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西安著名景點導遊詞6篇

學識都 人氣:1.07W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導遊,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是我們引導遊覽時使用的講解詞。我們該怎麼去寫導遊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西安著名景點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西安著名景點導遊詞6篇

西安著名景點導遊詞1

釣魚臺位於寶雞市東南40公里蟠溪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是古今中外頗享盛名的遊覽勝地,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幹遇文王而聞名於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並植柏四株,至今猶存。至清乾隆年間有廟宇17處,著名的有太公廟、文王廟、山門口、三清廟等,河東岸的釣臺遺蹟,河道中央的“璜石”,河西的望賢臺以及飛瀑流霞,浪聲莫測。釣魚臺建築風格典雅、自然景色迷人。

根據記載,太公釣魚臺有3處,初釣河南新安城東,繼釣陝西咸陽城西,後釣寶雞縣伐魚河谷,而三處中又以幡溪釣魚臺最爲有名。因爲,姜太公在此垂釣的時候,遇到周文王的拜謁,輔佐朝政,纔出現了我國曆史上的“文武之治”盛世。從此以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唐代詩人李白、許渾,宋代詩人蘇軾都曾遊覽於此,並賦詩記勝。唐代的釣魚臺就此建廟塑像,歷經3次重建,至今人們還可以看到“太公廟”、“文王廟”、“望賢臺”、“乞子崖”、“釣魚臺”等一些廟宇,祭釣堂、殿、廊、樓、臺和一石馱五柏等壯觀奇景。《呂氏春秋》(水經注)有“太公釣茲泉”的記敘,民間亦有“太公背泉垂釣”、“周文王納諫邀賢”、“武吉代薪奉母”等傳說。古往今來,釣魚臺就以其盛名招待遊客,宋代文學家蘇軾曾遊此地,留下“夜入幡溪如入峽,照山炬火落驚猿”的名句。站在伐魚河上的瓦子坡村南眺,秦嶺羣峯崢嶸起伏,重巒疊嶂,鬱鬱蔥蔥,氣勢磅礴,蔚爲壯觀。近看,奇峯聳峙,翠柏蔥綠,廟宇宏偉,水色碧透,絢麗誘人。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塊屹立在伐魚河畔的奇特巨石——“丟石”。丟石,是一塊龐大而完整的石英花崗岩體,上大下小,呈碗形,丟石上幾乎找不到任何裂隙。丟石北側有清乾隆五十九年三月,寶雞知縣徐文博書寫的4個1米見方的蒼勁大字:“孕磺遺璞”。丟石高6.6米,上部直徑11.2米,下部直徑僅4米,伐魚河湍湍急流擦石而過,大有一觸即倒之勢,然而,千百年來,它始終“穩如泰山”,充滿着神祕的色彩。

雄偉壯觀的姜太公廟在丟石右上方的河邊。房屋出檐斗拱,雕樑畫棟,古香古色,爲唐貞觀初年所建,明嘉靖年間整修,清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廟前正立着4棵40餘米高的參天古柏,枝杆粗壯,根深葉茂,四季常青,傳說爲唐代所植,此爲釣魚臺景觀之一。周文王廟,由姜太公廟盤山而上即到。文王廟依山而建,廟堂重瓦危檐,佈局嚴謹,巧奪天工。隔河山腰,還有規模更加宏偉的武王廟和武吉廟。武吉廟內原有一根武吉擔柴用的鐵肩擔,重60公斤,“_”中丟失。據釣魚臺碑得記載,這裏自唐代設神修廟,計有廟宇、祭堂17處,殿、廊、摟、臺共40餘間,現在多數已重建恢復。從丟石順水而下,河水層層下跌,浪花飛濺,向下遊直瀉,形成一個個深潭,猶如朵朵雪蓮盛開。離丟石100米處,有一水面寬廣,水色碧透的深潭,名“滋泉”,泉邊有一石英花崗岩巨石嵌入河心,巨石上有兩道40釐米長,15釐米深的平行光滑淺槽,相傳姜子牙來此隱居後,每每在此垂釣,年深日久,便在巨石上跪出了兩道槽痕。釣魚臺即由此得名,側方巖壁上雕鑿有“釣魚臺”3個巨型篆字。

從丟石溯水而上,兩岸高山對峙,河谷狹窄,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有“一步跨過伐魚河”之稱。沿峽谷再上河谷,豁然加寬。一座雙曲拱大壩擋住了去路,這即是“釣魚臺水庫”。釣魚臺水庫,壩頂寬2米,壩長200米,壩高50米,水深45米,總庫容量255萬立方米,1973年開工,1978年12月建成,可灌溉2200公頃農田。水庫大壩東端有一八角亭,記載了水壩開工時間,使用人力及竣工日期,具有古代亭臺樓閣和現代建築藝術的綜合風格,典雅靈秀。大壩中間有一觀景樓。登上觀景樓,整個風景區盡收眼底。釣魚臺水庫爲這裏增添了不少風景。夏秋季節,水面碧波盪漾,周圍高山披紅掛綠,湖光倒影,煞是好看,遊人乘坐小船或遊艇漫遊水面,恍如置身於桂林灕江之上,杭州西湖之中,十分愜意。從壩側溢洪跌下一道瀑布,約40多米高,瀑布飛流而下,如白練垂掛,似銀河傾瀉,訇然之聲震耳欲聾,水珠飛濺數丈之遠,日光照在迷濛瑰麗的水霧上,竟幻化出一道絢麗無比的七色彩虹,雲蒸霞蔚,壯觀無比,充滿詩情畫意。冬春季節,水庫冰封水面,光滑平整如明鏡,雪落山間,銀裝素裹,一片銀色世界。巨厚的冰層,成了遊人的天然滑冰場。水庫的天然景色和人工建築渾然一體,構成了一幅耐人尋味的風景畫。

歷史上的姜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生在商世,因見紂王無道,遂棄官出走,隱居在此,終日以垂釣度日。“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成爲後世人們的俗話。後來他終於被周文王發現。文王禮賢下士,親到伐魚河畔迎聘。於是,被尊爲軍師的姜太公遂輔佐文武二王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卓有成就的西周霸業,自己亦名留青史。

西安著名景點導遊詞2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裏碑石如林,故名碑林。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石臺孝經》和公元837年刻成的《開成石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爲陳列《石臺孝經》修蓋的碑亭。《石臺孝經》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於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爲孝經作的序。玄宗爲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後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爲孝經作的註釋。底座由3層石臺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捲雲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組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開成石經》,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孟子》17面3萬餘字也陳列於此,合稱《十三經》。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爲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爲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並能永久保存,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爲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後7次刻經。《開成石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西安著名景點導遊詞3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去遊覽的是以險峻著稱的西嶽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於西安城東120千米的華陰市以南。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五嶽之一,因山峯自然排列若花狀,故得名華山。華山北瞰黃河,南依秦嶺,被稱爲“華山如立”,整個山體線條簡潔,形如刀削、斧劈,奇峯突兀,巍峨壯麗。被譽爲“天下奇險第一山”。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峯,主峯有南峯“落雁”、東峯“朝陽”、西峯“蓮花”,三峯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裏”,人稱“天外三峯”。還有云臺、玉女二峯相輔於側,36小峯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等景觀,均給人以仙境般的美感。

各位遊客朋友,華山不僅自然景觀美不勝收,人文景觀也令人震撼與歎服。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裏就有關於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秦始皇、漢武帝、武則天、唐玄宗等數十位帝王也曾到華山進行過大規模祭祀活動。華山還是道教名山,山上現存七十二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被列爲全國重點道教宮觀。華山留下了無數名人的足跡,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遊記和傳說故事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在華山諸多故事中,流傳最爲廣泛的神話故事有“巨靈劈山”、“沉香劈山救母”、“吹簫引鳳”等。20_年,華山景區以其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被評爲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從玉泉院出發,去遊賞衆多驚險瑰麗的景觀。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青柯坪,請看東邊的一塊巨石,名叫“迴心石”,前面是華山第一道險境千尺幢,以前體弱者到此石處嚮導就勸其回頭下山,故有“迴心石”之名。民間還有一個傳說,說的是元朝道士賀志真帶領兩個徒弟在華山開道鑿洞,每鑿一洞,就讓給別人,這樣天長日久,兩個徒弟就有些不高興,認爲本想跟師傅學點東西,現在不但沒學到什麼東西,而且天天吃苦鑿洞,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啊?這天,師徒三人在南天門外懸空鑿洞時,兩個徒弟心懷叵測,砍斷繩索,眼看師傅墜人深淵。兩個徒弟隨即下山,當走到迴心石處與師傅相遇,因此知道師傅已經成仙,不是凡人了,於是悔恨不已,決心回心轉意,又隨師傅上山修煉。後來兩個徒弟也都修煉成仙了。

千尺幢是一條峭壁上的大裂縫,陷在兩旁的巨石之間,共370餘級臺階,坡度極陡,每級臺階的寬度不過三分之一的腳掌,幸好兩旁都有可助攀爬的鐵鏈。仰望天際,一線天開。俯視腳下,如臨深淵。石級頂端猶如井口,倘若把“井口”用鐵蓋蓋住,通往華山的道路便被堵塞,所以稱之爲“太華咽喉”。

出千尺幢不遠是百尺峽,這裏是登華山的第二道險關。兩壁高聳,中間夾有一塊從天而降的巨石,上刻“驚心石”三個大字,遊人要從石下小路穿過,確實驚心動魄。此後還有仙人橋、俯渭崖、黑虎嶺等小險處,就到了登山的第三道險關老君犁溝,這是夾在陡峭石壁之間的一條溝狀險道,深不可測,有石級570有餘。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華山的精華部分——西峯。西峯,又稱蓮花峯,得名於峯頂翠雲廟前右側的那塊大石,其狀如蓮花,山峯奇拔峻峭,如刀切劍削,壁立千初。此峯最髙處有“摘星臺”,登臺俯瞰,秦川茫茫,藍天如洗,浩瀚無際,渭、洛二水如銀帶,北望黃河細如絲。唐代大詩人李白觀賞此景後曾寫下“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的美麗詩句。西峯南崖有山脊與南峯相連,脊長300餘米,石色蒼黛,形態好像一條屈縮的巨龍,人稱屈嶺,也稱小蒼龍嶺,是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西峯上美麗景觀比比皆是,還有翠雲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捨身崖等,並伴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其中,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傳最廣。峯上崖壁題刻遍佈,工草隸篆,琳琅滿目。峯北絕頂叫西石樓峯,峯上楊公塔爲楊虎城將軍所建,塔上有楊虎城將軍親筆題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鴻蒙”題刻,是書法家王鐸手跡。特別是蓮花洞,也叫蓮花石,太乙蓮臺,此石頭如蓮花瓣覆蓋石上,頂上的松樹在氣象站沒有砍去一半前,就像蓮花的蓮蓬一樣,很有意思!各位朋友,華山景區還有東峯、南峯、北峯等美景,請大家一邊攀登一邊欣賞,3小時後在山下停車場集中返回。好了,我的講解就到這裏,謝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歡迎大家再來華山。

西安著名景點導遊詞4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到古城西安,我是你們此次西安之行的導遊,我姓__,大家叫我__導好了。今天我們參觀的第一個景點就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秦兵俑。景點位於西安臨潼,大約需要四十分鐘車程,等到了那裏,你就可以看到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

秦兵馬俑其實就是秦兵馬俑的陪葬坑。你們知道秦兵馬俑的來歷嗎?原來在以前的朝代,皇帝死後都要活人陪葬,後來到了秦朝,一個大臣對秦皇說:“之前的朝代都是用活人陪葬,這對您不是很妥當,不如讓能工巧匠打造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如何?”秦始皇覺得這個想法不錯就答應了下來。其實要不是秦始皇當年的這個點頭同意,就沒有今天這氣勢雄偉的秦兵馬俑。

好了,我們現在已經到了秦始皇陵園,請大家依次下車。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近20_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八千個。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一號坑。在三個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1426平方米;坑內的兵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個。一號坑上面,蓋起了一個巨大的拱形大廳。我們可以走進大廳在細細遊賞,遊賞時也要注意安全哦!

大家請看,那身材魁梧,頭戴鶴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的就將軍俑。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重任在肩。還有很多精彩的武士傭、騎兵俑、良馬。這些兵馬俑一個個神態各異、精彩絕倫,真是看了大飽眼福。

秦兵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惟妙惟肖的模擬軍陣的排列,形象的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時間過得真快,今天的秦兵馬俑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祝大家接下來的旅程愉快!

西安著名景點導遊詞5

一塊古老的土地,歷史老人曾鐫刻了無數的輝煌;一座年輕的城市,時代之神正編織着美麗的夢想。

西安,古稱長安,是當年意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筆下《馬可·波羅遊記》中著名的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這座永恆的城市,就像一部活的史書,一幕幕,一頁頁記錄着中華民族的滄桑鉅變。早在100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以西安的藍田猿人爲代表,揭開了人類文明的一頁。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此建造了村落——半坡村,成爲中國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典型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3100多年。歷史上周、秦、漢、唐等十二個王朝在此建都,歷時1100多年。中國意爲中央之國,中國的中心之點或叫大地原點就在西安,難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建造了中國建築史上的傑作阿房宮,在驪山建造了規模巨大、埋藏極爲豐富的歷史寶庫秦始皇陵,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東有羅馬,西有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至今,西安與世界名城雅典、開羅、羅馬齊名,同被譽爲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西安無愧於華夏文明的發源地。

“西安文物甲天下”,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浩瀚的文物古蹟遺存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

秦始皇兵馬俑坑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遺蹟,明代古城牆是至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牆遺址。近年,漢陽陵的開發又一次造成了世界的轟動,其出土的裸體彩俑被譽爲“東方維納斯”。市內有6000多年曆史的半坡遺址;明代建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塊、被譽爲石質歷史書庫的碑林博物館;文物儲藏量全國之最的陝西曆史博物館;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法師譯經之地大雁塔;西北歷史最長的清真寺化覺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遊區內的華夏始祖軒轅黃帝之陵黃帝陵;漢武帝劉徹之墓漢茂陵;唐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釋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處法門寺等馳名中外的景點。

自然景觀峭拔險峻,境內及附近有西嶽華山、終南山、太白山、王順山、驪山、樓觀臺、輞川溶洞等風景名勝區,更有周邊的森林公園十餘個。人文山水、古城新姿交相輝映,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西安的旅遊商品生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製品、仿古青銅器、秦繡、玉器、絲綢、工藝瓷器、戶縣農民畫、唐三彩、瓷板畫、景觀表、麥杆畫、關中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全市有推薦旅遊購物商店15家,可以較好滿足遊客不同層次的購物需要。同時,西安的餐飲業可以供應全國八大菜系及歐美西餐、日本料理、韓國燒烤、東南亞風味、清真等各式美味佳餚,發掘仿唐菜120多種,形成以唐菜爲主的傳統菜和以陝菜爲主的現代菜。在全國飲食業優質產品評選中西安的餃子宴,羊肉泡饃等八個品種榮獲金鼎獎,特別是西安獨具特色的地方小吃吸引着八方賓客。

西安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是中國東部通往西北、西南以及西亞各國的咽喉。如今鐵路、公路、航空交織成網,四通八達,把西安與全國連成一體。中國四大國際空港之一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與國內各城市開闢有100多條航線。

如今的西安,又是一座以機械、電子、電工、航空航天、輕工工業爲主,擁有500多個科研機構、40餘所大專院校,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文明整潔的現代城市。

西安著名景點導遊詞6

中國明西安府城牆。在陝西省西安市。建於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和元代奉元城基礎上擴建而成。原爲夯土城牆,明隆慶年間(1567~1572)巡撫張祉在夯土城牆外首次包磚。清乾隆年間(1736~1795)陝西巡撫畢沅進行大規模的維修和加固,將包牆增厚,鋪設海墁,並增修排水道、宇牆垛口等。城牆周長13.75公里,爲中國現存完整、規模最大的城牆。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文獻記載,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牆和南牆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牆而增修加長的,東牆和北牆是擴大新建的。西牆和南牆內均發現有唐代城牆和城門的遺蹟。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明代修建的城牆用黃土加石灰、細沙並摻麥秸、草渣混合分層夯築而成,夯層厚10~12釐米。城牆高12米,底寬16~18米,頂寬12~14米。牆頂均以三層青磚鋪設海墁,每隔40~60米處,有一磚砌溜水槽和吐水嘴。城內除四門左側各有登城馬道外,另有6處馬道。城牆內沿牆四周築女牆,外沿牆有垛口5984個。城牆外壁四周有馬面98座。馬面伸出牆面11米,寬20米,各馬面之間相距120米,恰在弓箭和火銃的射程之內。

城的四角各築有一個突出城牆的角臺(樓),除西南城角臺爲圓形外,其他3個爲方形。據發掘得知,這種圓形角臺是元代的建制,明代擴建西安城時,因西南角未動而保留下來。城牆每面各闢一門,東名長樂,西名安定,南名永定,北名安遠。門外築甕城,門上建樓,門樓有正樓、箭樓、閘樓三重,閘樓及周圍城牆已在民國初年拆除,現存正樓、箭樓6座。除南面箭樓下無門洞外(門洞分從甕城左右開),其他3門箭樓下各穿門洞。門洞高寬6米,深19.5米。正樓爲重樓,面寬七間,進深二間,高36米,三層檐歇山頂,周有迴廊,樓下及平座均施鬥□,箭樓以青磚爲主結構,面寬十一間,進深兩間,高33.4米,單檐歇山頂,正面分設四層箭窗,各12孔,總共48孔,左右各3層,總共9孔。樓的背面有兩層房檐,均施鬥□,下有檐廊。城外護城河寬20米,深10米。1983年開始對城牆進行全面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