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旅遊>導遊詞>

武侯祠三義廟導遊詞

學識都 人氣:2.32W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旅遊從業人員,常常需要準備導遊詞,導遊詞的主要特點是口語化,此外還具有知識性、文學性、禮節性等特點。那麼一遍條理清晰的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武侯祠三義廟導遊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武侯祠三義廟導遊詞

武侯祠三義廟導遊詞1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XX。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武侯祠、漢昭烈廟及惠陵組成,人們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惠陵(劉備的陵寢)之時,其中,武侯祠(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漢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併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與陵園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現存祠廟主體建築爲1672年清康熙年間復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爲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現分爲三國曆史遺蹟區(文物區)、西區(三國文化體驗區)、錦里民俗區(錦裏)三大板塊,面積15萬平方米。2006年武侯祠被評爲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蹟博物館。

惠陵、漢昭烈廟始建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武侯祠由成漢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於成都少城。南北朝時武侯祠遷入。明初時惠陵、漢昭烈廟、武侯祠合併,並將劉備、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習慣將三者統稱爲武侯祠。武侯祠現存的建築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爲前後兩殿,形成昭烈廟(昭烈殿、劉備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諸葛亮殿)在後,前高後低的格局。東西偏殿中有關羽、張飛雕像。東西兩廊分別爲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內外還有許多匾聯,其中以清趙藩的攻心聯最爲著名:“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門後柏叢中有6塊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綽書寫、石匠魯建刻字,爲後世稱爲“三絕碑”。武侯祠內柏樹衆多,氣氛莊嚴、肅穆。

從山門跨進武侯祠,叢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優美宜人,眼前的香爐裏煙霧繚繞,彷彿能帶人一覽三國鼎立的場面,繞過香爐拾級而上,進入了一處靜謐的院落,院子內古木交錯,花卉滿庭,一棵棵百年大樹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衛着庭院,將庭院的氣氛裝飾得更加神祕,大拜殿是人們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內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綸巾,風度莊嚴,地上的蒲團上跪着祈福的人們,虔誠地祈求孔明的庇護,殿堂的柱子上掛滿了歷代名人撰寫的對聯,這些對聯無不包含着人們對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閉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搖羽扇,爲劉備出謀劃策的情景。

大殿後,翠竹叢中簇擁着蓬鬆如傘、古樸美觀的`茅廬,茅廬正門上懸掛着“諸葛草廬”的匾額,據說,這是諸葛孔明當年隱居的地方,諸葛草廬左側是野雲庵,右側爲古柏亭,是諸葛孔明會友讀書之處,在這淡雅氣息的籠罩中,我腦中又浮現出“三顧茅廬”的畫面……

武侯祠之遊,給我留下頗深印象的要數那些碑刻、牌匾和楹聯,這一切,使武侯祠彰顯豐富的文化內涵,閃爍着中國古老文化的燦爛光輝,領略過武侯祠的莊嚴和神韻,我更加確信,南陽兒女今天創造的輝煌,在若干年後,也定會成爲巍峨的豐碑!

武侯祠坐落於南陽市西南方向的臥龍崗上,坐西向東偏南,現存殿堂房舍267間,主要建築由東而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分前後兩重,建築佈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臺壯觀。祠前是宏偉雅緻的“千古人龍”石牌坊,高9米,面闊13.5米,三門四柱樓式,通體佈滿雕飾,對稱的錦紋、圖案,錯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聳門外,望柱沖天,在蒼松翠柏映襯下,使武侯祠顯得更加巍峨壯觀。從山門至大拜殿,左右兩廊爲前部,是人們祭祀諸葛亮的場所。後面的茅廬、古柏亭、野雲庵、躬耕亭、伴月臺、小虹橋、樑父巖、抱膝石、老龍洞、躬耕田,是根據諸葛亮“躬耕”時的生活起居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即臥龍十景)。最後是寧遠樓,亦名清風樓。山門之外有“諸葛井”和“澹寧讀書檯”。祠左側院有關張殿、三顧堂、謝圃亭;右側院爲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臺下有諸葛書院。祠西南隅有龍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體建築,殿宇高大宏偉,爲歇山式建築,殿前懸掛匾聯十餘幅,兩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諸葛亮坐像,兩側爲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寧遠樓是武侯祠後部的主體建築,也是祠內最高建築物,爲重檐廡殿式建築,流角飛檐,氣勢軒昂;樓正中塑有武侯諸葛亮抱膝長吟像;登樓遠眺,宛城美景盡收眼底,歷歷在目。

武侯祠佔地12萬平方米,叢竹颯颯,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總體格局婉轉盤桓,結構幽雅精緻,氛圍古色古香,意境如詩如畫,既不失名士祠的嚴謹肅穆氣氛,也保留了故居園林的活潑清新景象。優美的自然風光與誘人的人文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流連忘返。融合了園林建築、祠廟建築和當地民居的風格,展現了高水平的建築藝術,其平面形成豐富,空間組合多變,羣體佈局和諧。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陽武侯祠保存着漢以來歷代碑刻近三百餘通,在全國諸多武侯祠中當居首位,被譽爲“臥龍碑林”。其內容紛繁豐富,記人記事歌詠題記,其書法真草隸篆無所不具。其中漢《張景造土牛碑》、漢《李孟初碑》、漢《趙到碑》爲世所罕見的珍品,在書法藝術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較高水平。“大文出師表,勝地臥龍崗”(武侯祠大門于右任題聯)。武侯祠的“出師表”草書碑刻,筆法龍飛蛇騰,蒼勁峭拔,堪稱龍崗一景。據碑跋稱,宋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萬千,揮淚手書“出師表”,以抒胸臆。其字鐵劃銀勾,體勢瀟灑。丞相撰詞,名將手書。遊人駐足觀摩,既能見武侯之胸懷志略,又可賞岳飛之翰墨神工。

武侯祠三義廟導遊詞2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封武鄉侯,死後諡號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爲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廟宇,始建於公元223年劉備入葬於惠陵。依據漢制,陵旁必有廟,因此在劉備下葬於惠陵後,當時的蜀漢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劉備的原廟。(原廟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廟宇,唐宋時期,人們一般稱劉備的原廟爲先主廟。)(正因現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體建築,劉備死後就已出現其中兩組,故以劉備下葬惠陵作爲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時,在惠陵和先主廟不遠的地方人們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時期,武侯祠就已成爲著名的古蹟和旅遊勝地,杜甫當時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述。明代時,蜀獻王朱椿認爲“君臣宜一體”,就把武侯祠與先主廟合併爲一,通稱“漢昭烈廟”,明末清初,祠廟毀於戰亂。這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舊址上重建的。

儘管官方一向把那裏叫作“漢昭烈廟”,大門也懸掛着“漢昭烈廟”的橫匾。但人們仍習慣的稱那裏爲武侯祠。爲什麼呢?民國年間的鄒魯寫的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正因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過了劉備,人們就顧不了君尊臣卑的禮儀了。

從大門左側簡介和平面示意圖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佈置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西側爲劉備陵園——惠陵。祠內有清代蜀漢歷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塊,匾聯60多幅,鼎、爐、鍾、鼓10餘件。因此,確切地講,武侯祠就應稱作蜀漢君臣紀念堂,它是研究蜀漢歷史的一座博物館。