人所說的“七曜”,也就是古

代人們所理解的構成世界的七種基本物質:日、月、金、木、水、火、土。所以,《述聖記碑》也叫“七節碑”,象徵高宗的功德將永存人世。碑文由武則天親自撰寫,中宗李顯楷書,共8000餘字。內容大致是歌頌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現僅存1700餘字。該碑瀝粉貼金,異常地華貴,雖經幾千年的風雨剝蝕,上面的金粉仍依稀可辯。

與《述聖記碑》遙遙相對的是《無字碑》。它雄偉高大,聞名於世。通碑用一塊整石雕刻而成,高7.53米,寬2.1米,側厚1.49米,重98.8噸。碑首有8條裏龍纏繞,非常華貴。有趣的是,無字碑在立的時候沒有刻一個字,這也是得名爲無字碑的原因。爲什麼無字呢?後人的說法異常繁多:第一種說法認爲,武則天作爲封建社會的一位女性,登上了皇位,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先例。如此巨大的功德,小小的碑石豈能容下?第二種說法認爲,作爲封建社會中的一位女性,竟然感冒天下之大不韙,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而她的統治是否清明功過是非還是由後人去評說吧;第三種說法認爲,中宗李顯無法稱呼武則天,到底該叫母后還是皇帝,一時拿不準,於是沒有刻字,給後人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不管怎麼說,作爲封建社會的女政治家,武則天對促進唐代社會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個功勞是不可磨滅的。無字碑在唐代空無一字,卻留有後人所刻的許多題詞。其中最珍貴的是大金天會12年,也就是公元1134年,用契丹文刻寫的《郎君行記》。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契丹文字也早已絕跡。這段文字對研究女真族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這兩通石碑北側原有61賓王石像,現存60尊,是武則天爲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登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這些石像的頭部,解放前就已被毀掉,身背後的文字也磨滅不清,只有兩尊石像背後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個人來自今天的阿富汗,另一個人來自今天的伊朗。上述石刻體形魁偉,恭敬侍立。真實地反映了大唐盛大的外交活動。

獅子是百獸之王,而人們雕刻的獅子卻有着“第一守護神”的美稱,讓它鎮守在陵墓、宮殿、衙署、宅院門前,成爲人們心中忠誠、無畏、威嚴和莊重的絕對象徵。把蹲獅作爲陵墓的守護神,是從唐朝開始的,更確切地說,正是從我們現在所處的乾陵,從我們眼前的這一對蹲獅開始的。這對石獅是用整塊的純色青百雕刻而成,身高3米有餘,每尊重約42噸。看,它們呈現的是蹲坐的姿態,這種姿態不是在休息,而是正在值守崗位,正在履行自己神聖的職責。它們的頭部擡起,前肢直立,圓睜的雙眼注視着前邊的神道,眼神中包含着警覺、自信和威嚴;它們張着大口,露出巨齒,似要發出震撼山谷的吼聲,令人望而生畏。除此之外,陵園的東、北、西三門也都放置一對造型相同的石蹲獅,以顯示勇猛威嚴和帝王陵寢的神聖與不可侵犯。唐朝人打破了傳統的習俗,毅然將外來的獅子取代了老虎,作爲最神聖的帝王陵的主要守衛者,這裏還包含着唐朝人對外開放,從一切外來文化中汲取營養的巨大熱情。

千百年來,多少人都想知道其中的祕密,探測其中的奧祕,但都苦於史書記載得甚少和未曾科學發掘的緣故,神祕地下宮殿內的祕密至今還是無人知曉,以至於成爲乾陵最大的謎團之一。

經過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全面勘察,在地宮外面的所有地方都沒有發現任何盜掘的痕跡,並根據史書記載,推測乾陵可能是目前唯一沒有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果真如此的話,那麼地宮裏價值連城的隨葬品一定完好無損,這是我們值得欣慰的事情。由於目前我國在出土文物的保護技術、保護方法、保護手段等方面還達不到一定程度,所以對這座人類文化寶庫我們的政府還沒有做何時發掘的計劃,估計現在發掘還爲時過早。但是我們相信,揭開乾陵地宮神祕面紗的日子不會太遠,因爲科技在發展,國力在增強,等到乾陵地宮重啓之日必是石破天驚之時。

老病死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由死而產生的喪葬風俗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人,身份地位不同,享受的墓葬等級也不同。比如,一國君主活着的時候叫皇上,死了叫“駕崩”,埋葬他的地方叫“陵”;其他人包括皇帝的子孫和王公貴族死了叫“薨”,安葬的地方叫“墓”;而老百姓死了就叫“死”,安葬的地方叫“墳”。這是中國古代幾千年所形成的嚴格等級制度。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我們剛纔參觀的地方爲什麼叫陵,而將要參觀的地方爲什麼叫墓。

乾陵周圍共有大小陪葬墓17座。我們現在所來到的乾陵博物館便是陪葬墓之一的永泰公主的墓園。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字 輝,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嫁於武則天的侄孫駙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於洛陽,年僅17歲。根據墓誌銘記載:“永泰公主因難產而死。但據史傳載:她因議論武則天與其面首張昌宗,張易之的醜事而被武則天下令“杖殺”。中宗李顯即位,追封她爲“永泰公主”,並於706年與武延基合葬於乾縣北塬,陪葬乾陵。

現在我們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出土於永泰公主墓道前室的著名的壁畫《仕女圖》。宮女們各個面頰豐滿,髮髻高聳,皮膚細膩,服飾大方,人物各俱特色。這幅壁畫真實地描寫了宮女們侍奉女主的情景。畫技高超,人物刻畫的非常細膩,堪稱古代壁畫藝術的傑作。

乾陵的另一座陪葬墓爲章懷太子墓。章懷太子名李賢,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第二個兒子,是高宗子女中較有才華的一個。容貌舉止莊重,讀書過目不忘,和太宗性格相似,深得高宗喜愛。他曾召集全國著名的學者註釋過《後漢書》。書中談到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太后大量啓用呂氏家族的人,排擠朝廷大臣,篡奪劉漢天下。武則天認爲這是在含沙射影地指責她,便懷恨在心,千方百計加害李賢。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8月,太子李賢聽到宮中有人私下議論他是則後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因而心生疑懼。爲保護自己,李賢不得已在居住的東宮馬廄裏暗藏武器,以防萬一。後被查出。高宗想敷衍輕處,武則天則認爲是圖謀不軌,要高宗重處,高宗不得已將廢爲庶人,流放四川巴州(今四川巴中縣)。將搜出的皁甲焚於天津橋南,以警士民。高宗死後,武則天恐怕李賢東山再起,於次年(公元684)派金吾將軍丘神 ,以“檢校故太子賢宅,以備外虞”爲名,逼令他自殺。死時年僅31歲。公元706年,中宗李顯將李賢遺骨遷回乾陵陪葬。公元711年,唐中宗追封李賢爲“章懷太子”。章懷太子墓出土的文物中以壁畫最富有典

型性。墓道中共出土壁畫50多幅,保存基本完好。其中《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迎賓圖》、《觀鳥捕蟬圖》最爲著名。現在您所看到的壁畫叫《迎賓圖》。畫面上前面2人是熱情的朝廷官員,後面3人是突厥人。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了唐朝官員接待外國使臣的場面。反映了唐王朝活躍的外交活動以及同外國和我國其他少數民族友好往來的實況。《觀鳥捕蟬圖》在前墓室西壁。畫面上3個宮女,年長的似乎飽受宮廷生活煎熬,正若有所思,仰天長嘆;另兩個則以觀雞和捕蟬來排遣心中的煩悶。《打馬球圖》在墓道西壁,畫面上有騎士20多個,前面有人手執球杖正在驅馬掄球,其中一人爲反身擊球狀,姿態矯健,其他騎手姿態各異,場面激烈,活潑生動。這幅壁畫形象地再現了唐代馬球比賽驚險緊張的拼搏場面。馬球運動源於波斯。唐代時傳入我國。風行於宮廷。上自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甚至連婦女都喜愛此項運動。唐代宮廷和禁苑裏都築有馬球場,有的貴族官僚還有自己的馬球場。唐以後,馬球運動流行全國,直到明朝末年才逐漸衰敗失傳。這些壁畫不但色彩鮮豔,而且所繪人物、動物、花草等比例勻稱,和諧準確,自然生動,技巧嫺熟,顯示了唐代繪畫藝術的高超水平。

好了,乾陵的參觀到此就結束了。願陝西豐富的旅遊資源能夠給各位留下美好的回憶。謝謝! 武則天生平

說起武則天,大家一定不陌生,可能從小說和電視劇中瞭解了她。她的確是一位好學又勤奮的女人,很有才幹的女政治家,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是今天的山西人,少女時代的她美貌聰穎,14歲被選進皇宮當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太宗死後,26歲的武則天削髮入寺爲尼。高宗李治即位後她再度入宮被冊封爲“昭儀”,幾經周折後來又當了皇后。高宗去世後,公元690年67歲的武則天突破了太后臨朝的慣例,在高度男權化的古代中國,身爲女子的武則天,做出了許多男子想做而不敢做、做不到的事情,親登皇位,改唐爲周。她更爲自已起下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響亮名字:日月當空的“曌”,這需要何等的膽量和勇氣,需要何等的挑戰性與鬥爭性,需要何等的批判社會傳統觀念的思想深度!此時此刻,還有什麼“男尊女卑”可言!難怪人們稱讚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歌頌她是 “一個最偉大的女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還不曾有過另外一個女人,像她那樣經歷過那麼多的坎坷,遭遇過那麼激烈的反對,又享受到那麼多的榮耀,擁有那麼高的權威。她兩次踏進皇宮,當了28年皇后、6年皇太后、15年女皇,參與執政和獨掌大權長達40餘年。公元705年,風燭殘年的武則天一病不起,死於洛陽上陽宮仙居殿,時年82歲。第二年5月,她的兒子李顯將她與早逝的高宗合葬於乾陵。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龍子,母親爲長孫皇后,因得到他舅舅長孫無忌的幫助,16歲時被選爲太子。公元649年,太宗駕崩,孝梯忠厚的李治登基,成爲大唐時代的第三位天子。執政初期一切都較順利,顯慶以後,他的風疾 (當

篇二:乾陵導遊詞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今天我將帶領大家遊覽唐代帝王陵墓之冠-乾陵。

那麼在到乾陵之前,我先將乾陵有關概況向大家作以介紹。乾陵位於陝西乾縣城北6公里處的梁山上。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兩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墓,他們二人既是夫妻,又先後稱帝,甚至一度更換國號。這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母親是長孫皇后,因得到舅舅長孫無忌的幫助被選爲太子。公元649年即位,成爲唐朝第三代皇帝。因其體弱多病,實權操控在皇后武則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病死於洛陽觀貞殿,葬於乾陵。

武則天,名瞾,祖籍山西文水,生於四川廣元。父親是個木材商,隨李淵起兵反隋。唐初,因功被封爲工部尚書。武則天從小隨父母四處奔走,增加了許多見識。14歲時,因才貌出衆被唐太宗召入宮中,封爲才人,賜名媚娘。因爲其與皇太子李治早有接觸,太宗死後,她到感業寺做起了尼姑。高宗即位不久,便將她從感業寺迎回宮中,封爲昭儀。武則天使用手段害死了蕭淑妃和王皇后,公元655年,被立爲皇后。從此,她開始參與朝政,從公元660年開始,朝廷大事幾乎全由武則天裁決,朝臣稱高宗和武則天爲二聖,實際上掌握最高權力的是武則天。高宗死後,武則天先後廢中宗、睿宗、於公元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爲周,成爲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繼承了“貞觀之治”開啓了“開元盛世”,不愧爲封建社會傑出的女政治家。公元705年,她傳位於中宗李顯,不久因病死於洛陽上陽宮。臨終遺詔“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次年5月,與高宗合葬於乾陵。因李治尊號爲“大聖”,武則天尊號爲”則天大聖皇后”。二人尊號中都有“天”。在《易經八卦》中,乾爲天。陵址又正好位於唐京都長安西北,即八卦之乾方,因此稱其陵園爲乾陵。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保存較爲完整的陵墓之一,也是唐代因山爲陵的典型。據考證,乾陵陵園是仿唐長安的模式而建,由宮城、內城和外廓城之分。墓室置於宮城中心。象徵皇權至高無上。內城四面各有一門,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由於時間久遠,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門外。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就來到了司馬道。在古代,帝王生前的專用道路叫御道。帝王死後,專爲其修的道路稱爲“神道”,也叫司馬道。參觀的路上我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乾陵位於梁山上。梁山三峯聳立,以北峯爲最高,海拔1047.9米,呈圓錐形。南二峯兩峯東西對峙,峯頂各有土闕一座。如果從遠處眺望乾陵,您會驚奇的發現,乾陵恰似一位睡美人,悠閒而肅穆地躺臥於天地之間。高聳的北峯是她微微擡起的頭顱,端莊美麗,北峯上蒼翠欲滴的松柏是她秀美的長髮,舒展飄逸;司馬道是她的玉頸,筆直圓潤;南峯是她的胸脯,挺拔柔美;起伏的峯巒是她微突的腹部和舒展的雙腿,與朦朧縹緲之中伸向一望無際的遠方。只有這時,您纔會讚不絕口的感嘆這座源自山體造就的陵墓,竟是如此機巧

的與她的墓主人聯繫在一起,成爲這位女皇的絕妙象徵,真可謂巧奪天工,惟妙惟肖。

我們眼前這對石柱稱爲華表。這種建築起源於遠古,最初作爲路標,隨着時間的推移,演變爲皇家建築的特殊標誌。乾陵華表高8米,由圓石、仰盆蓮花頂座、八菱形柱身、覆蓋蓮花座、雙層方形基座五部分組成。蓮花冰清玉潔,是佛門“善”的象徵。唐代崇佛,又因蓮與鄰諧音,所以又象徵佛以慈悲爲懷,肩負普度衆生的大任。因此,華表上下皆刻有蓮花,其頂端的圓石,象徵着天降甘露,如意吉祥之意。這對華表巍然屹立於司馬道最前端是作爲陵墓的象徵,後統洋洋百餘件巨型石雕,襯托出乾陵莊嚴肅穆的神聖氣氛。

華表北面是一對栩栩如生的翼馬。他們目視遠方,肢體強健,昂首挺胸,兩側的翅膀好似一朵朵彩雲,有騰雲駕霧,空中飛奔之勢,富於浪漫神奇色彩,真可謂:天馬行空,獨往獨來。這兩匹翼馬都屬於波斯馬,外形雖相似,風格卻不同。西邊的翼馬輪廓爽朗,棱角分明。而東邊的流暢優美,圓潤柔和。翼馬又叫天馬,自古以來,人們就將它當作瑞獸看待,馬長翅膀是一種想象的獸類形象。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這一對鴕鳥。腿長頸細,翩翩起舞,工匠們採用了高浮雕的手法,只用了淡淡的幾刀,就將鴕鳥的形象勾勒得活靈活現。鴕鳥歷經千餘年風雨侵蝕,苔蘚遍佈,斑痕點點,更顯得古樸粗獷,憨拙可愛。可能大家要問了:爲什麼這裏要放置鴕鳥呢?我們知道,中國自漢、唐以來,特別是唐朝,與西域諸國的友好交往相當頻繁,他們多次贈送鴕鳥到長安。這對石雕藝術品,是唐代中國與異域民族友好往來的歷史寫照。

鴕鳥之上,有五對石馬與牽馬之人,他們均採用了圓雕,而他們的設置既是皇宮儀仗隊伍的象徵,又是唐朝皇帝文治武功的象徵。接下來,我們看到十對護陵翁仲石人,高4米,重達數十噸,他們高大魁偉,頭戴冠,高額粗頸,寬袍大袖,雙手柱劍,並足恭立,目視前方,威嚴地守衛着陵園中的主人。

在朱雀門外的西闕樓前,是《述聖記碑》。這是安葬高宗李治時,武則天爲他立的功德碑。碑文由武則天撰寫,中宗李顯書,8000餘字,內容是歌頌高宗的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的先例。碑高6.3米,重89.6噸,由七塊巨石組成,因此也稱爲“七節碑”,象徵七曜,七曜是古人認爲構成世界的七種基本物質:日、月、金、木、水、火、土。七節碑寓意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普照天下,光耀千秋。與《述聖記碑》遙遙相望的是《無字碑》。她高大雄偉,聞名於世。整個碑用一塊巨石雕成,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98.8噸,碑首刻8條蟠龍,碑身兩側各刻有冉冉騰飛的升龍圖一副,龍騰若翔,栩栩如生。龍首上有一振翅欲飛的金鳳凰,出神入化,形象逼真,令人歎爲觀止。碑座陽面正中刻有獅馬圖,雄獅昂首怒目,十分威嚴,駿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此碑初立時未刻一字,故名“無字碑”。關於它的由來,歷來說法很多:一說表示武則天功高德大,取《論語》“民無得而名焉”之意;一說:武則天雍容大度,立下此碑,供後人評說自己;一說:此碑乃中宗李顯所立,他既不滿武則天的獨斷專行,不願違背自己的心意去恭維她,又不願意以兒子的身份對自己的母親提出非議,故而立下此碑。這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未解之謎。宋金以後,開始有人在

“無字碑”上刻字,從此,無字碑成了有字碑。其中最珍貴的是用女真文字題寫,旁有漢字翻譯的《郎君行記》,女真文字早已絕跡,這段文字,爲我們研究女真族歷史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的北邊是61尊王賓石像,是武則天爲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下令刻立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蹬皮靴,背後刻有國名,姓名和官職。如今,石像頭部均被毀,背後的文字也磨滅不清,只有兩尊石像背後字跡比較清晰,從字跡分析,一人來自今天的阿富汗,另一人來自今天的伊朗。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曾詠詩曰: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

再往北就是梁山主峯-北峯。在北峯的半腰處,有一X形交叉小道,這就是乾陵地宮的出入口所在地。地宮隧道長63.1米,寬3.9米,全部用石條填砌,石條間用鐵水澆灌,異常堅固。據考證,乾陵是目前唯一沒有被盜過的唐代帝王陵墓,“地下寶藏無恙否?盛唐文物好探尋”據考古專家勘測,乾陵地宮中藏有大量的稀世珍寶,金銀珠玉,錦帛綢緞,典籍字畫,琳琅滿目,不勝枚舉。由於諸多原因,乾陵地宮至今尚不能發覺,有朝一日乾陵地宮開啓,幽宮裏保存千年的稀世珍寶將重現天日,到那時將會出現世界的又一大奇蹟。

參觀完乾陵,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它的陪葬墓。乾陵共有17座陪葬墓,比較著名的有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懷太子墓等。永泰公主爲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死時僅17歲,中宗李顯即位後,追封爲永泰公主,並與其丈夫武延基合葬於乾陵北原,陪葬乾陵。懿德太子爲中宗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